李紅偉
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提到:“生活,是我們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思維的主要源泉,是發(fā)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學校?!?/p>
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義為意義內容的,音義結合的詞匯建筑材料和語法組織規(guī)律的體系。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保存認識成果的載體。
而作為教學之地的學校承載著傳授語言的教學任務,更無法脫離生活而存在,生活、語言、教學這三者如同串連在一線上的三點,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課堂教學內化語言,做到以點代面
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每個年級每個學期要完成的教學閱讀量為30篇左右,整個小學階段下來,師生從教材中大約共要集體欣賞、品析、體驗360篇文章。在閱讀教學中,有的文章適合重視讀;有的文章適合品析作者精妙的語言,還有的文章則適合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總之,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應抓好著力點,切莫平均用力,做到以點代面。
(一)感情朗讀品味語言
朗讀是一種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眼、耳、口、腦協(xié)同作用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活動。教師總是有這樣的體會——學生朗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自身的語文能力。葉圣陶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敝挥杏谜媲橥度氲轿恼滤枥L的情境之中,去親近人物,和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才能讓一呆板的文字變得靈活,變得充滿樂趣。
(二)演繹文本內化語言
針對每篇文章的異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善于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如何促使學生將原有的語言內化,在日常運用中做到心口合一,由被動地接受到主動運用。這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而課本劇的設計可以使這個問題簡單一些。課本劇是一種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有效教學形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課本劇中可以得到有效鍛煉。如《將相和》中的三個故事雖然膾炙人口,但是距離學生已經(jīng)有很多年了,當時的情節(jié)如果能在課堂上再現(xiàn)出來,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設計了課本劇的表演,使教室變成了小小的舞臺,學生在精彩表演的同時還配上了自己的語言:
廉頗:“我心胸狹窄,為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上卿心胸寬廣,顧全大局,真是大丈夫所為。請上卿責罰我吧。”
藺相如:“將軍不必過謙,將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勇有謀,功勞不可同日而語。你我攜手,定可使趙國江山穩(wěn)固?!?/p>
……
課本劇的表演充分地激發(fā)了學生參與交際的熱情,通過小小的舞臺,他們努力使自己的口語表達更符合角色特點。這樣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三)寫作訓練揮發(fā)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部分著重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這個定義告訴我們,作文教學不僅要著眼于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而且還要關注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和精神世界的構建。
《彩色的非洲》這篇課文在篇章布局、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十分鮮明,結構上采用了先概括再分述最后又概括總結全文的方法。開頭:“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和結尾:“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呼應,點明課題,又直接抒發(fā)了作者對非洲風情文化的贊美之情。課文不僅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過渡也非常自然。如過渡句“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順暢自然。針對本篇文章的特點,我安排了一項習作練習:運用作者先概括再分述最后概括總結的方法或運用過渡句,任選主題,自由習作。結果有的學生以“母親”為主題寫出了媽媽雙重的性格特點,運用的過渡句有“媽媽安靜的時候像一只溫順的小花鹿,脾氣暴躁的時候又像一只兇暴的母獅”又如:“媽媽不僅愛幫助別人,而且還是個童心未泯的媽媽”還涌現(xiàn)出了許多精彩的句子,如“媽媽做的飯有時綠油油的,有時金燦燦的......”等等。有的學生仿寫了《彩色的校園》,與原來寫過的《我的校園》相比簡直是增色百倍。
二、課外積累儲蓄語言,猶如蜻蜓點水
許多研究表明,大量的閱讀至關重要。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的積累。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的每篇文章未必需要讀懂、吃透,也或許就如蜻蜓點水般輕捷,但正是在這樣反反復復的蜻蜓點水中孕育語言、儲蓄語言、知曉語言。
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同時還需要教師在學習方法上做正確的引導。如閱讀了一篇文章后可嘗試練習簡要復述,能復述多少就復述多少,會用什么詞就用什么詞,這完全由學生自己做主。教師可以定期開展“課外閱讀復述會”,了解學生課外讀書的情況,并對學生在復述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指導,在一次一次的鍛煉與體驗中掌握復述的技巧;在一次又一次的復述中流暢語言,沉淀積累。只要學生頭腦中積累多了,他們就能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閱讀就不再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學生積累的語言豐富了,同時,語文素養(yǎng)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
三、課堂內外連通生活,把握畫龍點睛
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將手中的教材與生活經(jīng)驗接軌。如我在教學《向往奧運》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讀書、看報或通過電視與網(wǎng)絡信息搜集奧運知識,在課堂交流:談談你對奧運的了解?你有什么感悟?對我國即將舉辦的2008年奧運會有什么期待?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話。學生興致盎然,說得精彩。這樣看似簡單的教學設計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而且在情感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隨時記錄生活筆記,多看、多讀、多思,做生活的有心人,也是提高語言能力的好方法。
總之,生活是語言的源泉,生活中離不開語言。教學是為提升語言而存在的一種學習形式,而教學活動的開展又需要生活這味“添加劑”來潤色、增味。生活、語言、教學這三者猶如一條線上的三個點,相互依存,不離不棄。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