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中的重點和難點,主要難在學生對詩歌的意思常常難以準確把握。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探索了詩歌鑒賞的幾種方法。
朝代的不同,國力的差別,往往會影響詩人的藝術風格,乃至形成相應的詩歌流派。比如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在初唐時期,由于國體初建,百廢待舉,浮艷淫糜的南朝齊梁詩風不能適合時代的要求,詩人肩負時代使命,積極開拓詩歌的題材領域,創(chuàng)建清新剛健的風格成為詩人的追求。盛唐時期,唐帝國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頂峰,一方面小康人家,一方面開疆拓土,清秀的山水田園詩派和豪邁的邊塞詩派應運而生。中唐時期,直面現(xiàn)實,興利除弊,詩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強大。晚唐時期,興國無望,詩人哀傷的情緒籠罩詩壇。
試題中詩歌的作者,大多出自唐朝,所以對唐朝的歷史一定要了解清楚。了解朝代乃至某一時期的特點,就對詩歌的總體風格有了一個宏觀上的了解,解答詩人的思想感情就有了一定的基礎。
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看到一首詩歌后,馬上就其詩句進行分析,根本不去關注詩歌的題目,結(jié)果往往答非所問。
如:《葛溪驛》(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如果我們關注了題目中的“驛”,本詩所抒發(fā)的思鄉(xiāng)之情以及強烈的憂國憂家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队^書有感》(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后的問題是:這首詩采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怎樣的“理趣”?如果只看詩句,無視題目,就無法正確回答采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理趣”更是無從談起。
按照不同的標準,詩歌有不同的分類。按題材主要有以下幾類:
借景抒情詩。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fā)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通過對景色的描繪來表現(xiàn)感情。具體到詩歌中,有因情造境和見景生情兩種形式。
詠史懷古詩。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這一類詩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羈旅行役詩。出門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fā)的對遙遠故鄉(xiāng)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對故里的無窮思念。
山水田園詩。詩人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chuàng)造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遺世獨立的高蹈情懷。
托物言志詩。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
即事感懷詩。指詩人就某件事發(fā)表自己的議論,抒發(fā)自己的感慨。這類詩往往興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邊塞征戰(zhàn)詩。詩人或以雄渾的筆墨描寫邊塞風光,抒寫自己報國立功的壯志和寬廣胸懷,或借征戰(zhàn)之事表現(xiàn)征夫思婦對心上人的思念,對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予以辛辣的諷刺與委婉的勸諫。
閑適隱逸詩。某些詩人看慣了官場的勾心斗角,世俗社會的渾濁不堪,退居田野鄉(xiāng)間,與鄉(xiāng)人為伍,與明月作伴,借以表達自己光輝峻潔的品性。反映這些生活的詩歌,往往有不少獨得之作。
贈友送別詩?!镑鋈讳N魂者,惟別而已”,作為至情至性的詩人,面臨與摯友分別時,心中會產(chǎn)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國詩壇上,送別詩一直是詩家的主要題材。
悼亡游仙詩。詩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愛的人兒離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壯志得不到實現(xiàn)之際,他們往往借助于睡夢游仙等形式,或與心上人相會,或在仙境中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
如果學生有詩歌題材分類的知識儲備,讀起詩來就能比較快地把握詩歌的感情。
對于中學課本中出現(xiàn)過的作者,在試卷中不會給予解釋。而對于比較陌生的詩人,在詩句之后、問題之前會給予注解。注解有的簡單,有的較為詳細。較為詳細的除了詩人的經(jīng)歷外,一般都附帶出該詩的寫作背景。這對把握整首詩的內(nèi)涵以及表現(xiàn)手法都有很大的幫助。
如《詠素蝶詩》“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保骸⑿⒕b)對于作者劉孝綽,學生較為陌生。在詩句之后,做如下注釋:劉孝綽,南朝梁文學家,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shù)起數(shù)伏。這些注釋使得我們對詩歌的鑒賞變得容易的多了。
由于詩歌高度概括的特點,詩人在選擇字詞時力求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在加上音節(jié)平仄的要求,詞類活用、次序顛倒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這些語法現(xiàn)象往往影響對詩句本身意義的理解。
詞類活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宋朝晏殊《蝶戀花》)中的“凋”字是使動用法?!伴L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中的“哀”字,是為動用法。
語序顛倒:如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保ㄌK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正確語序是“應笑我多情”;“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正確語序是“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唐朝王維《山居秋暝》)的正確語序是“浣女歸喧(于)竹,漁舟下(而)蓮動?!钡鹊?。
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月亮”是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寄托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保ǘ鸥?《月夜憶舍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 《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菊花”成為堅強的品格、清高的氣質(zhì)的象征。“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保ㄇ峨x騷》)、“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保ㄔ 毒栈ā罚拔嗤背蔀槠鄾霰瘋南笳鳌!拔嗤└婕氂辏近S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昂s”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保ㄋ纬馈队炅剽彙罚?。“鴻雁”成了游子思鄉(xiāng)懷親和羈旅傷感的參照物?!叭藲w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隋朝薛道衡《人日思歸》)
唐朝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逼渲械摹爸烊笜蜻叀薄盀跻孪锟凇薄巴踔x堂”都運用了典故:朱雀橋、烏衣巷都是金陵城中秦淮河一帶的地名,東晉豪門世族居住此地。王、謝指東晉宰相王導、謝安。了解了這些典故,再加上斜陽野草、燕子歸來的烘托,就能較為準確的把握住詩中寄托的興亡之嘆。唐朝李商隱的《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語文第三冊)句句用典。曹操《短歌行》(其一)是一首著名樂府,結(jié)尾有“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了周公姬旦輔佐年幼成王一事:“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辈懿儆么说?,顯示招致人才、禮賢下士之誠心。
宋朝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比绻覀儧]有“黃梅時節(jié)”雨水多達一個月的常識,怎會體會到約客下棋來打發(fā)時光的無奈,更怎會想象出作者只好一個人伴著油燈、無聊地敲著棋子的寂寞心情。讀《烏衣巷》,如果我們沒有燕子在同一個巢穴居住的生活常識,恐怕就會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了吧,如此,興亡之嘆將從何談起!
解讀詩歌語句的同時,還有調(diào)動聯(lián)想、想象等一些思維活動,完成由紙上的漢字到腦海中的畫面的過渡,以便揣度在這種情境之中,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如:《臨安春雨初霽》(宋·陸游)“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蓖ㄟ^“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的詩句,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詩人“聽春雨”“閑作草”“戲分茶”等一些動作,還可以想象到詩人愁容滿面,思緒煩亂,獨坐窗前,思國家前程之渺茫,想個人仕途之不暢。
經(jīng)過以上步驟的鑒賞,無論詩歌后面的問題中有沒有要求回答“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之類的內(nèi)容,明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的這一步驟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牽涉到鑒賞詩歌有關寫作技巧的問題,還因為它是詩歌的“根”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