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
語文課堂是什么?是學生的精神家園。這是因為,語文課堂是文化浸潤的土壤,是情感催生的溫床,是智慧生長的綠園。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知識在這里播種,情感在這里催生,智慧在這里萌芽,思想在這里拔節(jié)……。
一、語文課堂是情感催生的溫床
語文課堂是情感催生的溫床。這是因為在語文課堂中學生的“目睹”、“口誦”、“耳聽”、“心惟”是一個綜合的心理體驗過程,是一個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口誦”中體驗情感,在“目睹”中催生情感,在“心惟”中升華情感。只有如此,語文課堂才能成為思維活動的磁場,成為情感催生的溫床。
如,筆者在執(zhí)教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次》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第三段。這一段重點寫了蜘蛛結網的經過,為下文寫布魯斯的感悟作鋪墊。其中包含著兩個意群:⒈蜘蛛一連結了好幾次網,結果都因外界干擾沒有完全成功;⒉蜘蛛并不灰心,終于結成了網。這里傳達了兩種感情:一種是結網未成的惋惜之情,另一種是結網終成的欣喜之情。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筆者指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兩種不同的感情。朗讀就是如此,在將無聲語言轉變?yōu)橛新曊Z言的同時,既要靠朗讀經驗的支持,又要靠情感的“共振”。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二、語文課堂是文化浸潤的土壤
語文課堂是文化浸潤的土壤,因為語文課堂彰顯的是豐富的價值旨趣,滲透的是深邃的精微義理,浸潤的是豐厚的文化底蘊。語文的解讀,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對文化的解讀。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把思維的觸角伸向文本,把理智的目光投向文化內涵。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在質疑中建立自信,在互動中彰顯自主,在文化浸潤中成長生命。
如,筆者在執(zhí)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諾貝爾》時,引導學生從內容與語言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問,目的是以價值文化引領學生的思想。示例,生⑴:據說炸藥在戰(zhàn)爭中殺傷力很大。我想,如果諾貝爾當初不發(fā)明炸藥,也許世界上不會有使用炸藥的戰(zhàn)爭發(fā)生。是不是說諾貝爾發(fā)明炸藥并非完全是一件好事?生⑵:當年諾貝爾發(fā)明炸藥,目的是減輕工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他哪里知道,后來炸藥被壞人利用。能不能說他的初衷是好的,結果是壞的?生⑶:炸藥可以用于和平建設,為人類帶來幸福;炸藥也可以用于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災難。能不能說諾貝爾發(fā)明炸藥功等于“過”?生⑷:諾貝爾在進行科學實驗時,弟弟被炸死,父親也被炸成殘廢。但他后來仍堅持科學實驗。能不能說諾貝爾心中只有科學沒有親情?生⑸:原文在描寫諾貝爾沖出濃煙高呼成功時如此寫道:他,就是諾貝爾。若將此改為“他就是諾貝爾”,語意一致。那么原文這樣表達有何作用等等。從學生的言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觸角伸向了課文的內容與形式。這將成為師生開展對話的基礎和線索,成為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條件與渠道。從而,為澄清學生的認識、提煉價值文化拓開了思維的空間。
三、語文課堂是智慧生長的綠園
語文課堂是智慧生長的樂園。這是因為,語文課堂播種的是知識,收獲的是智慧;播種的是實踐,收獲的是創(chuàng)新;播種的是習慣,收獲的是希望。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以學習目標為定向,以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對話互動為形式,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獲得新知識,接受新挑戰(zhàn),發(fā)展新能力,生長新智慧。
如,筆者執(zhí)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說勤奮》時,從語言細節(jié)入手,將原文中的“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工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與刪改后的“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作比較,引導學生加強對內容的理解。示例,生⑴:兩句話的大意差不多,都是說明基礎差同樣可以成才。生⑵:雖說基礎差也可以成才,但這里有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肯下工夫”。如果不肯下工夫,那么成才便成為一句空話。生⑶:原句說“基礎比別人差一些”,不是說很差很差。原句表達很有分寸感。生⑷:“肯下工夫”,我的理解是,一要目的明確,二要方法得當,三要不怕挫折。因此,要正確認識“肯下工夫”的含義。生⑸:原文說“照樣可以成才”,就是說別人通過努力可以成才,自己通過努力也可以成才。所以說,“基礎差一些”并不可怕,怕就怕自己不努力。最后得出一致意見:只要肯下工夫,這是成才的重要條件。因此,原文表達得更為貼切,更為周密。通過這樣多角度的討論,學生認識到言語細節(jié)在表達時也是不可忽視的。從而,達到了轉知成慧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堂是學生的精神家園。這里沒有虛空,只有實在;沒有荒漠,只有綠園;沒有灌輸,只有喚醒;沒有茫然,只有希望。它像高山一樣堅守,像流水一樣專注。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市余東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