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
傳承了幾千年的方塊字,似乎正從“熟面孔”變成“陌生人”。兩檔暑期漢字聽寫類電視節(jié)目的走紅,讓不少國人驚呼自己已經“不會寫字”!這一現(xiàn)象,再次引起人們對漢字文化傳承的憂慮。(8月8日《人民日報》)
兩檔漢字聽寫節(jié)目的走紅,使國人對自己的漢字書寫能力開始反思,這種反思當然是必要的。為何漢字會成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這固然有鍵盤時代我們忽略書寫習慣的原因,但一味歸因于時代顯然也是有失公允的。我們應看到提筆忘字和書寫錯別字更是一種社會和人的心理現(xiàn)象。
筆者旁聽過一位教育碩士的論文答辯,他寫的是關于避免師范生書寫錯別字的研究。當時兩位答辯教授對此有不同意見,一位認為避免錯別字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完成,因此論文沒有實際意義;而另一位教授卻認為師范生確實存在錯別字的現(xiàn)象而且還為數(shù)眾多,因此具有研究的價值。
成人書寫能力的缺失,有人吐槽說自己的語文是數(shù)學老師在體育課上教的,這看似是玩笑話,卻說明學生成年以后的大部分錯別字都跟學生的早期教育有關,而小學教師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首先,許多小學教師在教學中強調的是一種對字形的識記,這就會使學生造成記憶負擔,而且簡單機械的記憶是不會長久的,即使長久也不可能窮盡?!稘h字英雄》中不是有一位自稱是世界記憶大師的孩子挑戰(zhàn)失敗了嗎?
其次,教師缺少文字解讀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漢字時,缺乏興趣,收效不大。其實漢字中是充滿了豐富的意蘊的,教師如果可以在這方面下些功夫,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比如,在一檔漢字聽寫欄目中,專家解讀的漢字就令人茅塞頓開,頸、額、頜這三個字為什么都帶頁字呢,耕、耘、耙這三個字為什么都帶耒字呢,原來頁是頭的意思,耒則是一種農具。像這樣的漢字還有很多,教師如果具有了這樣的文字解讀能力,相信學生憑借這種由點帶面的學習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成人的書寫能力下降固然與語文老師脫不了干系,但也應該認識到這與我們不規(guī)范用字,放任自己有關。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我們要想使?jié)h字文化得到傳承,當然得從會寫漢字做起。
(來源:紅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