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單向的閱讀與影響的焦慮

2013-04-06 04:21:16湯天勇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 2013年1期
關鍵詞:余華魯迅作家

湯天勇

(黃岡師范學院 文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1996年重讀魯迅,余華頓然發(fā)現:魯迅是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最簡潔、最有學問的作家之一,置于卡夫卡、博爾赫斯與馬爾克斯之間毫不遜色。其實,做余華與魯迅的比較研究,在學界亦是個充滿活力的課題:一是魯迅與余華分別代表著中國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高度;二是同為浙江籍作家,有著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三是都有棄醫(yī)從文的經歷,從醫(yī)的實踐對文學創(chuàng)作或多或少有著影響;四是都是“拿來主義”的實踐者,自覺地向西方作家學習寫作技巧;五是兩人有著相近的創(chuàng)作主題,無論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還是對現實的針砭。余華也承認,閱讀別人的作品會影響自己。既便如此,余華仍然認為魯迅的作品對其沒有構成實質性影響,只會在情感和思想上支持他之后的寫作。

1996年后余華在多個場合談及過魯迅的作品:或是正面談到,如《狂人日記》《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波》及《故事新編》;或是浮光掠影,如《吶喊·自序》《娜拉走后怎樣》。至于國內外公認的小說代表作《阿Q正傳》卻沒有提及。吊詭的是,研究者已經注意到余華筆下的人物“福貴”“許三觀”與阿Q精神上的承繼和變異。

《孔乙己》被余華推崇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典范,與《青魚》(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爾赫斯)、《傻瓜吉姆佩爾》(辛格)、《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河的第三條岸》(羅薩)、《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萊恩)、《鳥》(布魯諾·舒爾茨)一并影響著他的創(chuàng)作。余華認為小說集中體現了魯迅思維的迅捷與直抵現實的迅猛。思維與表達的媒介是語言,語言的簡潔有助于表達效果的顯現。小說的開頭寥寥數語,就把孔乙己的特性與命運纖毫畢現。余華覺得小說的結尾寫出了作家的責任感,一句話就把孔乙己“腿斷”的悲慘現狀表述清楚,干凈利索。寫作到了關鍵的地方,不是繞開,而是迎面沖上去,體現了魯迅作為一個大作家對細部的洞察力和表現力。因為魯迅的“語言像核能一樣,體積很小,可是能量無窮?!盵1](P39)他能“用非常簡潔的語言來描述孔乙己的一生,那幾乎是一種散文的筆調,但細節(jié)并不因語言的簡練而喪失,相反,它很豐富、很飽滿?!盵2](P23)余華主要關注《孔乙己》的技巧層面,如開頭與結尾的巧妙,語言簡潔有力以及細部描寫的豐富。

至于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出彩之處,余華捻出“舉重若輕”四個字來概括,并認為這是魯迅一以貫之的寫作風格。他說魯迅的語言“立即展現出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像子彈穿透身體,而不是留在身體內,語言之鋒利,真令人折服?!盵2](P22-23)余華的闡釋主要側重兩個方面,一是“舉重若輕”的修辭策略,在情節(jié)趨向高潮之時,在情緒趨向激烈之時,不是繼續(xù)推波助瀾,反而冷淡處理,意在風輕云淡之處見出人物的真心理。二是魯迅的語言富有力量,一針見血,能夠直逼人的心靈與情感深處。

在余華看來,有些長篇巨制是正面面對(或描述)時代的寫作,而魯迅的《風波》以短篇反映時代特征。余華對這篇作品是有諸多保留的,只是覺得這篇作品也很好,但還沒達到令他砰然心動的地步。小說的最經典部分是趙七爺的出場,“趙七爺的一條辮子,活靈活現地展示了時代的變革和那時時代特有的氣象;趙七爺的一條辮子,也生生道出了所有小人物的無奈:變革是上頭的事情,小人物沒有自主的權利,一個不小心還要人頭落地,只能取中庸之道,明哲保身。其實在現實社會,我們很多人依然是‘趙七爺’,或多或少有趙七爺的因子?!盵2](24)趙七爺的辮子盤上與放下跟皇帝坐龍庭密切相關,雖然有些功利或者說油滑,卻是在沒有個人空間的社會生活中生存的唯一選擇,是面對社會動蕩的微弱反應。

對于《故事新編》中處理歷史題材的方式,余華是認同的,“我喜歡魯迅用‘邪’的方式來描寫歷史。他總是找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如老子、墨子之類的先圣哲人,調侃一番,卻又點出了他們的精髓?!盵2](P24)魯迅不正面述史記人,就思維進路而言,與余華不走常規(guī)路,反而以暴力接近人類與人性真實本相及戲說歷史、愛情是一致的。但他沒有逐篇評述,僅僅例舉《非攻》將墨子寫得活靈活現。但是,從其拿魯迅與茨威格寫史手法的比較來看,顯然他更欣賞茨威格“寫一個點”的方法,他比魯迅的寫法更有爆發(fā)力,更具想象力和洞察力。

“魯迅作品有力的另一方面,就想應該是魯迅的寬廣,像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在寫百草園時的敘述是那么的明媚、歡樂和充滿了童年的調皮,然后進入了三味書屋,環(huán)境變得陰森起來,孩子似乎被控制了,可是魯迅仍然寫出了童年的樂趣,只是這樣的樂趣是在被壓迫中不斷滲透出來,就像石頭下面的青草依然充滿了生長的欲望一樣。這就是魯迅的寬廣,他沒有將三味書屋和百草園對立起來,因為魯迅要寫的不是百草園,也不是三味書屋,而是童年,真正的童年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的。這就是一個偉大的作家?!盵1](P3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心情、心態(tài)也隨之一變。余華欣賞的是魯迅沒有把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寫成恐怖的地方,寫成一個喻示封建禮教的場所,而是有快樂有百感交集的豐富。作家欲解決與現實的緊張關系,不是劍拔弩張,而是“向人們展示的應該是高尚。這里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無論是美好的還是丑陋的,作家都應該一視同仁,作家應該滿懷同情和憐憫之心,只有這樣,作家的作品才能出現回聲?!盵3]

由余華對魯迅的解讀可知,他較多關注文學的創(chuàng)作技巧,比較集中在語言的簡潔性和力量性、細節(jié)描寫的洞察力上。相反,對于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的精神實質、寫作目的與文體創(chuàng)新等鮮有涉及。顯然,這些信息不足于證明魯迅是20世紀中國甚至是世界上偉大的作家。換言之,無論作為先鋒派代表作家,還是對現實的“正面強攻”,余華內心與魯迅尚未靠近,余華所說的靈魂的交流也僅為理想狀態(tài)。這又是為何呢?

第一,余華的創(chuàng)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國人在經歷知識斷奶后,對知識的渴求空前迫切。與傳統(tǒng)斷裂多年,再加上國家積貧累弱淤積成集體的不自信,讓國人轉向西方求知,尋求歐風美雨的滋潤,希冀短時間內與世界同步。小說家也不例外,不是把目光回溯到孔子、莊子、司馬遷、曹雪芹和魯迅,而是在閱讀西方作家作品時進行技術補課和引渡觀念。先鋒派作家馬原說過:“根據我的觀察顯示的結果,作家這個行當的主要經驗并非來源于直接經歷(經驗),間接經驗占了他全部經驗的大部分,也就是說,經驗積累最豐富的作家往往是那些終生都在閱讀的人,而不是那些終生都在奔波的人?!盵4]余華不懂外語,他汲取寫作養(yǎng)分只能依托翻譯作品。所以,寫作技巧的援引相對于文化觀念、哲學思想的接受容易多了:

“……最后我選擇了外國文學。我的選擇是一位作家的選擇,或者說是為了寫作的選擇,而不是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感受的選擇。因為只有在外國文學里,我才真正了解寫作的技巧,然后通過自己的寫作去認識文學有著多么豐富的表達,去認識文學的美妙和樂趣,雖然它們反過來也影響了我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感受,然而始終不是根本的和決定性的。因此,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一直以中國的方式成長和思考,而且在今后的歲月里我也將一如既往;然而作為一位中國作家,我卻有幸讓外國文學撫養(yǎng)成人。”[5]

余華在當代作家中,可以說是最善于移植的作家。他每一次轉型,或者說寫作困境出現后的突圍,皆伴隨著他喜歡的作家的影響。伊始,可能一個作家對其影響的痕跡比較明顯,比如川端康成教會他細部描寫,卡夫卡解放了他的思想等。隨著閱讀與接受視域的拓展,單個作家影響逐漸被眾多作家的影響合力所取代。接受影響的結果,必然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到西方作家技術至上的認識中,并內化為考量文學優(yōu)劣的心理圖式。在作家沒有哲學思想作為作品的內在支撐時,形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耙粋€作家,是否能夠敘述這很重要,作家就像木工,手藝很重要?!盵6]余華等以“手藝”為標桿衡量中國文學和作家時,技術的巧與拙也就關涉著作家優(yōu)秀與否。魯迅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思想家。余華恰恰并非以思想見長,而以小說的技術試驗終得擅場。所以,余華闡釋魯迅側重于形式技巧,似乎也就無可厚非。

第二,余華與魯迅都曾棄醫(yī)從文,卻有著不同的創(chuàng)作訴求。魯迅為何做起小說,他是以小說為啟蒙的工具:“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盵7]魯迅寫作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并非出于對文學的癡好,而是為了醫(yī)治國民麻木愚昧的靈魂,拯救瀕危的國家與民族。魯迅的偉大就在于,他能把救贖思想有機地融進文學中,雖然做的是遵命文學,絲毫不損小說的藝術性與審美性。余華棄醫(yī)從文的目的很直接,用他的話說就是厭倦了牙醫(yī)單調的工作以及醫(yī)院規(guī)規(guī)矩矩的作息制度,向往的是文化館那種自由瀟灑的生活方式。雖然有評論家揭橥余華作品與魯迅作品在創(chuàng)作母題、精神淵源上的接近性,但并不能佐證魯迅對余華有多深影響;即使有影響,之于余華而言,亦非有意識地接受。因為:一方面,余華與魯迅畢竟背負著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同一文化影響下作家創(chuàng)作,如果說有相似的價值評判和精神向度也說得過去。另一方面,大凡優(yōu)秀作家,其創(chuàng)作主旨和精神指向應該具有普世性和人類性。倘若藉此為證,不免有過度詮釋之嫌疑。余華以暴力和苦難為書寫主題,并非是一種深度寫作的探詢,而是尋求突圍主流創(chuàng)作模式的一種有意而為之的寫作策略。所以,余華并沒有反思暴力背后的社會與文化根源,也沒有為處在苦難境遇的人們以反抗的姿態(tài)和轉身的希望,更多的是認同人性惡與苦難人生的合理性。此種寫作說到底是現實的一元性展示,且是混淆了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對立的展示。正如余華所說:“一個作家總是要表達他的理解,過去我的理想是給世界一拳,其實世界那么大,我那么小,擊出去就像打在空氣上,有屁用,現在……世界在我心目中變得美好起來了?!盵8]而魯迅首先是一位啟蒙者,其次才是一位作家。他寫人性陰暗險惡,寫現實人生悲慘,但更多希冀給人們希望,不致于完全沉淪在苦難之中難以自拔。知識分子的感時憂國,讓魯迅的啟蒙有些蒼涼和無奈:“我所說的話,常所想的不同,至于何以如此,則我已在《吶喊》的序上說過:不愿將自己的思想,傳染給別人。何以不愿,則因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始終不能確知是否正確之故。至于‘還要反抗’,倒是真的,……但我的反抗,卻不過是與黑暗搗亂?!盵9]余華說他是為了接近真實才從事寫作,而這個真實,對他而言即為“內心的真實”。余華與魯迅“內心的真實”相同,都是對人類的現在與未來始終懷疑,失去希望。不同的是,余華認可了現實的黑暗與未來的不可捉摸,存在即合理;魯迅面對現實的黑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希望的盾,抗拒著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盵10]“道”不同,難以為謀。寫作意圖的不同,自然會影響到余華對魯迅的認同度。

第三,兩個魯迅,兩種閱讀。環(huán)繞在魯迅周圍的多聲部是中國現當代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余華閱讀魯迅,自始至終無法置身于風景之外。所以,筆者大膽地認為余華閱讀的魯迅有著雙重身份,即觀念懸置的魯迅和真實本色魯迅。觀念下的魯迅,之于余華包含著以下幾層意思:一是中小學期間認識的魯迅。余華那一代人中小學是學習過大量的魯迅作品的,有古體詩,有散文,有小說,也有雜文。余華說,那個時候的他讀魯迅的書就是娛樂,而非接受精神熏染與思想的傳遞。再加上余華未有社會經歷和生活體驗,小說的晦澀、文白夾雜,一般而言是讀不懂的。再加上詩歌和雜文的沉悶,在余華意識中,魯迅是位被時代夸大了的作家,是位僅僅比郁達夫好一點點的作家。二是意識形態(tài)化的魯迅。建國后,魯迅因有領袖欽定的身份——思想家、革命家與文學家——已成世人頂禮膜拜的偶像(無論態(tài)度誠摯與否),被樹立成國民的精神向導。意識形態(tài)化的魯迅聲譽日隆,在“文革”期間成為惟一可以閱讀的作家。這個時期的閱讀,實際上是一種政治意識下的閱讀,魯迅也成為政治文化的符號。“就像我小時候的‘魯迅’。我所說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魯迅’。那時的魯迅不再是一個作家的名字,而是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詞匯,一個包含了政治和革命內容的重要詞匯?!盵11]“詞匯”時期的魯迅,不是作品建構的作家實體,而是環(huán)繞在意識形態(tài)的周圍,成為詮釋某種革命理念靜止的符號,容不得質疑,容不得個人性的闡釋。三是非議中的魯迅?!拔母铩苯Y束以后,魯迅剛走下圣壇,又被置于爭議之地,各種非議與否定接踵而至。不僅魯迅作為文化偶像與精神導師的地位不斷受到沖擊,而且魯迅的小說創(chuàng)作也不斷被人質疑。①這些非議和否定,不可能不影響到余華的判斷,當時,有人將其與魯迅聯系起來,他深不以為然。質言之,懸置在魯迅身上的觀念,必然會影響到魯迅回歸自身的時限與純度,也會影響世人對魯迅的了解。對于余華而言,自出生到寫作定型,絕大部分時間接受的都是觀念懸置的魯迅。閱讀的既定思維以及西方寫作技術的快捷移植,一定程度上銷蝕了對真實魯迅精心審視的可能。

總觀余華解讀魯迅的作品,筆者認為,余華與魯迅的距離是小說家與文學家、思想家的距離。他對魯迅熱烈稱頌,我愿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許是對采訪者、研究者孳孳不息探賾二人之間關聯的回應,抑或是緩解西化影響的焦慮。余華過于迷戀西方著名作家的創(chuàng)作技巧,寫作的技術性僭越了思想性、精神性的進入。尤其是,余華始終回避與現實的深度對話,其寫作不僅自我缺席,也容易陷入觀念寫作的囹圄??v然他一再聲明,文化根源于中國實踐證明,余華回歸現實與本土的創(chuàng)作,往往有些力不從心,以至于被批評家發(fā)現其寫作有重復性現象,《兄弟》大肆渲染著市井作坊里的灰色噱頭。看來,如何突圍,如何正視自我哲學底蘊與人生體驗的不足,對于余華而言,顯得比寫作技巧囤積尤為重要。

注釋:

①新時期以降,非議、質疑魯迅的代表作有李不識《何必言必稱魯迅》(《雜文報》1985年8月6日)、邢孔榮《論魯迅的創(chuàng)作生涯》(《青海湖》1985年8月號)、朱文等《斷裂:一份問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備忘:有關“斷裂”行為的問題回答》(《北京文學》1998年10月號)、葛紅兵《為二十世紀文學寫一份悼詞》(《芙蓉》1999年第6期)、王朔《我看魯迅》(《收獲》2000年第2期)、馮驥才《魯迅的“功”與“過”》(《收獲》2000年第 2期)等。

[1]葉立文,余華.訪談:敘述的力量——余華訪談錄[J].小說評論,2002,(4).

[2]余華.三十歲后讀魯迅[J].青年作家,2007,(1).

[3]余華.作家與現實[J].作家,1997,(7):7.

[4]馬原.作家與書或我的書目[J].外國文學評論,1991,(1):112.

[5]余華.自述[J].小說評論,2002,(4):22-23.

[6]余華,李哲峰,余華訪談錄[J].博覽群書,1997,(2):46.

[7]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M].魯迅全集(第 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26.

[8]徐賁.走向后現代與后殖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4.

[9]魯迅.兩地書·二四[M].魯迅全集(第 1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80-81.

[10]魯迅.野草·希望[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81.

[11]余華.易卜生與魯迅[J].讀者,2011,(6):58.

猜你喜歡
余華魯迅作家
一顆假糖的溫暖
中外文摘(2022年2期)2022-11-11 11:30:18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一顆假糖的溫暖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活著,是生命的常態(tài)——讀余華的《活著》
學習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0
擴展閱讀
當代作家(2016年5期)2016-05-28 22:03:28
阿鲁科尔沁旗| 亚东县| 漠河县| 安福县| 布尔津县| 关岭| 迭部县| 衢州市| 通海县| 宁化县| 长沙县| 腾冲县| 武乡县| 涡阳县| 尤溪县| 永康市| 霍邱县| 临安市| 高唐县| 桦南县| 共和县| 襄樊市| 永春县| 抚宁县| 马尔康县| 礼泉县| 南溪县| 富锦市| 凤山市| 瑞丽市| 高青县| 施甸县| 玉田县| 枞阳县| 巴塘县| 萨迦县| 手游| 甘泉县| 横山县| 马山县|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