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淑芳
【摘 要】《全宋文》的編纂出版,給宋代文史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然因其成于眾手,且研究新成果未被采用,仍見瑕疵。
【關(guān)鍵詞】《全宋文》;瑕疵
《全宋文》自編纂出版以來,流惠學(xué)林,有目共睹,對宋代文史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然由于其成于眾手,難以統(tǒng)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產(chǎn)生一些新的成果,卻沒有來得及采用,于是偶現(xiàn)瑕疵。本人在翻檢、查閱此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誤收、失收的作品,現(xiàn)分述如下。
一、李曾伯文誤入徐元杰《楳埜集》
《全宋文》第336冊卷7752至卷7753(P.244-265)徐元杰《賀湖北岳漕除帥啟》(P.244-245)、《代京西漕謝蜀帥啟》(P.245-246)、《謝荊帥啟》(P.246-247)、《代上別帥啟》(P.247-248)、《代上尤帥啟》(P.248-250)、《通淮西楊制帥啟》(P.250)、《通江陵別制帥啟》(P.251-252)、《通江陵別帥啟》(P.252-253)、《通京湖賈制帥啟》(P.253-254)、《通沿江別制帥啟》(P.254-255)、《通湖北章帥啟》(P.255-256)、《代通興元丁帥啟》(P.257-258)、《代通瀘南漕帥啟》(P.258)、《代通瀘南楊帥啟》(P.259)、《上荊湖陳制帥啟》(P.259-261)、《上江陵別帥啟》(P.261-262)、《上夔門李帥啟》(P.262-263)、《上四川桂制帥啟》(P.263-264)、《上四川鄭制帥啟》(P.264-265)等十九篇啟文與《全宋文》第340冊卷7846至7850李曾伯的《賀湖北岳漕除帥啟》(P.141-142)、《代京西漕謝蜀帥啟》(P.213)、《謝荊帥啟》(P.222-223)、《代上別帥啟》(P.183-184)、《代上尤帥啟》(P.185-186)、《通淮西楊制帥啟》(P.157-158)、《通江陵別制帥啟》(P.160-161)、《通江陵別帥啟》(P.154-155)、《通京湖賈制帥啟》(P.162-163)、《通沿江別制帥啟》(P.161-162)、《通湖北章帥機(jī)啟》(P.171)、《代通興元丁帥啟》(P.147)、《代通瀘南漕帥啟》(P.148-149)、《代通瀘南楊帥啟》(P.148)、《上荊湖陳制帥啟》(P.193-194)、《上江陵別帥啟》(P.194-195)、《上夔門李帥啟》(P.195-196)、《上四川桂制帥啟》(P.192)、《上四川鄭制帥啟》(P.190-191)等十九篇分別對應(yīng)相同!
導(dǎo)致如此之多的重見,不能全怪《全宋文》的編纂者們,因為這些錯誤由來已久。從四庫全書開始,徐元杰的《楳埜集》與李曾伯《可齋雜稿》中上述篇章就重見收錄了。主要在《楳埜集》卷九和《可齋雜稿》卷五、六、七、八。因此,要弄清楚上述十九篇文的真正作者,就有必要對徐元杰、李曾伯二人的經(jīng)歷及《楳埜集》、《可齋雜稿》的版本和流傳情況進(jìn)行梳理。
徐元杰(1194-1245),字仁伯,一字子祥,號梅野(亦作“楳埜”)。信州上饒縣人。先后師于朱熹門人陳文蔚、真德秀,紹定五年(1232)狀元,授承事郎、簽書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嘉熙二年(1238),召為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歷知饒州、安吉州,淳佑淳祐元年(1241),差知南劍州,闔郡德之,丁母憂去官,眾遮道跪留。既免喪,授侍左郎官,旋兼崇政殿說書,拜將作監(jiān)。丞相史嵩之丁父憂,有詔起復(fù),中外莫敢言,元杰時適輪對,乃力沮之,命遂寢。杜范入相,元杰時權(quán)中書舍人,軍國大事范多與之共商。不久即暴卒,或言遭史嵩之毒殺。賜謚忠愍。其集曰《楳埜集》,據(jù)集前趙汝騰《序》,可知是他的兩個兒子徐直諒、徐直方在其父卒后五年所編。(原序現(xiàn)存:“公之子直諒、直方,文學(xué)氣節(jié)克肖厥父,以公遺文來請序。余讀之盡卷,其正大如望之,其忠切如喬固,而其歿又皆可閔,故并論之。淳佑己酉夏四月壬寅朔,浚儀趙汝騰序?!保┲钡骄岸ǘ辏?261),徐直諒知興化州,才出資刊刻,計二十五卷。大概旋即毀于戰(zhàn)亂,故不僅《宋史·藝文志》不載,元明間公私書目也不曾見。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采輯編次成十二卷。
李曾伯(1198-1268),字長孺,號可齋,覃懷人,后居嘉興。歷官通判濠州,遷軍器監(jiān)主簿,添差通判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司主管機(jī)宜文字。入為度支郎官,授左司郎官、淮西總領(lǐng),后擢淮東制置使、知揚(yáng)州、兼淮西制置使,詔軍事便宜行之。淳祐九年(1249)知靜江府、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兼廣西轉(zhuǎn)運(yùn)使。進(jìn)徽猷閣學(xué)士、京湖安撫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廣總領(lǐng)、兼京湖屯田使,進(jìn)龍圖閣學(xué)士。加端明殿學(xué)士,兼夔路策應(yīng)大使。進(jìn)資政殿學(xué)士,制置四川邊面,尋授四川宣撫使。寶祐中特賜同進(jìn)士出身,召赴闕,加大學(xué)士、知褔州、兼褔建安撫使。辭免,以大學(xué)士提舉洞霄宮。寶祐五年,起為湖南安撫大使、知潭州,兼節(jié)制廣南。移治靜江,為廣南制置大使、兼廣西轉(zhuǎn)運(yùn)使。開慶元年(1259),以言者論罷。景定五年(1264),起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咸淳元年褫職,四年卒。有《可齋雜稿》三十四卷、《可齋續(xù)稿》八卷、《可齋續(xù)稿后》十二卷傳世。關(guān)于這三部書的版本及流傳情況,四庫館臣已有考論,其略曰:
其《雜稿》編于淳祐壬子(1252),《續(xù)稿前》編于寶祐甲寅(1254),皆有曾伯自序?!独m(xù)稿后》為甲寅以后至辛酉之作,不知誰編??荚溆趯毜v戊辰(此誤,據(jù)《宋史》本傳,曾伯當(dāng)卒于景定五年之后),則亦所自定也。其子杓嘗彚三稿刻之,荊州湖北倉使劉籈又刻之,武陵咸淳庚午(1270)書肆又為小本刊行,其序即杓所作。蓋其人其文并為當(dāng)時所重,故流傳之廣如是也。然三稿皆各自為編,《至元嘉禾志》始稱為《可齋類稿》,蓋后人合而名之,殊非宋刻之舊。今仍存三集之本名,從其朔焉。
實際上,三稿皆李曾伯手訂,再由其子李杓編次。今國家圖書館尚藏有清初影宋鈔本,上述十九篇俱存其中,由于《可齋雜稿》流傳尚為完整,且見存有善本,故上十九篇之作者乃李曾伯無疑。而《楳埜集》之誤或緣于編撰《永樂大典》時既已抄錯,或為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中抄出時所致。
二、失收強(qiáng)淵明之作
最近在翻檢《宋會要輯稿》時,發(fā)現(xiàn)強(qiáng)淵明兩篇奏折,《請改定舊輔奏》、《請立黔南諸道新附州軍郡名奏》現(xiàn)錄于下:
汝州。大觀元年四月初二日,大司成強(qiáng)淵明奏:①
契勘,曹、滑、汝,元系輔郡。昨承敕命,京畿四面置輔郡。以拱州為東輔,鄭州為西輔,穎昌府為南輔,開德府為北輔。今來四府既已升建,其舊系輔郡,去處合行改定所有。曹州本系潛邸,已升興仁府號。伏望睿旨改為督府;其滑州系武成軍節(jié)度,為系;汝州系防御,為上。
大觀二年四月一日,大司成強(qiáng)淵明奏:②
稽諸史籍,歷代以來,州郡例著上、望,以第差、定貢賦。今陜右黔南等道新附州軍,乞今(令)參立郡名,擬定上、望,外其土貢。委尚書、戶部下本路轉(zhuǎn)運(yùn)司參酌。
強(qiáng)淵明傳世的作品,目前僅見《全宋文》錄的八篇文,這兩篇文的發(fā)現(xiàn),對強(qiáng)淵明的作品來說無疑重大的,且《請改定舊輔奏》還是他為蔡京集團(tuán)的而作的產(chǎn)物,對于研究他在黨爭中的作用意義重大。
注釋:
①所引據(jù)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方域五之二五》卷14188頁7395下,中華書局,2006.
②《宋會要輯稿方域五之三六》卷14188頁7401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