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提高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學會發(fā)現(xiàn)、學會探索、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自主發(fā)展;就是要讓學生回歸自然常態(tài)下的語文學習,就是要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及語文學科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欣賞和品味,去直接與大師對話,去直接親近原汁原味的“綠色文本”。
語文教育工作者對學生不應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思維,變“教”為“導”,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自覺養(yǎng)成思考習慣,逐步形成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自主走路
“一個帶著積極性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泵绹逃也急R姆這段話就充分說明環(huán)境和學生的熱情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很重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的情緒,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時間、空間和相應的條件,讓學生主動介入主動參與;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做好學生參與和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尤其重要。首先要交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老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自身能力和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少講;有些問題稍加點撥,不給出標準答案,多采用啟發(fā)誘導的方法,誘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其次,給學生主動參與質疑的情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的根本在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而思考的起點卻是疑問,“疑”使學生在認知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引起深究性反射,產生思維活動。傳統(tǒng)教學使學生在無“疑”狀態(tài)下被動接受,盲從依附,思維就被束縛在教學的圈子里,個性受到壓抑。俄國作家杜勃羅留波夫曾經(jīng)說過“教師如果把科學的材料嚼得這樣細,使學生無須咀嚼,只要把教師講的吞下去就行了,這樣從學生中可能培養(yǎng)出懂知識的猿猴,而絕不能是獨立思考的人?!崩蠋煹慕虒W目標很明確,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精心設疑,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參與、主動思維的個性。教師不但要善于提問,還要引導學生提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問的學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問題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閱讀中處于主動地位,這樣學生就學著自己走路,而且越走越順。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尋疑意識
所謂尋疑意識,是指學習者在頭腦中始終帶著尋找問題的意識,以懷疑的眼光出現(xiàn)在整個學習過程,去捕捉其中可供設疑的細節(jié),挖掘疑點價值,在思想的閃光中時不時迸射出有新意的問題和出人意料的觀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尋疑意識呢?關鍵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培養(yǎng)習慣。如引導學生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對魯迅先生說的話:“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边@一句尋疑:僅僅是魯迅記性好嗎?(不只是記性好,暗示魯迅讀書認真。)魯迅在夸耀自己嗎?(魯迅不會夸耀,是委婉地批評作者讀書不認真?)只是批評作者嗎?批評只是手段,包含對作者的關心和愛護。經(jīng)過一番尋疑,讓學生更深一層體會課文內涵。
三、營造開放式課堂,拓展學生自主意識
營造開放式課堂,拓展學生自主意識,就要求有教學的新理念,老師要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來改變教學的方式。希爾伯曼認為開放式課堂包括空間上的靈活性,學生討論活動的選擇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教師要致力于還學生以心靈自由,發(fā)揮群體相互激勵機制,大膽地拓展課堂時空,創(chuàng)設“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識轉化為自主學習能力。成功感是學生獲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來自學生思維的靈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時機地將其延伸為自主思維過程,拓展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設情境式課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學好基礎知識。其次要根據(jù)教材潛在因素,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fā)學生自由想象,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課堂情境中,充分展開想象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王國里遨游。
四、鼓勵求異——激勵創(chuàng)新的靈魂
創(chuàng)新思維最大的特點是求異性,而我們以往的教學往往過于求同。求同過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創(chuàng)新”的弊端,所以,訓練學生思維,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啟發(fā)學生求異,鼓勵學生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
1、同一任務,鼓勵學生尋求不同的方法完成。以識字為例,讓學生記“坐”字,有的學生說,兩個小朋友在蹺蹺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說,“坐”就像老師的天平;有的說一個“土”加兩個人就是“坐”……他們運用的方法不同,卻完成了同樣的一個任務——記住“坐”字,對于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應予以肯定、鼓勵。
2、適當安排一些具有不確定答案的練習。長期以來,我們教師只習慣給學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練習,如看拼音寫字詞、選詞填空、解釋詞語等等。當然,筆者并不是反對讓學生進行這方面的練習,但如果總是讓他們做這樣的練習,他們的思維就會日趨狹窄、僵化,這是不利益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不利于學生今后發(fā)展的。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安排一些“發(fā)散性”的練習。
綜合上述,語文教學方法有千萬多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只是方法之一,只要我們不懈努力,一步步向前,就會讓當今的學生們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作者簡介:趙麗霞,陜西省府谷縣華陽學校,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