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英語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優(yōu)化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學習英語的聽、說、讀、寫四會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英語課堂教學 聽說能力訓練
21世紀,現(xiàn)代教學媒體成為英語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現(xiàn)代教育技術走進了校園。多媒體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取代了傳統(tǒng)而單調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手段,并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形象性、直觀性、大容量的特點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大大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應用網(wǎng)絡資源,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增強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對于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我有以下嘗試。
一、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溫特指出:“在語言行為的心理活動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不是思維,而是感覺?!奔匆胍庾R中最強有力的感覺是音響表象所引起的。多媒體形、聲、情并茂的特點在顏色詞教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以一篇題為“Channel Tunnel”(《海峽隧道》)的科普文章為例。這種文章如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講解,既抽象又枯燥,不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恰恰能揚長避短。因為它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那些生僻的單詞,又可以為學生提供立體直觀、圖聲并茂的背景知識,便于學生學習。在確定課文之后,要做的就是資料的搜集準備工作了。對于這項工作,我把它分解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由我來承擔。為此我啟動了百科全書,并在網(wǎng)上逐一閱讀國內外所有與隧道有關的資料,將與課文有關的保留下來,并加以精心剪裁、制作。第二部分工作我布置給學生做。要求他們在課前搜集查詢有關上海隧道的圖片圖表和相關資料,以備上課討論時用。
我設計了這樣的授課方案:把整個教學過程劃分成復習、導入、理解、反饋、總結五大板塊,適時適量地插入多媒體技術加以輔助,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第一階段復習單詞的過程中,我先把上節(jié)課所學的單詞分組按一定順序排列在屏幕上,要求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記住它們,并馬上將這些單詞按原來順序排列逐一寫出,這樣既檢查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又鍛煉了他們瞬間記憶的能力。
在第二階段對課文內容的導入上,我運用了英吉利海峽隧道開鑿過程的一段錄像。生動的畫面、逼真的圖像,加上一段純正的英語背景介紹錄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感覺,牢牢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這段錄像使學生從直觀上認識了英吉利海峽隧道的外形、內觀、開鑿方式及它的長度、跨度和通車時間。我又結合錄像內容圍繞課文要求學生回答一些相關的問題,接著根據(jù)所聽內容進行填充,既鍛煉了學生的聽力,又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填充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在練習答案的訂正上我沒有簡單停留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上,而是通過動畫制作配以悅耳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領略新奇教法的同時對一個個聲形兼?zhèn)涞拇鸢赣懈羁痰挠∠蟆?/p>
在對課文的理解上,我改變以往單一的老師講解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要求學生充分利用有關資料以討論的形式通過自學實現(xiàn)對課文的理解,然后總結出每段的大意,對那些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難點和需要掌握的典型句式逐一列出進行講解。這樣做既避免了對學生已掌握知識的重復,又突出了重點,更重要的是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
最后,我將本課的重點、難點進行總結,并將它們一一列出,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二、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創(chuàng)新欲望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欲望?!痹谟⒄Z教學過程中,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把教材中單調的文字內容,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相結合的多媒體方式,形象、生動、逼真地展示出來,創(chuàng)設出更具直觀性、感染力和挑戰(zhàn)性的情境,使整個過程圖文并舉、聲情并茂、視聽結合,渲染了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使其主觀上產(chǎn)生了對新知識追求的動力。
如教“Time”一課時,利用多媒體的演示,通過看琳瑯滿目的鐘表,圖文并茂,生動形象、豐富多彩,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在短暫的時間里,領悟到學習和掌握時間的重要性。同時設計不同地區(qū)的同一時刻的時差顯示的課件,讓學生在鞏固時間表達法的同時,了解世界各地的時差,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樂學的狀態(tài),達到激發(fā)創(chuàng)新欲望的目的。
三、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造生動、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學家克魯姆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chuàng)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已學到的語言材料?!倍嗝襟w以其生動、直觀形象、新穎的特征優(yōu)化了英語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容量相對增大,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如在對話教學中,教師大多利用圖片或道具為學生創(chuàng)設操練情境。但是,教師所設置的情景往往給學生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在這種非真實的情景中,教師無法讓學生進行大量自覺的操練。課件的制作使語言與語境相結合,學生不僅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以三個具體情景會話為例。
第一個情景會話為:How can I recognize you?大屏幕上放的是一些學生在開“English party”的錄像,要求學生觀察他們的外貌特征及衣著打扮。教師及時向學生介紹會話情景,引導學生回想一下當時是根據(jù)什么特征記住對方的,然后兩人一組運用剛學的句型及詞匯組織簡單的對話。要求學生到前面表演,保證學生自動地嘗試運用英語,在積極的言語交際活動中發(fā)展“創(chuàng)建再生性”的語言能力。
第二個情景會話為:I’m looking forward to meeting you,my pen friend.屏幕上出現(xiàn)兩對正在打電話的pen friends,教師及時進行會話情景介紹:兩個從未見面的筆友現(xiàn)在有了一次見面的機會,他們正在打電話對外貌特征進行自我描述,以便他們見面時能很快認出對方。這一活動是聽說結合訓練,要求學生先根據(jù)屏幕上兩組人物的外貌特征聽兩組對話,從中領悟對話中詞匯與句型的運用,做一些聽力練習(聽力練習打印在卷上),然后學生兩人一組互扮筆友進行口語交際會話。
第三個情景會話為:Can you be a good eye-witness?這也是一個聽說結合訓練。先要求學生觀看一起搶劫案錄像,注意搶劫犯的外貌特征。然后屏幕上出現(xiàn)一個警察和一個目擊者對話的鏡頭,旁邊是搶劫犯的全身像。學生先聽一段警察與目擊者的對話,做相應的聽力練習,接著要求學生兩人一組扮演警察與目擊者組織對話。
為了降低難度,教師可以先進行示范?;顒咏Y束后教師將評出表演成功的、有創(chuàng)意的警察和目擊者,并將他們的相片投在大屏幕上,進行表揚。
四、結語
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它極大地豐富了英語教學的方式及結構,多層次、多維度地展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加強了學習者真實語境下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切實有效地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我們應該深入學習現(xiàn)代英語教育教學理論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理論,進一步研究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通過多媒體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教師學科教學培訓教材·英語.北京大學出版,2004.
[2]于水清,周瑞孝,低起點 大密度 重聽說能力培養(yǎng).外語電化教學,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