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惠芹
摘要:時代在進步,傳統的基礎教育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世紀教育對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而提出的要求,新課改在此背景下展開,倡導新的教學理念,致力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改的精神與實質是要打造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師生共同進步、良好交流溝通、具有和諧師生關系等的教學模式,主張通過互動與交流以改變單一的教師教學模式,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初中語文教學是銜接高中與小學的樞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基礎教育中占得地位相當重要,對于學生學習其他科目來說作用不言自明。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努力尋找有效的教學模式或者策略,即能夠起到落實新課改的精神,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僅就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幾個關系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新課改 知識和能力 工具性與人文性 語文與生活 作業(yè)
1、知識和能力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工作應致力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其最大的特點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過知識、技能的傳授,發(fā)揮課程潛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傳統教學中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fā)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現為知識掌握是能力發(fā)展的基礎,一方面表現為能力的培養(yǎng)又直接影響知識掌握的深度、廣度與速度。但知識與能力并非同一個概念,知識的增長與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識的接受與能力的發(fā)展也非一個層面,所產生的意義也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位置,是對傳統語文教育輕視人文教育的有力矯枉。但片面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忽視甚至削弱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也是背離語文學科特點的,同樣不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工具性與人文性不是一對矛盾的東西。我們之所以強調要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我們需要學生通過母語的學習,學好口語的表達(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語”)和掌握、運用書面語言(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文”),也就是新課標談到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有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我們應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讓他們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我們必須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應反對直通通的心靈拷問,而是要用真實的、自然的、含蓄的藝術手段,讓學生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中體會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輝,得到無痕跡的心靈教化。但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從人本身、從人的需要和人的發(fā)展出發(fā)的,也即是以人為本。
3、語文與生活的關系
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連綿的群山,是遼闊的平原,是無盡的沙漠,它有無窮無盡的趣味和感受,“兒童是情感的王子”,我們應讓他們融人生活,感受生活,去發(fā)現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語文教學本身布滿“神經”,這“神經”就是文化,語文應當生活在田野中,但語文教學應該超越田野。語文教學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過著的生活。語文走向生活并不意味著生活等同于語文。語文教學本身有自己的課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語文化的改造、提升與加工。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應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語文課不能丟掉自己的“神經”?,F代社會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視聽天地”。這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師要善于憑借這一優(yōu)勢,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間接的生活體驗內化為直接的生活感受。.
4、長時作業(yè)與短時作業(yè)的關系
根據學生作業(yè)內容與完成作業(yè)的時間,學生的作業(yè)設計可分為長時作業(yè)與短時作業(yè)兩大類,兩類可以互為.補充,為教學所用,為學生所用,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長時性作業(yè)是指學生需要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周期內完成的作業(yè)。學生學習的時空非常廣闊,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與他人合作,參與主體、作業(yè)答案與評價方式都是開放型的。作業(yè)的形式可以是辦報、小調查、表演,研究實驗等,一般布置在課前或課后,在課外完成。短時作業(yè)是學生只需在較短時間內甚至是當堂完成的作業(yè)。學生學習活動的時空較小,以獨立完成為主,也可以尋求合作,一般實現對知識鞏固、遷移與提升。作業(yè)形式一般以讀、寫、畫、玩、講等形式為主,作業(yè)布置時間較靈活。作業(yè)是語文學習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應通過作業(yè)拓寬語文學習途徑,憑借一定的作業(yè)形式與內容,伴隨一定的學習活動即學習過程,使學生在廣闊的時空中學語文、用語文,在玩中學、在實踐中學、在生活中學,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培養(yǎng)能力。
總之,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關鍵在教師教育觀念的更變。處理好以上個關系,創(chuàng)造條件,把握時機,適時點撥,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學有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