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艷,彭振桓
(1.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2.上海大學,上海 220444)
積極心理學引導下的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
肖明艷1,彭振桓2
(1.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2.上海大學,上海 220444)
積極心理學在教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和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新世紀的發(fā)展,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新的心理學已經被引入中國教育界,而新大綱要求思政課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存在許多缺陷.本文中,筆者主要就如何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合“互動式”教學模式作相關的研究,通過分析教學模式構建的方案和實施情況,旨在實現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與課堂效率的提高.
積極心理學;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探究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類的力量和美德,在教學模塊方面,我國高校在利用積極心理學對學生進行引導的環(huán)節(jié)中還存在極大的欠缺.
為了解決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存在的主動性缺乏問題,為了改善傳統(tǒng)的思政課“填鴨式”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法的采用則是合適的選擇.最早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于1918年被哈佛大學提出的.我國教育在“互動式”教學方面呈現出一個特點,即“起步晚、速度快”,主要原因在于兩點,一是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存在的突出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二是“互動式”教學模式本身具有不斷實踐和不斷研究的巨大空間[1].
2.1 積極心理學
2.1.1 積極心理學的提出及概念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提出者是Martin E· Seligman先生,他曾經是賓西法尼亞大學教授并兼任美國心理協會(APA)前主席,于1998年他在APA年度大會上第一次將積極心理學這個概念展現給世人,并在此之后積極心理學才愈來愈被人們所重視.關于積極心理學這一領域的設想,有很多偉大的人士都早有這樣的思想萌生,早先的馬斯洛和賈霍達就是這樣具有超前眼光的人.他們的思想是在后來Martin E·Seligman和其他心理學家一起努力的基礎上,才逐漸形成一套理論體系并最終成為一種世界性運動的.因此,我們在確定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學界的地位時,將Martin E·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著寫的《積極心理導論》問世作為標志.
積極心理學就是通過使用心理學上比較完善的測量方法和實驗手段,來對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進行研究.積極心理學所定為的研究對象就是普通人,這一點與傳統(tǒng)的主流心理學存在本質區(qū)別,它對心理學家的欣賞力、眼光開放程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心理學家能夠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和理解人類的能力和潛能等,并在此基礎上輔以調查研究法、比較法等的應用.
2.1.2 積極心理學引導思政課的意義
面對飛速發(fā)展的社會和不斷進步的科技,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現在面臨的責任與使命也更加沉重和艱巨,因此積極心理學在思政課教學中的融入和滲透也是一種社會必然趨勢的體現.在積極心理學中有這樣一種觀點,它為科學心理學列出了三項使命,分別為對人精神或心理疾病進行治療、幫助普通人提高生活的充實感和幸福感、挖掘并培養(yǎng)具有潛在非凡能力的人.顯而易見,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與我國教育發(fā)展理念具有極大的吻合性,因此,積極實現積極心理學對實現當代高等教育使命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當下思政課采取的就是傳統(tǒng)的主流心理學,是一種相對較為消極的取向模式,為了實現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迫切需要將積極心理學新理念注入到當代的高等教育中.積極心理學所強調的從積極層面改變個體、研究問題等理念,能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更加積極的心理品質,才能使思政課取得更加深遠的意義[2].
2.2 互動式教學
2.2.1 互動式教學的含義.這里提到的在思政課中注入“互動式”教學,就是一種新型教學理念的融合,是指以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為基礎,學生們通過各種積極的學習方式,如交流、辯論、研討等形式,在主體間形成一種和諧的互動.這樣的互動模式不僅能夠充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學生的個人良好個性塑造也具有重大意義.同時,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人機之間的交流也能實現一種平等,它擺脫了以往的傳統(tǒng)單方向教學方式,以一種多邊互動和更自由的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張揚.
2.2.2 開展思政課“互動式教學”的意義.
2.2.2.1 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科學主體性的生成.傳統(tǒng)的思政課堂的教學普遍存在“滿堂灌”的不良教學情況,在過分強調對大學生進行理論灌溉的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而思政課互動式的課堂教學,實現了學生的全方位參與和互動,能夠使學生自己認識到理論知識是為了滿足自身發(fā)展的需要,而不是外界的強硬壓迫.“互動式”教學使得學生能夠真正得到能力培養(yǎng)的機會,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辯論表達等活動所獲得的遠遠超出知識的填鴨式灌輸.與此同時,大學生的主體性變得更加鮮明,這樣的教學成果超越了教材,而這種超越正式我們一直追求的高等教學的最終要義的所在[3].
2.2.2.2 有助于克服傳統(tǒng)教學弊端,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模式一直將學生的主體性壓制了,將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接受者,這樣的后果便是削弱了學生的主觀判斷力,使得學生缺乏獨立的思維能力,而這對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影響是極為可怕的.學生們除了被壓抑住了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其想象力也被剝奪了發(fā)展空間,使得課堂實效性難以增強,進而使教育進入一種機械僵化的惡性循環(huán)模式.而互動式的思政課教學無疑是一縷清風,它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是學生們年輕的個性可以燦爛飛揚,師生間存在的更多是民主平等的和諧情感,這樣不僅使得高校思政課實效性得到增強,更提高了課堂理論教學真實感和獨特的魅力.
2.2.2.3 有利于提升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一個民族離開了創(chuàng)新就像是魚兒離開了水,面臨的就是生命力的枯竭,創(chuàng)新作為國家興旺發(fā)達的動力應該始終被置于重要位置.然而,我國的大多數高校思政課老師在教育上均缺乏必要的創(chuàng)新,他們以傳統(tǒng)的知識架構教育著祖國的新生力量,嚴重地缺乏了教學所必需的創(chuàng)新精神.民族要發(fā)展離不開創(chuàng)新,高校的發(fā)展又何嘗不是呢,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適應新大綱的教學模式,通過拓展自身的知識儲備,在教學工作中尋找到最有效的教學突破口.
3.1 實施方案
對于如何利用積極心理學引導思政課教學,筆者通過對教學中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構建,分別為課前、課中、課后.
3.1.1 課前
課前,教師需要做的毋庸置疑是備課,而備課的重點應該放在互動性教學的實現問題上.通過提前架構課堂互動內容,能夠有效提高思政課課堂的實效性,也能夠實現對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的激發(fā).例如,教師在課前應該對如何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進行思考,包括如何讓學生自主預習、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目標和學習意義.教師還應該將互動式教學的時間提前構思好,提前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活動內容和方法.只有以這樣的認真?zhèn)湔n內容為基礎,教師們才能從全局上掌握教材、整個教學過程以及知識點的重點難點.
3.1.2 課中
3.1.2.1 情景創(chuàng)設法.在思政課教學中要注意保持其與積極心理學的吻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合理的情景作為載體,讓學生在合適的情景中發(fā)現問題和并解決矛盾.幫助學生學生鍛煉設疑、探索和思考等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3.1.2.2 實踐補充法.教師應該明白自己的舞臺應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要想達成互動教學課堂的實現,就要保持與課外實踐的緊密結合.聯系教學過程中的實際需要,走出課堂,開拓學生的視野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在于豐富、新穎的課外實踐內容[4].
3.1.2.3 多媒體輔助法.利用多媒體的抽象、功能強大等優(yōu)勢將學生的興趣與知識融和在一起,使知識以形象生動、立體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良好的感官刺激實現有效的記憶.
3.1.3 課后
教師在課后需要做的就是反思,對實際教學中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反思,時刻保持自身與新大綱要求的同步,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素質.反思的具體內容可以包含很多方面,例如是否成功完成了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是否成功獲得了預期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等等.
3.2 實施情況
筆者通過實際案例考察和分析發(fā)現,關于課前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只有素質較高的學生才能很好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任務,并且取得的學習效果也較為理想,積極性較高.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重要性,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最終目標在于讓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在實際課堂教學方案應用中,情景創(chuàng)設法能夠使得學生在問題情景下產生主動參與情緒;實踐補充法能夠幫助老師進行更有效的知識檢查和技能掌握程度檢查;多媒體輔助法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于提高學生記憶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推進“互動式”教學模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對于它的研究將是一項長期的課題,只有不斷在積極心理學引導的基礎上對思政課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才能完善教學模式理論,從而豐富“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進而實現建立師生和諧關系、培養(yǎng)學生積極人格、提升教學水平的最終目標.
〔1〕張倩,鄭涌.美國積極心理學評介[J].心理學探新,2003(3): 6-10.
〔2〕王曉紅.論構建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 2006(3):104.
〔3〕王偉利,楊秀麗.互動式教學理念的新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5(4):66.
〔4〕項福庫,何麗.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促進思政課教學可持續(xù)發(fā)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6).
G642
A
1673-260X(2013)11-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