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標
(河南省開封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開封475004)
“脈微細,但欲寐”臨床體會
張正標
(河南省開封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開封475004)
不寐;陽氣虛弱;溫陽益氣
不寐類病證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稱為“不得臥”、“臥不安”、“臥不得安”、“不得安臥”、“不臥”、“不能臥”、‘少臥”、“目不瞑”、“夜不瞑”、“不夜瞑”和“不能眠”等,上述稱謂有兩個含義,即不能安臥和不能安眠。不能安臥之義寬,可指他病所苦不能安臥之癥,又指各種原因?qū)е碌牟幻虏∽C,《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諸多有關(guān)不寐的論述都存在上述兩種含義的混用。
“脈微細,但欲寐”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少陰病提綱,是病人陽氣虛弱,精神萎靡不振狀態(tài)的描述,同時也顯示出了病人想寐而不能熟寐的一種狀態(tài),也屬于不寐病范疇,是對陽氣虛弱不寐的一種經(jīng)典描述和高度概括。本人臨床對久病陽氣虛弱不寐采用溫陽益氣之法,自擬溫腎化痰安神湯臨床效果顯著。
自擬溫陽化痰安神湯組成:黃芪30g,炒白術(shù)15g,茯苓15g,懷牛膝15g,淫羊藿10g,當歸15g,川芎12g,丹參20g,炒棗仁30g,陳皮12g,清半夏15g,辨證加減:痰濕重者,加蒼術(shù)10g,石菖蒲10g;血瘀重者加紅花10g,桃仁10g;陽虛畏寒重者加肉桂6g等。
病例1:李某某,男,40歲,2010年3月18日初診。寐差10余年,整日精神不振,似欲睡但不能入睡,飲食少,神疲乏力,大便偏稀,面色暗,浮胖無澤,追訴年輕面部痤瘡,反復服用清熱解毒苦寒藥品,查舌淡嫩暗,體胖大,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微細。辯證為脾腎陽虛,痰濕內(nèi)盛,心神失養(yǎng)而致不寐。治則溫陽益氣,化痰心神。方藥自擬溫腎安神湯加巴戟天10炒杜仲10。日1劑,水煎服。服用12劑后,病人睡眠明顯好轉(zhuǎn),白天精神也有好轉(zhuǎn);辯證加減60余劑,睡眠基本正常,精神體力基本正常,10余年的寐差治愈后病人心情非常高興,面色也變得榮潤有光色。
病例2:張某某,男,48歲,2009年11月22日初診。寐差20余年,時輕時重,近半月來無明顯原因入寐易醒,白天頭腦不清,昏昏欲睡,腰酸乏力,畏寒,飲食一般,二便一般,查舌質(zhì)淡嫩暗,體胖大有齒痕,脈沉微細。中醫(yī)診斷:失眠。辨證:脾腎陽虛,痰瘀閉竅,心神不安。治則:溫陽益氣,化痰活瘀,通竅安神。方藥:自擬溫腎安神湯加肉桂、紅花、桃仁、遠志各10g,石菖蒲12g。日1劑,水煎服。服用10劑后,病人睡眠明顯好轉(zhuǎn),白天精神明顯好轉(zhuǎn)。辯證加減80余劑,睡眠基本正常,脈較前明顯和緩有力,舌較前明顯紅潤,舌體胖大明顯縮小,舌邊齒痕消失。近2年來病人時有情緒不穩(wěn)而寐差,但均遵前方加減服中藥后而愈。
《扁鵲傳》云:“人之病病疾多,醫(yī)之病病道少”?!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敖?jīng)言盛者寫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為什么說“尚未能十全”呢?雖然“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必須“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才能達到,但治療方法上,也有探討的必要。臨床上要提高療效,不研究新的方法,不篩選新的藥物,依然信守著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汗、吐、下、消、補、和、清、溫八法,不重視法外之法,方外之方,是談不上發(fā)展的。
《黃帝內(nèi)經(jīng)》以“營衛(wèi)失度,陰陽失衡”為理論體系的核心解釋睡眠的生理病理,如《靈樞·營衛(wèi)生會》日:“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衛(wèi)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靈樞·口問》日:“衛(wèi)氣晝?nèi)招杏陉?,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靈樞·大惑論》日:“衛(wèi)氣不得人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人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梢娦l(wèi)氣的正常運行是正常睡眠的基礎(chǔ),當“衛(wèi)陽不得人于營陰”,“營衛(wèi)失度,陰陽失衡”時,則會產(chǎn)生睡眠障礙,發(fā)生不寐類病證。
張仲景對不寐類病證的認識源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在《傷寒雜病論》中對于不寐類病證主要以“不得眠”相稱,由于他病所苦而引起的不能臥眠者,如大承氣湯證的“喘冒不能臥”等,張仲景均以“臥”稱。雖然其中仍然有“臥”與“眠”的混用,但不得眠或不能眠的指向性則較為準確清晰。
張仲景對不寐類病證的治療以辨證論治為核心,重視整體觀,注重情志致病。其治則主要有調(diào)整臟腑氣血陰陽、補虛泄實;治法則根據(jù)氣血陰陽失調(diào)而隨證治之,如安神定志,補益虛損,清熱降火,祛濕化濁,疏肝解郁,化痰去實等。
陽虛不寐常見中老年,病程一般較長,多種安神藥物應用不滿意,病人十分痛苦,該證型不寐包括陽氣虛以及常伴有由陽氣虛弱所致痰濁、血瘀等病理因素所致。臨床以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寐淺易醒為主要特征。該證型因陽虛日久,氣虛不化,而痰濕內(nèi)盛;氣虛不行,血脈不暢,瘀血內(nèi)阻。自擬溫腎化痰安神湯溫陽益氣、化痰活瘀、通竅安神。方中黃芪、懷牛膝、淫羊藿溫補脾腎之陽氣,白術(shù)、茯苓、陳皮、半夏健脾化痰;當歸、川芎、丹參調(diào)暢氣血、活血化瘀;棗仁養(yǎng)心安神,諸藥合用溫補陽氣,化痰活瘀、開竅安神。本人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陽虛不寐臨床多有常見,只要認證準確,用藥到位,效果十分明顯。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明顯加快,失眠癥(不寐)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醫(yī)藥在防治此類疾病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對于不寐類病證的論治,張仲景承襲《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相關(guān)理論,并加以弘揚光大,源于《黃帝內(nèi)經(jīng)》而高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論述了不寐病機為或虛(氣血陰陽臟腑虧虛)、或?qū)崳嵝啊⑺疂?、痰瘀、腑實),辨治從虛實兩端人手,注重標本緩急,分別施以補益氣血陰陽,或清宣郁熱,或滋陰清熱、或化濁逐痰、或水熱并治等法,創(chuàng)制多首治療不寐之效方,開拓不寐辨證論治之先河,吾情須以繼承發(fā)揚,但古方今用應注意靈活變通。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9.003
1672-2779(2013)-09-0006-02
韓世輝
201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