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貴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者”字是古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虛詞之一。一般語法論著經常提到的,是它構成“者”字詞組的結構助詞的(一說指示代詞)用法和表示提頓語氣的句中語氣詞用法。其實“者”字還有句尾語氣詞的用法。
我們閱讀古書時常常發(fā)現(xiàn),很多情況“者”字用在了一個句子的句尾,但又不能與前面的成分構成者字詞組。這些放在句尾的的“者”字屬于什么用法,多數(shù)語法論著并沒有提及;少數(shù)論著雖然提及,認為它們是句尾語氣詞,表示疑問、反問或肯定的語氣,但語焉不詳,也沒有說明這些用法是怎樣產生的。[1](P339)[2](P398)筆者也認為它是句尾語氣詞,但著重是想對“者”字的這種句尾語氣詞用法及其來源作一些具體的分析說明。
(一)“者”字表示疑問、反問語氣的用法 “者”字用在特指問句句尾,與疑問代詞相配合表示疑問語氣。例如:
1.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史記·項羽本紀》)
2.趙簡子曰:“群臣誰敢盟衛(wèi)君者?”(《左傳·定公八年》)
3.畫,孰最難者?孰最易者?(《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4.誰可代君者?(《史記·蕭國相世家》)
5.孰為此者?天地也。(《老子·第二十三章》)
以上五例都是特指問句,句尾的“者”字分別和疑問代詞“誰”、“孰”相配合表示疑問的語氣。例1意思是“誰給大王您出了這個主意呢?”例2意思是“大臣中誰敢和衛(wèi)君盟誓呢?”例3的意思是“繪畫,畫什么最難?畫什么最容易呢?”例4的意思是“誰能代替您呢?”例5為“誰使它這樣呢,是王也”。
“者”字還可用在反問句句尾,與疑問代詞相配合表示反問語氣。例如:
6.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論語·先進》)
7.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許秦者?(《史記·晉世家》)
8.京師尊貴在朝廷人,誰踰仲卿者?(《漢書·王章傳》)
9.君言太謙,君而不可,尚誰可者?(《漢書》)
10.孰為晏嬰習于禮者?(《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以上五例中“者”字分別與“安”、“何”、“誰”、“孰”相配合表示反問語氣。例6意思是“怎么見得見方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國家呢?”例7的意思是“憑什么能擅自答應秦國呢?”……這些句中“者”字與“安”“何”“誰”“孰”相配合表示反問的語氣。
(二)“者”字表示陳述語氣的用法 “者”字用于敘述句句尾,表示陳述語氣,對所敘述的事情表示肯定、確認,與句尾語氣詞“也”的用法差不多,其后也可以有“也”字連用。例如:
11.惡紫之奪朱也,……惡利口之覆家邦者。(《論語·陽貨》)
12.左右曰:“固然?!蓖跻蛘D二人者。(《韓非子·內儲說左下》)
13.異哉!……宜將竊妻以逃者也。(《左傳·成公二年》)
14.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
15.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左傳·隱公五年》)
16.秦王車裂商鞅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保ā妒酚洝ど叹袀鳌罚?/p>
17.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史記·游俠列傳》)
18.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后可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19.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20.幾自疑身外即戰(zhàn)場,而忘其在一室之中者。(《觀巴黎油畫記》)
以上十例中“者”字用在敘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確認的語氣,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語氣助詞,不好翻譯。例11很典型,前一分句句尾用了“也”字,后一分句句尾用“者”字,而兩個分句是基本平行的句子,說明這里的“者”字和“也”字的用法完全相同,都表示肯定確認的語氣。該句意思是“討厭紫色取代了大紅色的光彩和地位……討厭強嘴利舌顛覆國家?!崩?2意思是“手下人說:‘本來就是這樣?!蹙蜌⒘怂麄儍蓚€人?!币驗椤耙病弊忠彩潜硎究隙ù_認語氣的,所以“者”字后面還可以加上“也”字,形成連用。第13、14、18、19例均是此用法。
有時候“者”字雖然用在疑問句、反問句句尾、疑問語氣詞“乎”、“哉”前面,但它表示的仍然是肯定確認的語氣。例如:
21.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戰(zhàn)國策·齊策》)
2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辭·漁父》)
23.今君……又焉可逮桓公之后者乎?(《晏子春秋·內篇問下》)
24.豈非圣主之靈,欲令仁弟贊明其道以闡其業(yè)者哉?(《孔叢子·連叢下》)
25.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戰(zhàn)國策·齊策》)
以上五例都是疑問、反問句。“者”字雖然在句尾,與“乎”、“哉”、“耶”等字連用,但其用法和“也”字一樣,并不表示疑問,而是仍舊表示肯定確認的語氣,其后的“乎”、“哉”字才真正表示疑問、反問的語氣,所以全句是疑問句、反問句。如例21意思是“誰熟悉會計,能替我到薛地去收債呢?”……
以上分析了用在句尾的語氣詞“者”的兩種用法,那么,“者”字作為句尾語氣詞的這兩種用法是怎樣產生的呢?下面我們對它們的來源及形成過程作一個簡單的推測。我們認為兩種用法來源相同,都來源于能構成者字詞組的結構助詞“者”,但其演變的途徑并不相同。
(一)表示疑問、反問的句尾語氣詞“者”字的來源表示疑問、反問的“者”,它們來源于“者”字詞組作主語表示疑問的判斷句?!睹献印るx婁下》有一句:“追我者誰也?”若把它的主語謂語倒序之后,就變成了“誰追我者也”?!妒酚洝と照吡袀鳌分杏幸痪洌骸八哒哒l也?”若把它主語謂語倒序之后,也就變成了“誰所高者?”前面所舉1、2兩例“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群臣誰敢盟衛(wèi)君者?”最初也正是這種主謂倒序的判斷句,當時它們都是用“者”字詞組作主語而主謂倒序的判斷句,這和“孟嘗君曰:此誰也?”(《戰(zhàn)國策·齊策》)表示的意義完全相同。句中的“者”字都是結構助詞,表示“……的人”或“……的東西”等,后來這種判斷句的句法結構被誤解為敘述句句型的疑問句,隨之原句意也就被誤解為意思相似的“誰追趕我呢”、“誰替大王出了這個主意呢”、“群臣中誰敢和衛(wèi)君盟誓呢”。經過這樣的誤解之后,原來的結構助詞“者”字也就沒有什么意義可表示了。因為它用在了句尾,而全句又表示的是疑問的語氣,于是它就被賦予了表示疑問語氣的作用,成了一個表示疑問的句尾語氣詞。這種誤解經過約定、得到認可之后,它就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疑問語氣詞而用在句尾來表示疑問語氣了。再后來,它就脫離了它賴以形成的語法結構環(huán)境,能夠自由地表示疑問語氣了。不僅能夠用在特指問句中表示有疑而問,也可以用在反問句中表示無疑而問,如3、4兩例。但它身上始終都存留著它出身的痕跡,那就是必須和疑問代詞相配合才能表示疑問的語氣,這一點也正是它和真正的疑問語氣詞“乎”、“與”、“邪”等字不同之處。
(二)表示肯定確認的句尾語氣詞“者”字的來源表示肯定確認語氣的“者”字,其用法來源于較長的“者”字詞組作謂語的判斷句,表示主語是什么樣的人。由于這個用作謂語的“者”字詞組太長,導致人們分辨不清楚全句的句法結構,結果把一個判斷句誤解為一個表示陳述性質的敘述句,于是原來用在判斷句謂語最后的“者”字就被誤解為陳述語氣詞,以為它是表示對陳述內容的肯定與確認。這種誤解經過約定俗成之后,它也就變成了一個真正的陳述語氣詞了。如《莊子·盜跖》中有一段盜跖斥責孔丘的話,說:
盜跖大怒,目如明星,發(fā)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邪?為我告之: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肋,多辭謬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僥幸于封侯富貴者也?!?/p>
這段文字中的“爾……而僥幸于封侯富貴者也”本來是一個判斷句,其主語是第二人稱代詞“爾”,指代孔丘,謂語是一個較長的“者”字詞組“作言造語……而僥幸于封侯富貴者”。全句意思是說“你孔丘是個……的人”,這與“我待賈者也”(《論語·子罕》)句法結構和表示的語義類屬完全相同。由于謂語較長,人們意識不到它是一個判斷句,結果把它誤解為一個陳述性質的句子,把“者”字誤解為表示肯定陳述內容的句尾語氣詞。此后人們就按表示肯定語氣的語氣詞使用它,它也就成了一個真正表示陳述語氣的句尾語氣詞了。解惠全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程》在注解這段話時說:“由‘作言’至‘富貴者’本是個復雜的‘者’字結構。這樣長的‘者’字結構讀起來不順口,不符合漢語句子簡短的習慣,因而促使‘者’字的意義弱化,成了‘者’字由特殊指示代詞向句尾語氣詞演化的途徑之一。這里的‘者’字就可以看作語氣詞?!盵3](P164)先生的注釋指出了表示肯定確認語氣的句尾語氣詞“者”字來源于用作判斷句謂語的較長的者字詞組中的結構助詞“者”,這無疑是正確的。
由于句尾語氣詞“者”字是經過上述途徑演變過來的,而演變又不是在瞬息之間完成,中間有一個約定俗成、被社會認可、合法化的過程,所以,現(xiàn)在我們遇到一些句子,句尾的“者”字作兩可理解似乎都行。例如:
齊有處士曰鐘離子……是助王養(yǎng)其民也?!侵跸⑵涿裾咭病!墙月拭穸鲇谛⑶檎咭??!寺拭穸鲇跓o用者也。(《戰(zhàn)國策·齊策》)
句中的“者”字,既可以理解為結構助詞,分別與“助王息其民”、“率民而出于孝情”、“率民而出于無用”等構成“者”字詞組,表示“這是幫助國王讓他的民眾休養(yǎng)生息的事情”等,作判斷句的謂語;也可以把“者”字理解為表示肯定語氣的句尾語氣詞,全句表示“這是幫助國王讓他的民眾休養(yǎng)生息呀”、“這是帶領民眾實行孝道呀”等。這也可以反證句尾語氣詞“者”字確實來源于構成“者”字詞組的結構助詞“者”。
“者”字演變?yōu)榫湮舱Z氣詞之后表示疑問反問語氣時,一般位于句子的最后,后面不再連用別的疑問語氣詞。這是因為用“者”字表示疑問、反問的句子都是所謂的特指問句,句子里疑問的語氣本來是由疑問代詞表示出來的,而且上古時代很多特指問句句尾都不用疑問語氣詞,[4](P601)所以當“者”字演變成為疑問語氣詞、表示了疑問語氣后,后面一般就不需要再用別的疑問語氣詞了。
“者”字表示肯定確認語氣時,有時其后還能用“也”字,但只能用在“者”字后面,這是由“者”字的出身決定的,因為它是由用作判斷句謂語的“者”字詞組中的“者”演變過來的,而判斷句的句尾往往要用“也”字煞句來幫助判斷,所以“者”字就只能用在“也”字前?!罢摺弊直硎究隙ù_認語氣時,有時它的后面又用了表示疑問、反問的句尾語氣詞“乎”、“哉”等,這時全句表示的并不是肯定確認語氣,而是疑問、反問語氣。這時候最容易把這種表示肯定語氣的“者”字也誤解為也表示疑問、反問的語氣,因此需要特別注意。這種問句中的“者乎”、“者哉”雖然連用在了一起,但它們并不是同一層面上并列的成分,而是不同層面上的成分,“者”字表示局部層面的肯定語氣,而“乎”、“哉”等是表示全句層面的疑問反問語氣,所以整個句子是疑問句或反問句。例如“誰習會計,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一句中,“者”字表示對句中“習會計,能為文收責于薛”的肯定,“乎”字表示全句層面的疑問語氣?!罢摺弊肿鳛檎Z氣詞和其它語氣詞連用的順序也符合一般的陳述語氣詞與疑問、感嘆語氣詞連用的規(guī)則,即陳述語氣詞在前疑問語氣詞在后。
[1]楊伯峻.古漢語虛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劉學林等.常用文言虛詞詞典[Z].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
[3]解惠全.古代漢語教程(中)[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4]馬文熙等.古漢語知識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