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華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湖北武漢,430065)
周祖球教授 (1921~1991)1945年畢業(yè)于國防醫(yī)學院(當時的名稱是軍政部軍醫(yī)學校第二分校大學部醫(yī)科);1961年畢業(yè)于衛(wèi)生部委托湖北中醫(yī)學院主辦的西醫(yī)離職學習中醫(yī)研究班 (笫二期)。先后在湖北醫(yī)學院附屬笫二醫(yī)院、湖北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從事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工作長達45年,生前曾任湖北省中醫(yī)院中醫(yī)內科主任。周老一生淡泊名利,嚴謹治學,謙遜待人,熱愛中醫(yī)事業(yè),憑借其堅實的西醫(yī)學知識基礎,熟練地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辨治各類疑難病癥。筆者在中醫(yī)內科工作期間,曾有幸侍診左右,現僅就其辨證結合辨病論治急、慢性肝炎經驗,整理如下,以飧讀者。
周老認為,各類肝炎,從傳統(tǒng)的中醫(yī)辨證著眼大多屬于“脅痛”范疇,但臨床上按傳統(tǒng)的疏肝理氣法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之類的方劑,多難痊愈,乃由于忽視肝臟腫大屬于瘀血這一基本病機特點,而使病情纏綿。
周老歸納了當時應用中藥治療肝病大致的兩種方法:一是西醫(yī)應用中藥,其治療目標,主要是針對肝臟功能的病變,即所謂“辨病”治療,采用單味藥,或按照“辨病”概念,選用幾味中藥,組合成方,以達到“降酶”、 “降絮”的目的;二是中醫(yī)采用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這兩種方法在臨床上都取得過一定的療效,但都沒有充分發(fā)揮中藥的最大功效,其根本原因是前者脫離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后者則對“肝炎”的認識缺乏應有的深度。因此,周老認為正確的方法,應是在新的認識基礎上,進行辨證論治[1]?,F代醫(yī)學的檢驗方法,為中醫(yī)辨證提供了新的客觀依據。周老指出:各類肝病患者大多有肝臟的實質性變化,如肝臟腫大、肝細胞變性、壞死等,這與中醫(yī)臟象學說認為,肝為藏血之臟,肝臟受病,極易導致氣滯血瘀,以及《金匱要略》云“肝著”用旋覆花湯,王清任解析“肝著”為“瘀血阻氣”的認識相一致。肝病中醫(yī)辨證其病機實質多屬于瘀血。因此周老臨床立法處方,常以活血消瘀為總的治則,另據各類肝病的邪實輕重、正虛多少、臟損偏僻,或佐以清熱解毒,或輔以健脾滲濕、疏肝利濕,或補肝益腎,或益氣養(yǎng)血等諸法。周老治療肝病還常在活血化瘀思想指導下,運用大劑量具有良好消瘀作用的半枝蓮,以期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后來醫(yī)學發(fā)現半枝蓮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ALT值的作用,其機理可能是通過消瘀促進了肝細胞再生或肝功能恢復的結果。周老還根據肝病的臨床特點,主張活血化瘀藥宜重用,理氣藥宜少用,瘀血去則氣機自能通暢,這一認識即遵循了中醫(yī)血行則氣行的治療原則,也符合肝病微循環(huán)障礙病理。
2.1 急性肝炎 臨床分急性黃疸性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周老認為,此類肝病多由各種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起病急,初發(fā)病時多有全身倦怠,納食減少,上腹飽脹,或伴有惡心、嘔吐、大便異常等脾困濕阻的癥狀。有些尚有惡寒、發(fā)熱的表證,類似濕溫初起的癥狀。急性黃疸性肝炎起病后數日,即見小便發(fā)黃,繼之目黃、皮膚發(fā)黃,呈一派“濕熱發(fā)黃”的癥狀。多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區(qū)疼痛,腹部檢查多能發(fā)現肝臟腫大,并有壓痛。按中醫(yī)傳統(tǒng)治法,黃疸重,口苦,舌苔黃膩,大便干結者為熱重于濕,用茵陳蒿湯加減治療;黃疸較輕,腹脹、惡心、嘔吐、便溏等胃腸功能障礙較重者為濕重于熱,以化濕為主,佐以清熱,用茵陳五苓散加減治療。治法方藥具備,療效甚好。但部分患者,肝臟腫大,甚至肝區(qū)疼痛,肝功能受損,長期不能恢復,演變?yōu)槁愿窝?,甚至發(fā)展成肝硬化,說明傳統(tǒng)的辨證論治尚有待提高。提高的方法,則須借助西醫(yī)對肝炎在病理方面的認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之初,即有肝臟腫大,且多伴有疼痛、壓痛、叩擊痛等癥狀,這說明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之初即有“脅下結塊”,屬瘀血之象。乃因濕熱內蘊,氣血運行受阻,絡脈循行不暢,病機由氣及血之故。所以本型的治療周老提倡在早期的清熱化濕方中,加入活血通絡之藥,此時瘀血結而不固,尚易消散,不僅不致于留瘀血為患,且有助于氣機運行,加速濕熱之排除,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與急性黃疸型肝炎有某些相似之處,但相異之點極多,如無尿黃、目黃、身黃等黃疸特點;發(fā)病較黃疸型稍慢,起病之初既有較明顯的虛弱現象,如疲困、乏力等。由于兩者臨床癥狀輕重差異大,缺乏特異性,故肝臟腫大,壓痛,肝功能受損 (主要是ALT值增高),或乙肝HBsAg檢查多數為陽性應為本型診斷的主要依據。周老認為,中醫(yī)辨證本型多數病例屬于脾胃虛弱,氣血虧損,濕阻血瘀之本虛標實證。治療應以益氣養(yǎng)血,健脾化濕,活血消瘀為主。但多年來有些醫(yī)務人員對“發(fā)炎”這一名稱片面理解為“熱毒”或“濕熱”,用藥脫離辨證論治原則,大量或長期應用龍膽草、板藍根等苦寒藥以“降酶”、 “降絮”,損傷脾胃,使許多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患者本應可以得到及時、徹底的治療,反延誤成慢性肝炎。周老提醒這種情況,也是慢性肝炎患者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應引起中醫(yī)人員重視。
2.2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一般病程多在半年乃至數年不等,肝功能損害情況時輕時重,常見癥狀為疲乏,納食欠佳,腹脹或輕或重,大便或結或溏,肝區(qū)疼痛,肝臟腫大,期間出現肝功能受損,主要表現為ALT值增高等?;颊咦杂X癥狀之輕重程度常有很大差別,輕者可無癥狀,僅于檢查時發(fā)現肝臟腫大,壓痛亦輕,ALT偶爾輕度增高;重者肝區(qū)疼痛與壓痛明顯,伴厭食,腹脹,惡心,甚至胸悶,氣短,夜臥不安。周老認為,此型患者多屬于正虛邪戀。由于久病,氣血虧虛,實邪未退,氣滯血瘀。多因肝臟受邪,疏泄失權,肝氣郁則橫克中土,脾胃氣機升降失調,中氣壅滯;又肝氣郁滯必致肝血漸瘀,因肝為藏血之臟,最易發(fā)生瘀血,故前人有“瘀血皆歸于肝”之說。中氣壅滯,胃之受納,脾之運化皆因而減弱,以致氣血化源不足,肝血瘀阻新血不生,脾運弱則津液成濕,濕困脾則脾氣漸虛,故此型肝炎常呈現不同程度之氣血虧虛,氣滯血瘀之證。周老云:此型肝炎大多邪氣未退而未盛,正氣不足而未大虛,若能予以適當治療與休息,病情多能漸趨好轉。若以病情輕淺,忽于治療,則可能使病情加重。
慢性肝炎其臨床特點是:①脾胃功能障礙。雖有輕重不同,一般皆甚明顯,輕者腹脹,納呆,大便成結或溏;較重者食欲喪失,苔白厚膩,口中粘膩,腹脹,惡心,大便或結滯難下,或溏而不爽,多屬脾虛濕阻;更重者腹脹隱痛,口苦、納呆,大便或結滯難下,或黃色垢溏,甚則里急后重,苔黃厚膩,為濕熱內蘊所致。②肝臟腫大。輕者微隱痛,重者脹痛不止,壓痛明顯,甚至目現黃疸,小便深黃,有些患者可能出現肝掌、蜘蛛痣,脾臟輕度腫大等早期肝硬化癥狀。肝功能受損情況多隨癥狀輕重之變化而波動。③一般健康狀況較差,消瘦乏力,且日益加重。一般屬邪實正虛,氣血虧損,脾虛濕阻;重者屬濕郁化熱,濕熱內蘊,氣血瘀阻,實為臌證之先兆。周老遵喻嘉言《腹病論》“脹病亦不外水、氣滯、血凝”之理論,臨床常擬清熱化濕,活血消瘀,健脾和胃法進行施治,收效顯著。
柯某,男,35歲。因突發(fā)惡心、腹脹、疲乏無力等癥入院,肝功能檢查ALT 300U/L,臨床診斷為“急性肝炎”。治療用協(xié)定處方“肝炎糖漿2號” (敗醬草16g,青蒿10g,龍膽草10g,板藍根16g,車前草32g等)。急性期癥狀控制后轉內科病房繼續(xù)治療。刻診:一般情況好,飲食、睡眠正常,二便自調,脈緩無力,舌質正常偏淡,苔白滑。肝臟腫大在右肋緣下1.5cm處觸及,無壓痛。周老建議健脾養(yǎng)血和血法治療,但病者本人謂用“肝炎糖漿2號”效果好,堅持繼續(xù)服用,不得已屈從其意。2~3日后,患者納食減少,腹脹日增;5日后,發(fā)現舌苔白厚而膩,肝區(qū)脹滿不適,遂又請周老會診。周老診斷后,即用健脾化濕,活血消瘀法治療。處方:薏苡仁30g,黨參、茵陳、丹參、當歸各15g,白蔻仁6g,法夏、厚樸、陳皮各10g,莪術12g,半枝蓮30g,1劑/d,水煎分兩次溫服?;颊叻?劑后癥狀逐漸減輕,堅持本方隨癥加減,半月后癥狀全部消失,復查肝功能正常,痊愈出院。
[1]周祖球.肝炎的辨證施治 [J].湖北中醫(yī)函授夜大學報,1992,2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