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雁
翻開學生的作文本,幾乎每一個同學都寫過扶盲人伯伯過馬路、送小孩回家、拾到錢包歸還失主之類的事情。他們快樂地編織著同樣的故事,然后套上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真可謂是“克隆作文”。這與我們所知的新課改要求:學生“習作時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體驗。”相差甚遠,不僅失去了作文的“豐富多彩”和“別具一格”,更是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窒息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寫作才情。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一、轉(zhuǎn)變教師指導觀念
1.主題思想由追求高尚向純真自然轉(zhuǎn)變。
以前我們常常用寫有教育意義的事來左右孩子的思想,對小學生本來很高興的追追跑跑、打打鬧鬧等好玩的小事,有老師明確規(guī)定不許寫。在老師這種指導思想下,學生在習作中,擔心這也不能寫,那也不能寫,學生的作文開始安分守己、被套上了不加鎖?!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習作中可以表現(xiàn)社會生活中不合理的現(xiàn)象,也能寫對自己心靈深處卑劣閃念的懺悔,學生想什么就寫什么,什么煩惱、憂愁、愉悅、悲傷的事都可以寫。
2.體裁結構由大同小異向靈活多樣轉(zhuǎn)變。
學生能不能自由表達,體裁結構是個很大的制約因素,比如寫人的文章一定是以人物的外貌描寫開頭,都是以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而且動作、神態(tài)、語言三者缺一不可。在這樣的統(tǒng)一標準要求下,必然導致學生寫作無興趣、語言無個性、無感情,作文也如出一轍。因此我們老師在指導上要從舊有的思維框框中跳出來,讓學生在構思上有一個新的突破,讓他們在構思上也玩玩“變形金剛”的游戲,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覺得“條條道路通羅馬”。
3.作文批改由教師包辦向平等共改轉(zhuǎn)變。
當前有些教師對文章含辛茹苦地改錯字、病句,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還要寫上眉批、總批,老師對學生作文的修改完全一手包辦。葉圣陶先生說得好:“教師改文,業(yè)至辛勤,茍學生弗曉其故,即功夫同于虛擲?!币虼?,在作文修改中我認為應轉(zhuǎn)換角色,把作文批改的優(yōu)先權還給學生,打破教師對作文修改的壟斷,重視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修改的能力,小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在修改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訓練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幾種:一是自我修改,二是學生互改,三是師生合作。
二、啟發(fā)學生自主意識
1.鼓勵個性化的寫實。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必須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引導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寫出具有個性化的習作來。一篇作文的個性,主要在于有獨特的經(jīng)驗感受,情感的投入、豐富的想象、新穎的構思等。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接觸自然,深入社會,盡可能地拓寬生活范圍,參加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項活動中去,自由地觀察思考,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非凡,在平淡中尋找新奇,獲取寫作素材,有了這些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何愁文章沒有個性!
2.激發(fā)個性化的感悟
兒童由于心智水平的差異和生活境遇的不同,往往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感悟,作文教學應走出傳統(tǒng)的一體化的標準模式,鼓勵學生個性化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記得有一次,在學習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后,我讓學生寫學后的感想,寫寫他們心目中的大禹。結果,全班50名學生中有40多名寫的是大禹如何公而忘私和如何使他們感動。只有剩下的幾名寫的是和前面40多個學生不同的感悟,其中有一名學生是這樣寫的:“大禹那種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尊敬、贊美。但是,他三過家門而不入,那樣做也太不近人情。進去看看也不會浪費多長時間,而花幾分鐘看望久別的妻子和孩子都不肯,我認為這樣實在不好……”的確,雖然我們并不完全了解大禹當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具體情況,但這位同學的看法是有道理的。至少他大膽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且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3.提倡個性化的表達。
每個學生才有俊庸,氣有剛柔,學有短長,習有雅俗,差別迥異,有的學生使慣刀槍,沒必要叫他去使棍棒,有的學生善于寫“大江東去”,也沒必要強求他去寫“小橋流水”,有的學生愛寫“風花雪月”,也最好不要強迫他寫“金戈鐵馬”,有的學生文風樸實自然,也沒必要讓他們幽默風趣…為此,在作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張揚個性,用自己喜歡的獨特的語言或形式來表達。
總之,我們要遵循《標準》指引的方向,破除一切違背寫作規(guī)律,阻礙個性展示的作文教學模式,以“啟發(fā)學生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激發(fā)學生自由表達,展示個性,提高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 榆林市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