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來,在宣武門附近有一條“象房街”,因宮廷在此設置象房而得名。此街名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民初。
所謂“象房”,是皇家用來豢養(yǎng)和馴化大象的地方。在這里被馴服的大象野性全無,變得“奴性”十足。康熙三十二年,一位沙俄使節(jié)觀看過馴象表演后大為驚訝,記錄下其中一些細節(jié):“奴嗾之,乃作虎嘯,聲震屋宇;又有聲如牛馬,又如南方小鳥。尤奇者,學吹號?!?br/> 朝廷馴象可追溯到元代。《馬可波羅行紀》中就有大汗乘坐“馴象”的生動描述?!榜Z象”之陣是朝廷重大典禮,更是皇帝征伐、出巡的儀仗。在元代,一般是在四頭象上安置精美木樓,內鑲金錦,外覆獅皮,天子御坐其中,攜12只獵鷹,征討或巡游四方。至明清時,皇帝乘金輦,前后均有龐大精美的馴象群護衛(wèi)以壯勢。
在典禮上,馴象和馴象師皆披紅掛彩,招搖而過,風光無限。馴象師是向大象發(fā)號施令的主子,卻被宮廷喚作“象奴”。大象這種強大的動物在馴象師手下變?yōu)槿鮿?,任其馴服、欺凌。但在皇帝家看來,他實在是個不值一提的奴才。生活在這種耐人尋味的落差中,馴象師的性格異于常人。
他們能將野象訓練得“令其行則行,令其止則止,令其跪拜則跪拜”。馴象見到皇上,也跟卑臣一樣長跪不起。其實,大象的所有動作均由馴象師暗暗操縱,卻顯得大象頗通人性。威猛的大象能做出這許多靈氣十足的動作,足見其在日常訓練中受了不少磨難。跪地的大象只有在皇上說“免禮平身”時才能在馴象師的指令下站立,并獲得不少恩賞。
元人熊太古在《冀越集記》中描述了馴象的過程:“人掘坑坎,以草木覆之?;蛳笙萦诳又?,餓數日,人以草飼之,與之曰:我能飼之。且曰:若從我,我能掘坑作平地,使汝出求食。象若應之,即登其身拊摩之,不動,得出坑,終身不敢傷此人。”馴象的過程顯得充滿童話色彩,大象受的罪不過是餓肚子而已。實際上,馴象師為脫去大象野性,對其恩威并用,十分殘酷,這跟朝廷招降納叛的伎倆如出一轍。沙俄使節(jié)也寫道:“有一象尚未練習,鎖前二足,未經出戶,地旁有深溝,似防其變。”
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除了在朝廷特設飼象所,隸屬錦衣衛(wèi)掌控,還特設馴象衛(wèi)這一軍事機構,以便捕捉、馴化野象,用以對付南方麓川土司的象陣。馴象衛(wèi)在長期征剿過程中,開始兼有捕馴野象和鎮(zhèn)戍邊防的職能,成了象軍。馴象衛(wèi)最高長官為南通侯,鼎盛時曾統馭象軍2萬多人。換句話說,南通侯便是級別最高的馴象師。到了清代,朝廷專設鑾儀衛(wèi),沿襲明代錦衣衛(wèi)飼象所制度,從順治元年開始,改稱馴象所,分東、西二司,以馴養(yǎng)宮廷儀仗所用的“儀象”。每年6月初,象房前彩棚高搭,旗幡招展,鼓樂齊鳴,象房內的“儀象”款步而出,過象房橋,出宣武門,到護城河洗濯,引上萬草民觀賞。
元明清諸王朝何以對“馴象”如此看重?原因很簡單,大象是陸上最龐大、最威猛的巨獸,同時也是呈示天下太平的瑞獸,天子坐于其上更顯皇權威儀。然而,咸豐年間,因洪秀全起義,兵荒馬亂,南方貢象之道斷絕,象房僅存之“馴象”紛紛倒斃,原因是馴象師克扣糧草以自保。馴象師的本性于此暴露無遺。其后,清國危機日益加深,割土賠款,國之命脈被洋人控制,南方屬國(越南、緬甸等)被法英占領,象房再度凋敝,馴象師們時常開小差。光緒十年春,由于訓練及管理疏忽,一頭參加儀典的“馴象”突然發(fā)狂,從西長安門逃出,一路毀物傷人,還將一個太監(jiān)拋到皇城墻頭。
光緒末年,象房里最后一頭“馴象”死了,這當然不是好兆頭。巨額的賠款和蜂起的反抗,令王朝枯竭到養(yǎng)不活一頭大象。中南半島的藩國也不再貢象,象房遂廢,馴象師四散謀生。
宣統末年,原來的象房舊址變成了資政院。民國初復改為眾議院,又于象房橋西路北建參議院,蓋起了嶄新的國會大樓,象房街由此更名國會街。新的國會建立在舊朝象房的基址上,宿命般地預示建立民主憲政的艱難與曲折——從袁世凱到段祺瑞,從曹錕到蔣介石,只不過把所謂國會當作現代“馴象”而已,而這些手握重權的專制魔影便是“馴象師”。
作者為自由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