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是教育自身的屬性,教育性需要教育者通過各種策略和手段(即教育原則支配下的教育方法)在被教育者身上體現出來,所以教育者的教育精神直接影響了教育性。
不同教育者的教育精神是不同的,可能是利己的,亦可能是高尚的。只有愛智兼?zhèn)涞慕逃撸拍軐崿F愛智統一的教育。以往的教育過分強調教師的知識性和機械性的管理能力。其實,具備這種能力的教師并不可能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自己任教的這幾年中,越來越覺得知識的重要性僅次于精神的重要性,深刻覺得學生的知識并非是自己教會的,如果一個教育者能讓學生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這比教會有限的知識本身更為重要。當然,這里的意思并不是說知識不重要。
我們的專業(yè)教育要注重干預,干預需要策略,任何策略都離不開情感(即關懷性),有情感的干預更易被受教育者所認可和接納,利于受教育者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人。雖然,當前提倡以人為本,在理論上強調教育的個人本位,但不論在何時,專業(yè)教育的方向都是社會本位的,教育者有相對的言論自由,但為了應試又不得不引導學生無言論自由地去參試,這點可以理解,太自由的教育只能培養(yǎng)出很“精神”的人。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人,從而也就不利于自身發(fā)展,這反倒是一種失敗的教育。
關懷性的升華是愛,策略性的升華是智,教育精神的內涵就是愛智統一。這句話反復讀來,越來越覺得說者的大智慧。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把我們的情感和教育方法升華。只有這樣,自己的教育精神才會升華,自己才會看懂或讀懂孩子的內心,才能實現變被動為主動的教育,才能被孩子和家長所接納,才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ㄗ髡邌挝?山西省太原十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