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慧蘭
(衢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浙江衢州 324000)
金甡,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雨叔,號海住。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乾隆七年中進士后,深受乾隆皇帝的賞識,授職修撰。在以后的幾十年內(nèi)多次主管各地科舉考試,選拔有才之士,替清政府施行文政教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金甡以時文名重當時。乾隆二十三年(1758)戊寅年編寫完成試帖詩詩集《金狀元詩墨》(又稱《今雨堂詩墨》),一時藝林爭相傳閱,奉為圭臬。作品有《靜廉齋詩集》。
清代杭世駿在《詞科余話》中認為金甡“詩宗韓、杜,駢體得南宋二李之遺”[1],這句評價不能概括金甡詩歌的所有特征,尤其在師法前人的問題上。但是在《靜廉齋詩集》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作品與杜甫、韓愈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杜甫的詩歌具有集大成的特點,其創(chuàng)作為后人提供了創(chuàng)作詩歌的范本??登瑫r期學杜詩、學韓文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如袁枚曾在《隨園詩話》中說“文尊韓、詩尊杜,猶登山者必上泰山,泛水者必朝東海也”[2],但是在創(chuàng)作中學習韓愈詩歌的現(xiàn)象并不普遍。而金甡對韓愈之詩似乎有特別的關注,雖然在唐代詩歌史上,韓愈還稱不上最優(yōu)秀的詩人,但韓愈在中唐地崛起以及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獨特的手法的確對后代產(chǎn)生了巨大地影響。打開韓愈詩集和金甡的《靜廉齋詩集》,人們不免看到兩者意象選擇方面都存在一些相似之處。從中可以看到他在學習前人時的取舍。
意象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通過意象的選擇可以看出詩人的審美傾向。金甡在一些意象的選擇上追求“奇”象。如《清涼寺雙檜》中描寫其中一株柏樹:
潛虬驚飛老蛟舞,千古突兀撐乾坤”,柏樹盤根錯節(jié),破空直上云霄,撐起乾坤,潛虬老蛟驚而起舞。
“元駒”“潛虬”“老蛟”等意象怪誕奇特。又如《東阿阻雨》中寫驟然而至的暴雨:
回頭直北望,疾雨乘橫風。黑蜧吐昏霧,連鼓雷公攻。奔騰破空至,盡掩青芙蓉。白弩勢斜注,旋轉(zhuǎn)隨西東。始知山川氣,呼吸通鴻蒙。
暴雨來時,天昏地暗,電閃雷鳴,似有黑蜧飛騰、雷公擊鼓,雨注如劍弩勢如破竹。此詩借鑒韓愈《龍移》一詩:
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隋。清泉百丈化為吐,魚鱉枯死吁可悲。
又如《龍窩寺》一詩先寫龍窩寺的險惡地勢:
羊腸百折行逶迤,土囊張口吞茹多。千年神物此潛蟄,陸海豈必無蛟龜。疾雷破山掃腥穢,漂殘龍蛻留龍窩。
羊腸小道、疾雷破山、神龍留蛻等意象都帶上一種超現(xiàn)實色彩。這種想象在山水詩中尤為表現(xiàn)突出,為突出山水的恢宏氣勢,詩人常以神話、神怪、龍蛇等意象營造出奇特的詩歌意境。如《磨盤山》:
帝遣夸娥蹙地脈,突起彈厭于其中。土龍百萬睡不動,蛇蚓盤結(jié)紛縱橫。云蒸霧涌引而上,鼇背贔屓摩蒼穹。
天帝、夸娥、大鼇、赑屃都是遠古傳說中的人或物,詩人在描寫磨盤山的地形時運用神話故事,展現(xiàn)出磨盤山的高聳險峻,頗具韓詩風范。金甡在《靜廉齋詩集》中幾乎沒有專門論述他詩學傾向的篇章,但在一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他的詩學傾向。他在《陳開周煌鄉(xiāng)薦戲柬》中贊揚陳煌的詩文非常奇妙“奇文發(fā)光怪,麗藻炫丹雘”,“奇文”既是對他人詩歌的評價,也是他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標準,尤其在山水詩這類題材的詩歌中,金甡較為注重“奇境”的創(chuàng)作。從意象到整個詩歌的整體意境,都力求雄奇之風。如《識舟亭》中“旅泊憑高一散愁,孤亭遙控大江流”孤亭遙看,大江日夜奔流不息,境界宏闊,頗有蒼涼之感?!陡房诙山笮衼y山中經(jīng)五眼橋福子坳下分水嶺赴贛縣》:
贛山斗拔藏回溪,我行升降百折梯。高出云表云莫齊,下臨無地穿重閨。頑石塞道縮殼蠵,危橋架壑飲澗霓。粗砂細礫布蒺藜,藤梢竹刺勝磨筓。
此詩窮形盡相的描寫了山勢的崎嶇,山比云高,頑石塞道,橋梁橫跨在山澗之間猶如長虹飲澗。極盡夸張之能是。在山水詩中,金甡的詩歌體現(xiàn)出一種宏大的氣勢,如《銀山》一詩“銀山高出蒜山巔,補救東南半壁天?;春Fㄟh勢,金焦兩點護中堅”,銀山山之高大,幾乎可以填補東南的半壁天,地理位置也十分突出,粗線條的表現(xiàn)立體感極強,給人一種雄壯的感覺。如《登光岳樓》中描寫光岳樓所見之景“飛樓飄渺倚天開,百尺丹梯獨上來。終古浮云封岱岳,祉今弱水接蓬萊”,光岳樓高接浮云,可比岱岳。金甡為了追求詩文創(chuàng)作中的“奇境”,往往通過選擇帶有神話色彩的意象,營造出氣勢宏大、充滿奇誕色彩的詩歌世界。
韓愈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中唐可謂是當時之奇,尤其是在一些意象地選擇上,較為怪誕生僻。唐代司空圖曾說:“愚嘗覽韓吏部歌詩數(shù)白首,其驅(qū)駕氣勢,若掀雷抉電,撐拄于天地之間,物狀奇怪,不得不鼓舞而狥其呼吸也”[3],此句意指韓愈詩歌在中唐時期具有獨創(chuàng)性,詩歌充滿了雄奇怪異之美,韓愈自己也在《調(diào)張籍》一詩中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我愿生兩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腸。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在此詩中韓愈認為自己與李杜的交通處便是“百怪入我腸”,而“拔鯨牙”、“酌天漿”表現(xiàn)出的是對這種雄奇怪異之美的推崇。這種審美趣味最明顯體現(xiàn)在了意象地選擇上。貞元、元和之際韓愈被貶陽山,南方地區(qū)溫熱多濕。
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懼侵。(《縣齋讀書》)
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答張十一》)
下床畏食蛇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環(huán)境的不適應使得詩人在這一時期所寫《宿龍宮灘》、《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岳陽樓別竇司直》等詩歌,較多使用了兇險、幽奇的詞語,如“激電”、“驚雷”、“蛟龍”、“怪鳥”等意象令人驚心動魄,營造出奇特、怪誕的詩境。他在《醉贈張秘書》一詩中說自己與孟郊、張籍等人的詩歌是“險語破鬼膽、高祖媲皇墳”,表現(xiàn)在他詩歌中便是對新奇險怪意象的偏愛。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擁有巨大神力的巨獸、面目猙獰的龍蛇等常被詩人納入他獨特的詩歌王國中,并被詩人賦予強大的詩歌張力。如《赤藤杖歌》中寫赤藤杖:
共傳滇神出火獻,赤龍拔須血淋漓。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極睡所遺。
一根赤藤杖,被世人幻化出赤龍拔須、羲和操鞭的神奇景象,顯示出詩人對生命張力的一種追求。又如《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光華閃壁見鬼神,赫赫炎官張火傘。然云燒樹大實駢,金烏下啄赤虬卵。魂翻眼倒忘所處,赤氣沖融無間斷。
此段描寫青龍寺壁畫,唐代壁畫內(nèi)容多源自佛經(jīng),這些壁畫談鬼言神恰恰成了詩人的關注點。使得詩歌呈現(xiàn)出怪異的奇幻色彩?!犊嗪分袨榱吮憩F(xiàn)嚴寒之苦。詩人先云:
隆寒奪春序,顓頊固不廉。太昊馳維綱,畏避但守謙。遂令黃泉下,萌芽夭勾尖。草木不復抽,百味失苦甜。兇飚攪宇宙,铓刃甚割貶。日月雖云尊,不能活烏蟾。羲和送日出,恇怯頻窺覘。炎帝持祝融,呵噓不相炎。
冬帝顓頊、春帝太昊、羲和、炎帝祝融等神話意象更突出了韓愈詩中奇幻的特點。
在詩歌意象的選擇上,金甡與韓愈有著共同的美學好尚。偏愛選擇上古神話人物、怪誕意象來表現(xiàn)自然山水的神秘、奇特。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處。金甡注重學習了韓詩中“奇”一面,避免其“丑”的一面,韓愈為追求詩歌的雄奇怪異之美,在意象的選擇上注重“奇丑”二字,如《孟東野失子》中用“鴟鳥啄母腦,坼裂腸與肝”,《苦寒》中“氣寒鼻莫嗅,血凍指不拈”,《歸彭城》“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等用語多狠、重。甚至到后來“丑”傾向尤為突出,如“晝蠅食案蚋,宵蚋肌血渥”(《納涼聯(lián)句》),“靈虱撮狗虱,村稚啼禽猩”(《城南聯(lián)句》)等,這些詩句用語艱澀難懂,意象怪誕血腥。元和元年之后的韓愈由貶所回到京城,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寫落齒、寫鼾睡、寫恐怖、寫血腥這類毫無美感之事。但在金甡詩中這樣猙獰、血腥、狠重之詞很少見。金甡在《玉偶亭元禮自登州歸談蓬萊閣之勝且錄長公海市詩見示同用其韻》中寫道:“名章俊句涌泉出,勢與溟渤爭豪雄”,雄奇之風是他所追求的一種風格,而險怪之風則是他所摒棄的一類。
可見金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借鑒韓詩,但并不一味模擬,這與他的詩學觀念有很大關系。他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自己的見解,從現(xiàn)存資料無法看到他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具體理論論述,但從其五千多首詩中可大致看出他的詩歌主張,在《家誡五十首》中他寫到:
言者心之聲,詩文尋正脈。險怪與酸寒,屏棄不足惜。豈徒失體制,應亦少福澤。夫惟大雅才,誦法永不易。
分析此詩詩意,金甡認為寫詩應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在師法前人問題上,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博取大家之精華,摒棄險怪寒酸之風。他還曾在《書四溟山人集后》一詩中評價明代謝榛,他說“先生起清淵,風雅傾當時。論詩揭三要,允為百世師?!敝x榛喜好唐詩,重視詩歌的格律音調(diào)。在《四溟詩話》中謝榛回憶當年七子論詩,說:“予客京時,李于鱗、王元美、徐子輿、梁公實、宗子相諸君招余結(jié)社賦詩。一日,因談初唐盛唐十二家詩集,并李杜二家,孰可專為楷模?或云沈宋,或云李杜,或云王孟。予默然久之,曰:歷觀十四家所作,咸可為法。當選其諸集中之最佳者,錄成一帙,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diào),玩味之以裒精華。得此三要,則造乎渾淪,不必塑謫仙而畫少陵也?!盵4]謝榛認為學習唐音在詩歌的取法對象上無特別要求,但是應采唐詩諸家之長,然后找出精華之處,仔細玩味,為我所用。金甡對謝榛以高度贊賞,認為他:“評詩觀大體”。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金甡在學習前人的問題上持論與謝榛相同,所以在學韓的過程中,他是有意識的吸收韓詩的精華之處,對韓愈詩歌有著深層的認識。
美國的本尼迪克說:“個體所屬的文化提供了構成他生活的原始材料。每一個男女的每一種個人興趣都是由他所處的文明的豐厚的傳統(tǒng)積淀所培養(yǎng)的”[5]。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尤其是歷史文化環(huán)境與個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息息相關。康乾時期的詩壇,各種流派此消彼長,宗宋宗唐紛爭不休,但是對韓愈都有較深的認識。清初葉燮等人對韓詩提出了精僻的見解,尤其是葉燮他在《原詩》中說“唐詩為八代以來一大變,韓愈為唐詩一大變,其力大,其雄思,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舜欽)、梅(堯臣)、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皆愈為之發(fā)其端,可謂極盛”[6],“韓愈為唐詩一大變”[6]的看法,看到了韓愈在中唐的獨特之處,在葉燮看來,韓愈品格高尚,愛才若渴,嫉惡如仇,并且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是“如太華削成,不可攀躋”[6]。薛雪作為葉燮的弟子,持論與葉燮較相似,推崇韓愈的才學、品格,肯定韓愈陳言務去的創(chuàng)新精神,并對韓詩的某些具體細節(jié)進行了評論。韓詩中的體貌、造境都得到了較多的闡釋,可見在金甡之前詩壇對韓愈的研究特別是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研究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模。大凡詩評家在評論韓愈作品時,以褒為主,如果沒有對韓愈詩歌的精深研究,是不可能出現(xiàn)如此廣泛而細致的評論。特別是王士禎、葉燮等人的詩論對金甡學韓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詩歌的創(chuàng)作關乎個人的審美趣味和前代詩學的積淀。乾隆時期是清代詩歌發(fā)展的輝煌時期,金甡學韓是當時的一種詩歌現(xiàn)象。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歐公學韓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韓:此八家中所以獨樹一幟。公學韓詩,而所作詩頗似韓:此宋詩中所以不能獨成一家也”袁枚在這段話中肯定了歐陽修學韓愈文的成功在于學韓不似韓,歐陽修學韓詩似韓詩,沒有自家風貌,不算成功。金甡學韓在取法對象上在當時顯得獨特,而且他學韓較為成功的一面應該是借鑒了韓詩奇崛的一面,在山水紀行詩這類題材中較好的體現(xiàn)了“奇”的風貌,這點也補充了當時的詩壇不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韓愈詩歌奇崛的一面,更加肯定,如晚于金甡的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指出:“韓昌黎生平,所心摩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顧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氣橫恣,各開生面,遂獨有千古。至昌黎時,李杜已在前,縱極力變化,終不能再僻一徑。惟少陵奇險處,尚有可推擴,故一眼虛見定,欲從辟山開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盵7]趙翼在這段話中就認為韓詩在奇險這點上得益于杜甫,但是他以自己的學識將奇險的詩風發(fā)揚光大,最終自成面目,其實在雍乾時期金甡就認識到了韓愈奇崛詩風的價值。
從金甡學韓可以看出,從清初到清代中期人們對韓愈的詩歌認識已經(jīng)逐漸從理論轉(zhuǎn)向了具體的詩歌實踐,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學習更為全面。與金甡同時期的就有杭世駿、胡天游等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學韓愈。金甡之后這種研究似乎更為精深全面,較為突出的著作便是趙翼的《甌北詩話》和方東樹的《昭昧詹言》。以方東樹為例,在《昭昧詹言》卷九論及韓愈詩,他說“韓公詩,文體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氣韻沈酣,筆試馳驟,波瀾老成,意象曠達,句字奇警,獨步千古”[8],此段評論顯示出對韓愈的推崇,包括了意象、字句、詩境、氣勢等多方面,而早于趙翼的康乾詩人金甡則以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推動了清代中后期學韓風氣的形成。
[1]四庫未收書編纂委員會.四庫未收書輯刊[M].北京出版社,2000:731。
[2]王英志隨園詩話[M].鳳凰出版社,2000:1999.
[3]王濟亨、高仲章選注.司空圖選集注[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32.
[4]謝榛.宛平校點·四溟詩話[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80.
[5]露斯·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三聯(lián)書店,1988:231.
[6]葉燮等.原詩 一瓢詩話 說詩晬語[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8,8,51.
[7]趙翼.霍松林,胡主佑校點.甌北詩話[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8.
[8]方東樹.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M].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