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良貞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而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看作是小集體性的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督K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信息技術的學習可以采取項目引導、任務驅動、主題活動等形式,選取體驗學習、模仿學習、游戲學習、探究學習、實驗學習、設計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方式進行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以及多種形式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充滿快樂體驗、充滿探究挑戰(zhàn)的人生經歷?!痹谛W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往往也喜歡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融合其他的學習方式組織教學。然而,無論是自己上課還是聽其他教師的課,總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往往是注重形式,忽視實質,小組合作缺乏實效。
筆者從教學實踐出發(fā),結合其他教師的相關經驗,從小組組建、內容呈現(xiàn)、效果評價等方面,探討如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在分組前應先深入了解班級學生的情況,如學生的性別比例、技能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人際關系、興趣愛好、家庭條件……然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標準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如教學主題創(chuàng)作性的內容時,可以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分組標準,讓選擇主題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組成同一組,以利于學生的相互討論、合作、評價;教學知識技能性的內容時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差異組建合作小組,并及時協(xié)調各組成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組合,保持各組間的學生人數(shù)及能力的均衡,以保證教學時組間競賽的公平性。小組組建完成后,組內成員均有各自的身份和職責,教師要盡量各小組保持成員的固定,以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又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各小組內的不和諧因素,適時適當?shù)剡M行小組成員組間的調整,給每個學生提供進步和發(fā)展的機會。
組員太多不利于組內交流和組員個性的充分展示;組員人數(shù)太少,小組合作氛圍變淡,也不利于組員間的互助。信息技術是操作實踐性強的課程,就目前學校普遍的班容量,筆者認為課堂上小組規(guī)模以5~6人為宜,全班分成7~8個小組,這樣既有利于發(fā)揮小組討論、實踐的效益,又可以最大可能地保證人人參與分工合作,有利于團結,形成凝聚力,便于在操作時互助。同時也有利于開展組間競賽。
由于信息技術教室的特殊性,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容易產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場面。要使小組合作有效進行,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引導每個小組設立不同的角色明確職責合理分工。如領導者,負責激勵督促所有組員參與活動并領導組員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指定任務;檢查者,負責分發(fā)材料、檢查組員的掌握程度、記錄結果;操作者,按小組集體意見進行實踐探究并形成成果結論;匯報者,將小組合作完成的成果結論面向全班學生匯報交流……組內各角色要輪流擔任,以實現(xiàn)小組角色的相互依賴,增加組員間互動的有效性。
鑒于信息技術課堂的特性,學生座位排列應不同于普通教室橫平豎直一排排的擺放形式,盡可能地采取圓形、馬蹄形、矩形等形式的排放方法,方便小組成員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相互討論、協(xié)作以及教師的巡視指導。
只有在學生學習有了自己的見解,才能很好地開展合作學習、交流。因此,教師在課前必須花大力氣精心準備,深入鉆研課程綱要及教材,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并要進行學情前測,基于學生基礎明確教學任務,使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挑戰(zhàn)性、探索性和討論的價值。教師要對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問題)有一個總體的設計,并事先讓學生知道小組合作學習所要解決的任務(問題),讓學生去搜集資料,提前思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就對任務(問題)做好準備。如教學創(chuàng)作演示文稿時,教師需先對學生進行一次PPT操作技能檢測,以了解學生的操作技能掌握情況,并提前布置學生思考主題并收集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才能根據掌握的情況引導學生有效地分組活動。
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是無法完全預料的,要使小組合作學習始終高效運行,僅僅依靠教師課前的預設是遠不夠的。很多時候,教師必須在課堂內巡視觀察,密切注視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及時介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以保障小組合作順利進行。如:小組任務不清楚時,教師要耐心向學生說明任務內容及操作步驟;小組互助交流出現(xiàn)問題后,教師應及時干預指導,采取應急措施;小組活動開展順利時,要及時表揚鼓勵;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時,要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點撥;小組任務提前完成,除檢查、評價外,還應有備用的提高任務或其他活動,絕對不能讓學生無事可做……
僅靠課堂上的活動來培養(yǎng)的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和意識是遠不夠的,要有意識地長期培養(yǎng),要重視課后的延伸。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有些探究任務(問題)的解決可以放在課外,并將信息技術課堂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在學習以及生活中應用。如綜合實踐活動收集資料、篩選信息、制作匯報材料;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與同學、老師交流,引導他們將自己的所得與同學、家人分享,提出困惑問題,尋求幫助……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呵護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積極性,注重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開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綜合評價相結合,使學生人人參與評價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讓學生填寫“合作學習自我評價”,回顧反思自己在小組合作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反饋在合作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經驗收獲,自我了解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存在的不足,明確今后的目標等,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發(fā)現(xiàn)閃光點,感受不足,促進進步。
以組內評價為主,組間互評為輔,注重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的態(tài)度、方法、情感評價,重點關注成員的傾聽、交流、協(xié)助情況。通過相互填寫“合作學習過程評價”(包括組內活動參與情況、分工完成情況、組內交流情況、組內互助情況等),讓學生相互找出優(yōu)缺點,在學生之間營造出相互勉勵、團結合作、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形成健康成長的心理環(huán)境。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結束時一般會對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評價,往往以整個小組為評價對象,將評價重點放在小組整體上,忽略組內成員個體的表現(xiàn)。但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個體得到發(fā)展,其成果是基于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所以在組織點評時要兼顧小組整體的評價和組內個體的評價。引導學生評價時,既要有籠統(tǒng)的小組整體評價,如“哪組的作品最優(yōu)秀?說明理由”,又要有細化的個體評價,如“作品哪一部分最出彩,做得最棒”。在學生評價過程中,要適時點評或小結發(fā)言,語言要具有鼓勵性、指導性和全面性,要注重個人評價和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重視對弱勢學生的鼓勵,對表現(xiàn)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
實踐證明,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自主探究,相互協(xié)作,動手實踐,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的自主意識、探索意識、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增強,彌補課堂上一名教師面對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關注不足,既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性,又保障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這一學習方式作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在今后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繼續(xù)不斷探索研究,使它不斷完善,更加合理,從而切實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