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健
(江蘇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江蘇徐州 221116)
贊文又稱頌贊,最早可以追溯到詩《詩經(jīng)》中頌詩。姚鼐《古文辭類纂》說:“頌贊類者,亦《詩·頌》之流,而不必施之金石者也?!盵1]吳曾祺《文體芻言》認(rèn)為:“頌為四詩之一,蓋揄揚(yáng)功德之詞。”“贊亦頌類,古者賓主相見則有贊,互相稱譽(yù)以致親厚之意,故文之稱人善者,亦以贊為名?!盵2]可見此類文體的主要功能在于對他人進(jìn)行歌頌、贊譽(yù)。在贊文創(chuàng)作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中對人物事件品評的“太史公曰”式樣的贊文,這種的贊文往往有很大的主觀性,有的是直接評論,有的是間接的評論,這是傳記文學(xué)贊文書寫的一個先例,同時也是較早的一個古代文學(xué)贊文的一個藍(lán)本。
無獨(dú)有偶,題為西漢代劉向的《列仙傳》也成為了一些文人作贊的對象。與《史記》不同的地方在于,《史記》是作者自己對于歷史人物及事件發(fā)表看法,而在《列仙傳》這書上,是先有劉向的本子,然后才有的后人的贊文。縱觀早期小說,像《列仙傳》那樣有后人作贊文的是很少見的,其他作品較多是模仿司馬遷在文中略有評價,但并不能作為一個獨(dú)立的評價而成為實際意義上的贊文。
在歷史上,到底是誰為這部道教小說作了贊文是模糊的。但通過查考文獻(xiàn),我們可以基本確定有兩個人曾做過嘗試。一個是孫綽,一個是郭元祖?!读邢蓚鳌吩谔魄霸袃煞N贊,《隋書經(jīng)?籍志》雜傳類著錄了《列仙傳贊》二種。一為三卷本,劉向撰,孫綽贊文;一為二卷,劉向撰,郭元祖贊文。當(dāng)今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列仙傳》版本應(yīng)是晉代郭元祖的本子,而孫綽的贊文遺失的較多,僅存一部分。《世說新語?輕詆篇》注引孫綽的《商丘子贊》八句中僅有二句相近,可見今本非孫綽所作,而是郭元祖所作。而在《文選?西京賦》及《游天臺山賦》注引《列仙傳贊》二段中,又沒有與今本相同的部分,可見那些又的確是孫綽所寫的贊文?!冻鯇W(xué)記》卷二三引用孫綽的《老子贊》與今天的本子不同,再按兩人生活年代來考察,孫綽(公元314-371),為東晉人,而郭元祖也提及為晉人,但缺乏生卒年資料,據(jù)這幾條資料姑且判斷為郭元祖的贊文是作于孫贊之后的,而且多少是有對孫贊的借鑒的。當(dāng)然,郭元祖的贊文也曾脫離過孫綽贊文而單行,《隋志》雜傳類就著錄了一卷《列仙傳贊序》,郭元祖撰。除了孫綽和郭元祖為《列仙傳》做過贊文之外,歷史記載北魏安豐王拓跋延明曾為其作注,但流傳不廣,鮮有人知道?!杜f唐書·經(jīng)籍志》雜傳類著錄《列仙傳》二卷,未言作贊者,當(dāng)為郭贊?!吨信d館閣書目》《宋氏藝文志》道家神仙類著錄三卷,皆附有郭贊?!锻ㄖ舅囄穆浴分浻泄澏?,孫贊三卷。以上為《列仙傳》贊文的文獻(xiàn)查考,對于我們認(rèn)識其贊文的來源還是有幫助的。
翻看《列仙傳》贊文,會發(fā)現(xiàn)其最大的特色是評論贊文的詩化。無論先前的論述或是神仙故事怎么樣,贊文的作者都可以用詩文的形式表達(dá)對神仙人物故事的理解。例如第一篇《赤松子篇》:
赤松子者,神農(nóng)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nóng),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fēng)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xí)r,復(fù)為雨師。今之雨師本是焉。[1]
眇眇赤松,飄飄少女。接手翻飛,泠然雙舉??v身長風(fēng),俄翼玄圃。妙達(dá)巽坎,作范司雨。[2]
在這里,贊文用簡短的四字句,就概括了對于赤松子的評價,但如“飄飄”,“泠然”,“縱身”等詞語的使用,又是的贊文的敘述毫不遜色于原文?!白鞣端居辍备屈c(diǎn)出了赤松子雨師之本事,精煉而恰當(dāng)。再來看《老子篇》: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于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yǎng)精氣,貴接而不施。轉(zhuǎn)為守藏史。積八十余年。史記云:二百余年時稱為隱君子,謚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圣人,乃師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函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qiáng)使著書,作《道德經(jīng)》上下二卷。[3]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跡入靈奇。塞兌內(nèi)鏡,冥神絕涯。德合元?dú)?,壽同兩儀。[4]
在贊文里,老子的生死境界全出,無為而又無不為,那種遁于世俗的神情讓人印象深刻。生與死的頓悟,超脫神靈獲得生命的延伸,使得那種老子那種道家的神仙感通過贊文也得到了升華。
《列仙傳》贊文藝術(shù)性很高,在詩句的安排上用韻現(xiàn)象很明顯,瑯瑯上口。我們來看《偓佺》一文:
偓佺者,槐山采藥父也,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數(shù)寸,兩目更方,能飛行逐走馬。以松子遺堯,堯不暇服也。松者,簡松也。時人受服者,皆至二三百歲焉。[1]
偓佺餌松,體逸眸方。足躡鸞鳳,走超騰驤。遺贈堯門,貽此神方。盡性可辭,中智宜將。[1]
這里的“方”,“驤”,“將”也做到了較對稱的押韻。讀來比較順暢,仙氣十足。接下來的一篇《容成公》:
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于周穆王,能善輔導(dǎo)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養(yǎng)氣者也。發(fā)白更黑,齒落更生。事與老子同,亦云老子師也。[3]
亹亹容成,專氣致柔。得一在昔,含光獨(dú)游。道貫黃庭,伯陽仰儔。玄牝之門,庶幾可求。[4]
這里句尾的“柔”,“游”,“儔”,“求”更是嚴(yán)謹(jǐn)?shù)难喉?。這種自然而有序的押韻詩文讀來瑯瑯上口,易于贊文的傳播。同時也說明這些贊文出自魏晉六朝文人之手。雖說詩文押韻由來已久,但這種較嚴(yán)格的押韻詩文的出現(xiàn)是魏晉六朝時期典型的特征,后來永明體的出現(xiàn),對于詩作格律的嚴(yán)格要求是當(dāng)時的文壇主導(dǎo),從此處不僅可以見出贊文的文學(xué)性,也可以覺察出贊文深深的時代變革的印記,這也是我們分析這些文人贊文時應(yīng)當(dāng)察覺到的東西。
在這些文人贊文中有很多是對原文的概括,有時候是撿取了原文的字句來形成四字句,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內(nèi)容,起到的是一個總結(jié)的作用。舉兩篇為例:
方回者,堯時隱人也。堯聘以為閭士,煉食云母,亦與民人有病者。隱于五柞山中。夏啟末為宦士,為人所劫,閉之室中,從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方回掩封其戶。時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門,戶終不可開。[5]
方回頤生,隱身五柞。咀嚼云英,棲心隙漠。劫閉幽室。重關(guān)自廓。印改掩封,終焉不落。[6]
涓子者齊人也,好餌術(shù),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見于齊,著《天人經(jīng)》四十八篇。后釣于菏澤。得鯉魚腹中有符,隱于宕山,能致風(fēng)雨。受伯陽《九仙法》?;茨仙桨?,少得其文,不能解其旨也。其《琴心》三篇,有條理焉。[7]
涓老餌術(shù),享茲遐紀(jì)。九仙既傳,三才乃理。赤鯉投符,風(fēng)雨是使。拊琴幽巖,高棲遐峙。[8]
第一篇《方回篇》的贊文與原文的大部分字句是相同的,順序也可以說是相同的,只是作者將其四字化了而已。再如《涓子篇》的贊文的作者敘寫的是涓子作為神人,他所精通的神仙餌術(shù),所以贊文也較大程度上遵循了原文的敘述結(jié)構(gòu),較為一致??梢韵胍娺@些贊文是極附有魅力的,文人只有忠實于原文才能表達(dá)出其獨(dú)特的意味。
但這并不意味著,《列仙傳》的贊文都是絕對忠實于原文的,也有相當(dāng)一部分贊文是作者對其原文的演化和詩意的再造,這不是一種曲解,反而體現(xiàn)了文人的一種對著作的敬意。如下面的兩篇:
赤將子輿者,黃帝時人。不食五谷,而噉百草花。至堯帝時,為木工。能隨風(fēng)雨上下,時時于市中賣繳,亦謂之繳父云。[1]
蒸民粒食,熟享遐祚。子輿拔俗,餐葩飲露。托身風(fēng)雨,遙然矯步。云中可游,性命可度。[2]
黃帝者,號曰軒轅。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圣而預(yù)知,知物之紀(jì)。自以為云師,有龍形。自擇亡日,與群臣辭。至于卒,還葬橋山,山崩,柩空無尸,唯劍舄在焉。仙書云: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之下,鼎成,有龍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龍髯,從帝而升,攀帝弓及龍髯,拔而弓墜,群臣不得從,望帝而悲號。故后世以其處為鼎湖,名其弓為烏號焉。[3]
神圣淵玄,邈哉帝皇。蹔蒞萬物,冠名百王。化周六合,數(shù)通無方。假葬橋山,超升昊蒼。[4]
在《赤將子輿》這一篇中,盡管大體上仍保持一致,但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細(xì)節(jié)。原文中提到了其在堯帝時為木工,而下面的贊文中卻省去了這一個重要的信息,轉(zhuǎn)而敘述他的神奇本領(lǐng)和事跡,可見這是文人在敘寫贊文時做的一種藝術(shù)上的取舍。在《黃帝》篇中,原文用大量的筆墨塑造了其神奇的故事,自知天命,悄然尸解,由神龍馱負(fù),攜大臣升天,這些事跡都渲染上了濃厚的仙家色彩,文學(xué)性已經(jīng)很強(qiáng),但在文人的贊文中,卻淡化了皇帝仙化的過程,甚至連一些具體的細(xì)節(jié)也省去了,這你雖然使得贊詩能較為流暢的表達(dá),但也稍微失去了原文的魅力。
除前述兩個特點(diǎn)外,《列仙傳》的贊文也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魅力,深刻的啟發(fā)意義,例如《江妃二女篇》: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仆曰:“我欲下請其佩?!逼驮唬骸按碎g之人,皆習(xí)于辭,不得,恐罹悔焉?!苯桓Σ宦?,遂下與之言曰:“二女勞矣?!倍唬骸翱妥佑袆?,妾何勞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彩其芝而茹之。以知吾為不遜,愿請子之佩?!倍唬骸伴偈氰忠玻沂⒅?,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彩其芝而茹之?!彼焓纸馀迮c交甫。交甫悅受,而懷之中當(dāng)心。趨去數(shù)十步,視佩,空懷無佩。顧二女,忽然不見。[1]
靈妃艷逸,時見江湄。麗服微步,流盻生姿。交甫遇之,憑情言私。鳴佩虛擲,絕影焉追?[2]
在這段贊文中,不在一味的敘述故事,而是將凡人的奇特經(jīng)歷用詩一般的語言表述出來。“靈妃艷逸,時見江湄。麗服微步,流盻生姿。”這四句寫出了江妃二女絕美的身姿,靈動的身影。而后兩句凡人的經(jīng)歷“交甫遇之,憑情言私。鳴佩虛擲,絕影焉追”卻又充滿了濃濃的遺憾,美好的事物一旦逝去就不再回來,又有什么必要去追尋呢?這樣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又回味無窮。再如《東方朔篇》:
東方朔者,平原厭次人也。久在吳中,為書師數(shù)十年。武帝時,上書說便宜,拜為郎。至昭帝時,時人或謂圣人,或謂凡人。作深淺顯默之行,或忠言,或詼語,莫知其旨。至宣帝初,棄郎以避亂世,置幘官舍,風(fēng)飄之而去。后見于會稽,賣藥五湖。智者疑其歲星精也。[3]
東方奇達(dá),混同時俗。一龍一蛇,豈豫榮辱?高韻沖霄,不羈不束。沉跡五湖,騰影旸谷。[4]
對于東方朔的贊文同樣用較高的藝術(shù)手法,奇達(dá)之人混跡于世俗之中,猶如龍游蛇穴,鶴立雞群。但東方朔的歸宿在于“高韻沖霄,沉跡五胡”,寫出了其奇特的生命指向,同時也展示了了東方朔與俗不同的神仙氣息,那種無拘無束暢游五湖四海的曠達(dá)情懷。
談及《列仙傳》贊文的意義,我們首先得了解后人為何會為其作贊文?!读邢蓚鳌肥俏覈钤缜蚁到y(tǒng)的敘述神仙故事的的著作,記載了從赤松子(神農(nóng)時雨師)至玄俗(西漢成帝時仙人)七十一位仙家,形成的是一個神譜樣的仙人故事系列。在《列仙傳》中,七十余位仙人或有神奇的本領(lǐng),或有超凡的能力,或有與眾不同的經(jīng)歷,或有讓人羨慕的神仙氣質(zhì),這些都是深深吸引道家追隨者的?!读邢蓚鳌纷鳛橐徊啃麚P(yáng)道家觀念的作品,其觀點(diǎn)是明確的,想宣傳的是道家神仙之術(shù)和升仙之奇。正因為《列仙傳》這一重要的地位,后代文人為其寫評論性的贊文,那也便不為過了?!读邢蓚鳌返馁澪囊话愣际遣捎盟淖志涞男问剑@或許也是受到了《詩經(jīng)》的影響。四字句押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使人印象深刻,同時這些贊文又并不拘泥于固有文本的規(guī)矩,依照仙人故事來安排,自然而不拖沓,顯得較為順暢?!读邢蓚鳌返馁澪脑谕瑫r期文學(xué)作品中可以說是僅有的,縱觀其他類似的志怪小說,都沒有這樣獨(dú)立的贊文,這一點(diǎn)在文學(xué)性上就使得《列仙傳》有了更近一步的表現(xiàn)。我們說葛洪的《神仙傳》比《列仙傳》的敘述神仙人物的內(nèi)容和方式上有了較大的改進(jìn),但《神仙傳》并沒有贊文,這或許后代文人更喜歡《列仙傳》的古樸表述,而舍去了葛洪更多的添加的神仙道教因素。
《列仙傳》贊文是對于司馬遷《史記》中“太史公曰”式評論的一種繼承和發(fā)展,對于后代文學(xué)又是一個很大的啟發(fā)。盡管在后代文學(xué)中,那種獨(dú)立成段的或是詩歌式樣的贊文已經(jīng)不多見,但類似的穿插在文學(xué)作品中的贊文卻有很多。其實贊文的啟發(fā)意義最大的地方在于其對于消息評論或者說是新聞評論的意義。怎樣用簡短而有效的文字對故事或是新聞做出合理而精當(dāng)?shù)脑u論,那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應(yīng)當(dāng)考慮的問題?!读邢蓚鳌烦蓵哪甏眠h(yuǎn),版本也幾經(jīng)變遷。后世孫綽,郭元祖等文人作的贊文也是很久的事情了,但作為一種典型的評論性的文章,尤其對于當(dāng)代的古代文學(xué)研究者或新聞工作者是有啟發(fā)意義的。
[1]王叔岷.列仙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嚴(yán)可均輯.全晉文[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3]姚圣良.史傳體例 寓言筆法—《列仙傳 》.《神仙傳》敘述模式探析[J].阜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2):18—21.
[4]譚敏.《列仙傳》敘述模式探析—與史傳之比較[J].宗教學(xué)研究,2004(1):128—132.
[5]劉濤.試論南朝頌贊文[J].韓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2):81—84.
[6]李秀花.孫綽的玄言詩及其歷史地位[J].復(fù)旦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1(3):122—126.
[7]王建國.論孫綽的文學(xué)貢獻(xiàn)[J].山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6(5):50—54.
[8]劉猛.論《史記》中的太史公曰[D].華中師范大學(xué)碩士論文,2004.
[9]馮萬里.《史記 》中“太史公曰”史評形式初探[J].綏化師專學(xué)報,2004(3):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