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教學目標是通過小學幾年的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與培養(yǎng)目標,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1.以科學教育理論學習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
觀念,即看法、思想,具有深刻性、穩(wěn)定性和情感性的支配行為的認識。教育觀念制約著科學教育目標的落實和教學的成效。所以我們在進行小學科學教育的深化過程中首先要從加強科學教育理論的學習,從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抓起。我們要把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最優(yōu)化發(fā)展的過程看做是促進教師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的過程。
1.1破除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觀念,構建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導下的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有效引導相結合的小學科學教育的過程。
1.2破除過去那種以科學知識為本位的教育觀念,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觀念,構建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廣泛引導學生參與、探究、體驗等多種形式的科學教育過程。
1.3破除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灌輸式教育觀念,確立啟發(fā)式教育觀念,構建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科學教育過程。
1.4破除“一刀切”的教育觀念,確立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構建一般發(fā)展和特殊發(fā)展相統(tǒng)一,共同發(fā)展和差異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科學教育過程。
2.通過課堂教學,注重學生探究性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探究性學習。
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要使學生學會自行探究,就必須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如教學《怎樣加快溶解》一課時,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獲得加快溶解食鹽的方法,并且通過自己實踐得到了實驗的成果,像科學家一樣親歷了探究的過程。他們在實踐中體驗了探究的過程,通過自己動手感受到了實踐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并且通過親自參與實驗操作,掌握實驗方法,為今后進一步的實驗探究打下了基礎。而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遠遠比教師的單純講授深刻得多。
新課程明確提出小組之間的交流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常識實驗教學中,采用小組學習討論的形式,讓小組成員相互交流討論,能促進學生進一步探究。
如教學《彈性》一課時,以研究橡皮筋的彈性大小為例,通過測量,學生得出的結論是橡皮筋拉得越長,橡皮筋彈出的距離越遠,橡皮筋落地的時間越長。由于具體的研究方法不同,學生收集到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大家通過交流討論,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表述方式,獲取了較為豐富的信息。這時教師稍加引導就得出:橡皮筋的拉力越大,它所產生的彈力就越大這個結論。這種學習是透明的,是主動的,是學生通過自己探究得到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許多實驗內容老師還可以在事先布置研討課題,讓學生為爭取自己的發(fā)言權,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采訪,在課堂上各抒己見,熱烈地討論,全身心投入到“科學”的探索過程中去,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性、參加性,促進學生進行了探究性的學習。
觀察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這樣學生才能進行有價值的探究活動。
3.倡導獨具個性的實踐探究
科學課,就其名稱而言可謂是最能與大自然和科技相貼近的學科,就其特點而言是一門能夠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的學科,就其優(yōu)勢而言是一門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喚醒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的學科?!犊茖W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行探究的能力和習慣”。因此,科學課堂應該是自由的天地,如果在課堂上束縛學生的個性,限制學生的自由,牽著學生的鼻子,讓他們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案中規(guī)定的方法學習科學知識,那么學生又怎能從大自然中獲取知識,了解科學的豐富內涵,滿足其探究學習的需求?又怎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怎能培養(yǎng)學生自覺能動地探索知識的能力?
科學的本質是對自然現象和人的思維及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因此,在科學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超越教學目標的即定界線,超越單純的傳承式教學模式,給學生足夠的自由空間,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允許學生個性化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科學探究實踐中,相信倡導這種獨具個性的實踐探究方式,定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完善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讓學生沿著科學的道路追求科學知識,使其學會從不同角度自主獲取信息,實現全面發(fā)展。
4.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品質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外界信息輸入的窗口。觀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培養(yǎng),“看見了”不等于“觀察到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發(fā)明往往歸功于科學家細致的觀察結果,如:牛頓就是從大家熟視無睹的蘋果落地現象,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簡單的單擺現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轉的。所以,良好的觀察品質的養(yǎng)成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觀察品質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4.1觀察的客觀性。“求實、客觀”是培養(yǎng)科學過程技能的基礎,更是科學精神的精髓,應使小學生從小養(yǎng)成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觀察時說實話,說真話,不偽造結果和編造數據,真實反映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4.2觀察的持久性。有價值的科學發(fā)現絕不是“走馬觀花”的結果。如:著名科學家竺可楨通過24年的物候記錄,發(fā)現了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和植物花開花落等物候之間的關系。達爾文也是經歷了幾十年含辛茹苦的觀察與實驗,寫出了著名的《物種起源》。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分析,培養(yǎng)學生耐心持久的觀察品質,從而培養(yǎng)他們一絲不茍和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
4.3觀察的敏銳性。科學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以及能否從細微處捕捉事物的本質,如伽利略就是從教堂吊燈擺動現象,得出了單擺的等時性。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隨時保持對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高度警覺”,這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關鍵之處。
參考文獻:
[1]蔡建華.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最優(yōu)發(fā)展策略的研究.
?。?]毛志強.小學科學教學中注重學生探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