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生代農民工多維性社會適應研究

2013-01-30 03:26:30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3年1期
關鍵詞:安徽身份農民工

趙 莉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北京100089)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代中國農村人口的社會適應問題是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領域,積累了部分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缺憾也是顯而易見的。梳理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以往的研究多數(shù)是基于人口密集、經濟相對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民工進行研究,如北京的“浙江村”、“河南村”、深圳的“平江村”研究,以及周大鳴等人對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帶的農民工研究,而對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民工關注較少。與此同時,相關研究多數(shù)是把不同行業(yè)的農民工集中在一起,作為統(tǒng)一的農民工整體籠統(tǒng)地加以介紹,強調農民工同質性的一面,而沒有看到不同地區(qū)、不同行業(yè)農民工的差異性,沒有對特定行業(yè)農民工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我們應該看到,農民工是一個異常復雜多元的群體,內部也在不斷地分化。農民工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不同時期的農民工的群體差異性很大,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征。筆者將20世紀80年代初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外出打工的群體稱之為第一代農民工,而第二代農民工就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的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群體即新生一代農民工。本文的研究對象——安徽搓澡工,正是新生一代農民工的一分子。他們來自安徽阜陽市臨泉縣,生活在人口并不密集、經濟欠發(fā)達的三線城市——Y市,從事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興起的搓澡服務行業(yè)。

因此,本研究以生活在Y市的安徽搓澡工為研究對象,運用建構故事的敘事手法,從經濟層面、社會交往層面和心理層面講述這一群體是如何適應城市生活的,并通過對這一過程的闡釋和分析,試圖歸納出安徽搓澡工的社會適應過程所呈現(xiàn)出的特征。本研究的意義在于,可以豐富對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行業(yè)農民工群體的研究,避免社會對農民工“邊緣群體”、“弱勢群體”標簽化的認知模式,很好地呈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在社會變遷中的新特征、新趨勢。

二、研究發(fā)現(xiàn)

鑒于本研究從社會網(wǎng)絡和關系建構的角度對農民工的社會適應進行考察,筆者將社會適應定義為:農民工適應城市社會環(huán)境,并具備從這一環(huán)境中獲取資源的能力,從而使得自身在城市社會環(huán)境中得以生存和發(fā)展。從外延上看,這種社會適應包括三個方面:經濟適應、社會交往適應和心理適應。

(一)經濟適應

相對于社會交往適應和心理適應,經濟適應最容易實現(xiàn),也是最先實現(xiàn)的適應。事實上,搓澡工一到城市就已經開始經濟適應的過程了。在勞動分工日益精細化的現(xiàn)代社會,職業(yè)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基。

1.初來乍到:生存

多數(shù)農民工初次職業(yè)流動都是為生存壓力所迫,他們在農村從事農業(yè)生產不僅不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而且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難以保證。盡管他們在城市里大多干的是“苦、臟、累”的工作,但是他們獲得的收入遠遠高于農村,至于能否賺錢致富,他們并不敢奢求。搓澡工劉鳳琴在來Y市搓澡之前,和丈夫馬老二在廣州收破爛兒,說起為什么隨同丈夫到Y市搓澡,劉鳳琴說:“那時候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剛分完家吧,兩個人過日子,農村農田需要施肥料,都沒有錢買肥料,孩子喝奶粉都沒有奶粉錢。當時就想,最起碼給孩子掙個奶粉錢,也沒想掙什么大錢?!?/p>

我們可以把農民工的初次外出定位為流動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在城鄉(xiāng)之間、城市之間頻繁地變更工作地點,變換不同的職業(yè)。他們最初并沒有駐扎在某個地方的想法,而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城市,生存理性是這個階段的主要選擇。

2.安營扎寨:生活

當初,一年僅靠賣大蔥賺了220塊錢的劉鳳琴做夢也沒有想到,經過幾年的打拼,他們不僅在Y市的黃金地段買了房子,而且兩個孩子也能在城市接受教育?,F(xiàn)如今,搓澡卻能在物質上給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丈夫馬老二說:“這職業(yè)還行,一個月能兌付好幾千塊錢。現(xiàn)在淡季時1000多塊錢,旺季3000來塊錢。加上我愛人也搓澡,現(xiàn)在一年能攢下3萬多塊錢,現(xiàn)在沒啥大買賣做,靠兩雙手勤勞,也只能這樣了?!?/p>

經筆者了解,與Y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相比,搓澡工的收入遠高于當?shù)仄骄?,在這個意義上,穩(wěn)定的工資收入以及較高的相對經濟位置是搓澡工們在此安營扎寨的根本動因。如果把搓澡工初來乍到的階段定位為流動的話,那么他們在城市里安營扎寨的階段就是準備融入城市生活的遷移階段。不難看出,這個階段的搓澡工已不再是頻繁奔波的“流民”。他們打算穩(wěn)居在工作的城市,不再為了生存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二)社會交往適應

1.關系的存續(xù):和同鄉(xiāng)的關系

在鄉(xiāng)土社會,同鄉(xiāng)僅僅指同一村或同一族的人,而在同一個城市聚集以后,同鄉(xiāng)成了一種頗具彈性的、泛化的、模糊的概念。小到同村的、大到同鎮(zhèn)的、同縣的都可以叫同鄉(xiāng)。先賦的老鄉(xiāng)、親戚的“強關系”不僅繼續(xù)存續(xù),而且隨著交往的密切,這條“關系鏈”會在異地變得更加緊密。甚至原先毫不相識的同鄉(xiāng)會因為同在一個地方、同一個“圈子”工作,而有了更多的交往機會。和其他安徽搓澡工一樣,小辛子正是依靠著同鄉(xiāng)來到了Y市,從事了搓澡的行業(yè)。從最初一無所有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小辛子對孔老大心存感激。小辛子說:“要不是孔老大我們根本就不能來這搓澡。來到Y市以后,覺得有個老鄉(xiāng)在這兒,心里有底呀,他們確實也幫了不少忙。我老婆經常去他家,每次去都得拎點東西去?,F(xiàn)在我們這幫人都有來往,逢年過節(jié),大家就在一起聚一聚?!?/p>

有學者認為,來自同一地區(qū)的農民工之所以在同一個城市迅速聚集,是因為他們的流動與親友們有緊密的關系,一個帶一個,呈現(xiàn)出典型的所謂“鏈式流動”的形態(tài)[1],這個鏈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傳播和加強心理上的安全感,搓澡工通過這個“鏈”提供的信息獲得經濟資源的機會。但是不可否認,這條“鏈”上的關系在原先的交往上并非那么緊密,搓澡工來到Y市以后,這樣的“鏈條”才因為同屬一個職業(yè)圈子,增進著彼此的交往。

2.關系的重構:和城里人的關系

搓澡工社會交往層面的適應離不開“搓澡工”的內聚力,即鄉(xiāng)鄰親戚關系在遷入地的植入和認同。在城市中,以業(yè)緣為紐帶的社會交往作為“外力”,也是搓澡工社會交往適應的重要組成部分。王老二離開Y市,馬老大成了安徽搓澡工的核心。馬老大善于交際,性情豪爽,所以,老鄉(xiāng)有事都找他幫忙,他也樂意幫助別人。說起他在Y市的“朋友圈”,馬老大說:“我這兒的朋友招待的太多了,真是太忙了,基本上都是老鄉(xiāng)。我在這兒混得熟,Y市的浴池基本上我們都熟悉,啥人都接觸過。有些人有啥難事,我都幫著處理。Y市當?shù)氐呐笥岩灿校侥哪木褪桥笥?,像總找我搓澡的人就是我朋友,哈哈。?/p>

搓澡的工作性質預示著和搓澡工日常接觸最多的城市人就是顧客。由于顧客對搓澡工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態(tài)度的認可,他們之間的互動交往從浴池延伸到日常生活。隨著他們日常交往的密切和頻繁,他們之間不再僅僅是一種消費和服務關系,還成了生活中關系密切的朋友關系。換言之,顧客成為了搓澡工在城市社會交往圈子中的一分子。當然Y市人對他們也是接納的、友好的,這一狀況與當?shù)氐拿耧L不無關系。Y市人性情豪放粗獷、仗義直性、比較重視人情和關系。毫無疑問,搓澡工和城里人在不斷的交往中,增進了彼此間的信任和互惠,城里人成了搓澡工在社會適應中可以依賴的群體。

(三)心理適應

心理適應實質上就是心理層面上的一種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個人對自己角色的一種自我確認。簡單地說就是,別人如何定義我們,我們如何定義自己。自我認同就是在這樣的社會互動中形成和發(fā)展的。這種自我認同直接反映在他們對職業(yè)、地域、身份是否認同。

1.職業(yè)認同:“我”和“他人”眼中的自己

職業(yè)認同是搓澡工對自己搓澡職業(yè)的認同感。擁有14年從業(yè)經驗的永強,對于搓澡這個職業(yè)已經有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談起搓澡這個職業(yè),永強說:“現(xiàn)在沒啥可干的。做生意哪有那么容易,也不好干。小了吧不掙錢,大了吧沒本錢。你如果做買賣,像在市場租個亭子1萬塊錢,3天不開張,賠死你,那是你自己的錢沒了。搓澡不,最起碼我不需要投入,賠就賠了力氣?!?/p>

眾所周知,城市人,尤其是東北人好“面子”,像這些諸如給人家搓澡等“跌份子”、不體面的工作,他們不會去做。因此,精打細算而又能吃苦飲卑的安徽人不遠萬里,來到Y市干起當?shù)厝瞬辉敢飧傻墓ぷ?,卻掙了很多錢?!懊孀印痹诖暝韫ぱ壑?,雖然滿足了人們的虛榮心,但是滿足不了他們對物質的渴望。“行行為衣食、職業(yè)無貴賤”,當城市人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安徽搓澡工們已經在這個行業(yè)掙得盆滿缽滿了。

2.地域認同:半個Y市人

地域認同即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孔老三在Y市已經生活十幾年,已經逐漸適應了這里的生活。談起歸屬感,孔老三深有體會地說:“你像我每次從外面出門回來,就感覺親切,覺得到Y市,就到家了一樣?,F(xiàn)在,感覺家就在Y市,因為家里人都在Y市。在這兒什么人都能找到,在這兒有個大事、小事啥的,都能找熟人辦?!?/p>

隨著鄉(xiāng)村網(wǎng)絡關系的外遷,城市匯集了孔老三原先家鄉(xiāng)里的各種關系,城市成了現(xiàn)實中的“家”;家鄉(xiāng)已經沒有家的感覺了,成了意識中的“家”。目前,像安徽搓澡工這樣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熟人”包括從鄉(xiāng)村社會中移植過來的親戚、老鄉(xiāng),還包括在異質性的網(wǎng)絡關系中新結識的朋友。這些“熟人”的存在,使原本對城市的“陌生感”、“排斥感”逐漸消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城市的歸屬感。

3.身份認同:生活在城市里的農村人

農民工身份具有雙重性,這種雙重性表現(xiàn)在作為職業(yè)身份的工人和作為社會身份的農民。身份認同就是對這種身份雙重性的認同。農民的非農化需要經歷職業(yè)身份的轉變——從農民到工人,而且還需要經歷社會身份的轉變——由農民轉變?yōu)槭忻?。只有職業(yè)身份和社會身份同時發(fā)生轉變,才會成為真正意義的市民。已經把Y市當成第二故鄉(xiāng)的小辛子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城市戶口的渴望,恰恰相反,現(xiàn)在的戶口在哪里他并不在乎。小辛子說:“不打算把戶口遷過來,現(xiàn)在這個戶口也不重要了。你看現(xiàn)在出去辦什么事,也不需要城市戶口,農村戶口照樣可以在城市買房。戶口轉過來,其實什么都沒有,不遷戶口那邊還有地。”

不同于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像Y市這樣一個人口并不密集的三線城市,戶口并不是稀缺資源,外地人想上城市戶口其實并不難。然而安徽搓澡工大多安于現(xiàn)狀,并不想把戶口遷到城市。不可否認,戶籍制衍生的一系列政策,如教育政策、保障政策等形成了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制度性障礙。當他們的市民身份得不到制度的認可時,他們或多或少能感受到在戶籍制度下的排斥力量,但是這些排斥力量并沒有剝奪他們在城市就業(yè)、買房以及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對于這些已經穩(wěn)居在城市生活的安徽搓澡工而言,是城市戶口還是農村戶口并不重要。況且農民工外出打工無論多久,土地仍然可以保留,對于他們而言,土地如同一份“社?!保瑸檗r民工化解了諸多潛在的風險,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三、結論:多維性社會適應

綜上,筆者從三個方面描述了安徽搓澡工是如何適應城市生活的,通過對這一過程的分析,筆者打算用多維性適應來闡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適應的特征。這種多維性適應主要體現(xiàn)在:經濟適應是基礎,社會交往適應是條件,心理適應是結果。

(一)經濟適應:從生存理性到經濟理性

經濟適應是社會適應的基本層次,也是實現(xiàn)社會適應的第一步。經濟適應就是獲取經濟資源的能力,即經濟層面上有相對穩(wěn)定的職業(yè)和收入。只有經濟適應得以實現(xiàn),他們才有可能在未來的城市生活中,逐步實現(xiàn)社會交往適應和心理適應。安徽搓澡工的經濟適應能力隨著他們職業(yè)收入的增加而逐漸增強。

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安徽搓澡工借助老鄉(xiāng)、親戚關系來到城市,從事搓澡服務行業(yè),唯一的目的就是掙錢。可以說,在城市打工之初,他們更多地表現(xiàn)為生存理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理性選擇將表現(xiàn)得越來越突出,生存已經不再是他們搓澡的動因和目的。他們發(fā)覺,搓澡不僅能夠滿足他們生存的需要,還能滿足他們改善生活質量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于是在生存理性選擇之后,經濟理性已經成為搓澡工的最新選擇。經濟理性選擇就是以攝取最大限度的經濟資源為目的,而搓澡行業(yè)正好滿足了他們對經濟理性選擇的追求。事實上,搓澡這個“汗領”職業(yè)確實給他們帶來了超出預期的收入。

同等收入的農民工在不同遷入地區(qū)所處的相對經濟位置是不同的,隨之而來的經濟適應程度就會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當農民工的職業(yè)收入與當?shù)鼐用竦氖杖虢咏鼤r,他們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毫無疑問,擁有相同收入的農民工在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相對經濟地位,身居小城市比身居大城市具有更高的經濟地位的優(yōu)越感。與Y市的社會平均工資相比,安徽搓澡工的收入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而同樣的收入置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則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再算上地區(qū)間的生活成本差,同樣的收入在不同地區(qū)生活的實際水平會進一步被拉大。因此,安徽搓澡工較高的經濟相對地位意味著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社會適應、自我認同等各方面會有所不同??梢哉f,安徽搓澡工穩(wěn)定的職業(yè)收入以及自身所處的較高的相對經濟位置是幫助他們適應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

(二)社會交往適應:構建新的“社會空間”

如果說經濟適應是獲取經濟資源的能力,那么社會交往適應就是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它表現(xiàn)為搓澡工社會網(wǎng)絡關系的移植和重構。基于生存理性和經濟理性選擇的經濟適應是農民工立足城市的基礎,在完成初步的經濟適應之后,社會網(wǎng)絡關系的移植和重構是進城農民工城市生活的進一步要求,他反映了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廣度。社會交往適應不僅保證了獲取經濟資源的可能性,也增強了獲取經濟資源的持續(xù)性。社會交往適應是實現(xiàn)經濟適應和心理適應的外在條件。

農民工進入城市的初期,他們首先面臨的是一個不熟悉的社會。在這個充滿陌生人的社會中,他們首先能夠依托和尋找到的就是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的初級社會關系。當來自一個地方的人在異地聚集的時候,他們的關系就會得到重新認可和建立。他們互動和交往因為傳統(tǒng)關系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緊密,同鄉(xiāng)人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拉緊了他們的關系鏈條。在這樣的網(wǎng)絡關系中,他們不僅獲得了經濟的支持,還獲得了精神的支持。一般而論,這種傳統(tǒng)關系的移植和存續(xù),成為了他們在城里求生存、謀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但是,農民工不可能只是在“熟人圈”里“混飯吃”。以親戚、同鄉(xiāng)關系為主體的社會關系網(wǎng)使農民工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為了在城市生存、適應和發(fā)展,他們必須要和“陌生人”打交道。隨著農民工經濟地位的提升,他們也具備了在城市中建立新的關系網(wǎng)絡的條件。由于搓澡行業(yè)的職業(yè)特點,安徽搓澡工每天都要和城市人打交道,長此以往,隨著關系的建立,其互動的頻率、交往深度也會不斷增加,他們可能會成為新的朋友關系。布勞的“機會性假設”指出,人們之間的交往程度和關系密切程度取決于他們發(fā)生接觸的機會。這個假設非常明確,人們永遠不能與自己無法接觸的人交朋友[2]。這種新建立的朋友關系不單是一種工具性的弱關系,可能還會轉變成情感性的強關系,從“弱關系”轉變成“強關系”是在雙方信任和互惠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結果??梢哉f,社會交往適應不僅會減少城市的陌生感,還會增加城市的認同感,幫助他們逐步地融合于城市社會。農民工在城市所建立的這種新的社會聯(lián)系愈多,他們整合和融入于他們所在的那個城市社會的程度似乎就愈高。

在某種意義上,農民工適應城市生活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地重新構建新的社會關系網(wǎng)的過程。不可否認,城鄉(xiāng)二元的戶籍制度是客觀存在的,由此產生對外來者的束縛和限制也是不可避免的。站在農民工的立場,在制度無法改變的前提下,他們只能主動地適應戶籍制度所帶來的各種排斥。安徽搓澡工利用“強關系”的移植和“弱關系”的重構,在異地重建一個獨立于體制、身份之外的新的“社會空間”。

(三)心理適應:一種自我認同

如果說經濟適應和社會交往適應是農民工外在的適應,那么心理適應就是農民工社會適應的內在表現(xiàn)。心理適應作為一種自我認同是實現(xiàn)經濟適應和社會交往適應的必然結果。在一定意義上,心理適應是農民工社會適應的最高層次,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標志。只有完成心理適應,才算完成真正意義的社會適應過程。

第一,職業(yè)認同是心理適應的核心層次。職業(yè)認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搓澡工心理適應的程度。職業(yè)認同感一方面取決于職業(yè)收入的滿意度;另一方面取決于他人如何看待這個職業(yè)。對于安徽搓澡工而言,最讓他們滿意的就是收入,這種較高的職業(yè)收入滿意度帶來了較強的職業(yè)認同感。

第二,地域認同是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接受并形成新的、與當?shù)厝讼嗤蚪咏膬r值觀。當然,地域認同還包括對當?shù)厝说恼J同。隨著傳統(tǒng)鄉(xiāng)村網(wǎng)絡關系的植入,以及和基于鄉(xiāng)土網(wǎng)絡關系基礎上的城市網(wǎng)絡關系再生產,安徽搓澡工在城市中的“熟人”越來越多。事實上,他們在回鄉(xiāng)、不回鄉(xiāng)的猶豫中,年復一年地在Y市生活著。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生活環(huán)境和教育環(huán)境中成長的搓澡工子女往往把自己看作是城里人,他們從小就跟隨父母來到城市生活,接受城市教育。與難離故土的父輩相比,他們更愿意生活在城市,更愿意把城市當成自己的“家”??梢哉f,子女的城市夢想在無形中堅定了父輩們在城市生活的信念。

第三,農民工的身份具有雙重性特征。這種雙重性表現(xiàn)為他們在職業(yè)身份上是城市搓澡工人,而在社會身份上仍然是農民。農民工身份的雙重性從根本上說,是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的戶籍制度的產物。由于身份的雙重性,搓澡工并沒有摘掉農民身份的帽子,他們無法實現(xiàn)從農民到市民身份的根本轉變。隨著國家各種惠及農村及農民工政策的出臺,這種雙重性身份成了搓澡工們“刻意”要保持的一種狀態(tài)。在他們看來,雙重性身份給農民工帶來的不是利益的缺失,而是雙重的利益,追求一個制度認可的市民身份并不“實惠”。在這個意義上,流動農民與“城里人”形成的可能是一種“隔離性融合”[3]。筆者認為這種“隔離性融合”意味著農民的市民身份并沒有得到制度上的認可,他們還處于農民和市民之間的那個過渡階層。

總之,經濟適應、社會交往適應以及心理適應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實質要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三個層面的適應是并存的,但卻并不是同步實現(xiàn)的。根據(jù)農民工外出流動的不同階段,實現(xiàn)的順序有先有后。在短時間內,以賺錢為目的的進城農民工很容易完成經濟適應。雖然心理層面的適應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需要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但是經濟適應和社會交往適應已經為進城農民工的心理適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2010年國務院發(fā)布了的中央一號文件,表明了中央政府推動城市化、農民工市民化和構建新生代農民工公民權益保障的決心。而后溫家寶總理強調,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要考慮為大城市減負,引導農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大的集鎮(zhèn)安家落戶。安徽搓澡工生活的城市——Y市,正是中小城市的典型代表,而搓澡工也正是溫總理所說的具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沒有戶籍的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已經具備了在Y市落戶的經濟條件,至于他們何時落戶,從文中可以看出,這不僅取決于政策的落實情況,還要取決于農民工的個人意愿。不論怎樣,雖然城鄉(xiāng)分割的戶籍制度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制度障礙,但是這種制度性障礙的作用和意義在城市化和農民工市民化的趨勢下正在減弱。

[1]項 飚:《跨越邊界的社區(q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第27頁。

[2]趙 莉:《國內外社會網(wǎng)相關理論及研究的回顧與思考》,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3]王毅杰:《流動農民留城定居意愿影響因素分析》,載《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猜你喜歡
安徽身份農民工
2021年就地過年農民工達8 700多萬
以農民工欠薪案“兩清零”倒逼發(fā)案量下降
跟蹤導練(三)(5)
安徽醫(yī)改自我完善主動糾錯
安徽藥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為什么選擇帶量采購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對農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驚小怪
一群農民工的除夕夜
商河县| 塘沽区| 莒南县| 苍南县| 陈巴尔虎旗| 正蓝旗| 旺苍县| 秦皇岛市| 辉县市| 尼木县| 阜新| 兰西县| 娄底市| 玉树县| 遵化市| 宁夏| 九江县| 湛江市| 贵州省| 上蔡县| 大渡口区| 鲜城| 静宁县| 玉田县| 博爱县| 鄂托克旗| 若羌县| 广东省| 沙湾县| 乌拉特前旗| 苏州市| 潮州市| 渝中区| 怀仁县| 泰州市| 泸水县| 巨鹿县| 临漳县| 屏山县| 信阳市|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