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燕
(南通高等師范學校 人文系,江蘇 南通 226000)
在艱難的生命歷程中找尋情感與心靈的歸宿
——淺談白先勇的同性戀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
沈 燕
(南通高等師范學校 人文系,江蘇 南通 226000)
白先勇的同性戀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一直貫穿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始終,其中每一篇作品都凝聚著白先勇的心血。試通過對白先勇部分同性戀題材小說人物形象的分析,從同性戀者和家庭、社會、他人以及他們自身之間的關系入手,從一個特殊的視角展現(xiàn)作家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
白先勇;同性戀;生命尊嚴;歸宿
白先勇的同性戀小說一直是他小說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早期的《青春》《月夢》到后來的《寂寞的十七歲》《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孤戀花》,以及他唯一的長篇《孽子》,每一篇作品都凝聚著白先勇的心血。他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普通人并不熟知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并不是如我們想象的只有骯臟和齷齪的肉欲,同性戀者除了在性取向方面的“特別”之外,其他的人性訴求并未泯滅,在它們之間并不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關愛。對于同性戀題材的成功把握當然和白先勇自身是同性戀者不無關系,這樣他就能切身體會到社會對這個特殊群體的排斥和他們內(nèi)心的痛苦掙扎。白先勇只是從一個特殊的視角展現(xiàn)了自己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同性戀者和家庭、社會、他人以及自身之間的關系成了他的同性戀題材小說所關注的中心。
面對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排斥和鄙夷,同性戀者的心靈遭受著殘酷的折磨,在這種日復一日的精神誘導下,他們自己也會漸漸覺得他們就是不被社會接受的“變態(tài)”,只能在陰暗的角落里求得生存,正如一位同性戀者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公平地講,我們在人生中走上這一步的確同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道德格格不入,受到人們的藐視是應該的?!盵1]社會的排斥加上他們自己的“被迫墮落”,共同造成了同性戀者今天的社會地位:沒有生存權利,沒有追求愛的自由,只能在社會的邊緣萎萎縮縮地生活著。在白先勇眼中,同性戀者不是有別于旁人的什么異類,他把著眼點放在“同性戀者也是人”這個基點上,他的文學作品為我們展示了他們廣闊的生活天地和豐富的情感世界,他們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情感訴求,即使是發(fā)生在同性之間的感情,也同樣是讓我們感到真誠而溫暖的。白先勇不止一次說過“對于同性戀,像對人性中其他的因素一樣,我們應該深入地去了解,了解也許可以助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容忍”“其實,大家都是人,平等的人,最要緊的是互相了解,了解之后就會產(chǎn)生容忍。”[2]
在白先勇的同性戀題材小說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主題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同性戀者也是人”,他們有生命的尊嚴,有對情感的渴求,在他們之間同樣有溫暖的親情、炙熱的愛情和真誠的友情,這些人類基本的情感在他們身上并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味。
《月夢》是白先勇發(fā)表在《現(xiàn)代文學》第一期上的作品,這是他在創(chuàng)作中首次對同性戀題材的涉及。醫(yī)生吳鐘英和少年靜思之間那段天長地久的愛情是震懾人心的,這也成了吳醫(yī)生心頭永遠的回憶,那個有著精美的鼻梁、秀逸的眸子、纖細的身腰、柔美的神態(tài)的少年激起了他心中強烈的愛意,在看到少年的那一刻,他深深地愛上了對方。這份愛是如此讓人震撼,完全沒有半點齷齪的印記,“是一顆心靈對另一顆心靈的愛慕與敬仰的結果,是真摯、純潔與崇高的”[3]可是,少年靜思卻因為染上肺炎早早離開了人世,吳醫(yī)生對于愛人的離開始終不能釋懷,那個病重的少年給了他再一次的希望,可是命運之神還是奪走了少年的生命。吳醫(yī)生將自己的臉偎在少年的胸口上,雖然“尸體是冰涼的”,但是“滴在上面的眼淚還有點點溫意”?,F(xiàn)實并不如夢境那般完美,吳醫(yī)生的所有努力都化為了泡影,他最后只能坐在月亮底下,去重溫以前那個美夢。對于吳鐘英而言,他生命的所有價值都寄托在那份真摯的感情之中,正如玉卿嫂一般愛得癡迷,他并沒有因為這份感情發(fā)生在同性之間就對他產(chǎn)生質(zhì)疑,相反地,他一直執(zhí)著于這份感情,而他的生命價值也在這份執(zhí)著中得到了實現(xiàn)。《月夢》是白先勇在大學時代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第一次涉及同性戀題材,他并沒有在作品中表現(xiàn)同性戀者的自卑和自責,而是展現(xiàn)了存在于他們之間的真摯感情,因為同性戀者也是“有血與肉、有正當思維和感情的人。”[4]正是因為這樣的嘗試,似乎也注定了白先勇的同性戀題材小說始終是帶著溫馨和愛意的。
《月夢》中吳醫(yī)生和靜思之間的真摯情感是相互的,他們彼此愛慕著對方,而《青春》中老畫家對少年模特兒的愛則帶有很強的單面性,他沉浸在自己近乎瘋狂的愛慕中。正如這篇小說的題目所示,作品的主題是表現(xiàn)對青春的追憶、對時間流逝的慨嘆,而同性戀因素則是一個次要主題。無疑,老畫家對少年模特兒的感情是屬于同性戀范疇的,只是這種愛慕是他單方面的情感追求而已,這和吳醫(yī)生、靜思之間的愛是不一樣的,而且這種愛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老畫家對逝去青春的不舍,他和少年之間并沒有產(chǎn)生實際意義上的同性之愛,他只是迷戀少年年輕的軀體和充滿活力的生命而已,他想挽留住他失去了幾十年的東西——青春!可以說老畫家是在以一種“強暴的舉動去找它”。[5]一方面,他像《秋思》中的華夫人一樣極力回避著自己已老的事實并試圖在外貌上讓自己顯得依然年輕;另一方面,他迷戀于少年那像弧線一般優(yōu)美的身體線條,那上面蘊含著老畫家所有失去的青春,他反復地提醒自己“我一定要抓住他!”在老畫家急切而艱難的作畫過程中,烈日的暴曬無情地把他臉上厚厚的雪花膏熔化,露出了蒼老的容顏,而老畫家最終也如那群烈日下的螃蟹死尸一般,永遠地失去了生命的亮色,只留下凄慘的白色。雖然說在這篇小說中白先勇并沒有著力表現(xiàn)同性戀這個主題,但是對逝去生命的追憶同樣是對人生的關注,人如何去面對已然不再的青春是生存的一個難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生命因不同的情感和偶然而顯得精彩紛呈,也因這些選擇演繹出了多樣的人生。那么,既然他們都是“人”這個生命個體,在普通人身上會出現(xiàn)的生存困惑就同樣會在同性戀者這里存在,華夫人可以通過化妝極力掩飾老去的容顏,那么老畫家為挽留自己失去的青春去扮演一個看似很年輕的怪物也就不足為怪了。
《孤戀花》和另一部短篇《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一樣,同性戀只是一個次要的主題,或者說只是在人物身份上有所涉及,我們在閱讀之余能感受到的是那種對家庭溫暖的渴望,這是任何一個有生命存在都需要的一種溫暖感。雖然說這篇小說中彌漫著一股墮落、毀滅的氣息,但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脈脈溫情同樣令我們動容?!翱偹玖睢焙臀鍖氃?jīng)想要攢錢成一個家,在看似糜爛實際凄苦的妓女生活中,她們同樣渴望一種家庭的溫情,她們之間的這種情感訴求不是同性之間的愛情,而是一種受人關心的親情,這種訴求更多地是源于她們遭人遺棄的命運,從小缺乏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關愛,而成年之后的妓女身份使得她們很難接近除了嫖客之外的其他男性,所以這種對溫暖感情的渴望就轉嫁到她們的同行身上去了。人很難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在強大的命運牽絆下,人總是顯得很無力,這個命運意蘊的又一個內(nèi)容是白先勇在這篇小說里所要傳達給讀者的,在這種無法言說的凄苦和蒼涼中,我們卻仍舊可以感受到白先勇的釋然心懷——對溫暖親情的渴望和為之所付出的努力,雖然命運無法抗拒,但是人們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去尋找心靈的慰籍。在“總司令”這個有著同性戀傾向的女性身上,對于溫情的追求始終沒有停止過,雖然這個情感訴求的對象同是女性,卻絲毫并沒有因此而降低這種追求的價值。
同性戀者在社會上的生存狀況是邊緣化的,而這種邊緣化恰恰就是社會本身所給予他們的。在對同性戀者內(nèi)在情感關注的同時,白先勇同樣把自己的視線轉向了這個社會?!都拍氖邭q》表現(xiàn)的是一個有著同性戀傾向的少年內(nèi)心的苦悶和家庭、社會對他的情感壓抑。小說中的楊云峰處在一個人生至關重要的時期——十七歲,此時的他對外界極為敏感,也正需要社會和家庭去滿足他在情感方面的要求,可是,在父親眼中只有認真學習才是可造之材,所以他盡量避免和父親見面,也煩惱于母親的喋喋不休和哭泣。在學校這個學生時代的他活動的主要場所,楊云峰同樣是孤獨的,在他眼中,只有魏伯飏是唯一“談得攏的”對象。楊云峰對他的好感更多的是源于那次魏伯飏在他受傷時送他回家的經(jīng)歷,楊云峰從魏伯飏身上感受到一種親人般的關愛,他的哥哥留給他的只有強烈的對比和對比之后父親無休止的責罵,他從未體會到哥哥對弟弟的保護和關愛,而魏伯飏的出現(xiàn)則填補了他心中情感渴求的空缺,可是這種情感的依靠也在他人“講得很難聽”的壓力下迅速瓦解。楊云峰既無法從家庭中得到溫暖,也不能在同齡人中獲得情感共鳴,這直接造成了他的孤獨和極度的自卑心理。雖然說楊云峰的性取向并沒有在他自覺的情況下左右他的言行,他的孤僻、自卑更多的是源于某種情感關愛的缺失,社會、家庭和學校都不能給他想要的關心,“他那一顆孤寂無依的靈魂曾在雨水的淋漓中得到過那中年男人雨衣的瞬間遮護,而他那燃燒的情感之火也曾在那中年男人的撫慰下得到過輕柔的吹拂”。[6]白先勇透過《寂寞的十七歲》把他對人生的思考波及到更廣的層面,社會、家庭及學校對于一個處于成長關鍵時期的孩子在情感關愛方面的缺失會造成孩子內(nèi)心的沉重壓力和創(chuàng)傷。而對于有同性戀傾向的孩子而言,這種理解和關愛就顯得更加重要,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迥異于別人的情感取向時,他們會感到迷惘和無助,“他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主要不是來自內(nèi)心,而是來自外部;不是來自痛苦的自責,而是來自對社會規(guī)范的恐懼。”[7]這時候來自他人的引導和關心就顯得很重要了,只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和關愛,他們就可以順利地度過人生的這一關鍵時期,從而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美好人生。所以說,《寂寞的十七歲》仍舊延續(xù)著白先勇對人生的思索,而對同性戀的書寫也是他對人生的不斷深入反思。
當生命在某個時候呈現(xiàn)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絕狀態(tài)時,無論怎樣,你似乎都是孤單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此時生命該如何抉擇?在白先勇眼中,每個生命的個體都會面臨這種困擾,在同性戀者的世界里,不是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樣只有猥瑣的肉欲,感情同樣可以成為他們生命的支柱:同性間的愛情和異性之間的愛情一樣可以真摯而長久;他們的存在并非為了等待那個終將到來的結束,他們也可以追求生命華彩綻放的一刻;除了無盡的黑暗,她們同樣可以擁有暖暖燈光下的融融親情;面對生命支柱的坍塌,他們同樣要忍受痛苦的折磨。
[1]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1:332.
[2]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4:30-31.
[3]方剛.同性戀在中國[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4:23.
[4]方剛.同性戀在中國[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4:3.
[5]夏志清.文學的前途[M].生活·讀書·新知,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12:140.
[6]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4 :145.
[7]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1:330.
ClassNo.:I206.7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DiscussionofMr.BaiXianyong’sNovelonGaysTheme
Shen Yan
(Humanities Department, Nantong Higher Normal School, Nantong, Jiangsu 226000,China)
The novels on gay theme has been the focus of Bai Xianyong’s literary works, which is also the results of his painstaking efforts to provide better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of life for gays .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created in the novel on Gay theme,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rpret Mr. BaiXianyong’s thinking of gays , such as their family relationship , the social attitude towards gays , the social status of gays. The aim of study is to explain the idea of a writer for common people’ living conditions.
BaiXianyong; gays; dignity of life; destination
沈燕,碩士,講師,南通高等師范學校。研究方向:臺港澳文學。
1672-6758(2013)03-0122-2
I206.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