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央行兩度下調(diào)基準利率,與此前不同的是,在“降息”之外,央行還放寬了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qū)間,具體來看,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上限為1.1倍,貸款利率實行下限管理,并從此前的0.9倍被分別放低到0.8倍和0.7倍。
這樣的一種不對稱降息,被普遍認為是中國開始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標志。然而,利率市場化并不是允許存貸款利率浮動這么簡單,這不僅要求金融機構按照市場供應定價,也需要市場之間的不同利率、不同市場之間存在著清晰的利率傳導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個新的基準利率——或者稱“錨”利率,或許是一個必需的步驟。
利率市場化雛形
6月初的第一次降息后,各大銀行普遍將一年期定存利率設在1.1倍的上限上,按此計算,“降息”之后,銀行向客戶提供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卻比不降息前高出了0.075%。
由于今年以來銀行普遍存在吸儲和放貸兩頭困難的問題,對存貸款的競爭也導致了整體利差的收窄。在今年第一次降息后,銀行的利差在極端情況下將被收窄近100個基點,盡管銀行利潤受限,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金融機構向?qū)嶓w經(jīng)濟提供支撐的政策意圖。
從存貸差的歷史走勢來看,中國銀行業(yè)的凈息差一直保持在200個基點上方,到去年達到峰值并超過280個基點。兩次降息后,商業(yè)銀行的凈息差很可能被收窄20個-30個基點,而如果存款的競爭越來越加劇,凈息差可能在未來幾年內(nèi)被壓縮到2%附近。
事實上,中國銀行業(yè)高枕無憂的高速發(fā)展時期應該已經(jīng)成為歷史,這從理財產(chǎn)品在過去兩年的興起中即顯示端倪。各大銀行為了吸引存款而大手筆派出讓人心動的存款利率,而背后事實上是用貸款來貼補,這已經(jīng)是一種利率市場化的雛形,而降息并放寬浮動區(qū)間只是官方對此的一種默認而已。
央行的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中,對各大銀行執(zhí)行新利率機制的情況作出了這樣的一種表述:一個特點是存款利率并沒有全部一浮到頂,而是初步形成了分層有序的定價格局。
具體來看,第一次降息后,大中商業(yè)銀行將一年以內(nèi)的定存利率上調(diào)至基準利率的1.1倍,但保持1年以上的定存利率不變,甚至調(diào)低其利率水平,而中小和外資銀行則普遍調(diào)高了各期限利率水平。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具體分析,大銀行的融資能力較強,因此只愿意在短期利率上與小銀行進行競爭,而降低長期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未來的利率水平預期較低,因此不愿意承擔長期利率走低的風險。而小銀行和外資銀行的議價能力較差,因此吸儲仍是第一要務,成本并不是其關心的重點。
銀行利差收窄
一個更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在降息后,與存款相比,理財產(chǎn)品的收益率下降幅度更大,這是否意味著降息對銀行的影響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呢?
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容易,我們首先需要回到銀行的定價機制上,才能明白銀行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從銀行的負債方看,其負債主要由存款構成,傳統(tǒng)上認為,大銀行的資金成本差不多是一年期存款利率和活期利率的平均數(shù),考慮到由于存款競爭加劇,降息前其資金成本差不多為2.5%。
很多人往往容易忽視活期存款利率對銀行的影響。在本次降息周期中,銀行的活期利率也被下調(diào)15個基點,而很多銀行為留住存款,采取活期利率按照上限定價的辦法。因此整體看,銀行的資金成本在兩次降息后,下滑幅度大約在15個-20個基點,接近2.3%。
對于中小和外資銀行來說,其資金成本主要按照定存和理財產(chǎn)品利率定價,在降息前,按照定存和理財各一半的比例,其資金成本大約在4%左右,而兩次降息后,其資金成本大約回落至3.5%左右的水平上。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小銀行和外資銀行的資金成本較大銀行仍高,但回落的幅度更大。
從銀行的資產(chǎn)端來看,其主要資產(chǎn)是貸款、債券以及銀行間的同業(yè)拆借,貸款利率水平按照央行公布值,在降息前加權利率水平大約為7.6%,但債券的收益率較低,一年期的債券收益率平均大約在3%左右,同業(yè)拆借也差不多在3.5%的水平上,按照80∶15∶15的比例,并考慮存款準備金的因素,銀行整體的資產(chǎn)收益率在5.2%左右,而降息之后,央行表示6月份新增貸款的加權利率水平為7.0%左右。假設7月份再度降息后,新增貸款的收益率水平繼續(xù)下滑至6.5%的水平,債券收益率繼續(xù)下行至2.5%的水平,同業(yè)拆借至3%,銀行的整體收益率則大幅下滑至4.5%。
對于大銀行來說,降息前其凈資金收益率大約為2.7%,但降息后,其凈資金收益率則下滑至2%。中小銀行和外資銀行受到影響較小一些,降息前凈資金收益率1.2%,降息后約為1%。
參考以上的資金收益率會發(fā)現(xiàn),很多銀行事實上在“賠錢拉存款”,這意味著未來銀行業(yè)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對于整個宏觀經(jīng)濟來說,更加激烈的銀行競爭以及不斷收窄的利差,具有正面影響,企業(yè)也能夠從中獲得實際的利益。
尋找新的基準利率
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以及利差的收窄,意味著中國銀行業(yè)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商業(yè)銀行可能進一步將理財產(chǎn)品擴大至更大范圍。
伴隨著融資成本的提高,商業(yè)銀行將會用腳投票,逐步放棄低收益率產(chǎn)品,今年以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超短期融資債券發(fā)行困難即為一例,與此同時,銀行間的市場同業(yè)拆借利率水平也可能被逐步推高。
對于央行來說,一個新問題也被提出,按照這樣的趨勢,制定終端的存貸款利率作為基準利率,其指導意義變得越來越小,由此,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是否需要往上游尋求基準利率指標,并以此來指導市場利率,并逐步將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制定權完全交給市場。
從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來看,央行很少直接干預商業(yè)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其往往以央行對商業(yè)銀行、商業(yè)銀行對商業(yè)銀行的借貸成本為基準利率,通過流動性注入或回收的方式,來實現(xiàn)利率政策的傳導。以美國為例,美聯(lián)儲的所謂聯(lián)邦基準利率,事實上是美國同業(yè)拆借市場的利率,美聯(lián)儲通過流動性管理,以保證該基準利率向其指定的目標利率水平靠近,來實現(xiàn)其貨幣政策。
從這一角度考慮,認為利率市場化即為不對存貸款利率設限,顯得過于簡單了,對于央行來說,放棄了制定存貸款利率,那么以何作為其貨幣政策的目標呢?換句話說,央行應該拿什么向市場說明,其工作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嘗試機會來臨
目前來看,一個成熟的基準利率指標尚未出現(xiàn),而尋找和培育這一指標可能仍然需要較長的時間。同時,中國的金融行業(yè)也存在著很多的監(jiān)管壁壘,這些都可能影響基準利率的有效性和真實性,比如說目前存在的存貸比的限制、每年制定的新增貸款和廣義貨幣增長目標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的金融機構主導市場,也導致類似LIBOR操縱案的實例在中國發(fā)生,這也將影響市場利率的有效形成。
目前是開始這樣一個討論和實際操作的好時機,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鼓勵市場力量的參與。
從各項市場利率的表現(xiàn)來看,銀行間市場的上海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利率(SHIBOR)以及7天債券回購利率是目前最受關注的市場利率。由于通過票據(jù)作為抵押,因此不存在太多的銀行間授信問題,7天回購利率的成交量十分活躍,并成為市場最為重要的短期流動性指標利率,其引導市場的指標意義也十分明顯。與7天回購利率相比,SHIBOR存在著一定的非市場特征,比如說在市場流動性寬裕時,實際的資金成交價格往往要大幅低于每天的SHIBOR定盤價格。
與7天回購利率相配套,中國央行似乎也開始鼓勵與此同期限的另一種利率產(chǎn)品——7天逆回購利率。逆回購指商業(yè)銀行從央行借錢,那么逆回購利率則意味著市場資金成本的上限,舉例來看,如果7天回購利率超過7天逆回購利率,那么銀行可以直接從央行借錢,并拆放給其他市場參與者。這樣的結構,似乎與發(fā)達經(jīng)濟體的做法比較相似。
然而,與發(fā)達經(jīng)濟體不同的是,中國央行目前采取“既定價也定量”的做法,即央行每周不僅通過向大型金融機構詢量來確定逆回購發(fā)行的規(guī)模,也通過制定逆回購利率來穩(wěn)定市場預期,這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市場即使缺錢,在很多時候也沒辦法獲得有限的逆回購。成熟的做法應該是“只定價不定量”,但不愿意放棄流動性調(diào)控的初衷,讓央行也有些左右為難。
盡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陷,這樣的一種嘗試無疑不是利率市場化的一種有益探索,同時,一旦短期利率的市場機制逐步確立,這樣的機制也可以被延伸至長端利率,并逐步形成對債券市場的有效支持。
一個成熟的利率結構應該是,商業(yè)銀行自由制定存貸款利率的同時,央行仍可以通過“有形之手”來面對商業(yè)銀行,以此來管理市場,并通過有效的利率傳導機制來實現(xiàn)貨幣政策。
因此,央行的“松綁”之舉,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步驟,但未來的添磚加瓦仍需要更加細致的市場建設,而新的利率傳導機制的建立,不僅需要樹立新理念,更需要市場力量的參與。
作者為澳新銀行大中華區(qū)首席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