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啟敏
(瓊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百度百科中對主流文化的表述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著主要影響的文化。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主流文化,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要特征的。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直到清末年,都是以崇尚儒學為主流特征的。而在西方,中世紀以來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文化的。中國現階段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之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其主流文化。只有對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要素的傳承,才能真正實現中華主流文化的構建,汲取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文化營養(yǎng),才能成為文化融合、文明傳承的中堅力量。
《周易賁卦彖辭》中有“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觀點,“文化”一詞在古代典籍中出現,往往取其“以文教化”之意。狹義的“文化”則是指與政治、經濟、軍事相并列的人類社會活動的某一門類?!拔幕笔恰白匀坏娜嘶被顒樱侨祟愖饔糜谧匀唤缛f事萬物(包括人類自身)所創(chuàng)生的有價值的活動。所謂主流文化,指國家和社會中得到歷史和人民廣泛認同,處于主導地位,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凝聚力的文化體系,它反映著國家民族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它體現出意識形態(tài)性、權威性。中華主流文化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和諧的德性文化。它在推進科技進步與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助于實現民族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文化心理的現代轉換。對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fā)展具有主流性的影響,并對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按笠粝B?,大象無形”,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對中華主流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生機。
中華主流文化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在生生不息的歷史洪流之中感受著傳承和發(fā)展。它將生物復制式的延續(xù)和文明傳承式的延續(xù)結合起來,將民族的血脈和文化的血脈聯系在一起,在追憶和認同中豐富著文化鏈條上的內容,在反思和吐納中推動實踐的發(fā)展。作為文化鏈條上的一環(huán),我們必須從物態(tài)、制度、行為、心態(tài)等方面深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著力于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的傳承研究,使之對主流文化的構建趨向于豐富和完善,也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的重要社會資本之一。
變通的勇氣與兼收并蓄胸懷是構建中華主流文化的前提條件。世間萬物都處在發(fā)展變化之中,人類文化只有在發(fā)展中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機。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通變執(zhí)中”的發(fā)展觀,中華主流文化構建的坐標是繼往開來的“當代中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文化似乎總在不斷的變動當中,但是沒有任何一種文化能夠棄絕其文化傳統而重新開始,任何民族的文化,總是在前代遺留下來的基礎上而得以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同時文化發(fā)展離不開經濟、政治形態(tài)的發(fā)展和變化,這也必然決定文化發(fā)展趨勢的變化性和傳承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任何一種新學說,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但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fā)”[1]。列寧也強調“只有正確地了解人類全部發(fā)展過程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進行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盵2]列寧的這些闡述,也完全揭示了文化發(fā)展中的創(chuàng)新性。毛澤東在革命和建設時期,結合中國社會的國情和文化建設的歷史使命,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并科學地闡述了中國新文化與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問題。他指出:“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fā)展而來的,因此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盵3]尊重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是毛澤東歷史文化觀的基石。但尊重歷史不等于盲目的跟從歷史,而是采取理性的、實事求是的批判精神,揚棄中國的傳統文化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只有這樣,中華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激蕩的歷史進程中才能不斷發(fā)展起來。當前構建中華主流文化過程中就應在通變中繼承傳統文化,在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孕育出中華主流文化特有的價值觀念、道德尺度、理想境界和人生目標,它們作為主流文化的精神內核,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精神。
中華儒家文化是倫理學說與政治學說融為一體的政治倫理型文化,它的傳承與實踐有助于群體向心觀念的形成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對于中華主流文化的傳承與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儒家文化將天人相應的世界觀與上下相依的倫理觀融為一體,其基本精神以人倫關系為出發(fā)點,以入世進取心理為基礎,專注人之為人的精神問題,其主導思想是民族精神,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本質持征。比如,《大學》有這樣的一段文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薄案裎铮轮?,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儒家文化由注重倫理而形成的個人對家族、國家和整個天下負有的道義和責任,進而演化出崇德重義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經過人們的甄別以及社會的選擇,凝聚為民族精神的主體內容,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道德規(guī)范。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發(fā)展和文化開放,許多中國人信仰缺失,徹底“唯物”,缺乏道德自律觀念,這是社會轉型時期的問題,我們將為此付出經濟、文化、環(huán)境的沉重代價。傳統倫理道德中祟尚氣節(jié)、求是務實、講求道義、貴和持中、豁達樂觀等觀念,可以承載當代的主流道德文化,成為解決責任危機、信用危機和道德危機的重要依據。倫理傳統是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統一,具有超時空的普遍意義,具有當代性意義和實踐價值。它需要經過歷史的沉淀和選擇,經過理解、認識、梳理以至于付之行動。它的實現需要知識精英的引導,更重要的是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與認同。實現當代倫理價值的重構,可以為主流文化的構建奠定基礎。
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厚德載物的襟懷,崇德重義的價值信念,并把它們加以現代的闡釋,是完全可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法治、道德規(guī)范相融合,實現倫理傳承的當代價值。
孟子提出“仁政”說,繼承了《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觀點,發(fā)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觀點。在經濟關系方面主張“制民之產”,在政治關系方面則是一種“王道”理想,著眼于爭取民心。反映出倫理本位的人本主義思想,從而為中國的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對于當今社會核心價值觀,乃至主流文化的重建與確立都有深刻的影響。
一個健康的社會,只有擁有一套穩(wěn)定的核心價值觀,才能實現長治久安。從廣泛意義上來講,價值觀是以信仰、信念為內容的思想體系,它的認知模式與歷史經驗緊密相關。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群體判斷社會事務時采用的認同標準和行為準則。它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鄙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的功能為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指明了方向,進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逐步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形成“人民民主、社會公正、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民本的,以教育人民,凝聚力量,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目標,以公正、仁愛、為基礎的價值理念。所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主流文化的民本思想是息息相關。
中和思想是儒家文化核心精神之一。所謂“中”,即矛盾雙方處于一定的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之中??鬃訉⑵浒l(fā)展為“中庸”原則,要求立身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所謂“和”,是指對立的事物處于一種交融與統一的和諧狀態(tài)。中和思想,一方面體現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處理上,一方面體現在對人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和處理上。從人和自然的關系來看,“致中和”,就是要做到天人和諧。它肯定了人的能力和價值,同時強調自然是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二者互相依存,不能分割。這對于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和諧與德性文化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人和自然無法“中和”共處,喪失了度的平衡,將使國家、社會和文化處于危險之中。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為人類社會保護生態(tài)與自然,提供一種可行的指導思想,也為今天實現科學發(fā)展,最終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奠定了理論基礎。
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中和”,就是要做到相容相生。這種“人和”是傳統文化追求的為政之道。所謂“人和”,包括各個階層、各個方面的協調,能夠凝聚人心、安定社會、發(fā)展經濟,消弭戰(zhàn)爭。傳統文化中的“中和”精神培養(yǎng)了國人溫柔敦厚的品格,反映了民族崇尚和平的價值觀念,提供了一種和諧的生活方式。
中華主流文化的構建可以歸結為中國傳統的基本價值與中心觀念在現代化的要求下如何調整和轉化的問題。它不僅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根溯源,還要與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進行交流以促進自身文化的發(fā)展。世界文明史發(fā)展的脈絡表明,文化發(fā)展是與不同民族、種族、國度、地域的互相沖撞、相互交流、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中得到發(fā)展和傳承的,并按著各自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前行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吸納、融合、交流、互相借鑒日趨頻繁,也成為國與國之間交往的主要平臺。傳統觀念中,東西方文化具有德性與智性的品質差異,靜定與進取的性格差異,直覺和邏輯的思維差異,整體與個體的觀念差異。然而,在當代中華主流文化構建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抱持開發(fā)而多元的文化心態(tài),不忘民族之本位,吸收外來之學說,構建起適合“民族形式”的,具有“中國氣派”的中華主流文化。這種海納百川的襟懷和自強不息的努力,將立德、立功、立言的傳統訓誡與求真、求善、求美的時代觀念結合起來,保證了當代主流文化的探索之旅不會迷途。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應該特別重視倫理型文化的建設,即孔子倡導的“文,行,忠,信”。這既有文化知識的教育,也有道德修養(yǎng)教育,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公民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了這樣的素質和信念,人們就會自覺地在有限的生命中為建設合理的、美好的、和諧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做出貢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