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5)
珞珈三杰的歷史與傳奇
——蘇雪林與袁昌英、凌叔華關系研究
李靈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5)
珞珈三杰蘇雪林與袁昌英、凌叔華,因才力卓群,關系密切而得名。蘇雪林與袁昌英、凌叔華關系雖偶有齟齬,但始終互相扶持,心心相念。細究蘇雪林與袁昌英、凌叔華的關系表現(xiàn),我們可以窺見蘇雪林既真誠、善良、熱情卻也自尊甚重、有嫉妒之心的多樣性格,揭開籠罩在三杰交往中的神秘面紗。
蘇雪林;袁昌英;凌叔華;關系
蘇雪林(1897—1999)與袁昌英(1894—1973)、凌叔華(1900—1990)三人被稱為珞珈三杰,三人之間的交往,源于相互吸引、意氣相投,升華于相互扶持、相互敬愛,最終互為摯友。她們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種處事不驚的文人情懷,一抹獨具色調的才女剪影,一撇生命蒼勁的長者筆畫。蘇雪林稱贊袁昌英有丈夫氣,慨嘆凌叔華是秀韻優(yōu)雅的閨秀。《葬花吟》有云:“質本潔來還潔去,一抔凈土掩風流”。三杰雖已香消玉殞,但風華依舊。撥開歷史云霧,三人關系具體如何?從中體現(xiàn)出蘇雪林怎樣的性格特征,是本文論述的精義所在。
一
1928-1929年間,蘇雪林居上海,蘇中法學院同學楊潤馀寫信介紹蘇雪林與兄嫂袁昌英夫婦認識。此時,袁昌英在上海中國公學教書,在家中第一次見到蘇雪林。蘇雪林《記袁昌英女士》一文中描寫袁雖身材短小,但玲瓏的大眼,潔白如玉的齒牙,笑時嫣然動人,給人一種端莊流麗的感覺,似一首美妙的歌,旁人無法以紙描摹。[1]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當時新月派人士經(jīng)常舉行一些聚會,探討文學與政治問題,袁昌英家就是新月人士聚會的一個場所。袁蘇極為投緣,所以袁有意將蘇帶入新月圈子,蘇因而得以認識胡適、梁實秋、潘光旦、張君勱、徐志摩等新月人士。國立武漢大學在京滬招生,時任武漢大學校長王世杰聘請人批改“國文”和“三民主義”考卷,袁昌英向王推薦蘇雪林。蘇閱卷速度極快,眾人對其刮目相看。也因袁昌英的大力舉薦,王世杰約蘇雪林為武漢大學學術季刊《文哲季刊》寫稿。蘇雪林遂將自己的《清代兩大詞人戀史研究》中第一篇《飲水詞與紅樓夢》寄往,發(fā)表。當編輯討要下篇時,蘇因在《無著詞》中發(fā)現(xiàn)漏洞,而撰寫《丁香花疑案再辨》推翻自己原來在《清代兩大詞人戀史研究》中所持觀點。這為蘇雪林在學術界贏得很高聲譽。[2]由此,甚至可以說袁昌英是蘇雪林事業(yè)走向高峰的伯樂與引路人,因而蘇曾多次強調袁昌英為其生平唯一良友。蘇雪林與凌叔華也相識于袁昌英上海家中。蘇雪林在《凌叔華其人其事》中描繪:“叔華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說話時,眼光常帶著一點兒‘迷離’,一點兒‘恍惚’,總像在深思著什么問題,心不在焉似的。我頂愛她這個神氣,常戲說她是一個生活于夢幻中的詩人?!保?]然兩人同到武大后才攀上交情?!拔覀兌枷矚g弄弄筆墨,普通友誼之上,又加上一層文學上的感情,更顯得結合的不同?!保?]兩人除了文學上的趣味相投外,都喜歡畫畫。蘇雪林畫作筆墨多潤,氣韻內斂,信筆揮灑,頗有點“野狐”之味。凌叔華因父親凌福彭的關系,曾從師于宮廷畫師繆素筠、山水蘭竹畫家王竹林等。
加之,凌自身的天賦和勤奮,繪畫造詣甚深。她既善工筆,又善寫意,墨跡淡遠,秀韻入骨。先后在巴黎、倫敦、波士頓等地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享譽甚高。以文畫會友,蘇凌感情自然更親近。
1929年,凌叔華隨丈夫陳源到武大,最初住在武昌西北的曇華林,后遷珞珈山上,主編《武漢日報·現(xiàn)代文藝》。同年,袁昌英也受聘武大,主講希臘悲劇、希臘及羅馬神話、戲劇入門、法文、現(xiàn)代歐美戲劇、法國戲劇、中英翻譯等課程。1931年,蘇雪林在袁昌英和凌叔華的大力支持下入武大教書。三人相識于20年代初,首次聚首于30年代武漢大學珞珈山。珞珈山的湖光山色陶冶性情,幽雅、恬靜的自然氛圍,更促進她們文學靈感迸發(fā)。三人過從甚密,風華正茂,常有佳構問世,被譽為珞珈三杰。三杰中,袁昌英年齡最大,學歷最高,資歷最深,聰慧過人,接人待物既有英國淑女風度,也有丈夫氣的磊落。蘇雪林天真善良、嫉惡如仇、但好走偏激。凌叔華則淡雅、謹慎、節(jié)制、端斂中夾雜疏離。三人雖性格有差異,但都有才女式的浪漫,文藝上的心靈相通,喜歡結交朋友,關系甚厚。四川樂山“讓廬”歲月,三杰同住一幢樓,旦夕相處,互相鼓勵,情誼愈深。期間她們的愛國情懷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蘇雪林成書于抗戰(zhàn)時期的《南明忠烈傳》意在激勵抗日戰(zhàn)士,《屠龍集》中的《煉獄》、《樂山慘炸身歷記》寫了動蕩不安給人們造成的苦痛,血寫的罪惡要用血來償還,鼓舞戰(zhàn)士公道和正義必將勝利。袁昌英作品集《行年四十》也諸多描寫抗戰(zhàn)散文與隨筆,她用作品熱情謳歌前方將士、鞭笞大后方政府的腐敗現(xiàn)象。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當消息傳到嘉定,蘇雪林與袁昌英、凌叔華舉著小旗,振臂高呼,加入游行隊伍。1947年,凌叔華帶著女兒陳小瀅到倫敦與陳源團聚,從此定居歐洲。蘇雪林與凌叔華在英國、臺灣尚有幾次會面。1949年1月,袁昌英離開武漢去桂林,后又返武大,終老于湖南醴陵故鄉(xiāng)。同年2月,蘇雪林赴上海,5月到香港,1951年二度赴法,1952年7月抵臺灣,從此兩位情誼至深的友人再無會面。“所以我和袁氏雖尚生存于這個世界之中,而已等于‘幽明永隔’?!保?]
二
袁昌英熱情外向,聰明敏捷,善于辯論,有英國式淑女風范。蘇雪林與袁天性親近,關系最厚。以三例見證:第一,旦夕過從。從蘇雪林日記而言,當在武大和樂山時,幾乎日有與袁昌英交往的記載。如1948年10月25日日記載:“乃到蘭子家,托其老朱買豬油?!保?]1948年10月29日寫道:“蘭子偕劉弘度夫人來。”[7]1948年11月23日又有:“蘭子來閑話片刻。”[8]兩人一起追求學問,充實生活。袁昌英注重儀態(tài),經(jīng)常督促蘇雪林的外貌打扮?!八豢匆娢?,往往從頭到腳打量一番,忽然眉頭一皺:‘雪林,你的領鈕沒有扣攏呢?!蛘撸骸愦┑倪@件衣服材料太不行。穿了這樣衣服去上課,是有損于你的威儀的。’”[9]并送蘇雪林珍貴衣料,為其改裝飾容。第二,常相思念。蘇雪林自與袁昌英1949年別后,雖再未相見,但情誼不改。蘇1951年在法期間,即使通信極為不便,但絲毫未阻礙其與袁致音。在蘇雪林日記中,諸如1951年1月24日日記:“下午睡一大覺,起來寫信與袁昌英先生?!保?0]之類的情況隨處可見。袁昌英對蘇雪林獨居法國,也甚為掛念。蘇1951年3月6日日記載:“接袁蘭子及宏遠(袁昌英兒子)信各一封,其中附有剪報多份。蘭子謂十一月廿日寄我信,何以未接到覆函,甚為焦灼,故寫此信。余甚為感動,答以法文信,以避免檢查之煩也。”[11]1960年5月3日蘇雪林應臺灣“中央廣播電臺”之邀對大陸文藝界廣播,蘇想借此機會與袁會話,講得甚為錯亂,預先為了抓緊時間,也未好好準備。蘇對于任何一個可能與袁交流的機會都不放過。1964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學的蘇雪林于10月29日日記中寫道:“午餐后,疲乏之極,大睡一覺,夢中不知何事,與楊瑞六夫婦等登屋艱險,苦辛萬狀?!保?2]可見對袁昌英之念想。1973年,當接到楊安祥來信報告其二伯母袁昌英逝世后,蘇雪林悲痛至極?!坝嘧x信,若受電極,心臟震蕩,欲哭無淚……蘭子乃余平生第一良友;尚望將來有重晤之日,不意竟永別,哀哉!傷哉!雖余亦已太老,在世之日不久,聞此噩音,究竟難以承受?!保?3]直到1989年4月20日,92歲的蘇雪林日記中依然有夢到袁昌英的記載:“繼則夢到武大,先行貧民區(qū),見群兒玩一動物為四腳蛇,壁虎之類,謂為藤類所化,無毒,依人甚馴,余似購得一條。去過許多貧民區(qū),有餐館、有賭場,所見非一,最后乃達袁蘭子家,甚家新建甚多,皆茅茨竹籬,且多黃色樹木,余腹饑想乞一餐,而身上小寵物屢跳走皆逐而擒得之,乃知其
跳走亦以饑欲食也!”[14]夢中饑餓見摯友,但見感念情深。第三,為友寫文出書。蘇雪林為紀念亡友,在臺灣為袁昌英重印著作大力奔走,不辭勞苦,親為整理作序。像袁昌英般文人甚重自己作品,因歷史原因,袁著在大陸文革期間流傳較少,蘇雪林能為其張羅出書,是真正理解袁之表現(xiàn)。蘇在1980年7月31日日記中寫道:“得信件三封,袁蘭子全集有在臺出版希望,甚為欣慰,如能實現(xiàn),蘭子地下亦可瞑目矣?!保?5]當大陸出版的袁昌英著作《孔雀東南飛》在臺灣圖書館被借失而影響整理出版時,蘇雪林甚至夢見袁入夢相責孔劇不能尋獲。待到楊安祥來信云李又寧擁有袁《孔雀東南飛》及其他時,立即寫信索來復印?!鞍韺⒃瑒№摯a之寫于頁下者,用紙貼去,改用綠筆標之,庶復印時免致弄錯,自上月卅日接楊安祥寄來原稿,每天為此忙碌,已有五、六天光景。”[16]1983年8月至9月期間,蘇雪林用大部分精力為《袁昌英文選》的出版而鞍前馬后,對于蘇這樣愛惜時間如生命,平時與朋友多待會亦言浪費時間之人更見情濃。
蘇雪林與凌叔華關系雖不如袁昌英,但也顯見親密。以下兩例可證:第一,關心近況,通信頻繁。蘇凌都離開大陸,思鄉(xiāng)之感,時局無奈,年老寂寞將她們關系更拉近一層。建國后蘇雪林輾轉香港,凌叔華常去信安慰并了解蘇之處境。蘇雪林“聞叔華今年看電影半途輒睡,老年生理狀況大都如此,殊為可嘆?!保?7]可見,蘇非常關心凌叔華的身體狀況。蘇喜作長信,1969年3月20日日記記:“叔華今日來信,余立答一航箋,寫得密密麻麻,比她來的信多五、六倍。”[18]但見對凌之重視。當收到凌叔華1979年6月來信附《端節(jié)感懷》一首:“天涯漂泊寄殘年,佳節(jié)傳來只惘然,屈子沉江詞賦在,與君日誦吊先賢。”蘇雪林極為動情,覆信安慰。凌叔華也多次在寫給蘇雪林之信中表達對蘇之想念、關心。第二,游玩見情。1951年8月18日,蘇凌闊別七載后,在凌叔華英國家中重聚。此為英國人民為紀念倫敦建市百年,舉行規(guī)模龐大的展覽會,凌叔華寫信邀蘇參觀之行,即以凌家為東道主。參觀大會后,又曾同游英倫名勝古跡如黎琴公園Regents Park、康橋等,看了收藏豐富的博物院,拜訪有名大學,一起赴工人區(qū)購物,朝夕談心。蘇離開時對凌叔華依依不舍,“俄而車開,即與叔華等揮手作別,心為凄然。”[19]1958年春間,凌叔華因女兒陳小瀅與女婿同在臺灣“教育部”工作,欲入臺探視,兼想看看臺中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法書名畫。凌在臺北女兒家住了幾時,便到臺中,住在陳源表哥蔣東孚家里。寫信邀蘇雪林見面,并同游日月潭。[20]蘇雪林因忙于事務,本已擬定不去,但后又果斷與凌會面,相談甚歡,情誼畢現(xiàn)。
三
蘇雪林在與袁昌英、凌叔華交流過程中體現(xiàn)出真誠、熱情、細膩、溫柔一面,但分析蘇與兩人交往的細節(jié),卻見蘇雪林也有自尊甚重,存在嫉妒之心的復雜性格。
(一)自尊甚重
蘇雪林《記袁昌英女士》一文中提到:“像我這樣口齒鈍挫而又不肯服輸?shù)娜耍鹆搜哉Z上的沖突,往往只有面紅耳赤,一吵了事,然而十回倒有九回,她先到我的寓所,低聲下氣地同我講和?!保?1]蘇自尊心很強,不愿意先低頭,個性較為倔強。這也反映在她與魯迅唯一次會面。1928年7月7日中午,上海北新書局老板李小峰在悅賓樓設宴招待曾在他書局出過書的作者。宴請賓客為魯迅、林語堂夫婦、許欽文、章廷謙等,蘇雪林因在北新書局出版過《綠天》、《李義山戀愛事跡考》也在被邀之列。她至飯店,眾人已到齊,李小峰按坐在沙發(fā)上的順序一一向蘇雪林介紹,依次是林語堂、章廷謙、許欽文和郁達夫、王映霞夫婦,他們都站起來跟蘇雪林握手打招呼。介紹到魯迅時,李小峰說:“這一位,也許不用我介紹,你已經(jīng)認出他是……”“魯迅先生,對吧?”蘇雪林滿懷熱情,說著就向魯迅伸出了手。然魯迅既未與其握手,也沒有起身,甚至連坐姿都沒有改變,臉上也沒有笑容,只是朝蘇雪林微微點了一下頭,蘇雪林感到極大恥辱。自尊心甚強的她自此埋下了對魯迅怨恨的種子。此性格也體現(xiàn)在武大時蘇雪林與凌叔華關系上。當時蘇雪林雖然與凌叔華志同道合,但交往并不頻繁。源于當時凌丈夫陳源為文學院院長,蘇雪林怕外人以為其攀附。自尊如她,常本能避而遠之。
(二)嫉妒之心
在蘇雪林與凌叔華一些微妙關系中,但見蘇之潛藏的嫉妒之心。蘇雪林重名聲,極為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她在1979年10月6日日記中寫道:“今日收到信件三份,傳記文學上有吳魯芹
珞珈三杰之作,對凌叔華獨揄揚備至,對我及袁昌英則不表佩服?!保?2]對于吳魯芹推崇凌叔華,而未贊賞自己,較為氣憤。凌叔華出生名門望族,父親凌福彭與康有為是同榜進士,歷任清朝順天府尹代理、直隸布政使等,1911年后曾任北洋政界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凌叔華因善于繪畫頗得父親寵愛,因父親關系,曾受到齊白石、陳寅恪、繆素筠、辜鴻銘等指導。在蘇雪林1987年5月13日日記中我們可以找到以下內容:“上午曾細看王令嫻寄來聯(lián)合報副刊關于凌叔華之專訪,叔華謂她父親與康有為同榜進士,康常至其家作客,她曾請康寫字一幅,此乃大笑話,康自戊戌政變即流亡海外,民國成立,袁世凱欲召之,他亦不肯入京,其入京則在民國六年復辟之役,叔華告人她今年八十三歲,戊戌政變我一歲,她距其出世尚差六年,如何能請康為她寫字?復辟之役則可,然叔華時年六歲,可以請康寫,惟康那時忙得不得了,未必有此閑情至凌家也。再者叔華自稱今年八十三歲,瞞年齡太多,記得一九七O其夫逝世,她來臺北參加追悼會,陳洪妻告我,她時年七十歲,今當為八十七歲,瞞四歲之多矣?!保?3]蘇雪林僅憑自己的一己臆測,否定凌福彭與康有為的交往。并對凌叔華之年齡耿耿于懷,認為凌叔華偽造被康有為青睞,是其嫉妒心理作祟。實則凌叔華出生時因其非男孩,連她的母親都不記得其確切出生日期。且說凌叔華受歐洲文化影響在乎年齡之說,本也無可厚非,蘇雪林卻緊抓不放,難說公允。蘇雪林曾夸贊過凌叔華小說心理描寫深刻細膩,將其比作中國的曼殊菲爾,基本上肯定凌之才華。卻在1987年11月30日日記里言:“蔣復總乃謂陸(陸小曼)凌(凌叔華)同時來信,徐(徐志摩)錯拿陸信而致王賡決計與她離婚,似他二人戀愛完全繫于此事上,則未免太簡單,陸才華勝叔華十倍?!保?4]凌叔華才貌雙全,讓人本能親近,本也無可厚非,與徐志摩之間是友誼亦或有曖昧,當事人未言,外人并沒有發(fā)言權。陸小曼當然也是才女,但蘇雪林認為陸小曼才華十倍于凌叔華未免夸張。凌叔華名聲在大陸勝于蘇雪林,蘇好勝心強,不自覺地加以比較,嫉妒之心也就油然而生。
袁昌英是蘇雪林堪比家姊蘇淑孟般的好友,蘇雪林入世受袁昌英照顧甚多,大陸別后未曾相見,蘇用一生的時間感懷這位摯友。蘇雪林一方面贊賞凌叔華才貌雙全,與凌文學繪畫上有共同愛好,因而關系親近,但卻體現(xiàn)出微妙一面,她對凌叔華的一些微詞顯見嫉妒之心。珞珈三杰終身追求事業(yè)的成功,在文藝的道路上孜孜不倦,而不局限于小家庭的瑣碎,這點而言,她們都是有丈夫豪邁氣魄之人。她們交往的這段歷史與傳奇鐫刻著三人的真切友誼,留給后人回味玄想的余地。
[1][9][21]蘇雪林.記袁昌英女士[J].宇宙風,1937,(36).
[2]方維保.荊棘花冠[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7.
[3][4][5][20][34]蘇雪林.凌叔華其人其事[A].林海音.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M].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0:73,71, 73,73,75.
[6][7][8][10][11][17][19]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一冊)[M].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16,19,33,270,301,353,403.
[12]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四冊)[M].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278.
[13]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六冊)[M].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346.
[14]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十四冊)[M].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50.
[15]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十冊)[M].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142.
[16]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十一冊)[M].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119.
[18]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六冊)[M].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32.
[22]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九冊)[M].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388.
[23][24]蘇雪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十三冊)[M].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259,333.
I206
:A
:1671-6469(2013)05-0008-04
2013-04-20
李靈(1988-),女,廣西桂林人,四川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