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 孫斌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3)01-000-01
摘 要 本文通過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驗法等方法,將體驗式教學模式在滁州學院公共體育教學中進行了實驗研究。
關鍵詞 公共體育教學 體驗式教學 教學模式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利用滁州學院圖書館和中國知網等期刊資料檢索的方式收集與本課題有關的資料。
(二)訪談法
通過和滁州學院體育教師、教育實習學校體育老師的傾心交談,為更好的研究體驗式教學拓寬了思路。
(三)實驗法
1.實驗對象
滁州學院經濟和管理學院2010級市場營銷專業(yè)學生為對照班(1班);2010級財務管理專業(yè)學生實驗班(2班),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式教學方法,實驗班實施體驗式教學方法。實驗時間:2011年9月—2012年6月。
2.實驗方法
(1)實驗條件。為防止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教學實驗中嚴格控制實驗因素,實驗班與對照班除在教學方案上有所區(qū)別外,在教學條件、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環(huán)境、授課教師等因素完全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教學實驗。
(2)實驗控制。實驗班應用體驗式教學方式設計教學流程;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
(3)實驗內容。以乒乓球教學中的正手攻球,推擋和發(fā)球技術為教學實驗內容。乒乓球單元教學結束進行技評、達標測試,然后再對兩班學生進行乒乓球基本知識和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進行測試。三項綜合在一起分優(yōu)(90分以上)、良(80分以上)、中(70分以上)、及(60分以上)、差(59分以下)五個等級。
二、結果與分析
(一)體驗式教學模式對滁州學院公體學生的運動技能掌握的影響
運動技術、運動技能的教學是體育教學的重要方面。為了比較體驗式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在乒乓球教學中對學生技評成績的影響,對兩個班的技評情況進行了測試。其結果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實驗后所得數(shù)據(jù)經過t檢驗得出P<0.05,說明實驗班與對照班測試結果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數(shù)據(jù)說明,體驗式教學在乒乓球課中的應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技評成績,其具體分析如下:體驗式教學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學生在獲得體驗的同時學會技能,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真正掌握動作技術,完成乒乓球技術的學習和體驗,所以技評成績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
(二)體驗式教學模式對滁州學院公體學生觀察、分析問題能力的影響
觀察、分析問題能力是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教師很少注意學生觀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因此研究體驗式教學把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測試內容之一。經證明:體驗式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原因是:在學生練習時,由一名學生練習,其它同學帶著教師布置的重點和關鍵問題認真觀察其技術動作,相互借鑒,從而起到提高觀察能力的作用。學生將觀察同伴的練習表現(xiàn)出來的動作表象同教師的講解示范進行比較、分析,并結合觀察的要點及時回饋給同伴使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體驗式教學模式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和人本發(fā)展的教育理念。2.體驗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體驗式教學通過情境設置,讓學生融入情境,調動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建議
1.體驗式教學中應注意情景設置符合學生的需求,加強引導,啟發(fā)學生對錯誤動作的認識,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監(jiān)控。2.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身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威信,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3.加強對體驗式教學的理論研究,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強場地器材建設,因地制宜的進行體育教學。
參考文獻:
[1] 趙艷衡.“引導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開發(fā)與實證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
[2] 肖微.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的應用研究[D].黑龍江:東北師范大學.2006.
[3] 張嵐.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體育教育專業(yè)跨欄教學中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22(1):107-108.
[4] 張嵐.研究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體育教育專業(yè)跨欄教學中的研究[D].黑龍江:東北師范大學.2005.
[5] 李敦杰.論體驗式教學及其在體育課中的應用[J].浙江體育科學.2009.31(4):63-66.
[6] 朱國華.“活動體驗”式教學模式對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作用[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6.
[7] 林思寧.體驗式學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 邵偉德.體育教學模式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