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輝,孟 濤,盧言琪,王 玥,程 惠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一中醫(yī)院腦病科,重慶 400080)
維持性血液透析作為晚期腎病患者的最常見的一種替代治療方法在臨床應(yīng)用十分廣泛,隨著維持性血液透析技術(shù)的不斷成熟,透析治療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涉及對血管路徑的選擇,可以說血管路徑不僅是血液凈化的基礎(chǔ),更是長期維持性透析治療患者的生命線[1]。可見,維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徑路的選擇和建立,是進行血液凈化的關(guān)鍵性工作,當(dāng)前較為常見的維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徑路主要包括:人造血管內(nèi)瘺(AVG)、中心靜脈置管(CVC)、自體動靜脈內(nèi)瘺(AVF)三種。這三種路徑特點各異,各有優(yōu)缺點。對當(dāng)前較常用的三種維持性血液透析路徑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為臨床科學(xué)選擇提供可靠依據(jù)。本研究對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標(biāo)準(zhǔn)為隨訪資料完整患者,隨訪截止日期為2012年9月。本研究共有35例患者,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在49歲至77歲,患者平均年齡為(61.5±9.2)歲。其中,CVC組12例,AVF組11例,AVG組12例。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比較方法:采用PASW Statistics 18對三組患者的首次開通率(通路建立到第一次出現(xiàn)并發(fā)癥處理時間);再次開通率(路徑建立到路徑失去功能的時間)感染情況(血液感染或局部感染)等進行比較分析,以血流量達到300mL/min視為理想血管通路[2]。
1.3 統(tǒng)計學(xué)處理:采用SPSS10.2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組間采用t進行檢驗,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以6M、12M,24M,36M,48M 為統(tǒng)計周期,進行統(tǒng)計。
2.1 首次開通率情況:CVC首次開通率明顯高于AVF和AVG(P<0.05);AVF首次開通率高于 AVG(P<0.05),見表1。
表1 首次開通率比較
2.2 再次開通率情況:AVG再次開通率高于CVC和AVF(P<0.05);CVC和AVF再次開通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再次開通率比較
2.3 感染發(fā)生率:CVC12例,累計開通152月,累計感染4例;AVF11例,累計開通127月,累計感染2例,AVG12例,累計開通242個月,累計感染3例。
采用中心靜脈置管(CVC)能夠選擇的部位較多,透析無需逐次穿刺,沒有動脈竊血和動靜脈短路情況,對于血流動力學(xué)不會構(gòu)成較大影響[3]。但發(fā)生堵塞和感染的危險性較高,持續(xù)低流量常常造成致透析不夠充分[4]。在本組研究中,CVC組的首次開通率與再次開通率比較幾乎沒有差異,主要與CVC堵塞和感染有關(guān)。
自體動靜脈內(nèi)瘺(AVF)具有血流豐富、安全性較高、使用壽命長、患者耐受性好等諸多優(yōu)點[5],具備淺表靜脈易于穿刺和動脈高血流量的雙重優(yōu)勢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維持性血液透析徑路[6]。但對于一些高齡和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條件有限,難以建立自體動靜脈內(nèi)瘺(AVF)[7]。本組研究表明,AVF首次開通率高于AVG(P<0.05);再次開通率方面AVF組提升幅度不大,而AVG組則有較為明顯的提升。
在感染方面,本組VC12例,累計開通152月,累計感染4人次;AVF11例,累計開通127月,累計感染2人次,AVG12例,累計開通242個月,累計感染3人次。AVF最低,其次為AVG,再次為CVC。
我們應(yīng)當(dāng)認(rèn)識到血管徑路的日常護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反復(fù)靜脈穿刺和置管很容易造成患者靜脈壁損傷并出現(xiàn)疤痕[8]。而疤痕會對靜脈勻稱擴張和動脈化產(chǎn)生一定的阻礙作用,造成內(nèi)屢血液渦流現(xiàn)象,嚴(yán)重的甚至?xí)l(fā)生局部血管內(nèi)膜增生,造成血管閉塞現(xiàn)象,因此臨床應(yīng)特別關(guān)注血管保護[9]。
當(dāng)前臨床較常用的三種維持性血液透析路徑雖各具優(yōu)勢,但綜合考慮應(yīng)首選AVF作為血管徑路,如果患者血管條件限制,可采取AVG作為血管路徑,降低CVC的路徑選擇。
[1] P Roy- Chaudhury,BS Kelly,M Melhem.Vascular access in hemodialysis:issues,management,emerging concepts[J].Cardiol Clin,2005,23:249-273.
[2] Roy-Chaudhury P,Kelly BS,Miller MA,et al.Venous neointimal hyperplasia in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dialysis grafts[J].Kidney Int,2001,59(6):2325-2334.
[3] Colville LA,Lee AH.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a hemodialysis unit[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6,27(9):969-973.
[4] Prabir Roy - Chaudhury,Vikas P Sukhatme,et al.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Dysfunction:A Cellular and Molecular Viewpoint[J].Am Soc Nephrol,(17):1112-1127.
[5] Yokote K,Take A,Nakaseko C,et al.Bone marrow-derived vascular cells in response to injury[J].Atheroscler Thromb,2003,(10):205-210.
[6] NKF-K/DOQI.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vascular access:update July 2006[J].Am Kidney Dis,2006,48:187-277.
[7] Jean Ethier,David C Mendelssohnet al.Vascular access use andoutcome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from the dialysis outcomes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8,23(10):3219-3226.
[8] 譚隆旺,賀斌,成友華,等.經(jīng)皮血管成形術(shù)治療血液透析動靜脈內(nèi)瘺狹窄或閉塞[J].放射學(xué)實踐,2012,(7):24-25.
[9] Rajnish K Dhingra,Eric W Young,et al.Type of vascular access and mortality in U.S.hemodialysis patients[J].Kidney International,2001,60:1443-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