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莒南縣第八中學(276600)孫運松
山東省沂南縣湖頭鎮(zhèn)初級中學(276302)郭全其
本節(jié)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地理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第三節(jié),是繼第一節(jié)“地勢和地形”和第二節(jié)“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后,進一步介紹構成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又一重要內容。因為地勢和地形影響河流的流向與水流的緩急,而氣候則影響到河流的徑流量、結冰期、水位變化及含沙量等一系列水文特征,所以本節(jié)內容是前兩節(jié)內容的延伸與拓展,體現了自然地理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與習慣。
從課程標準要求看,與本節(jié)教材相對應的課程標準要求有兩條:第一條是“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征”,本條“標準”的要求有兩個層次,其一是“我國主要的河流”, 完成本任務的主要措施是利用地圖找出;其二是“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征”,解決本任務的措施也是利用地圖歸納。第二條是“利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本條“標準”的要求也包括兩個層次,其一是“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應該包括兩河的概況(源頭、注入的海洋、長度、流經的地形區(qū)和流經的省區(qū)、重要的支流、三游的劃分等)及上、中、下游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完成本任務的措施是運用水系圖及相關的文字數字資料;其二是“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主要體現人地關系中突出的問題,如長江的水能、航運和洪水,黃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問題,主要是通過相應的圖文資料來說明。
教材通過“眾多的河湖” “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fā)”三目內容來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每一目的介紹都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選取該專題中最具代表性的內容作全面細致的講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運用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目“眾多的河湖”,由三段正文、三幅(組)圖、一個閱讀材料和三個“活動”組成,從整體上介紹了我國河流和湖泊的概況,以內外流區(qū)域的劃分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對比為重點。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以簡練的語言交待出中國是河湖眾多的國家以及河流和湖泊的作用,以小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中國的河湖狀況有初步了解。教材利用“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圖(圖2.28)以圖解的形式介紹了外流河和內流河及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的概念,并簡要說明他們在水量、流域面積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上用第二段正文結合“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曲線”圖(圖2.29)的對比,說明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異同;用第三段正文結合“塔里木河和羅布泊”圖( 圖2.30)介紹了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其中,圖2.30以主圖疊加輔圖(代表性的圖片)的形式對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有側重地作了介紹,意在加深學生對內流河的認識,并了解在干旱地區(qū)如何協調水與人類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除了對天然河流研究外,教材通過閱讀材料“京杭運河”提到了京杭運河這樣典型的人工河,讓學生了解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自然的改造、利用,也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盎顒?”讓學生在地圖上明確內流區(qū)外流區(qū)的劃分;“活動2”讓學生在地圖上認識中國主要河流并分析河流與地形氣候的關系,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外河流在流量、汛期等方面的差異;在“活動2”的基礎上,利用“活動3”分析外流區(qū)河流水文特征的地區(qū)差異。教材把內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內部差異作為一個重點內容講述,意在讓學生掌握我國河流的水文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河流、利用河流,為生產生活服務。
第二目“黃河的治理”,由三段正文、三幅圖、一個閱讀材料和兩個“活動”組成,主要圍繞著對黃河的整體評價、黃河各河段的環(huán)境問題及治理方案的研討而展開的,重點介紹了黃河的泥沙產生的原因及治理問題。教材首先利用“黃河流域水系”圖(圖2.32)以主圖的形式呈現了黃河的源頭、注入的海洋、干流的形狀、流經的省市區(qū)、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劃分、主要水電站與水利樞紐等黃河的基本概況,以輔圖的形式讓學生直觀體驗黃河各個河段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貢獻(水能資源及開發(fā)——龍羊峽圖,水資源的灌溉作用——寧夏平原圖,中華民族的起源地——黃河源頭圖,流域內蘊藏的旅游資源——壺口瀑布圖),輔以第一段正文簡潔地從正反兩方說明黃河有“利”也有“弊”,目的是為下面重點介紹黃河各河段的環(huán)境問題及治理方案的研討做好鋪墊。教材利用“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圖2.33)呈現黃河各河段的泥沙變化狀況來引發(fā)學生對其成因的思考,通過第二段正文分析形成原因,繼而利用第三段正文順帶出對下游的危害,利用“歷史上黃河下游泛濫的范圍”圖(圖2.34)加以驗證,輔以“根治黃河”的閱讀材料,使學生對治理黃河下游的泛濫措施有初步的認識,并為從整體上認識黃河的“弊”,從根本上探討治理黃河下游的泛濫措施,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埋下伏筆。教材安排的兩個“活動”,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與把握黃河不同河段的“弊”,分析形成原因,探討解決措施,認識地理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和人地觀,對這部分內容起到總結深化的作用。
第三目“長江的開發(fā)”,由四段正文、三幅(組)圖、一則閱讀材料和兩個“活動”組成,圍繞長江的源流概況、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洪澇災害的原因及治理等問題展開。第一段正文是一段導入文字,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對本目內容的學習興趣。第二段正文結合“長江流域水系”圖(圖2.36)介紹了長江的發(fā)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積、長度、水量、上中下游的劃分、重要支流等概況,點明“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的作用。其中,圖2.36采用主圖與輔圖相結合的方式,主圖除提供了長江的基本概況信息外,還提供了眾多水電站與水利樞紐的信息;輔圖三幅照片除第一幅直觀顯示長江源頭特點外,另外兩幅展現的是長江虎跳峽、西陵峽的景觀。以上內容都隱含地說明長江是“水能寶庫”。教材利用第三段正文結合“長江干流剖面圖”(圖2.37)介紹了長江豐富的水能資源及開發(fā)利用狀況,呼應了“水能寶庫”這一結論;“長江干流剖面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出長江水能資源分布的河段及原因,同時又引導學生理解性地記憶了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教材利用第四段正文輔以“長江航運”圖(圖2.38),介紹了長江的航運價值及開發(fā)利用狀況,其中圖2.38采用主圖與輔圖結合輔以文字說明的形式,主圖提供了長江及支流通航河段及運量大小,驗證文字說明的內容,回扣上面“黃金水道”的結論,輔圖則以荊江的治理為例說明“黃金水道”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措施;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黃金水道”的作用與治理開發(fā),教材相應地安排了“活動1”“活動2”從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提供了長江水災的原因及危害資料,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長江水災原因及巨大危害;而“平垸行洪導長江”的閱讀材料則提供了一個治理長江水災案例,意在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討論思考治理長江水災的措施。
知識與技能利用地圖認識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我國外流區(qū)和內流區(qū)的劃分,能從河流的徑流量、水位變化、結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運用地圖了解黃河的發(fā)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經的省市區(qū)和主要地形區(qū)、三游的劃分、重要支流等基本概況,結合其他資料認識黃河的貢獻與憂患,能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運用地圖了解長江的自然概況,結合其他資料分析長江“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的作用及洪澇災害的原因、危害與治理措施。
過程與方法搜集有關我國河流湖泊的文字、圖片資料,提高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運用地圖說出我國河流湖泊及黃河、長江的基本概況;利用對比方法及生活經驗,分析我國外流河與內流河的水文特征;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探究黃河的治理、長江的開發(fā)利用,培養(yǎng)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綜合分析區(qū)域地理特征的能力、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國眾多河流湖泊的認識及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fā)兩個案例的學習,樹立因地制宜觀、辯證唯物觀、人地協調觀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求實的學習態(tài)度、嚴謹的學習精神;通過河流水文特征的研究,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響,即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意識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根據本節(jié)內容實際,建議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眾多的河湖”,第二課時完成“黃河的治理”,第三課時完成“長江的開發(fā)”。
對本目的導入,可出示“中國水系圖”或者“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圖”,引導學生看圖并說出自己看到地圖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直接進入主題,增強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的感性認識;也可設計相應的導語引入:“在我國遼闊的大地上,既有許多奔騰的大江大川,也有悠悠流淌的小溪小河,大大小小的湖泊更是數不勝數。你知道多少呢?眾多的河流湖泊又給我們哪些影響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學習‘第三節(jié)河流和湖泊’?!?/p>
學習本目內容時,首先引導學生讀教材第44頁的“小資料”,通過具體的數字對我國“眾多的河湖”有感性的認識;然后借助“活動1”的“我國的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圖(圖2.31)找出黑龍江及松花江、遼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塔里木河等主要河流,找出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太湖、巢湖、青海湖等主要湖泊的分布,分析這些主要河流的歸宿情況,在此基礎上利用“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圖(圖2.28)讓學生明確外流河、內流河、外流區(qū)、內流區(qū)的概念,并在讀圖過程中,認識外流區(qū)、內流區(qū)的分布及內外流河數量、水量特點。第二,在圖2.31或圖2.28上疊加我國地形圖,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外流河大多流入太平洋的原因;在圖2.31或圖2.28上疊加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認識我國外流河數量多、水量大而內流河數量少、水量小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完成“活動2”,進一步認識我國地形、氣候對河流分布的影響。第三,通過教材第二段正文得出我國外流河“夏季容易形成汛期、流量大,秦嶺-淮河一線以北河流冬季有結冰期”的特點,利用圖2.29來驗證“夏季汛期流量大”的結論,通過回顧我國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及我國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知識及生活體驗來解釋上述結論的原因;利用“活動3”,比較我國東部外流河汛期長短的不同,分析其原因,認識地理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最后引導學生填表1,歸納我國東部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第四,利用教材第三段正文得出我國內流河“流量小、很多河道成為季節(jié)性河道”的特點,然后利用圖2.30以塔里木河為例,分析內流河的水源、汛期等水文特征,可與外流河水文特征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差異性,思考其形成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第五,指導學生閱讀“京杭運河”閱讀材料,讓學生了解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自然的改造利用,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表1
本目內容的導入,可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景引入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播放中央電視臺“黃河調水輸沙特別報道”聲像資料中白巖松說:“如果把黃河比作我們的母親,母親病了,我們要對她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間,黃河會治好了病又美了容。”據此提出問題:母親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療?怎樣進行才能做到既治病又美容呢?這一節(jié)課讓我們來扮演醫(yī)生,了解黃河,找出“病因”,“治療”黃河。
對本目內容的教學,應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使學生對黃河的認識能夠較為客觀,培養(yǎng)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價值觀。首先,利用“黃河流域水系”圖(圖2.32)的主圖結合第一段正文來認識黃河的源頭、注入的海洋、流經的省市區(qū)、重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劃分等基本概況,利用圖2.32的輔圖認識黃河為中華民族發(fā)展做出的貢獻;結合中國地形圖來了解黃河流經的地勢階梯及主要地形區(qū),結合中國氣候類型圖來了解黃河流經的氣候類型區(qū),為分析黃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找出其“病因”做鋪墊。第二,進行“活動1”第(1)題。通過“黃河的憂患”圖(圖2.35)說出上、中、下三游不同河段不同的“病情”,結合地形、氣候等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來診斷“病因”,弄清黃河“病情”與上述因素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圖2.33結合第二段正文認識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這一“重癥”及“病因”,通過第三段正文結合圖2.34認識由于中游水土流失使下游產生了洪水泛濫這一“并發(fā)癥”。第三,在學生了解了黃河各河段的“病癥”及“病因”后,引導學生閱讀“根治黃河”的閱讀材料,討論完成“活動1”第(2)題和“活動2”,使學生明確針對不同問題應該采取不同措施,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為治療黃河的“病患”獻計獻策,培養(yǎng)學生推理分析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對于本目的導入,可在《長江之歌》的背景音樂下,直接運用教材第一段正文引入,這樣有助于烘托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要了解長江的開發(fā),必須首先了解長江的源流概況。因此在教學中,首先利用“長江水系”圖(圖2.36),結合第二段正文,輔以中國政區(qū)圖、地形圖、氣候圖等,明確長江的發(fā)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經的省區(qū)、流經的地形區(qū)與氣候區(qū)、重要的支流及上、中、下三游的劃分等基本概況,培養(yǎng)學生讀圖提取信息的能力,為認識“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做好鋪墊。第二,利用“長江干流剖面圖”(圖2.37)引導學生推知長江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于上游,利于航行的河段主要在中下游,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第三段正文了解長江豐富的水能資源及開發(fā)利用現狀,結合長江流經的地形區(qū)和地勢階梯的知識儲備,分析長江水電站的分布與地勢的關系。第三,利用第四段正文了解長江的水運狀況,引導學生分析“長江航運”圖(圖2.38),找出航運能力強的河段,運用地形、地勢、氣候等知識的儲備,分析航運能力強的原因;結合荊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圖,說出該河段航運受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在此基礎上進行“活動1”內容,認識影響長江航運的障礙因素,討論治理措施,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能力與發(fā)散思維。第四,通過“活動2”及“平垸行洪導長江”的閱讀材料來認識長江的洪水災害,通過對比,辯證地認識長江,使學生樹立防災減災、化害為利、人地協調的價值觀。第一步可讓學生閱讀“長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較”資料,了解長江洪水的巨大危害;第二步引導學生讀57頁,了解長江洪水的三大成因,結合圖2.41特別重視人為原因的分析;第三步結合“平垸行洪導長江”的閱讀材料,進一步分析人類活動對長江洪水形成的作用,以此為案例討論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