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勇 陳春燕
胰激肽原酶片聯(lián)合復方丹參滴丸治療老年糖尿病早期腎病的臨床研究
田勇 陳春燕
目的 觀察胰激肽原酶片聯(lián)合復方丹參滴丸治療老年糖尿病早期腎病的臨床效果研究。方法 將9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患者按性別相同、年齡相差≤5歲、病程、血壓、血脂、血肌酐水平大致相同原則進行配對后按隨機原則分配到兩組:聯(lián)合組50例(胰激肽原酶片聯(lián)合復方丹參滴丸組)和對照組46例(胰激肽原酶片)組, 觀察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FP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肌酐(CREA)、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變化。結(jié)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脂、血肌酐、尿素氮、24小時尿蛋白、UAE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24 h尿蛋白、UAlb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 且聯(lián)合組的24小時尿蛋白、UAlb水平比對照組顯著降低(P<0.01)。結(jié)論 胰激肽原酶片聯(lián)合復方丹參滴丸及單獨使用胰激肽原酶片都可使24h尿蛋白及UAlb顯著性降低, 對早期糖尿病腎病都有明顯的療效, 且聯(lián)合用藥組24 h尿蛋白及UAlb比對照組下降更顯著, 療效優(yōu)于單獨使用胰激肽原酶。
胰激肽原酶;復方丹參滴丸;糖尿??;早期腎病
糖尿病腎病(DN)為糖尿病的常見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 特別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 已成為老年慢性腎功能不全的主要因素, 一旦出現(xiàn)大量蛋白尿, 病情多呈不可逆, 往往進展至終末期慢性腎功能衰竭,也是導致老年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殘及致死原因;而對于早期腎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若能給予積極的干預治療, 大部分可以逆轉(zhuǎn), 從而延緩腎損害及腎功能不全的發(fā)生發(fā)展。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胰激肽原酶片聯(lián)合復方丹參滴丸對老年糖尿病早期腎病患者干預治療的影響。
1.1 納入標準 研究選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本科住院治療的老年糖尿病早期腎病患者98 例, 按1999年WHO糖尿病腎病分期標準診斷為Ⅲ期(早期腎病), 其中男性50例, 女性46例, 平均年齡(65±5)歲, 糖尿病病程(8.6±2.8)年, 且兩次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均在20~200 μg/min。
1.2 排除標準 發(fā)熱、急慢性腎炎、尿路感染、心力衰竭以及近期使用腎毒性藥物所致尿蛋白。
1.3 方法 所有患者按糖尿病飲食管理、運動療法、降糖、調(diào)脂等常規(guī)治療基礎, 根據(jù)老年糖尿病特點將空腹血糖控制在6~8 mmol/L, 餐后2 h血糖控制在8~11 mmol/L。所有患者按性別相同、年齡相差≤5歲、病程、血壓、血脂、血肌酐水平大致相同原則進行配對后按隨機原則分配到兩組:聯(lián)合組50例(胰激肽原酶片聯(lián)合復方丹參滴丸組)和對照組46例(胰激肽原酶片)組, 兩組患者均口服胰激肽原酶片(常州千紅制藥)120 U/次, 3次/d, 觀察組加用復方丹參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藥)口服10粒/次, 3次/d。療程均為12周。
1.4 觀察指標 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肌酐(CREA)、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 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TC、LDL-C、HDL-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聯(lián)合組TC、LDL-C水平較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CREA、BUN、24 h尿蛋白、UAE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24 h尿蛋白、UAER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聯(lián)合組患者的24 h尿蛋白、UAER水平比對照組顯著降低(P<0.01)。見表2。
表1 兩組間治療前后一般生化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間治療前后一般生化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1, bP<0.05
組別 例數(shù)(n) FBG(mmol/L) PBG(mmol/L) TC(mmol/L) LDL(mmol/L) HDL(mmol/L)聯(lián)合組 50治療前 6.4±2.1 9.4±1.6 6.14±0.41 3.91±0.36 1.12±0.21治療后 6.2±1.9 8.6±1.9 4.9±0.72b 2.58±0.25b 1.22±0.31對照組 46治療前 6.2±2.6 9.8±1.2 6.18±0.51 3.88±0.47 1.08±0.19治療后 6.2±1.8 8.8±2.6 5.84±0.43 3.02±0.52 1.11±0.23
表2 兩組間治療前后腎功能及尿蛋白比較(±s)
表2 兩組間治療前后腎功能及尿蛋白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1, bP<0.05
組別 例數(shù)n 尿蛋白(mg/24 h) CREA(μmol/L) BUN(mmol/L) UAER(μg/min)聯(lián)合組 50治療前 183.8±52.5 98±10 6.3±1.6 102.3±15.2治療后 87.9±20.5a 88±18 5.6±1.4 63.6±8.3a對照組 46治療前 199.4±47.9 96±15 5.9±1.3 108.6±13.7治療后 114.2±30.3b 93±16 5.5±1.7 79.2±9.8b
2.3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 兩組均未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
老年糖尿病常見于60歲以上老年患者, 多伴有廣泛而典型的微循環(huán)障礙, 其中糖尿病腎病屬其微血管病變之一, 主要病理改變特征為腎小球基底膜增厚、結(jié)構和功能缺陷, 使較多的蛋白漏出, 臨床表現(xiàn)為蛋白尿, 當尿白蛋白排泄率在20~200 μg/min之間, 屬于DN Ⅲ期, 即早期DN, 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UAER逐漸增高, 腎小球濾過率(GFR)高于正常, 此期平均病程10年左右, 常見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隨著病情發(fā)展, 如果尿蛋白超過3 g/d, 則療效不佳, 預后不良, 出現(xiàn)腎功能減退甚至衰竭。因而早期發(fā)現(xiàn)DN、加強DN早期防治是治療的關鍵所在[1]。對DN早期診斷并及時采取干預治療措施, 可大大降低糖尿病病死率, 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質(zhì)量, 降低醫(yī)療費用。在早期糖尿病腎病階段, 進行積極干預, 對延緩和逆轉(zhuǎn)糖尿病向慢性腎功能衰竭方向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胰激肽釋放酶屬絲氯酸蛋白酶, 在生物體內(nèi)以酶原形式存在, 與其抑制劑激肽原等共同組成激肽系統(tǒng), 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能使激肽原降解為激肽, 后者是一種血管擴張劑, 可擴張腎小球毛細血管, 降低血管阻力[2], 作為活化因子通過激活纖溶系統(tǒng)提高纖溶及膠原水解酶活性, 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 預防腎毛細血管微血栓形成, 防止基底膜增厚, 改善微循環(huán), 降低血管通透性及異常升高的腎小球濾過壓, 減少尿白蛋白排泄[3, 4], 延緩DN的發(fā)展[5]。
近年來, 中醫(yī)中藥越來越多的應用到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微血管并發(fā)癥的治療中來。復方丹參滴丸是由丹參、三七、冰片組成的純中藥制劑, 其以分子或液體微粒形式存在于基質(zhì)中, 生物利用度高,起效迅速, 目前已通過美國FDAⅡ期臨床試驗[6]。其中所含的丹參素具有提高機體抗凝和纖溶活性、抗凝血和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合成和釋放前列環(huán)素類物質(zhì)、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阻斷羥自由基的產(chǎn)生、阻止脂質(zhì)過氧化等作用, 通過抑制過氧化物、抑制和解離白細胞與血管內(nèi)皮粘附, 從血管內(nèi)保護和恢復血管損傷, 有效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 胰激肽原酶片聯(lián)合復方丹參滴丸不僅更為顯著的降低24 h尿蛋白及UAER, 還可明顯改善老年糖尿病早期腎病患者的TC及LDL-C水平, 二者連用比單獨應用胰激肽原酶效果更好, 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
[1]董硯虎, 李利平.糖尿病腎病防治新視點及其進展與評價.實用糖尿病雜志, 2002, 10(4):461.
[2]李樞.卡托普利與怡開聯(lián)合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實用糖尿病雜志, 2004, 12(4):381.
[3]Tschopeetal.Functional.Biochemicalandnolecularinv estigatonsofrenalkallikrein-kinkinsystemindiabeticrat.AmJphysiol, 1999, 277.
[4]姚合斌, 潘長玉, 陸思診, 等.激肽系統(tǒng)在實驗性糖尿病腎病發(fā)展中的作用研究.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0, 8(6):356-359.
[5]盧丹, 韓立坤, 元曉晶.胰激肽原酶對老年2型糖尿病腎病的治療作用.中國老年醫(yī)學雜志, 2006, 26(6): 823-824.
[6]潘桂湘, 張伯禮, 高秀梅, 等.復方丹參方中丹參三七主要化學成分的研究概述.天津中醫(yī), 2002, 19(5): 75.
R692
B
1674-9308(2013)02-0023-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3.02.011
450003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yī)院
田勇 E-mail:476794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