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水源問題看漢魏洛陽城址的遷移

2013-04-12 22:41楊俊博
關(guān)鍵詞:洛陽城引水渠洛河

楊俊博

(洛陽師范學(xué)院 歷史文化學(xué)院,河南 洛陽471022)

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營建東都,以“成周墟脊,弗堪葺宇”為由把洛陽從漢魏舊址遷到隋唐新址。隋煬帝的這個解釋讓人覺得牽強。因為在此之前,洛陽幾次淪為廢墟,都沒有遷址重建,為何唯獨這一次卻要以“成周墟脊,弗堪葺宇”的原因遷址重建?正因為如此,學(xué)者們對洛陽城址的這次遷移多有關(guān)注。從目前情況來看,學(xué)者們在討論洛陽城址遷移的原因時,一般都從所在地域、水源等幾個方面分別展開論述。這些論述雖然全面,但卻總讓人有言猶未盡之感。特別是對洛陽從漢魏舊址遷移到隋唐新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比較肯定的結(jié)論。有鑒于此,本文試從水源的角度,對洛陽由漢魏舊址遷移到隋唐新址的原因進行探討。

一、漢魏洛陽的河流形勢與水源困境

漢魏洛陽位于洛河和邙山之間狹長的河岸高地上。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在120—140米之間,是整個洛河以北、邙山以南狹長地帶中最為平緩、開闊,最適合建立較大城市的地區(qū)。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各朝代先后在此建都,漢魏洛陽成為整個洛陽盆地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

漢魏洛陽附近水源有洛河、瀍水、谷水三條河流。谷水,又稱澗谷水,發(fā)源于河南澠池,在新安縣函谷關(guān)東和澗水交匯之后,繼續(xù)東流,進入洛陽盆地,在谷城東南注入洛河。其入洛河處距漢魏洛陽約18公里。谷水的河床海拔在注入洛河之前基本都在150米以上。瀍水發(fā)源于河南孟津,由孟津向東南流,在今洛陽東側(cè)注入洛河。瀍水在今洛陽以北段的河床高度,海拔在150米以上;在今洛陽東側(cè)段,海拔在140—150米之間。其入洛河處距漢魏洛陽約10公里。洛河位于漢魏洛陽城南,是離漢魏洛陽最近的一條河流。洛河發(fā)源于今陜西南部的洛南縣,在今洛陽宜陽縣境內(nèi)的河床海拔高度在160—170米之間,東流至隋唐洛陽附近的河床海拔高度在140米左右,至漢魏洛陽城南的河床海拔高度降至120米以下。

就這三條河流而言,谷水、瀍河和洛河作為洛陽的水源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谷水和瀍河的優(yōu)點是海拔較高,水源可以被比較容易地引入城內(nèi);缺點是水量較小,距離較遠,且要穿越一些相對比較起伏的地段,才能被引入洛陽。洛河的優(yōu)點是水量較大,距離較近;缺點是洛河的海拔較低。其抵達漢魏洛陽時的海拔高度在120米以下,而漢魏洛陽城的海拔在120—140米之間,水源由低處向高處流動比較困難,必須借助一定的堰壩工程,才能將洛河水源引入洛陽城。

漢魏時期,洛陽引取洛河水源的工程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在河床海拔高度在140米以上的隋唐洛陽以西地區(qū)引水。這種引水方式雖然從海拔高度上講,可以比較容易地將洛河水源引入漢魏洛陽,但卻會產(chǎn)生洛河和谷水爭奪引水渠道,引水渠道不堪重負等問題。隋唐洛陽至漢魏洛陽之間有一些比較復(fù)雜的地形,這決定了漢魏洛陽不可能從這條引水渠道中引取太多的水源。為了滿足漕運用水的需要,漢魏時期洛陽還在河床海拔較低的城南河段筑壩引水。據(jù)有關(guān)學(xué)者研究,漢魏時期洛陽堰洛通漕,就是在洛陽城南段修建堰壩,將洛河水源引入洛陽[1]73。

從引水工程的整體情況來看,漢魏洛陽的引水系統(tǒng)極其脆弱。首先,漢魏洛陽的引水系統(tǒng)由谷水和洛河兩部分組成,二者缺一不可。缺少谷水會造成漢魏洛陽無水可飲,而缺少洛河將造成漢魏洛陽漕運不通。二者必須通力協(xié)作,才能使?jié)h魏洛陽的引水系統(tǒng)正常運轉(zhuǎn),任何一條水道發(fā)生波動,都會造成漢魏的引水系統(tǒng)發(fā)生波動,甚至出現(xiàn)癱瘓。其次,漢魏洛陽的這兩個引水渠道都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谷水雖然地勢較高,可以比較容易地被引入洛陽城內(nèi),但是卻存在著水量不夠大,只能滿足城市用水需要,以及引水渠道過長,所經(jīng)地段地形復(fù)雜等缺陷。洛河雖然雖然水量較大,距離洛陽較近,但卻存在卻存在著河道地勢較低,水源不能進入城內(nèi),堰洛通漕需要筑建高壩,引水北流相對困難等缺陷。

二、漢魏洛陽水源困境的發(fā)展和惡化

漢魏時期,雖然通過引谷入洛、堰洛通漕解決了洛陽的生活用水和漕運用水,但由于這個引水系統(tǒng)過于復(fù)雜和脆弱,社會和環(huán)境的發(fā)展,很容易造成這個脆弱的引水系統(tǒng)被打亂、破壞。

從漢魏洛陽總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城市人口越來越多,東漢時期洛陽人口約有30萬,北魏時期洛陽的人口達60萬以上。城市人口數(shù)量和城市用水量基本上成正比。漢魏時期洛陽的城市用水主要來自城西的谷水和瀍河。于是為了滿足不斷增加的用水需要,洛陽便在城西,緊鄰瀍水東面,修建了一個大型水利工程——千金堰?!端?jīng)注》引楊佺《洛陽記》曰:“千金堤,舊堰谷水,魏時更修,謂之千金塢?!保?]392“長分橋西有千金堰,計其水利,日益千金,因以為名。昔都水使者陳勰所造?!保?]162-163。據(jù)此可知,千金碣大概是一個類似于水庫的水利工程,其目的在于抬高千金堰水位,增加谷水渠道的引水量。

千金堰修建好之后,隨之而來的是它的安全問題。漢魏時期,千金堰的安全問題不容樂觀?!啊逗幽鲜h境簿》曰:河南縣城東十五里有千金堨?!堵尻栍洝吩唬呵Ы饒炫f堰谷水,魏時更修此堰,謂之千金堨。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妪埿顾献a下,加歲久涑齒,每澇即壞,歷載捐棄大功,故為今遏?!保?]392千金堰在重修故遏之前基本上是每澇即壞。重修故遏之后,據(jù)《洛陽伽藍記》卷四載:“長分橋西有千金堰,計其水利,日益千金,因以為名。昔都水使者陳勰所造,令備夫一千,歲恒修之。”[3]162-163維護千金堰安全每年也需要一千名人夫。

漢魏時期,由于長期建都,洛陽周邊的森林植被被嚴重破壞。王軍曾指出:“東漢、曹魏和西晉三代相繼在洛陽建都,都城建設(shè)耗費了周圍山林中的大量木材。西晉之后至北魏遷都洛陽以前的二百年間,洛陽的山林得到了暫時的恢復(fù)。但是,北魏洛陽的建設(shè)規(guī)模宏大,城市壯麗,以至于附近的木材難以滿足需求,還要遠到西河之地,即現(xiàn)在的呂梁山上去采伐?!保?]67

森林植被被大量破壞使谷水流域非常容易發(fā)生洪澇災(zāi)害。在東漢至北魏時期,有關(guān)加固谷水渠道、實施排洪工程的文獻記載不絕于史。如晉代惠帝時期“造石梁于水上。按橋西門之南頰文稱:晉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門……巷東西長七尺,南北龍尾廣十二丈,巷瀆口高三丈,謂之睪門橋謂之睪門橋?!保?]393中朝時期“出閶闔門城外七里,有長分橋。中朝時以谷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壞民家,立石橋以限之,長則分流入洛,故名曰長分橋?!保?]162這些水利工程措施的實施,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漢魏時期谷水流域容易發(fā)生洪澇災(zāi)害的事實。由此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森林植被越來越多地被破壞,谷水流域必更加容易發(fā)生洪澇災(zāi)害。于是,隨著建都時間的增加,漢魏洛陽的引水系統(tǒng)愈來愈危險和脆弱。

森林植被被破壞不僅使?jié)h魏洛陽引水渠道易澇,而且也使?jié)h魏洛陽的水道系統(tǒng)非常易淤。如中國社科院洛陽漢魏城考古隊勘探發(fā)現(xiàn),洛陽城城東建春門外,深達10米之處,仍為淤土[5]607。洛陽水道淤積嚴重令人驚訝。由于漢魏洛陽嚴重淤積,以至于歷朝各代都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疏浚溝通。北魏時期,孝文帝剛遷都洛陽不久,即“結(jié)構(gòu)宮極,修理街渠”,對淤積的引水渠道進行疏浚。

在漢魏洛陽各段渠道中,上東門以東陽渠段,地勢較高,淤積嚴重,水流困難。由于城東陽渠段是漕運暢通的關(guān)鍵,漢魏時期各朝都十分重視對城東陽渠的疏浚。如東漢時期,順帝“陽嘉四年(135年)乙酉壬申,詔書以下漕渠,東通河濟,南引江淮,方貢委輸,所由而止。使中者魏郡清淵馬憲,監(jiān)作石橋梁柱,敦敕工匠,盡要妙之巧,攢立重石,累高周距,橋工路博,流通萬里云云”,皇帝親自下詔對洛陽以東漕渠渠道和上東門外石橋進行疏浚和興修。西晉時期,“都水使者陳狼(協(xié))鑿運渠,從洛口入注九曲,至東陽門”[2]396-397。對陽渠渠道的頻繁疏浚,既反映了各朝對引水渠道的重視,同時也從另一方面反正了漢魏時期洛陽引水渠道不斷淤積的事實。

漢魏洛陽引水渠道不斷淤積,對堰洛引水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修筑于漢魏洛陽城南的堰壩需要不斷增加高度,才能確保能把洛河水源引入地勢較高的上東門陽渠渠道。《魏書》載,太和“二十年(496年)將通洛水入谷,帝親臨觀”[6]。這是漢魏時期,洛陽唯一個皇帝親臨堰洛通漕現(xiàn)場的歷史記載?;实塾H臨現(xiàn)場既說明該工程十分重要,同時也說明該工程應(yīng)該比較浩大。對于北魏時期洛河堰壩高度,雖然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但應(yīng)該比之前要高大,否則孝文帝怎么會親臨現(xiàn)場。段鵬琦在對洛河故道進行現(xiàn)場勘探之后指出,北魏在洛河之上修筑堰壩甚至造成洛河河道脫離原來故道,轉(zhuǎn)向東北流向洛陽城南,并據(jù)此推斷出,北魏時期洛河堰壩的位置大致在漢魏洛陽城西的今偃師縣東新莊附近[1]73。堰壩的修筑竟然導(dǎo)致洛河改道,其規(guī)模由此可見。

高筑堰壩,一方面使堰壩更容易被流水沖壞,另一方面也使洛陽城南地區(qū)更容易受到被抬高的洛河流水的沖擊。實際上,在東漢時期,洛陽城南就因洛河堰壩修筑,致使“洛水泛泆,漂害者眾”[2]400。北魏時期堰壩高筑,洛河泛濫更為頻繁,造成洛陽城南“了無人家”[3]105,基本上成為無人居住的地區(qū)。洛河堰壩到北魏時期,已形成兩難境地:一方面渠道不斷淤積,需要增高洛河堰壩,另一方面增高洛河堰壩不僅造成堰壩安全性降低,同時還使洛河引水直沖城下,給洛陽造成沉重的水患負擔(dān)。今天,漢魏洛陽的南面城墻甚至已被北徙的洛河河道完全沖沒。

事實表明,漢魏時期,隨著社會發(fā)展,洛陽城市水源問題已越來越陷入一個無法解脫的困局當(dāng)中。無論是城市飲水問題,還是漕運用水問題,單靠沿用之前的常規(guī)思路,已無法破解難題。洛陽解決自身的水源問題,已經(jīng)到了必須跳出傳統(tǒng)思維窠臼,另辟蹊徑,謀求非常規(guī)發(fā)展的地步。

三、洛陽城址的遷移與水源問題的破解

隋煬帝時期,洛陽城址被西遷至隋唐洛陽所在的地方,從而一舉破解了自從東漢以來就困擾洛陽發(fā)展的水源問題。自此之后,洛陽一直在隋唐新址所在地方發(fā)展,直到今天都未發(fā)生改變。

首先,和漢魏時期洛陽相比,隋唐時期洛陽的用水來源更加豐富、多元。伊洛瀍澗四條水系均匯聚于隋唐洛陽,使其成為整個洛陽盆地水源最豐富的地區(qū)。

隋唐時期,谷水被重新改復(fù)回原來周代故道,經(jīng)由洛陽西苑,注入洛河。利用谷水河道地勢較高的特點,在谷水西苑段掘引出兩條水渠,分別流入上陽宮和洛陽宮城。由于谷水只承擔(dān)洛陽地勢較高的上陽宮和宮城的供水,所以供水負擔(dān)大大減輕,從而能充分滿足所在區(qū)域的城市供水,如宮城中和谷水引水渠相聯(lián)系的九州池“居地十頃,水深丈余”[7]126就是一個有相當(dāng)規(guī)模的水面。

伊河在漢魏時期離洛陽較遠,未能夠成為洛陽的水源。隋唐時期,洛陽城址遷移之后,洛陽和伊河之間的距離縮短至9公里,伊水由洛南地區(qū)被引入城內(nèi)。于是洛南地區(qū)水源豐富,不少官僚、士大夫紛紛截用它們修建池沼,裝點庭院。如履道坊白居易宅占地十七畝,以伊水渠為水源在宅內(nèi)建造園林。其宅“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庭,有橋有船”。集賢坊裴度宅亦因引伊河渠水“筑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fēng)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回環(huán),極都城之勝概”[8]。這些園林建筑基本上都以水源充足,景色秀美見長。

洛陽城北地區(qū)有漕渠、泄城渠、瀍河等渠道。漕渠本名通遠渠,建于隋大業(yè)二年四月。在宮城南承福門分洛入漕,東至偃師時再入洛河。泄城渠由洛陽城北含嘉倉城流出,經(jīng)過東城東側(cè)后南流入漕渠。瀍渠自城北流入外郭城,向南穿過數(shù)坊流入漕渠。這兩條渠道和漕渠相連接,一起構(gòu)成洛陽城北的水網(wǎng)體系。這個水網(wǎng)體系的存在,使洛陽城北地區(qū)的水源也相當(dāng)豐富。如,隋唐時期“以通諸州租船”[7]141的新潭,就位于城北的立德坊地區(qū)。

隋唐時期,得益于對其周圍水源的充分利用,洛陽城內(nèi)水源充沛,水網(wǎng)密布,成為洛陽建城史上水源最豐沛的時期。

其次,在洛河城內(nèi)河段筑壩引水,單獨以洛河作為漕運水源,充分滿足了漕運用水的需要,保障了漕運的安全暢通。

漢魏時期洛陽的漕運供水由谷水和洛水兩條渠道共同承擔(dān)。無論其中哪一個渠道出現(xiàn)供水波動,都會造成漕運困難。隋唐時期,摒棄谷水通漕的做法,單獨以洛河作為洛陽漕運水源。洛河在漢魏洛陽段海拔為120米,在隋唐洛陽段的海拔為140米。在漢魏洛陽段,必須在洛河上筑起最低10米的堰壩才能將洛河水引至海拔約130米的上東門陽渠,而在隋唐洛陽段只要在洛河上修筑起堰壩就能很容易地將大量的水源引入漕渠。因此,隋唐時期洛陽漕渠的引水量在大大增加的同時,洛河堰壩的安全性也大大增強。終隋唐兩代文獻中一直沒有官方大員和皇帝整修洛陽堰壩的記載,也從一個側(cè)面驗證了隋唐時期的洛河堰壩并不是一個很大的工程。

實際上,和漢魏時期相比,隋唐洛陽不僅漕渠渠道比較安全,其他引水渠道也普遍比較安全。隋唐時期,洛陽泄城渠、瀍河所流經(jīng)的地區(qū)雖然地勢陡峭,地形復(fù)雜,但都流量較小,流程較短,不容易產(chǎn)生引水困難現(xiàn)象。洛陽南部伊河和洛河引水渠道雖然相對較長,但也只有9公里。再加上伊河和洛河之間地面開闊,地形平緩,洛河和伊河的水源也能比較容易地被引入洛陽城內(nèi)。另外,鑒于洛南開闊平坦的地理狀況,隋唐時期洛陽還采取了多渠道引水的措施。如,在伊河開南運渠、伊河渠引水,在洛河開通濟分渠、通津渠引水。多渠道引水既可形成相對稠密的水道網(wǎng)絡(luò),充分保證洛南各處用水的需要,同時還可以規(guī)避單條渠道引水量過大,負擔(dān)過重、安全性較差等情況的出現(xiàn)。

總之,從地形上講,隋唐時期洛陽并不是一個理想的建城之地。洛河以北地區(qū)地形復(fù)雜,相對偏隘。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建設(shè)城市,洛陽不得不跨河而建,客觀上造成洛陽城內(nèi)南北交通困難。以至于整個隋唐時期,如何修建洛河上的橋梁,保持南北兩岸的暢通一直是洛陽城市建設(shè)的焦點和重點。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隋唐洛陽在此建都雖然有一定缺憾,但卻由此擁有了整個洛陽盆地地區(qū)最豐富的水利資源,從而一舉擺脫、破解了長期困擾洛陽城市發(fā)展的水源問題,奠定了此后洛陽發(fā)展的基礎(chǔ)。得益于這種水源富集的天然稟賦,直至今天,洛陽仍在這片土地上生長棲息。

[1]洛陽市文物局.漢魏故城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0.

[2]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4[M].北京:中華書局,1963.

[4]王軍,李捍無.面對古都與自然的失衡——論生態(tài)環(huán)境與長安、洛陽的衰落[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2(3).

[5]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工作隊.北魏洛陽外郭城和水道的勘察[J].考古,1993(7).

[6]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0.

[7]徐松.河南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4.

[8]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433.

猜你喜歡
洛陽城引水渠洛河
塞戈維亞引水渠的啟示
某礦井水文補充勘探及洛河組含水層垂向差異性淺析
閑置比忙碌更危險
東漢洛陽城南:中國古代第一個都城文化區(qū)的形成
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
洛 河
看盡古今興廢事的洛陽城
洛河
別詩
科洛河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