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7)
一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王翦擊楚,取陳以南至平輿,盡有楚國淮北之地。隨后,秦國在此設置泗水郡,轄境約相當于今皖、蘇兩省淮河以北,臨沂、棗莊以南,宿遷、泗洪以西,蕭縣、淮北市、渦陽、鳳臺以東地區(qū);泗水南北縱貫全郡??ゎI16縣:在今安徽境內有城父(今亳州城父集)、铚(今濉溪縣臨渙集)、蘄(今宿縣南蘄縣集)、符離(今宿州市東北灰古集)、竹邑(今宿州老符離集)、取慮(今靈璧縣高樓鄉(xiāng)潼郡村)、僮(今泗縣東北駱廟鄉(xiāng)僮城村)、蕭(今蕭縣城西北)、相(今淮北市)等九縣,在今江蘇境內有沛(今沛縣)、留(今沛縣東南五十里)、彭城(今徐州市)、下相(今宿遷市西南古城)、徐縣(今江蘇泗洪縣),在今山東境內有傅陽(今山東棗莊市舊嶧縣城南侯孟)、戚縣泗(今山東臨沂市西南)等縣。[1]P9-10據譚其驤說,最初郡治當在沛,在泗水之濱,所以名泗水郡,至二世時已徙治相城。[2]P466也有人認為徐縣置于西漢,戚縣屬于東??ぁ#?]P2147、2329漢初,劉邦為提高家鄉(xiāng)地望,改泗水郡為沛郡??は螺牽h三十七,郡治仍設在相城。
水郡處于當時全國之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人顧祖禹說:“蓋彭城、邳、泗,北連青、齊,西道梁、宋,與中原形援相及,呼吸相聞,自古及今要會之處也。”[4]P869泗水郡在秦末特別引人注目,不僅是它重要的地理位置,更由于這里是反秦起義最早、最激烈的地區(qū),關于泗水郡在秦漢鼎革時期的重要作用,程有為曾經有過詳細的論述,在此,概括如下:
首先,反秦起義的三大主力要么首先從泗水郡起義,要么本身就是泗水郡人。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失期當斬,于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瓣悇僮粤閷④?,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xiāng),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酂、苦、柘、譙,皆下之?!睋都狻芬鞆V曰:大澤鄉(xiāng)“在沛郡蘄縣”。當時沛郡稱泗水郡。陳勝起義后首攻的目標即是泗水郡南部諸縣,然后西向進攻碭郡諸縣。
反秦起義中的另一支主力劉邦乃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中陽里人,據《史記·高祖本紀》載:
秦二世元年,秋……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沛令恐,欲以沛應涉。掾、主吏蕭何、曹參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愿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劫眾,眾不敢不聽?!蹦肆罘畤堈賱⒓?,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备咐夏寺首拥芄矚⑴媪?,開城門迎劉季……于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還守豐。
所以,泗水郡沛縣乃劉邦首事之地。
第三支主力是項梁、項羽軍。項梁、項羽是泗水郡下相縣(今宿遷市)人。雖然避仇來到了吳地,但聽說陳涉起事,馬上在吳郡會稽(今江蘇蘇州)起兵,領八千人渡江而西,緊接著渡淮,進入東???,軍下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古邳鎮(zhèn)東)。
第二,和第一點密切相關,即這三支起義隊伍中,泗水郡人通常都是骨干力量,泗水郡是他們反秦的根據地。陳勝的基本隊伍,除了900戍卒外,大多為泗水郡及其附近人。陳勝初立時,陵人秦嘉(《集解》引《地理志》曰:“泗水國有陵縣?!笨h治在今江蘇泗陽縣眾興鎮(zhèn)凌城村)、铚人董緤、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于酇。符離人葛嬰將兵循蘄縣以東,铚縣人吳徐將兵居許??梢?,陳勝起義得到了泗水郡民眾的廣泛響應。劉邦的文臣武將蕭何、曹參、王陵、周勃、樊噲、夏侯嬰、周昌都是沛縣人,二三千豐、沛子弟是劉邦起事的基本力量。而項羽所建西楚定都彭城,將泗水郡作為自己的都畿之地。西楚九郡,其中心區(qū)域為梁、楚,即秦之碭郡與泗水郡。
第三,由于泗水郡是項、劉軍隊的根據地,因此圍繞此一地區(qū),曾與秦朝軍隊有過激烈的爭奪,最終是起義軍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二世二年(前208),秦泗川監(jiān)平將兵圍攻豐邑二日,劉邦出與戰(zhàn),破之。命雍齒守豐,引兵之薛。泗川守壯敗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馬得泗川守壯,殺之。沛公還軍亢父,至方與,周市來攻方與,未戰(zhàn)。雍齒叛,反為魏守豐。沛公引兵攻豐,不能取。沛公病,還之沛。沛公怨雍齒與豐子弟叛之,聞東陽寧君、秦嘉,立景駒為假王,在留,乃往從之,欲請兵以攻豐。是時秦將章邯等人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寧君、沛公引兵西,與戰(zhàn)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因收碭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還軍豐。聞項梁在薛,從騎百余往見之。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沛公還,引兵攻豐,拔之,雍齒奔魏。豐邑再次回到劉邦手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項、劉軍隊分別遭到挫折,項梁在定陶被秦將章邯擊敗,死于非命。沛公攻陳留不克。項羽聞訊,從陳留東歸,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今河南永城北)。這時楚懷王從盱臺(今江蘇盱眙縣東北盱眙山麓)之彭城,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之。在穩(wěn)定了軍心之后,才慢慢西進至安陽。由此,可看出彭城地區(qū)在項、劉軍隊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三點都說明,泗水郡有很濃厚的反秦思想,有很強烈的反秦力量,反秦的義旗一舉,往往一呼百應。
第四,也許是巧合,泗水郡是陳勝與項羽的敗亡之地。秦二世元年臘月,陳勝之汝陰,還至下城父(今安徽渦陽西北),其御者莊賈殺以降秦。陳勝在泗水郡起事,也死在泗水郡。漢五年(前202),漢軍及諸侯從固陵一路追擊,將項羽圍于垓下,在此地將其徹底擊潰。垓下之所在學術界尚有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地在今河南,這又可分為陳下說①持“陳下說”的論文有蘇誠鑒.垓下戰(zhàn)場在河南不在安徽[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79(2);蘇誠鑒.從“四面楚歌”再探垓下戰(zhàn)場所在[J].安徽史學,1988(3);蔣若是.垓下方位新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3(3);王汝印.劉永君.垓下地望考辨[J].中州古今,1992(1);樓圣耕:垓下戰(zhàn)場空間在何處[J].中州古今,1994(3);陳可畏.楚漢戰(zhàn)爭的垓下究竟在今何處[J].中國史研究,1998(2);辛德勇.論所謂“垓下之戰(zhàn)”應正名為“陳下之戰(zh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編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輯[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等等。與苦縣說②主張垓下在鹿邑亦即今苦縣的首先是《史記正義》的作者張守節(jié),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二編中認為以張說為是。目前主張這一觀點的有王汝印.劉永君.垓下地望考辨[J].中州今古,1992,(1);樓圣耕.垓下戰(zhàn)場究竟在何處[J].中州今古,1994,(3);馬義龍.楚漢相爭之固陵之戰(zhàn)與垓下之戰(zhàn)地望考辨.周口師專學報,1998,(1);葉永新.垓下在河南不在安徽一證[J].中州今古,2002,(4);葉永新.垓下在河南鹿邑不在安徽靈壁新證[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4,(3),等等。兩種意見;大部分學者主張地在今安徽,細分也有靈璧說③靈璧說是見之于《漢書·地理志》的傳統(tǒng)主流說法,為顧頡剛等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C].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C].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C]等沿用。主張此說的論文有魏嵩山.鄒逸麟.垓下在安徽不在河南[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79(4);彭銘華,垓下辨—— 《垓下戰(zhàn)場在河南不在安徽》質疑[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1984(1);潘有慶.項羽潰圍路線考略:兼談垓下古戰(zhàn)場方位[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1989,(1);施丁.陳下之戰(zhàn)與垓下之戰(zhàn).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J],1998(6);施丁.再談陳下之戰(zhàn)[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0,(6);馬道魁.垓下故址考辨:與陳可畏同志商榷[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1);施丁.陳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是兩事:與陳可畏、辛德勇商榷[J].中國史研究,2003,(1);鄒逸麟.垓下之戰(zhàn)的“垓下”到底在哪里:垓下之戰(zhàn)的地理方位之爭[N].《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10年9月7日第12版;施丁.垓下之戰(zhàn)新談[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5);王健.楚漢之際黃淮、江淮間軍事交通地理與垓下地點的推定[J].軍事歷史研究,2011,(1);周運忠.楚漢決戰(zhàn)之垓下在今靈璧縣考[J].宿州學院學報26卷,2011,(6),等等。與固鎮(zhèn)濠城集北說④主張固鎮(zhèn)濠城集北說有李廣寧.垓下古戰(zhàn)場考察[A].楚文化研究會第三次年會論文[C];陳懷荃,垓下和垓下之戰(zhàn)[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2)。有關此一問題的爭議有過兩篇綜述性文章:卜憲群.劉曉滿.垓下位置研究評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陳立柱.垓下故址方位研究評議[J],宿州學院學報第26卷,2011,(3)。兩篇文章的作者都贊成靈璧說。兩種不同的主張。在此我們贊同安徽說,無論是在靈璧還是固鎮(zhèn),都不出泗水郡之范圍??傊?,在秦漢之交的反秦起義中,泗水郡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P110-113
二
那么,泗水郡為什么會成為反秦的策源地和根據地呢?無論是古人和今人一直用秦楚矛盾深重加以解釋。范增曾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6]P300程有為對此解釋并發(fā)揮:“楚國都城東遷以后,淮泗流域成為其政治、軍事中心,楚國貴族都東遷于此。楚國后期的三個都城陳、巨陽、壽春都在秦泗水郡附近。因而泗水郡是戰(zhàn)國后期至秦代秦、楚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qū)。這種矛盾與秦朝實行嚴刑苛法導致的階級矛盾互相交織,最終導致人民的反秦起義?!保?]P111但是,我們依然會有疑問,既然反秦起義是因為秦楚矛盾而激發(fā),為什么沒有在楚國定都時間較長的中心區(qū)域如南郡、陳郡、九江郡策動呢?如果我們將歷史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維度中來觀察,就會發(fā)現發(fā)生在泗水郡的反秦起義可能是一個古老的地域、族群矛盾的延續(xù)。要了解這一點,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泗水郡居民的族源。
根據現有的材料,自周初以來,見之于文獻的泗水郡主要居民應該是徐夷與淮夷。據顧頡剛說,周成王時,本來在今山東省境內參與三監(jiān)之亂的徐、淮夷,經周公東征之后,除淮夷留下一部分之外,都遷到了淮河南北,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 。[7]P28除徐夷、淮夷外,同在山東省的蒲姑氏第一次也遷居到了下邳之取慮(今睢寧縣)。[8]P5-6盡管蒲姑氏以后繼續(xù)南遷,但總有一部分居民停留在第一遷居地定居了下來。徐夷、淮夷、蒲姑氏分別屬于不同的部落,但從一個大的范圍來看,他們都屬于所謂“東夷集團”。傅斯年曾經敏銳地注意到三代以來處于東方地區(qū)的東夷集團與處于西方地區(qū)的華夏集團的矛盾沖突 ,[9]P181-232但如果進一步追溯,這種矛盾可以上推至上古傳說時代。
在炎黃時代,有涿鹿之戰(zhàn)的傳說。涿鹿的地點據《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張守節(jié)《正義》引《輿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薄妒辣尽匪沃宰⒃?“涿鹿在彭城南?!薄稘h書》卷二三《刑法志》顏注引鄭氏曰:“涿鹿在彭城南?!薄堵肥贰肪硪凰摹逗蠹o·黃帝紀上》注引《魏土地記》對涿鹿所在有另一種說法:“濟城南東六十里,有涿鹿城?!边@一傳說透露出來的史實是:出自于西方陜甘黃土高原的炎、黃集團進入中原以后,侵犯了東夷集團的利益,從而與散布于淮泗河洛之東方平原的以蚩尤為首的風偃集團(即后來的東夷諸族所在)發(fā)生了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10]P133-135
這以后,有堯舜之爭?!睹献印とf章》云:“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薄俄n非子·忠孝》云:“今堯自以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為賢而不能以戴堯……今舜以賢取君之國,而湯、武以義放弒其君,此皆以賢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賢之?!薄墩f疑》則更明確地說:“舜偪堯,禹偪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殺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薄段宓郾炯o》張守節(jié)《正義》引《竹書》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薄稄V弘明集》卷一一法琳《對傅奕廢佛僧事》引《汲冢竹書》云:“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薄妒吠āひ晒拧芬都弛吩?“舜放堯于平陽?!边@些材料,都表明舜曾經武力進逼并拘囚過堯。《孟子》說舜乃東夷之人,而堯據《史記正義》引《帝王紀》云:“堯都平陽,于《詩》為唐國。”當屬于華夏集團之首領。[10]P141-142
夏代建立之后的重要史實如益啟之爭,后羿代夏,相征鳳夷,杼征東海,桀伐岷山、克有緡,都是出自于陜西的夏部落與處于今山東、河南東部的東夷之間的矛盾爭斗。最后,來自于東方的商族成為天下共主,東方暫時戰(zhàn)勝了西方。
徐夷在商代即已形成方國,稱徐方。徐方可能是東夷集團中最強大、最有作為的一支。淮夷在商代也建立了國家,分處于淮河南北,曾有與商王朝爭奪控制權的沖突。盡管徐夷和淮夷和商王朝也有沖突,但與來自于西方的周民族相比,從地理位置與感情上似乎都與商朝更為親近。當周朝建立之后,歷整個西周時期,徐夷與淮夷都處在與周統(tǒng)治者的激烈沖突之中。
從周公旦開始,周成王、周康王幾代中,西周和徐的戰(zhàn)爭是最頻繁的。徐夷與淮夷都參與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殷殘余貴族的叛亂,遭到周公所率軍隊的征伐,被迫遷徙到淮河以北。[11]P1-11盡管如此,徐夷、淮夷對來自西方的統(tǒng)治者的反抗從未平息過。魯侯伯禽(周公旦的兒子)經常不斷地與徐國磨擦。《尚書·費誓》載:魯與徐戎、淮夷有過激烈的戰(zhàn)爭,魯國受到威脅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周康王時,東方各族又有一度反叛西周的軍事行動,因此有召公奭與伯懋父的東征 。[12]P1-6周昭王時,曾有過對南淮夷的征伐,居然南征不復。周穆王時,徐國在徐偃王的率領下,國力達到極盛,徐偃王率淮夷以伐宗國,勢力范圍曾北達洛水、伊水流域,迫使周穆王不得不承認其在淮河流域的宗主地位,遠近臣服三十六國?!逗鬂h書·東夷傳》記載“后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薄堵肥贰?后紀七》曰:周王“命徐伯主淮夷三十二世,君偃一假仁義而賓國三十六,周王剡之,乃錄其子宗。”據《禮記· 檀弓下》記載,徐國使者容居去邾國吊喪時也曾說:“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于河?!焙竽峦趺缧欤_拓在徐淮地區(qū)的領域,蓋即導因于此。但徐國之滅是暫時的,周厲王之時,南淮夷復強盛,而王朝衰弱,虢仲的征伐并沒有成功。宣王六年(前822),周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太師南仲皇父及程伯休父率周六師征討淮夷。經過激烈戰(zhàn)斗,周軍擊敗淮夷中勢力最強的徐國。徐國歸降后,淮夷各方國、部族才臣服于周。然而,不久西周復亡,從此來逢于西方的王朝勢力再也不能到達徐淮地區(qū)。[13]P37
明確了東方的東夷集團與西方華夏集團長期沖突的歷史,了解了泗水郡居民徐夷、淮夷對抗西方周族統(tǒng)治的長期斗爭,我們就會意識到,泗水郡的反秦意識與反秦行為是古老的、根深蒂固的,它來自于反抗西方異族統(tǒng)治者的歷史傳統(tǒng)。這種對西方統(tǒng)治者長期的不信任與仇恨、加上秦王朝暴政引發(fā)的憤怒,在民眾心里積聚已久,只需要一點小小的火星,就可燃起熊熊的大火。所以,陳涉、劉邦一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此一地區(qū)便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三
泗水郡是秦王朝劃定的一個行政區(qū)域,但由于這一地區(qū)居民的族源大致相似,我們未嘗不可以將其視之為一個文化區(qū)域。這一區(qū)域的文化特點,今人一直以“楚漢文化”為名加以揭示,但情況恐怕未必這么簡單。
首先,泗水郡的居民徐夷和淮夷是東夷這個大族團中兩個最有影響的族團,來到淮河、泗水流域以后,這兩大集團和當地土著慢慢融合。據李國華說:徐夷、淮夷依傍著淮水,與原居住在淮河、泗水流域的土著人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個大的盟邦。該盟邦概稱“淮夷”。在徐夷和淮夷合體時期,淮夷中之徐人在歷史上就有伯主之封,因而淮夷盟邦宗主當仍為徐夷人。是以史籍和今人才會有徐即淮、淮即夷之說。史書中所謂伐淮夷,即為伐以徐夷為盟主的諸淮盟邦,概含徐夷;而所謂伐徐則僅指宗主國徐國,以宗主代全體,徐為淮夷之一支,暗涵淮夷。[14]P68所以,在分析泗水郡居民的文化基因時,首先應該考慮徐、淮夷本身具有的鮮明的文化特質。就族源而言,我們可以將泗水郡文化稱之為徐淮文化。
其次,泗水郡的地理位置處于四方之要沖,“北接中原,南通吳會,所謂梁、宋、吳、楚之衝,齊、魯、汴、洛之道也?!保?]P1035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與四方的諸多文化有過沖突與交融,因此深受異地、異族文化的影響。其中影響較大的其一為商宋文化。
徐夷和淮夷早在遷居淮水、泗水流域之前,就已經是商朝的方國。郭沫若在研究殷商青銅器之后曾說:“徐方文化是殷商文化的嫡系?!保?5]P91南遷以后,與商文化的核心區(qū)域——商丘的地理距離更近了?!渡袝ち⒄氛f殷商有“三亳”﹐晉人皇甫謐認為系三地﹕蒙為北亳﹐谷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據《括地志》﹐南亳在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今河南商丘東南)﹐為湯都﹔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今商丘北)﹐為湯所盟地﹔西周以后,商丘又是商朝遺民的遷居之地。說商丘是商文化的核心區(qū)域是一點不過分的。泗水郡與商丘地區(qū)不但距離不遠,更有睢水作為便捷的交通通道,受商文化的影響是必然的。泗水郡離產生莊子的宋國蒙地并不遙遠,與產生老子的陳郡鹿邑(今河南苦縣)更是接近,從地理位置而言,接受道家文化應該是很容易的。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能在豐縣誕生張道陵這樣的道教創(chuàng)始人。更何況,宋君偃十一年(前318),曾經將淮北之地納入宋國,一直到宋國被齊、楚、魏三國所滅,此一區(qū)域為宋國控制達三十余年之久。因此,在考慮泗水郡的文化基因時,還要考慮商宋文化的影響。
影響徐淮文化的第二種文化要素為齊魯文化。據顧頡剛說,徐夷、淮夷均原居山東,淮夷偏北,在今諸城、日照一帶,濰水流域是他們的根據地,徐國偏南,在今蘭山、郯城一帶。[7]P18-28西周初年,一直危脅著魯侯伯禽的封國,魯國與徐戎、淮夷有過激烈的戰(zhàn)爭,以至魯國一度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而在春秋早期,徐淮夷遷居淮泗流域以后,作為霸主的齊國經常與楚國爭奪對徐國的控制權,多次攻打也多次支援過徐國。我們知道,爭斗、磨擦是另一種形式的交往。作為徐淮夷的北方近鄰,兩地之間又有泗水直接貫通,交通應該是便利的。所以,徐淮文化受齊魯文化的影響也是必然的。忽略了這一影響,就很難解釋兩漢時期徐州經學的興盛。[16]P29-34
影響徐淮文化的第三種文化要素為楚文化,此一區(qū)域與楚文化關系密切。據顧頡剛說,徐夷在周公東征以后,首先遷居于江漢流域,為楚國所逼迫,才在徐偃王時期轉而遷往淮泗流域 。[7]P12-16也就是說,徐夷與楚國的文化交往較我們想象的為長遠。而在春秋中期以后,徐國在晉楚爭霸時一直是楚國的盟國甚至是屬國,和楚國保持了緊密的關系。從江西靖安縣出土的徐器者旨荊爐中的銘文我們知道,當時的徐國有令君這一官職,[17]P14由此可以看到楚文化的影響。戰(zhàn)國中期以后,此地長期受楚國控制,雖一度為宋國所奪,但在公元前 286年,齊、楚、魏瓜分宋地,楚得沛,淮北全屬楚。盡管接著齊楚發(fā)生戰(zhàn)爭,齊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南割楚之淮北?!钡芸?,也就是在公元前284年,楚國就奪回了淮北之地。這以后,楚、齊、魏三國之間雖然仍有小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但淮北屬楚基本已成定局。所以,此地受楚文化的影響自不待言。出生于下相、定都于彭城的項羽將其國號確定為西楚,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影響之深。
影響徐淮文化的第四要素是吳文化。春秋晚期,徐國夾居于吳楚兩個大國之間,最后終于被吳國吞并,所以,此一地域又曾經受吳國統(tǒng)治。李學勤說春秋中晚期的徐國銅器:“大都制作精良,銘文字體秀麗,紋飾細致優(yōu)美,為長江流域的風格,與北方的肅穆雄渾不同?!保?3]P38因此,我們也不能忽略吳文化對徐淮文化的影響。
總之,由于徐、淮夷生活的泗水郡在地理位置處于四方之要沖,與很多重要的文化區(qū)域有著便捷的交通來往,與很多重要的族群在歷史上有過復雜的交流與沖突,并曾經接受過諸多政權的行政管理,因此,他們所接受的文化影響必然是多元的,僅僅是楚漢文化這一標簽并不能揭示徐淮文化的復雜性。
[1][秦]譚其驤.山東南部諸郡[A].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C].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2]譚其驤.泗水郡治[A].長水集續(xù)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程有為.泗水郡與秦漢鼎革[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
[6]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7]顧頡剛.徐和淮夷的遷、留——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五[A].文史第三十二輯[C].北京:中華書局。1990.
[8]顧頡剛.奄和姑的南遷——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四[A].文史第三十一輯[C].北京:中華書局,1988.
[9]傅斯年,夷夏東西說[A]. 傅斯年全集第三冊[C].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10]王青.中國神話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顧頡剛.三監(jiān)及東方諸國的反周軍事行動和周公的對策——周公東征史事考證之三[A].文史第二十六輯[C].北京:中華書局,1986.
[12]顧頡剛.康王以下的東征與北征——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二[A].《文史》第二十九輯[C].北京:中華書局,1987.
[13]李學勤.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fā)展[J].文物,1980,(8).
[14]李國華.徐夷與淮夷關系之淺說[J].東南文化,1995,(1).
[15]郭沫若.雜說林鐘、句鑃、鉦、鐸[A].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C].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
[16]王健.兩漢徐州經學探論[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6,(2).
[17]江西省歷史博物館.靖安縣文化館.江西靖安縣出土春秋徐國銅器[J].文物,1980,(8).
責任編輯:秦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