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汪玚
追尋鮮血鋪就的歷史足跡
文/本刊記者 汪玚
吐魯番大河沿鎮(zhèn)—托克遜縣—伊拉湖鄉(xiāng)—阿拉溝礦區(qū)—烏拉斯臺牧場, 這條線路在元代和清代為絲綢之路“天山道”,但當時的起點卻并不是大河沿鎮(zhèn),而是吐魯番的交河古城。大河沿鎮(zhèn)位于天山山脈的南坡,建有吐魯番火車站。
從大河沿鎮(zhèn)去往312國道大約有15公里,路況一般,車輛極少。在與312國道大河沿立交的橋上向南經(jīng)吐魯番的獨山子,到托克遜縣。這一帶戈壁石頭很大,行車要穿越三十里風區(qū),在春秋兩季,需特別注意,防止12級的大風將車吹翻,刮起的碩石將車玻璃砸碎。
在托克遜附近的一片高地上,睡著42名老兵,他們就是35年前參加南疆鐵路建設,并長眠于此的鐵道兵戰(zhàn)士。
“我參軍時只有18歲,坐了8天悶罐車才到了新疆,進山一干就是四年”,35年后重返故地的李昌儉像在回憶昨天事情。據(jù)李昌儉講:他當年參加了南疆鐵路上新光至下新光段的工程建設?!爱敃r是3班倒,每班8個小時,用風槍鉆孔,人工運石渣,鐵路隧道都是一鍬一鍬挖出來的”。幾十年后,曾經(jīng)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四師十八團,已改制為中鐵十四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這位50多歲的山東漢子現(xiàn)在是公司的汽車司機,攤開雙手時,手上厚厚的老繭仍未褪去。
上世紀70年代起,曾經(jīng)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在南疆奮斗了近十年。他們中的一些人,如今已經(jīng)長眠在這片土地上
李玉鳳是“老兵”李昌儉的女兒,24歲的她2011年6月才從山東濟南來到托克遜。她說“過去不了解父親的工作,到了工地,才真正體會到父親的艱辛,我為能在父輩戰(zhàn)斗過的地方工作而感到驕傲”,這個“80后”女孩臉上多了幾分堅毅,李昌儉聽到女兒的話欣慰地笑了。
1974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揮師大西北,承擔起修建南疆鐵路吐魯番至庫爾勒段的建設任務??咳颂艏缈?,用了8年的時間,鑄就了一條新疆連接南北疆的鋼鐵大道,在這條用鮮血和生命鋪就的鋼鐵運輸線上,共有268名軍人獻出了生命。
經(jīng)托克遜縣城向西即進入伊拉湖鄉(xiāng)。道路兩邊是低矮的柳樹、沙棗樹、榆樹和白楊樹。走過的人都覺得路況很不錯,幾乎可比一級公路,但更要留心的是路上駛過的摩托車和趕著驢車的維族老鄉(xiāng)。駛出這片小綠洲后,就到了中天山南麓的阿拉溝地帶。這里的路平坦、寬闊,車少人少,但需控制車速。
在到達阿拉溝鎮(zhèn)后,路左邊有一巨大的土石構筑的烽火臺,那是清朝在新疆建筑的最后一座烽火臺。過了烽火臺,就進入了從天山一號冰川發(fā)源的阿拉溝河。由于原先的阿拉溝是烏魯木齊的南山礦區(qū),在溝谷里建立了很多軍工廠,軍工廠陸續(xù)搬遷出山溝,現(xiàn)在烏魯木齊撤消了這個城市建制區(qū),所以,溝谷里的路已經(jīng)逐漸廢棄,很多路段被洪水沖毀,通行不到終點拉斯臺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