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體之一,也是肝細胞肝癌(HCC)發(fā)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目前,腹部超聲和甲胎蛋白(AFP)指標是監(jiān)測慢性肝炎患者發(fā)生HCC的2個重要方法。薈萃分析顯示,抗HCV治療能夠降低肝功能失代償?shù)陌l(fā)生率,并可能減少HCC的發(fā)生。目前,聚乙二醇化干擾素與利巴韋林聯(lián)合療法是HCV感染的主要治療方案,30%~50%HCV感染者能夠達到持續(xù)病毒學應答(SVR)。然而,達到SVR的患者仍有發(fā)生HCC的風險。與發(fā)生HCC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男性、高齡、血清高HCV水平、HCV為1b基因型、血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水平以及肝硬化等。
本研究包括2002年3月到2009年10月肝穿刺病理確診為慢性丙型肝炎(CHC),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擾素與利巴韋林聯(lián)合療法治療并達到SVR的患者(除外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IV感染、自身免疫型肝炎的患者及酗酒者)共871例。研究目的為確定HCC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和獨立危險因素,以及發(fā)生HCC的風險預測評分。本研究從研究對象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擾素與利巴韋林聯(lián)合療法后24周起,直至HCC發(fā)生,或末次隨訪為止。
結(jié)論:高齡、高AFP水平、低血小板計數(shù)以及肝纖維化分級高是HCC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還得出一個新的HCC評分體系:若評分大于等于分界值10分,即認為患者有發(fā)生HCC的風險。這一評分的靈敏度為89.2%,特異度為69.5%。按此評分體系將871例患者分為3組:低危(≤10分),中危(11~15分)和高危(≥16分),發(fā)生 HCC的風險分別為:低危組1.37%(9/657),中危組 9.14%(16/175),高危組30.77%(12/39)。上述風險評分能夠更加準確地評估HCC發(fā)生的概率,這一研究結(jié)果可用于達到SVR患者的HCC篩查。
Chang KC,Hung CH,Lu SN,et al.A novel predictive score for hepatoc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after sustained response to pegylated interferon and ribavirin combination therapy.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2,67(11):2766-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