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
摘 要 證人不愿意出庭作證一直是困擾我國司法實踐的大難題,刑事案件中證人出庭作證率更是非常低。本文對刑訴修正案中證人出庭作證制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 刑訴修正案 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證人不愿意出庭作證一直都是困擾我國司法實踐的一大難題。刑事案件中證人出庭作證率在各級法院幾乎沒有超過10%的,有的法院證人出庭作證的比例只有1%。且都是一審案件,二審案件證人出庭作證比例更低。北京市一中院統(tǒng)計,該院轄區(qū)2005年度審結的刑事案共5500件,證人出庭案件只有29件,所占比例不到1%。作為全國經濟程度較高,司法條件較好的發(fā)達城市,證人出庭作證率尚且如此低,更不用說那些司法落后的邊緣小縣城了。針對司法實踐中如此慘烈的證人出庭率,刑訴修正案應時制宜地作出修改和補充。
2012年第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刑事訴訟法,2013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新刑事訴訟法對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作了相關修改和補充。將原刑訴第四十七條改為第五十九條,修改為:“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并且查實以后,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jù)。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蓖瑫r在此基礎之上,增加了有關證人保護和證人出庭作證費用補助這兩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作為新刑事訴訟法的第六十二條和六十三條。
一、學界有關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討論
刑訴修正案公布后在學界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持贊成意見的學者稱,立法者考慮到了我國司法實踐中多數(shù)證人不出庭作證,使刑訴有關證人出庭作證的規(guī)定流于形式,法律的權威蕩然無存。其實在刑訴修改之前,學界這種呼聲就很高,學者迫切地希望立法得到完善而使證人走向法庭,接受控辯雙方的質證。
當然也存在一些持反對意見的學者,他們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證人出庭作證毫無必要,更甚者會產生更多的麻煩。一是要求證人出庭作證可能會影響相互之間的感情。證人就自己知道的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陳述,同時也是面對著當事人作證。當相伴的配偶,養(yǎng)大的子女或者是親愛的父母在法庭上毅然質證自己,被告人的內心世界又會是怎樣,一直都深受道德影響的國民再加上淡薄的法律意識以及不均衡的文化素養(yǎng),相互之間的感情必然受影響。二是要求證人作證可能威脅到證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刑事訴訟被告人都是因為實施犯罪而被卷入追究其刑事責任的訴訟中來,其社會危害性較大,報復心也很重,將證人暴露在被告人及其親朋好友面前,可能使他卷入當事人之間的矛盾,遭到犯罪嫌疑人及其同伙、親屬的打擊報復。三是要求證人出庭接受質證可能導致證人被辯護律師誤導,而輕易更改證言。相比于辯護律師,證人對法律的了解并不透徹,他僅僅陳述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事實,且人的記憶總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模糊不清,在一些細節(jié)上往往前后有所出入,而律師抓住證人在法庭上膽怯或緊張的弱勢,誤導證人使之對自己所記憶的事實產生懷疑,而改變原先的證言。
二、證人出庭作證的必要性
不僅是我國刑訴規(guī)定了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很多國家都在各自法律中做了相應規(guī)定,兩大法系設定的不同證據(jù)規(guī)則,也為證人出庭作證提供了合理依據(jù)。根據(jù)英美法系的傳聞證據(jù),證人如果不出庭,其證人證言不具有可采性,法庭將予以排除。大陸法系的直接言詞原則同樣要求證人出庭作證。筆者認為普適性的制度背后肯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證人出庭作證有利于審查證人證言的真實性。
證人出庭作證主要是接受辯護人的質證,對其提出的異議給以解釋。若其不能做出合理解釋,應質疑證言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排除其在定罪量刑中的證明作用。法官也不可能僅僅依靠案卷和書面證言,獲知證人作證的真實動機與作證內容的真?zhèn)?。此外,即使證人無作偽證的故意,但證人證言屬于言詞證據(jù),言詞證據(jù)容易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出現(xiàn)失實的情況,偵查機關收集證人證言往往是在違法犯罪發(fā)生后不久,此時人的記憶是最清晰的,但同時必須注意到,此時證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是最不穩(wěn)定的。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證人反映的事實往往會夸大化,不具有客觀性。同時偵查機關在詢問證人時,時常有暗示證人證明犯罪嫌疑人確有嫌疑的傾向,致使證人不能客觀地陳述就自己所了解的真實情況。證人出庭作證使證人以中立的立場陳述案情,接受辯護人的質證,確保證言的客觀性。
(二)證人出庭作證有利于被追訴方行使質證權。
質證既是一種訴訟制度,也是訴訟雙方當事人享有的一項權利。為了平衡控辯雙方實力桑德懸殊差距,被追訴人的質證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項權利已經規(guī)定在聯(lián)合國一系列的國際文件中。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3款(戊)項將被追訴人的質證權規(guī)定為公正審判權的一項重要內容,即受到刑事指控者有權“訊問或業(yè)已訊問對他不利的證人,并使對他有利的證人在與他不利的證人相同的條件下出庭和受訊問”。因此無論奉行什么樣的訴訟模式,任何一個締約國家都應該堅決保障這項權利的實現(xiàn),中國當然也不例外。要實現(xiàn)當事人的質證權,證人就必須出庭作證,通過矛盾陳詞,雙方的直接面對,使虛偽的證言“原形畢露”,使法官通過對質觀察雙方的言行舉止,從而辨析證詞的可靠性,判明案件真?zhèn)?。而如果延續(xù)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書面證言在法庭上通行無忌”現(xiàn)狀,必然導致被追訴人質證權的虛置,對質無從談起。
三、證人出庭作證的立法完善
立法者考慮到嚴格設定證人出庭作證的義務,可能會造成其他不利影響,因此在修正刑訴第五十九條的基礎上,同時增加第六十二條和六十三條加以補充,完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一)設定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的情形。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刑事證人全部出庭作證的司法資源,我國亦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證人都需要出庭作證,所以刑訴修正案規(guī)定了證人應該出庭作證的情形。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證人出庭作證是出于保障辯護人質證權的考慮,若其無異議,放棄質證,那就無需讓證人出庭,減少司法成本。
(二)設定證人出庭作證的例外情形。
如果證人與辯護人屬親密關系,證人因為法律規(guī)定的作證義務而作反證不僅破壞了彼此的親密關系,表現(xiàn)為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也有違社會的道德倫常。如我國古代的“親親相為隱”制度,即夫妻之間或者特定親屬之間,不得就從對方獲知的信息作證或作不利于對方的陳述。“親親相隱”是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曾沿用了兩千多年。在此次修正案中,刑訴法賦予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作證豁免權,即雖負有作證義務,但法律免除其作證義務的權利。
(三)設定有關證人保護的規(guī)定。
一直以來,害怕犯罪嫌疑人報復一直是證人拒絕出庭作證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不能全怪證人只顧自己的切身利益或親友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不完善的證人人身財產安全保護制度應承擔責任,與國外立法相距甚遠。因此,修正案規(guī)定,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該采取相關保護措施。不僅設定了重點保護的證人類別和具體的保護措施,同時規(guī)定了證人的事后保護同時涉及對證人近親屬人身安全的保護。
(四)設定了證人補助制度。
許多國家都賦予出庭證人要求經濟補償?shù)臋嗬?,明確規(guī)定證人損失由誰承擔。英國規(guī)定證人可以通過酬金制度獲得補償,日本法規(guī)定證人可以請求交通費。日津貼及住宿費。修正案在此部分進行了補充,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應當給予補助、證人作證的補助列入司法機關業(yè)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單位的證人作證,所在單位不得克扣或者變相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證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事實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進行陳述和回答,若是在事實基礎上進行的陳述,在公安機關收集證據(jù)時亦或是在法庭質證時,有何懼!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