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魯萍
(青島大學法學院,山東青島266071)
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形勢下的誠信建設
楊魯萍
(青島大學法學院,山東青島266071)
誠信作為公民道德的一種基本規(guī)范,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分析當前中國出現的種種失信行為,它們不僅僅屬于誠信層面的問題,而且也是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不足。為應對日益凸顯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黨和國家倡導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為誠信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新的路徑和方法。
社會管理;公民道德;誠信教育
發(fā)達國家在不同時期漸次出現的許多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在我國相對集中的較短時間里表現出來,有些問題還相當突出,誠信缺失就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而提高社會管理水平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必經之路。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誠信建設中,政府是主導力量,需要同時發(fā)揮社會組織、公眾個人的作用。兩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不可分的。良好的社會信用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前提,是每個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社會成員立足于社會的必要條件。誠信缺失、不講信用,不僅危害經濟社會發(fā)展,破壞市場和社會秩序,而且損害社會公正,損害群眾利益,妨礙民族和社會文明進步。要通過解決重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而社會誠信建設就被列為重難點問題之一。要搞好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誠信建設不可松懈,甚至在社會管理中發(fā)揮著基礎性作用。此外,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是一種社會公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社會管理的創(chuàng)新必然離不開人們的廣泛參與,而有素質的人們的參與更為重要。誠信建設正是需要公民不斷提高自我道德修養(yǎng)、提高相應的法律意識,這與社會管理對人的要求不謀而合,為社會管理的不斷提高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
正是認識到了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與誠信建設的密切相關性,全國各地紛紛掀起了社會管理新視覺下的誠信建設。廣東郁南的做法即為成功的案例之一。他們堅持發(fā)揮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的作用,堅持“市場能夠解決的,政府積極服務;市場難以解決的,政府主動統(tǒng)籌;市場不能解決的,政府勇于承擔”的理念,將信用體系建設與社會管理有機結合起來。[1]以農村金融改革為突破口,利用經濟、政治、宣傳等手段,將誠信建設推廣到社會各行各業(yè)。縱觀郁南的具體實施措施,我們可以看出做好兩者的結合應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以經濟問題為切入點。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階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2]同時,誠信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市場經濟,兩者都是在經濟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要解決也必須先抓與之相關的經濟問題。二是信用信息的收集。郁南成立征信中心,解決中小企業(yè)和農民的資金問題,同時也防止銀行或信用社出現爛帳、死賬的現象;推廣勿坦村模式,制定明確的評選制度和流程,創(chuàng)建信用村、信用戶,既加強農村的社會管理,又將誠信建設推進到農民日常生活。三是增強政府公信力。著力建設“法治郁南、廉潔政府”,使政府得到人們的信任,形成令行則止的局面。四是建立信用獎懲機制。郁南實行“信用成長”工程,形成了“失信懲戒、守信獎勵”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這能夠使人們體會到誠實守信帶來的益處,也能夠嘗到失信帶來的苦果,促使人們將誠信作為行為準則。五是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
總之,在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凸顯的時代,誠信建設可以而且應該作為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一個突破口,這有利于將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文化問題、生態(tài)問題結合起來加以解決,而不是顧此失彼。
誠信,是道德的起點,是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推崇誠實守信,并將其作為民族精神內涵之一,但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事件等等失信行為,一再沖擊著人們的道德神經,引發(fā)人們的恐懼感和焦慮感;頻頻出現的“表哥”、“房姐”、“房叔”等,讓人們對政府的信任感一次次受創(chuàng),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這一系列各式各樣的事件反映出同一問題:誠信嚴重缺失。那么,誠信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負面影響
誠信缺失是一個社會性問題,與我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密切相關。一方面,市場經濟是一種逐利經濟,最終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入。在這種經濟的影響下,人們將利益放在首位,很多人為了利益甚至可以不擇手段,不計后果。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yè),不惜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為的就是降低生產成本,最大限度地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帶來了不斷拉大的收入差距,并呈現出繼續(xù)發(fā)展之勢。收入差距造成了人們生活條件、生活環(huán)境上的不同,久而久之,不滿情緒甚至仇富心理、仇視社會的心理滋生,任何道德約束對他來說都形同虛設,誠信也不可能再成為其行為準則,隨之而來的是整個社會氛圍遭到破壞。誠信屬于道德層面,具有約束力但并不具有強制力。市場經濟也是一種誠信經濟,需要各參與主體在經濟交往活動中講求誠信,降低交易成本,但只依靠參與主體的自律遠遠不夠,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制度、體系和法律,以國家強制力使主體們遵守誠信。
(二)傳統(tǒng)誠信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我國的倫理道德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傳統(tǒng)社會,儒家思想占據主體地位,人們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構成了以家族為基本單位的“熟人社會”。黃建中說:“中土以農立國,國基于鄉(xiāng),民多聚族而居,不輕離其家而遠其族,故道德以家族為本位?!盵3]在這種社會中,人們對誠信的判斷是在實際交往過程中,通過多次反復的觀察得出結論,并口口相傳。因此,人們所處的交流圈很容易形成對誠信的監(jiān)督輿論場,不誠信的人將受到大家的孤立,成為眾矢之的,而誠信之人將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推崇。市場經濟的引入使人們的交往范圍沖破了血緣和地域的限制,全球范圍內的人員、商品、資金、技術迅速流動,“熟人社會”被“陌生人社會”取代,傳統(tǒng)誠信不再能夠滿足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市場經濟產生于西方,以社會契約論為基礎,社會中的人們是一種“契約關系”而非血緣關系,人人平等,人對人必須遵守自己的承諾。在我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人們的交往范圍不再是狹小的、封閉的“熟人社會”,而是廣大的、開放的“陌生人社會”,或者說是“市民社會”。傳統(tǒng)社會中情感的可信賴性、行為的可依靠性、交往的可預期性,在現代社會中變得越來越困難。[4]在市民社會中,既需要以制度、法律為標志的剛性約束,又需要個人自律,在可能欺騙陌生人的情況下,也要做到誠以待人與恪守信用。傳統(tǒng)誠信的式微,新的誠信體系尚未形成,這是我國誠信缺失問題嚴重的深刻社會原因,也是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必須面臨的事實。
(三)民族信仰的缺失
梁啟超先生曾指出:凡內亂頻仍之國,必無優(yōu)美純潔之民。1848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陷入了抵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的長期戰(zhàn)爭之中,人們原有的信仰體系遭到外來者的破壞,同時為了救亡圖存,有志之士不斷引進各種各樣的西方政治思想,但沒有哪種思想長期占據主流地位,人們的信仰體系也無法重新建立。直至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人們相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但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忽視了對民族信仰的構建,尤其是十年文革,人們傳統(tǒng)的民族信仰消失殆盡,但新的信仰始終沒有形成。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向世界敞開了大門,西方的優(yōu)秀思想與腐朽思想一起傳入中國,中國社會充斥著除傳統(tǒng)文化之外的世界各國文化。人們的信仰選擇更多了,或者說人們無從選擇了。沒有了信仰的支撐,誠信也顯得無足輕重,人們就可隨意拋棄它,種種失信行為也隨之產生。
(四)誠信建設制度化、法制化程度不足
社會誠信氛圍的形成,僅僅依靠社會成員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將誠信建設制度化、體系化,以法律形式為保障。西方社會有重誠信法制建設的傳統(tǒng),不僅將其作為一種普遍的法治原則,而且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社會誠信法律體系。我國雖然在《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中對誠信有所涉及,但到目前為止并未有一部專門性的法律。今年3月15日頒布實施的《征信業(yè)管理條例》,對征信業(yè)活動進行規(guī)范,引導、促進征信業(yè)健康發(fā)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這是我國誠信建設向著制度化、法制化邁出的重要一步,但它并不是一部具有普遍效力的國家法律,其發(fā)揮作用的空間也是有限的。此外,我國在失信懲戒制度建設方面也有明顯不足,失信成本太低,達不到懲戒的目的。這些不足使失信行為屢禁不止,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有序發(fā)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進步障礙。
誠信問題已經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以及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成為亟需解決的社會管理問題之一。
(一)培育誠信文化,做好誠信的宣傳教育工作
首先,我國古代圣賢對誠信進行過諸多論述,如《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周敦頤在《通書》中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誠者,圣人之本”、“圣,誠而已矣”等等。因此,我們應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誠信因子,并與“陌生人社會”的需要相結合,培育出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誠信文化。其次,利用各種媒體做好宣傳工作,包括宣傳誠信的內涵、誠信的理念、誠信的典型事例,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守信為榮”的氛圍。最后,做好誠信教育工作。這項工作的起點應該是家庭,作為父母應身體力行,為子女樹立誠信的榜樣,做好誠信教育的第一課。學校應利用其教育設施、教育途徑、教育資源,使學生更加全方位地學習誠信文化。
(二)發(fā)揮政務誠信的引領作用
政府應該是社會信用建設的組織領導著,信用體系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信用道德文化的倡導者,更是信用行為的示范者。[5]如果政府由于腐敗、虛報浮夸、弄虛作假、效率低下等問題,失去了人們的信任,那么,整個社會的誠信建設將無從開展。公務員是政府的工作人員,也是政府形象最直接的代表,他們誠信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政府公信力的強弱。但目前,公務員隊伍里存在的貪污腐敗問題相當嚴重,已嚴重挫傷了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因此,應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既包括業(yè)務能力,又包括職業(yè)道德。此外,增進民主、響應民意、保障公益、維護公正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方面。
(三)加快社會征信系統(tǒng)建設
按照《征信業(yè)管理條例》規(guī)定,允許設立經營個人征信業(yè)務的征信機構,這使社會信用中介結構的成立有了制度依據,也更利于其對政府部門信用、企業(yè)信用、社會組織信用、個人信用的相關信息進行合法采集和客觀記錄,以作為日后活動的參考信息?!稐l例》對征信機構的成立條件、從業(yè)人員素質,對征信機構與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信息主體之間的限制與約束等做了明確規(guī)定。有了《條例》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社會征信系統(tǒng)建設的步伐將會大大提高。
(四)促進誠信建設法制化進程,建立失信的監(jiān)督懲戒機制
依據目前的發(fā)展狀況,單純依靠人們的自律,即誠信的軟性約束是不夠的,應將誠信提升到法律層面,借助法律的強制力和剛性約束能力,通過對失信行為的監(jiān)督和懲戒,加大失信的預期風險和成本,以減少失信行為的發(fā)生。從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來看,需要盡快制定《信用法》、《公平交易法》、《公平使用信息法》等,對現有的一些涉及誠信的法律法規(guī),如《民法通則》、《合同法》等要對有關規(guī)定的內容進行充實,并制定出詳細的實施細則,[6]為打擊由失信引發(fā)的犯罪行為提供操作性高的法律依據。
誠信建設與社會管理在涉及主體、社會效益等方面存在很多重合之處,兩者統(tǒng)一于經濟建設的進程之中?,F階段,誠信建設已經成為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突破口和重要手段,社會管理也賦予誠信建設新內涵,拓展誠信建設新路徑。因此,在社會管理中,要抓好誠信建設這一重點問題;在誠信建設的同時,找準與社會管理的結合點,達到雙贏效果。
[1]人民網.廣東郁南: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抓手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EB/OL].2012-10-18.
[2]胡錦濤.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N].人民日報,2011-02.
[3]郁龍余.中西文化異同論[M].北京三聯書店,1989.172.
[4]徐嘉.誠信建設與價值導向[J].道德與文明,2003,(6).
[5]侯平.政府信用文化與建立社會信用體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12).
[6]張小路.現代社會信用體系及其建設[J].河北學刊, 2004,(3).
(責任編輯:王友才)
D 63
A
1008—6153(2013)04—0079—03
2013-06-02
楊魯萍(1989-),女,山東菏澤人,青島大學法學院2012級中外政治制度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