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璐
(南寧鐵路局審計處,會計師,廣西 南寧 530029)
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都高度強調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權力運行機制,加強對領導者的監(jiān)督,把治理腐敗作為治國的一大舉措。為此,南寧鐵路局把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作為加強干部管理、防治腐敗和提高企業(yè)效益的一個重要手段。鐵路作為國有運輸大動脈,長期以來把運輸安全放在第一位,為保安全,基層站段領導經常會突然變動,而往往一次變動會同時涉及到幾個甚至更多的基層站段領導,并且要求“令到人走”。同時,以安全運輸為目標的運輸企業(yè)在人力資源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不相協(xié)調的情況時必須立即做出調整。因此,在審計人員有限,審計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難以應付這種批量的人事變動帶來的挑戰(zhàn),無法保證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同時“先離任,后審計”的模式也存在處理難度大、審計結果未能充分運用等弊端,最終導致審計評價失去客觀和公正。因此,探討如何以有限的審計資源在鐵路運輸企業(yè)人事管理模式下實現(xiàn)經濟責任審計的基本職能,以達到以審代防,促進企業(yè)管理及干部管理的雙重目的就顯得十分必要。
1.1 集中審計工作量大且缺少日常監(jiān)督南寧鐵路局基層單位領導任職時間短的一年半載,長則3~5年甚至更久。在幾年的任職期內,人事或干部管理部門不下達經濟責任審計委托,只有在基層單位領導任職期結束調離時才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委托?;鶎訂挝活I導的調整往往具有臨時性和批量性,當審計委托集中在某一時段,而且委托人數最多時達8~10位,審計力量就明顯不足。審計部門為了完成審計任務只有加班加點,在審計人員的配備上也難于精挑細選,很難滿足經濟責任審計要求的深度、廣度和質量,審計風險隨之上升,而審計質量卻隨之下降,這直接導致審計評價的不客觀,甚至出現(xiàn)不公正。有違審計評價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宗旨,最終也將導致審計結果的不真實,影響對基層單位領導的考核和任用。另一方面,由于在基層單位領導任期內未對其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對其經濟問題未進行日常監(jiān)督、管理和反映,待離任時再進行審計,一旦出現(xiàn)重大問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較大,也會給國家和企業(yè)造成更大的損失,可謂為時晚矣。同時,也會因為對這些基層單位領導缺少平時的審計監(jiān)督,使其在經濟違法亂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對企業(yè)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大,最終可能會毀了這些領導干部。
1.2 實行“先離后審”存在風險“先審計,后離任”是實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利用審計結果的一個必要條件。但從原有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看,都是“先離任,后審計”。這種任期終結的審計方式導致審計的預警功能和時效性差,不能及時了解被審計干部的情況,不能把問題控制在萌芽狀態(tài),難以防患于未然,難以與干部的任免相同步,在一定程度上使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在干部任用考核上失去了積極的作用。
1.2.1 審計處理難度加大 在原有經濟責任審計模式下,審計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要進行處理時,應承擔責任的領導已調離,不能代表原單位接受執(zhí)行,而新任領導則認為所查出的問題屬于前任領導的責任,不愿接受審計處理、處罰,不積極進行審計整改,特別是涉及到新任領導任期內相關生產和經營指標調整的處罰,很難真正的落實到位,最終導致審計流于形式,審計的權威性受損。
1.2.2 審計結果未能充分運用 “先離后審”使得審計行為滯后,當審計結果出來時,被審計的領導已經在新的崗位上從事領導工作,如果審計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必要對該領導的任職重新考慮時,牽扯的面無疑會比“先審后離”大得多,也給人事部門的工作造成負面的影響。先離后審、審而不用、審用脫節(jié),使審計末能真正成為評價和使用干部的依據,導致審計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流于形式。
南寧鐵路局審計處日常開展的審計工作主要有基層站段的年度經營業(yè)績審計、局附屬單位和多經企業(yè)的年度財務收支審計、其他專項審計以及審計調查工作。上述審計工作在年初以年度審計工作計劃的形式下達,可將現(xiàn)有審計資源有計劃的進行安排。而經濟責任審計只能根據人事部門下達的審計委托書進行,無法預先計劃,造成審計工作的被動。因此自2010下半年起,南寧鐵路局審計處嘗試采取一種新的審計模式,即將經濟責任審計與日常進行的經營業(yè)績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結合起來,在進行經營業(yè)績審計或財務收支審計的同時,對單位領導人員進行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將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分段進行。經過2年來的實踐證明,采用新模式大大緩解了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突然增加造成審計資源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審計質量,降低了審計風險。新的模式與原有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相比更加靈活,使審計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常態(tài)化,體現(xiàn)了經濟責任審計的本質要求。
2.1 經濟責任審計與其他審計有機結合在新的經濟責任審計模式下,基層單位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不再是被動的等待委托,而是化被動為主動,將該項工作與年度其他審計工作較好地結合起來,在進行其他審計工作時,根據當時審計人員、審計手段等審計資源情況靈活進行安排,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下達到審計資源利用的最優(yōu)化。
2.2 事前、事中和事后監(jiān)督相結合在新的經濟責任審計模式下,將離任時一次性進行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分段進行,變事后一次監(jiān)督為事前、事中和事后監(jiān)督相結合,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被審計單位領導者在履行經濟責任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違規(guī)違紀問題,第一時間提出審計建議,在被審計單位領導任期內,審計問題能得到及時整改,使得審計對權力的監(jiān)督工作常態(tài)化。
2.3 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分段進行任中審計是將對基層單位領導干部的整個任職期間實行分段審計的一種方法,分段進行審計解決了“先離后審”的矛盾,體現(xiàn)經濟責任審計的本質要求。通過將任中審計與其他審計方式的有機結合,既可以避免審計任務過于集中,又可以解決“新人不管舊事”的問題。在以往的經濟責任審計模式下,當審計結果出來以后,被審計的領導人往往已經調離原單位,容易導致審計結果執(zhí)行難的問題。執(zhí)行任中審計模式后,這樣的問題已經不復存在,被審計的領導本身就能代表被審計單位執(zhí)行審計結果,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經濟責任審計監(jiān)督的作用,較好地解決了“先離后審”中存在的審計決定執(zhí)行難的問題。任中審計與其他審計形式相結合是合理利用資源,不斷提高審計工作效率與審計工作質量、充分利用審計成果的有效方法。
3.1 緩解了人手不足和監(jiān)督滯后的問題將任中經濟責任審計與經營業(yè)績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等其他審計模式結合起來,可以分擔任期結束之后一次性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量,能夠改變在原有模式下審計部門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量無法掌控的被動局面,也不會由于自身模式的轉變影響到組織人事部門的工作。每年初根據年度經營業(yè)績和財務收支審計的工作計劃,便可以同時進行相應的任中經濟責任審計計劃,使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化。這樣基本上解決了由于突發(fā)性、批量性進行離任審計工作而造成人手不足,影響審計工作質量的問題。2010年以前,審計處每年完成的審計項目數量在40個左右,而實行新的審計模式后,在不增加審計人員的情況下,每年完成的審計項目數量達60個以上。另外,由于將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以后,如果存在問題也就能提前發(fā)現(xiàn),前移了監(jiān)督關口,提前防范,避免了“秋后算賬”和任期終結時因處理難而影響時效的問題。
3.2 降低審計風險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政策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要求高、內容涉及面廣,不僅是對“事”的審計,更是對“人”的審計,相對于其他形式的審計其風險也較大。因此把任期終結的事后審計,變成預防性、控制性與總結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的審計,有利于審計部門對前兩個階段(事前、事中)審計掌握主動權,合理安排審計人員和審計時間,從審計人員中“精挑細選”。根據被審計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配置合適的審計人員和安排適當的審計時間,這樣必然會提高審計結果的質量。2010年實行新模式以后,2011年及2012年查出的違規(guī)違紀金額均比以前一年度提高30%以上,提出的審計建議也全部得到被審計單位的采納。另外,任中審計與日常審計平行實施,能夠在不多耗費審計資源的情況下,為離任審計作好前期鋪墊,從而提高離任審計的質量和效率,也為組織人事部門隨時提供干部考核資料,這也符合“先審后離”的經濟責任審計原則,較好地發(fā)揮審計監(jiān)督與服務的職能作用。
經濟責任審計新模式的實行,確實解決了離任后一次性審計的諸多弊端,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探索不同的審計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由于被審計單位領導任職期較長,存在最終離任審計人員與任中經濟責任審計人員不同的情況,因此對任中經濟責任審計情況的資料保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備最終離任審計時加以利用,做出完整客觀和公正的審計評價。相信在不斷探索新的審計模式和方法中,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也會不斷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