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明,馬繼榮
(1.甘肅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肅 民勤 733300;2.甘肅省民勤縣馥榮達科技服務(wù)有限公司,甘肅 民勤 733300)
肉蓯蓉(Cistanchedeserticola Y.C.Ma)為列當(dāng)科肉蓯蓉屬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別名蓯蓉、大蕓、寸蕓、查干告亞(蒙語),寄生在梭梭、紅柳根部,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中西部、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地[2],其肉質(zhì)莖可入藥,為傳統(tǒng)的正品補益中藥,具滋肝養(yǎng)腎益經(jīng)血、潤腸通便之功效,素有“沙漠人參”的美譽。近年來,國內(nèi)、國際市場對肉蓯蓉的需求量增加,價格攀升。為此,甘肅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民勤縣馥榮達科技服務(wù)有限公司經(jīng)多年的試驗,摸索出采用機械開溝挖槽進行肉蓯蓉人工接種,利用誘導(dǎo)素、營養(yǎng)素、催生素、分裂素等生物化學(xué)劑,在荒漠區(qū)進行了梭梭肉蓯蓉接種試驗,使肉蓯蓉接種成活率由6%提高到90%以上,總結(jié)出了荒漠區(qū)肉蓯蓉栽培技術(shù),現(xiàn)介紹如下。
選擇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排水良好、有較好灌溉條件的砂土或半荒沙漠地帶,土壤以呈中性或偏堿性為好。凡具備灌溉條件的沙灘、小沙丘、白茨墩地均可栽植梭梭,接種肉蓯蓉,土層為上沙(沙層厚在40 cm之上)下土者更為理想。結(jié)合整地一次性溝施有機肥20~30 t/hm2、磷酸二銨300~400 kg/hm2,施肥后填沙土約10 cm。
荒漠肉蓯蓉寄主為梭梭,在西北地區(qū)沙漠地帶均有分布。培育寄主的場所一般選擇在人工梭梭林較為集中的荒漠地帶,撫壯寄主,澆水施肥,進行圍欄。及時做好苗床,苗床一般向東或向南方向,長100~200 cm,寬100 cm,深50~80 cm。人工栽植梭梭常選用一年生健壯苗(苗高2 cm,主根長及根幅均30 cm以上)。
選擇粒大、飽滿、褐色有光澤、成熟度好的肉蓯蓉種子,播前對種子進行活力測定和激素處理。其方法是將肉蓯蓉種子揉搓去皮,再把所得肉蓯蓉種仁在38~48℃、30~100 g/kg TTC溶液中浸泡染色6~15 h,倒掉TTC溶液,用沖洗液沖洗種仁2~3遍,然后置解剖鏡下觀測,胚部成紅色的即為有生活力的種子。將經(jīng)過活力測定的種子置于烈日下暴曬10 h以上,然后用50 mg/kg ABT3號生根粉,或500 mg/kg萘乙酸溶液浸泡1 h,或用10~30 g/kg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20 min后陰干。
將處理后的種子與濕沙按1∶500或1∶400的比例分3~5次混勻,以隨意抓起沙子可見種子在沙中均勻分布為好。在距選定梭梭樹(3~6年生)旁30~40 cm處,采用機械開挖寬50~60 cm、深70~80 cm的作業(yè)溝,然后在與梭梭樹平行的方位施入4 500~5 000 kg/hm2腐熟農(nóng)家肥(也可不施),施肥時要注意種子與肥料隔離,以免燒種。施肥后用覆土機填入濕沙土5~10 cm,在溝內(nèi)均勻撒入肉蓯蓉種子,再用機械覆入濕沙5~10 cm,其上撒播種子后用覆土機填入沙土至1/5處并灌透水,要求肥料、沙土、種子要在垂直方向上均勻分布。條播適宜干沙層較淺的平緩沙地和退耕還林沙地,其特點便于機械化操作,最大限度的降低肉蓯蓉種植成本,但耗水量較大(225 m3/hm2以上),對原有地表植被的破壞增大。盡量在3級風(fēng)以下的天氣種植,以防種子被風(fēng)吹走。
在距選定梭梭樹(3~6 a生)30~40 cm處,用機械開挖寬50~60 cm、深70~80 cm的作業(yè)溝,用1 000 mg/kg乙酰水楊酸水溶液等營養(yǎng)誘導(dǎo)物拌粘土,制成直徑10 cm、厚2~3 cm的接種盤,然后將處理過的種子15~20粒均勻撒在接種盤上,其上覆砂土,同時施入4 500~5 000 kg/hm2腐熟農(nóng)家肥(也可不施),再將做好的接種盤置于接種坑內(nèi)梭梭根系分布密集處,用50 mg/kg ABD生根劑、ABT3號生根粉水溶液噴灑毛根及周圍砂土,灌水約20 kg/穴,待完全滲透后覆土。
肉蓯蓉水分的盈虧取決于寄主梭梭體內(nèi)的含水量。梭梭是典型的沙生耐干旱植物,扎根深,一般情況下不需要補充水分也可維持肉蓯蓉的生長發(fā)育。但在肉蓯蓉快速生長期,為促進肉蓯蓉生長,一般每年4—6月春旱季節(jié)應(yīng)在梭梭植株不種肉蓯蓉的一側(cè)溝灌1次,在特別干旱的年份全年可灌水2次,每次灌水量750~900 m3/hm2。灌水后及時用旋耕機清除雜草。結(jié)合灌水在梭梭植株不種肉蓯蓉的一側(cè)挖深40 cm左右的施肥坑,施入有機肥15 000 kg/hm2、三元復(fù)合肥300 kg/hm2,再灌水1次。如有需要,可進行第2次施肥,即在距芽原基10~20 cm處四周撒施有機肥和梭梭專用肥150~200 g/株,然后將原沙土依次填入坑中,墑情不好時灌水1次。
肉蓯蓉基本無蟲害,其病害主要有白粉病、根腐病、銹病。防治方法一是采取農(nóng)藝措施。即遇大旱天氣時,通過適當(dāng)灌水,增強樹勢,使枝條強壯,增加抗病能力;在梭梭生長季節(jié)勤松土、勤除草,盡量減少灌水,發(fā)病時及時拔除枯死單株,以防傳染擴大。二是藥劑防治。白粉病用45%石硫合劑原液和99%多硫化鋇混合液,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10 d噴1次,連噴3~4次;根腐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灌根150~200 g/株;銹病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4 000倍液噴霧防治。
6.2.1 生物滅鼠 在肉蓯蓉林中,建微型暖棚或深挖數(shù)個地洞,為貓、黃鼠狼、狐貍建窩,在窩邊放置基本封閉的盛水容器,并及時補充盛水容器內(nèi)的水量;或?qū)U舊水泥電桿栽入肉蓯蓉林中,桿頂部建貓頭鷹居所??赏ㄟ^筑建天敵居所,招引害鼠天敵,可有效控制鼠害。
6.2.2 水泥滅鼠法 將大米、面粉、玉米粉等食物炒熟,加少許香油,然后拌上干水泥,放在老鼠經(jīng)常出沒處。
肉蓯蓉營養(yǎng)生長一般需要3~5 a,藥用部位是其肉質(zhì)莖,所以要在接種后第2年出土之前采挖,一般肉蓯蓉即將露出地面或剛露出地面時為適宜采收期。采收時應(yīng)從距肉蓯蓉30~50 cm處挖開沙土,將干、濕沙土分開堆放,盡量避免傷及梭梭根系。挖到芽原基附近處時用手刨開肉蓯蓉周圍的沙土,最好另有一人抓住肉蓯蓉植株,以防植株歪倒而破壞芽原基。采斷蓯蓉植株時,從已選定的芽原基上部5~10 cm處用竹刀或塑料刀水平切成平茬,確保平茬切口下年能長出多個肉蓯蓉幼體,以提高產(chǎn)量。多年生肉蓯蓉芽原基上大多有幾株肉蓯蓉莖體著生,采挖時采大留小,不能全部采挖。平茬后,將芽原基下面的沙土適量刨出,把芽原基所寄生的梭梭根向下深埋。
采挖出的肉蓯蓉應(yīng)及時切去已形成的花序,平放在光照充足、通風(fēng)條件良好的場地晾曬,或半埋在沙中晾干,保持外形平直干凈。肉蓯蓉植株怕浸水,怕雨淋,怕蟲蛀,晾制時要勤翻動,防止霉?fàn)€。春季肉蓯蓉采收后置入砂土中半埋半露,35~40 d后曬干,肉質(zhì)莖由黃色變成棕褐色,即為淡蓯蓉,亦稱甜蓯蓉。秋季采收的肉蓯蓉欲加工成淡蓯蓉時,因氣溫低,白天在沙地上攤曬后,晚上應(yīng)收集成堆遮蓋起來,以防晝夜溫差大而被凍壞,影響色澤;亦可將秋季采收的肉蓯蓉用窖藏法保鮮至第2年春季曬干,其方法在凍土層的臨界線以下挖坑,將新鮮肉蓯蓉在天氣轉(zhuǎn)冷時埋入土中貯藏。
[1]孫永強,田永禎,盛晉華,等.干旱荒漠區(qū)肉蓯蓉人工接種技術(shù)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8(9):167-171.
[2]周曉芳,張雄杰,孫永強,等.荒漠肉蓯蓉生活史研究[J].生物學(xué)通報, 2007,42(8):15-16.
[3]李發(fā)江,孫得祥,常兆豐.民勤沙區(qū)梭梭林自然更新機理初步研究[J].中國農(nóng)學(xué)通報,2008,24(9):169-170.
[4]郭巧生,梁宗鎖,郭玉海,等.藥用植物栽培學(xu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9:363-372.
[5]盛晉華,翟志席,楊太新,等.肉蓯蓉寄生生物學(xué)的研究[J].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導(dǎo)報,2004,6(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