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蘭州大學(xué) 敦煌學(xué)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
作為近代虛詞研究專著,《詞詮》大量引用了先秦兩漢及此后的典籍。其中引用《漢書》的虛詞數(shù)目最多,超過了一半。(《詞詮》收詞共488個,引用《漢書》的有272個,占55.7%)。但由于轉(zhuǎn)承、傳抄、排版、校對不嚴等原因,不少引文訛誤較多。主要表現(xiàn)為:訛字(包括字體不一致)、衍文、脫文、引文次序顛倒等。下面分別就這四種情況加以??闭f明,以就教于方家及其他讀者。
本文依據(jù)的《詞詮》版本為中華書局1965年11月第二版,[1]同時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2]見《楊樹達文集三》。依據(jù)的《漢書》版本為中華書局1983年本,[3]共12卷,同時參考世界書局1926影印本《前漢書》,[4]全一冊。引文以各虛詞在《詞詮》中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排列。
《詞詮》引《漢書》訛字比較多。其原因,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形近而誤;一種是異體字選用不當。校勘發(fā)現(xiàn)引文訛字共41處,分別列舉如下?!埃ǎ敝袃?nèi)容為《漢書》原字。
《高帝紀》:“殷叛(畔)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迎黥布,并行屠城父。[1]12,《卷一·并》
《董賢傳》:“嘗晝寢,偏籍上袖(褏)。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褏)而起。其恩愛至此。”[1]18,《卷一·偏》
《項籍傳》:“某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故)不任用公?!盵1]24,《卷一·某》
《尹賞傳》:“賞所置皆其魁宿,欲(皆)貰其罪,詭令立功以自贖。盡力有效者,因親用之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惡,甚于凡吏?!盵1]30,《卷一·凡》
《吳王濞傳》:“寡人節(jié)衣食之用,積金錢修(修)兵革,聚谷(糧)食,夜以繼日,三十余年矣,凡為此?!盵1]31,《卷一·凡》
《高帝紀》:“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閑(間)行,反遇楚軍?!盵1]32,《卷一·頁》
《匈奴傳》:“今歌吟(唫)之聲未絕,傷夷者甫起,而噲欲動搖天下,妄言以十萬眾橫行,是面謾也。”[1]37,《卷一·甫》
《薛廣德傳》:“其秋,上酬(酎)祭宗廟,出使門,欲御樓船,廣德當乘與車,免冠頓首曰:宜從橋?!盵1]51,《卷二·當》
《王舒溫傳》:“為人少文,居它,惛惛不辨(辯);至于中尉,則心開。”[1]60,《卷二·他(它)》
《陳遵傳》:“嘗有部刺史奏事過遵,值其方飲,刺史大窮。候遵沾醉時,突入見遵母。叩頭自白當對尚書有期會狀。母乃令從后閣(合)出去?!盵1]65,《卷二·突》
《田蚡傳》:“蚡為人貌侵,生貴甚。又以為諸侯王多長。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附)為相,非痛折節(jié)以禮屈之,天下不肅?!盵1]67,《卷二·痛》
《翟義傳》:“今欲發(fā)之乃能(肯)從我乎?[1]
69,《卷二·乃》
《宣帝紀》:“婁蒙嘉瑞,獲茲祇福(獲蒙嘉瑞,賜茲祉福。) ”[1]86,《卷二·屢》
《景帝紀》:“他(它)物,若買故賤,賣故貴,皆坐臧為盜?!盵1]99,《卷三·故》
《張耳傳》:“高曰:人情寧(豈)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哉)?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以王易吾親哉!顧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盵1]102,《卷三·顧》
《疏廣傳》:“吾豈老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盧,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供(共)衣食,與凡人齊?!盵1]102,《卷三·顧》
《蕭望之傳》:“令羌虜一隅小夷,跳梁于山谷間,漢但令罪人出財滅罪(辠)以誅之,其名賢于煩擾良民橫與賦斂也?!盵1]119,《卷三·橫》
《師丹傳》:“朕疾夫比周之徒虛偽壞化,浸(寖)以成俗,故屢以書飭(餳)君,幾君省過求己?!盵1]129,《卷四·幾》
《敘傳》:“距逐鹿之瞽說,審神器之有授;毋食不可幾,為二母之所笑(咲)?!盵1]129,《卷四·幾》
《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1]134,《卷四·及》
《景帝紀》:“間歲或不登(間者歲比不登)?!盵1]145,《卷四·間》
《龔勝傳》:“有老父來吊,哭甚哀。繼而曰:‘嗟乎(虖)!熏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趨而出。莫知其誰者。”[1]159,《卷四·其》
《竇嬰傳》:“嬰與夫人益市牛酒,灑掃張具至旦。平明,令門下侯伺(司);至日中,蚡不來。”[1]188,《卷五·至》
《呂后傳》:“太后伺其獨居,使人持鴆飲之。遲明(帝)還,趙王死?!盵1]190,《卷五·遲》
《江都易王傳》:“天大風(fēng),建使郎二人乘小船(舩)入波中。船(舩)覆,兩郎溺,攀船(舩),乍見乍沒。建臨觀,大笑,令皆死?!盵1]193,《卷五·乍》
《翟義傳》:“太(大)夫人可歸,為棄去宣家者以避害?!盵1]196,《卷五·者》
《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任)德教,用周政乎?[1]219,《卷五·純》
《賈誼傳》:“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匈)矣?!盵1]228,《卷五·適》
《原涉?zhèn)鳌罚骸吧婀芽投喾阜?,罪(辠)過數(shù)上聞;王莽數(shù)收繋,欲殺,轍復(fù)赦出之?!盵1]242,《卷五·數(shù)》
《賈誼傳》:“陛下何忍以皇帝之號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旤)不息,長此安窮?進謀者率以為是,固不可解也?!盵1]245,《卷五·率》
《賈誼傳》:“一動而五美(業(yè))附,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1]246,《卷五·誰》
《董仲舒?zhèn)鳌罚骸白苑谴鬅o(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安全之。”[1]270,《卷六·自》
《袁(爰)盎傳》:“丞相曰:使君所言公事,之曹與長史掾議之;吾且奏之。則私,吾不受私語。”[1]279,《卷六·則》
《京房磚》:“知其巧奸(侫)而用之邪,將以為賢也?[1]299,《卷六·將》
《丙吉傳》:“愿將軍詳大義(議),參以蓍龜,豈宜褒顯,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盵1]347,《卷七·宜》
《雋不疑傳》:“天子與大將軍霍光聞而嘉之曰:‘公卿大臣當用經(jīng)述明于大誼?!桑恚┦敲曋赜诔?,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盵1]349,《卷七·以》
《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quán)力且十此者乎(虖)!”[1]382,《卷七·猶》
《翟方進傳》:“宣謂后母曰:東郡太守文仲素儊儻。今數(shù)有惡怪,恐有妄為而大禍至也。太(大)夫人可歸,為棄去宣家者以避害。”[1]412,《卷八·為》
《金日禪傳》:“陛下妄得一胡兒,即(反)貴重之?!盵1]426,《卷八·妄》
《翟義傳》:“大告(誥)道諸侯王三公列侯于汝卿大夫元士御事?!盵1]434,《卷九·于》
《張禹傳》:“永始元延之間,日食地震尤數(shù);吏民多上書言災(zāi)異之應(yīng),譏切王氏專政所致。上懼變異數(shù)見,意頗然之,未有以明見。乃車駕至禹第(弟),辟左右,親問禹以天變,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盵1]455,《卷九·用》
《詞詮》引《漢書》衍文共5處,分別列舉如下?!埃ǎ敝袃?nèi)容為《詞詮》所多出來的字詞。
《吳王濞傳》:“寡人節(jié)衣食(之)用,積金錢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繼日,三十余年矣。凡為此?!盵1]31,《卷一·凡》
《汲黯傳》:“上曰:君薄淮陽邪?吾今召君矣。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1]102,《卷三·顧》
《龔勝傳》:“有老父來吊,哭甚哀。繼而曰:‘嗟乎!熏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熠叾觯湔l(者)?!盵1]159,《卷四·其》
《文三王傳》:“梁王怨爰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謀,陰使人刺殺爰盎及(其)他議臣十余人。賊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賊,果梁使之?!盵1]362,《卷七·意》
《高帝紀》:“問豨將,皆故賈人。上曰:吾知(所以) 與之矣。”[1]427,《卷九·輿》
《詞詮》引《漢書》脫文共8處,分別列舉如下?!埃ǎ敝袃?nèi)容為《詞詮》所脫漏的字詞。
《原涉?zhèn)鳌罚骸吧嬉蛉氲?,問以喪事,家無所有。涉曰:但絜掃除沐浴待(涉)!”[1]48,《卷二·但》
《賈誼傳》:“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盵1]137,《卷四·亟》
《丙吉傳》:“召丞相御史,問(以)虜所入郡吏,吉具對;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詳知,以得謙讓;而吉見謂憂邊思職?!盵1]143,《卷四·見》
《高祖紀》:“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兵),公巨能入乎?”[1]155,《卷四·詎》
《竇嬰傳》:“嬰與夫人益市牛酒,(夜)灑掃張具至旦。平明,令門下侯伺;至日中,蚡不來?!盵1]188,《卷五·至》
《文帝紀》:“(皇帝)即日西,入未央宮?!盵1]288,《卷六·即》
《張禹傳》:“禹將崇入后堂(飲食)?!盵1]298,《卷六·將》《高帝紀》:“吾于天下賢士(功臣),可謂亡負矣。”[1]428,《卷八·于》
《詞詮》引《漢書》引文次序顛倒者共3處,分別列舉如下?!埃ǎ敝袃?nèi)容為《漢書》順序。
《杜鄴傳》:“上以皇后父孔鄉(xiāng)侯傅晏為大司馬衛(wèi)將軍,而帝舅安陽(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驃騎將軍。臨拜,日食。”[1]83,《卷二·臨》
《賈誼傳》:“至于俗流失,世敗壞,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于耳目,以是為(為是)適然耳。”[1]87,《卷二·慮》
《諸葛豐傳》:“又迫年衰歲(歲哀)暮,??肿涮顪锨?,無以報德厚(厚德),使論議士,譏臣無補,長獲素餐之名?!盵1]215,《卷五·長》
此外,《詞詮》引《漢書》在句讀方面也有許多問題,由于本文所參考的兩個《漢書》版本句讀不太一致,無法制定統(tǒng)一標準,所以沒有對句讀進行校注?!对~詮》是重要的古漢語虛詞著作,又是重要的工具書。自問世以來,被許多語言文字用書傳抄和引用,為了避免以訛傳訛,它的準確性和嚴密性顯得非常重要。對此,我們應(yīng)該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從根本上給以清理和訂正。
[1]楊樹達.詞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楊樹達.詞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班固.漢書[M].上海:世界書局,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