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琳,孫忠人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2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孫申田教授(1939-),博士研究生導師,黑龍江省針灸學科創(chuàng)始人之一。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黑龍江省名中醫(y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F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黑龍江針灸學會副會長,臨床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北針灸經絡研究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病學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中醫(yī)學會神經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中醫(yī)中風防治中心主任等職。
孫老醫(yī)技精湛,治學嚴謹,從事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 余載,臨證經驗豐富。自70年代始,孫老為揭示頭針療法治療腦病的機理做了大量的臨床及科研工作,從神經領域多系統(tǒng)、多層次對頭針治療機理進行了探討,采用CT、MRI、fMRI等影像學和體感誘發(fā)電位、運動誘發(fā)電位、腦電地形圖等神經電生理技術,從形態(tài)學和機能學等方面對頭針治療腦病的機理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并組織進行了頭穴針刺治療腦病的神經生理學、病理學、免疫學方面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經顱重復針刺運動誘發(fā)電位的研究”等,提示了頭針療法治療腦病的研究機理,并提出了“經顱重復針刺法”這一概念?!敖涳B重復針刺法”是繼經顱重復電刺激與經絡重復磁刺激之后,又一種治療腦及周圍神經疾病的方法,實際上它的應用早于經顱重復磁刺激療法至少15年,它是應用傳統(tǒng)中醫(yī)的針刺方法結合大腦皮質在頭皮表面相對應的區(qū)域,通過一定的手法,使其針刺達到一定刺激量,其積累的刺激強度穿過高阻抗顱骨而作用于相對應的大腦皮質,從而激活和調節(jié)大腦神經細胞的功能而起到治療作用,它的簡便、廉價、操作方便、無副作用要優(yōu)于經顱重復電刺激與經顱重復磁刺激療法。幾十年來,孫老在腦及神經系統(tǒng)疾病治療中應用“經顱重復針刺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對針灸學的發(fā)展及更深入、更廣泛開展臨床治療疾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肌張力障礙(dystonia)是一組由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的以異常動作和姿勢性障礙為特征的錐體外系疾病。目前對肌張力障礙的治療尚缺乏有效、合理的治療手段。筆者有幸跟師學習,侍師身旁近十載,屢見孫老以頭針為主治療肌張力障礙屢收奇效,茲擷取驗案三則于下,以饗同道。
葛某某,女,37歲,2008年5月15日初診。患者自述于5月1日出現左側頸部疼痛,當時自認為是落枕所致,遂到吉林市醫(yī)院就診,診為頸椎病,按摩治療半月余,效果不顯,且癥狀進行性加重。后又到白求恩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就診,診斷為痙攣性斜頸,采用理療、中頻、氙波等治療,療效亦不佳。近來頭頸不自主向左側傾斜癥狀明顯加重。既往健康,無家族史。察其右側胸鎖乳突肌痙攣、肥大,頭頸向左傾斜、扭轉,無其他陽性體征。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沉細數。中醫(yī)診斷:痙證。西醫(yī)診斷:痙攣性斜頸。取穴:雙側舞蹈震顫區(qū),百會,情感區(qū);大椎,風池、C3~C6夾脊穴(均取雙側)。操作:百會、舞蹈震顫區(qū)、情感區(qū)手法要求小幅度、輕捻轉,偶伴提插法,捻轉速度達200r/min以上,連續(xù)3~5min。風池穴進針時要求針尖朝向對側風池穴處,施以瀉法。大椎穴直刺1.0~1.5 寸深,得氣為度,不提插捻轉。C3~C6夾脊穴常規(guī)針刺,健側施以補法,患側施以瀉法。諸穴得氣后使用G6805-II型電麻儀,連續(xù)波刺激20min,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患側不予通電。每日1次,每次40min,2周為1個療程。針灸4個療程痊愈。
按語:痙攣性斜頸是由頸肌陣發(fā)性的不自主收縮,引起頭向一側扭轉或陣攣性的傾斜?,F代醫(yī)學認為,本病是椎體外系器質性疾患之一,少數屬精神性,大多數病因不明,藥物治療效果差。本案患者系因感受外邪侵襲,致使太陽經氣不利,津液運行不暢,筋脈失之濡養(yǎng),筋脈強急而發(fā)為痙證。治宜舒筋通絡,安神止痙。孫老根據大腦機能定位與頭皮表面對應的關系首選舞蹈震顫區(qū)治療,其施以“經顱重復針刺法”后,針刺信號能夠穿過高阻抗的顱骨,作用于大腦基底節(jié)區(qū),調節(jié)其異常狀態(tài),而發(fā)揮治療作用。同時配以百會、情感區(qū)以安神止痙,增強療效。大椎穴為手足三陽與督脈之交會穴,取之以宣通氣血,祛邪解肌;風池穴為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穴,取之以祛風活絡,緩急解痙;C3~C6 兩側共四對八穴,取之以舒筋通絡,緩解拘攣。諸穴合同,可達祛邪解肌,宣通氣血,舒筋通絡,安神止痙之效,以促病解。
張某某,男,46歲,2001年8月7日初診?;颊咦允?年前因工作緊張出現書寫困難,每當拿筆時自覺右手手指不靈活、不協調,手部肌肉即出現痙攣性收縮,持筆困難,寫字時顫抖,書寫潦草,不能連續(xù)書寫,嚴重時感覺整個右上肢酸脹疼痛不適,無法握筆與書寫。越是緊張,越怕字寫不好,痙攣就越明顯。而做其他活動如持碗筷、用剪刀等均不受影響,活動自如,無痙攣發(fā)生,左手無異常。血尿便常規(guī)、生化檢查均正常,頸椎正側位片、頭部CT、頸椎及頭部MRI未見異常改變,右上肢肌電圖正常。既往健康,無家族史。查其持筆困難,書寫痙攣,字體潦草,不連貫,一般狀態(tài)良好,心肺、脊柱、四肢檢查均未見異常,神經系統(tǒng)檢查(-),右手肌力、肌張力正常。舌質淡,舌苔白,脈弦。中醫(yī)診斷:顫證。西醫(yī)診斷:書寫痙攣癥。取穴:百會,情感區(qū),舞蹈震顫區(qū)、風池(均取雙側);小海、曲池、手三里、外關、八邪(均取患側)。操作:百會、情感區(qū)、舞蹈震顫區(qū)手法要求小幅度、輕捻轉,偶伴提插法,捻轉速度達200r/min以上,連續(xù)3~5min。風池穴進針時要求針尖朝向對側風池穴處,施以瀉法。其余腧穴常規(guī)針刺,諸穴得氣后使用G6805-Ⅱ型電麻儀,連續(xù)波刺激20min,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日1次,每次40min,2周為1個療程。囑百會、情感區(qū)及頭維穴長時間留針,達8h以上,晚睡前拔針。針灸十診而痊愈。
按語:現代醫(yī)學認為,書寫痙攣癥是一種手部的局限性肌張力障礙疾病。其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大都認為與大腦基底節(jié)區(qū)的退行性變化有關,亦與精神因素有關。孫老根據大腦功能定位與頭皮表面對應的關系首選舞蹈震顫區(qū)治療,通過手法操作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后,針刺信號能夠穿過高阻抗的顱骨,作用于大腦錐體外系區(qū)及基底節(jié)區(qū),調節(jié)其異常狀態(tài),而發(fā)揮其治療作用。同時配百會、情感區(qū)以調神鎮(zhèn)靜。諸穴相配共奏祛風活絡,疏通筋脈之效,使病得愈。
黃某某,女,69歲,2004年11月22日初診。患者自述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眼不自主眨動,后逐漸出現睜眼困難,擠眉弄眼,鼻部不自主抽動,噘嘴伸舌。緊張或情緒激動時加重,注意力集中、吃飯時癥狀減輕,睡眠時癥狀消失。頭部CT、心電圖及生化全項等檢查均未見異常,口服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藥物治療后效果不顯。既往健康,無家族史。察其睜眼困難,擠眉弄眼,鼻部不自主抽動,噘嘴伸舌。雙眼瞼、下頜關節(jié)及口輪匝肌肌張力偏高。舌質淡,舌苔白,脈弦細。中醫(yī)診斷:胞輪振跳。西醫(yī)診斷:Meige綜合征。取穴:百會,情感區(qū),雙側舞蹈震顫區(qū);廉泉、瞼上穴、下關、迎香、頰車、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安眠、太陽、內關、照海(均取雙側)。操作:百會、情感區(qū)、舞蹈震顫區(qū)手法要求由徐到急捻轉,捻轉速度達200r/min,連續(xù)3~5min。其余腧穴常規(guī)針刺,針用瀉法。諸穴得氣后使用G6805-Ⅱ型電麻儀,連續(xù)波刺激20min,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日1次,每次40min,2周為1個療程。囑百會、情感區(qū)及舞蹈震顫區(qū)長時間留針達8h以上,晚睡前拔針。3個療程痊愈。
按語:Meige綜合征又稱瞼面口痙攣綜合征或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綜合征,是以兩眼眼瞼痙攣,面部肌張力失調樣不自主運動為主要證候。見于50歲以上,女性多于男性。首發(fā)病狀以眼瞼痙攣為常見,眼瞼長期痙攣可導致功能性失明,影響工作和生活。本病常呈進行性加重,并逐漸波及多肌群的陣發(fā)性強直收縮,呈數秒至數分的痙攣,以后擴散。目前,本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多認為與基底節(jié)膽堿系機能亢進或多巴胺受體超敏有關,在治療上多采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如氟哌啶醇、舒必利或乙酰膽堿受體阻滯劑如安坦、氯硝西泮、卡馬西平等,藥物副作用較大,且治療效果不顯,患者不易接受,對其治療屬于現代醫(yī)學難點之一。孫老認為,本病的臨床表現與中醫(yī)學之“胞輪振跳”相近,但尚有一定區(qū)別。輕證僅表現為眼瞼痙攣,頻繁眨動之時,可歸屬于“胞輪振跳”范疇;當表現為上瞼下垂,睜眼困難,或為完全性的眼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時,就不僅僅屬于“胞輪振跳”。其發(fā)病多由肝血不足,致視物昏花,雙目干澀,眼部肌肉筋脈不得濡養(yǎng)而痙攣、抽搐;脾虛生化氣血不足,致精血不得上承于頭面、目系,而致振跳、抽搐;肝脾氣血虧虛,血虛生風,上擾頭面經絡,亦致眼胞、鼻翼、嘴角皆抽動不休。故治療時根據大腦皮層機能定位與頭皮表面對應關系選取頭穴,結合辨證論治循經取穴,可達養(yǎng)血熄風,調神通絡之效。瞼上穴位于上眼瞼,目外眥與目內眥連線中點處,針尖向目內眥方向平刺入10mm,為治療眼瞼痙攣的經驗效穴。采用針灸治療本病,簡單易行,無副作用,且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