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高校新聞評論教育的實踐特色

2012-12-29 00:00:00陳瑤
新聞愛好者 2012年11期


  【摘要】無論是在革命動蕩的民國還是改革開放激蕩的當下,在現(xiàn)代化轉型過程中,如何面對公共問題、公眾輿論、社會危機,報刊已成為各種理念的重要載體,新聞評論更成為傳播思想的重要利器。新聞評論在新聞學教育中也一直作為基礎性專業(yè)課程。盡管如此,綜觀民國高校新聞評論的課程地位、教學環(huán)節(jié)、師資隊伍等方面,與當下新聞評論教育相比仍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本文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搜集考證,以民國高等新聞教育機構中開設的“新聞評論”課程為研究主線,梳理該課程在新聞學教育中的實踐特色,以期為當下新聞評論的教學提供新的視角和歷史借鑒。
  【關鍵詞】民國高校;新聞評論;實踐特色;歷史借鑒
  作為黨和政府的路線風向標,新聞評論擔當著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等重要作用。筆者發(fā)現(xiàn),如今大學設置的新聞評論課程,在課程地位、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nèi)容等方面與民國時期相比都有較大變化。不論是在革命動蕩的民國還是改革開放激蕩的當下,盡管時代不同,但新聞評論在社會輿論中的作用是深刻的、不容小覷的,新聞學專業(yè)的新聞評論教育更是馬虎不得。據(jù)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民國新聞評論教育之特色進行考證和探索,為當下新聞評論的教學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jù)和經(jīng)驗借鑒。
  民國時期的新聞學教育主要在中等職業(yè)教育、成人(業(yè)余)教育和大學新聞系三個層次上進行。據(jù)李秀云所著《中國新聞學術史(1834—1949)》統(tǒng)計,近代中國有82所教育機構開展了不同性質的新聞教育,其中高等新聞教育機構39所,占比例最大,是中國近代新聞教育機構的核心組成部分。本研究亦以民國“高等新聞教育機構”(下文均以“民國高校”簡稱之)中設立新聞系的高?!靶侣勗u論教育”作為研究的主體,加以考證與探索。
  民國年間,我國的新聞教育一直“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目的,以新聞職業(yè)技能訓練為教學重點”,將培養(yǎng)專門性人才作為辦學宗旨,這在新聞學的課程設置中有著顯著體現(xiàn)。筆者從已收集到的高校新聞專業(yè)課程表中發(fā)現(xiàn),實操性強的課程占絕大多數(shù),“新聞評論”(“評論寫作”、“社論寫作”)更是作為專業(yè)必修課為眾多高校所重視?!案邔W分、多學時、多實踐”是民國高校新聞評論課程的基本特點。
  新聞評論教學在民國高校中的專業(yè)基礎地位
  民國早期的新聞學教育提倡“新聞本位”,即強調(diào)講授新聞基本理論、基本業(yè)務和基本技能。在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學會中,徐寶璜的授課注重“編輯新聞之練習”,邵飄萍的授課則注重“評論新聞之練習”。專題講授“評論寫作”,雖為講座性質,但卻是相對獨立地講授新聞評論寫作的開始。此后,在民國高校的新聞學課程設計中,“新聞評論”一般定位為“專業(yè)必修課”,授課時數(shù)多,課程學分高。
  從課程定位來看,新聞評論課程一般被列為專業(yè)必修課。1923年,由徐寶璜先生創(chuàng)辦的平民大學新聞系,在15門專業(yè)類課程中,即開設“新聞評論法”、“評論實習”兩門。燕京大學新聞系極為注重對學生采、寫、編、評的新聞業(yè)務訓練,在第一學年即開設“社論”,新聞編輯課程總量(含采訪、寫作、編輯、社論)更在專業(yè)課程中占比高達73%。
  從課程學時安排來看,新聞評論課程學時較長,且以安排兩學期授課及實習為多。如復旦大學于本科第四學年開設“評論練習”,課程分為上下兩學期。平民大學開設的“新聞評論法”于本科第三學年開設,“評論實習”則于第三、四兩學年開設,足見其學時之長。學時長,表明了教學機構對該課程的重視,也說明教與學的內(nèi)容和分量都較多較重。
  從課程學分安排來看,新聞評論課程學分高。如復旦大學開設的“評論練習”分上下兩個學期,共計6學分。綜觀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其他課程,基本上每門課程的學分均為2至3分,而“評論練習”一門課就安排了6學分。這樣的情況同樣存在于燕京大學、中央政治大學及其他新聞??茖W校中,在此不一一贅述。
  專設評論實習課,開創(chuàng)實踐型教學的新局面
  民國時期,新聞教育被定位于新聞專門人才的養(yǎng)成教育,十分重視新聞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開設專門的評論實習課程,教學中采取講授與評論實習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的職業(yè)技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既是當時新聞評論課程的一大特色,也是它與目前同類的新聞評論課程的不同之處。
  復旦大學于第四學年開設的“評論實習”實行每周一次講習和兩次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燕京大學的課內(nèi)實習,在講授課程過程中讓學生接受采、寫、編、評的訓練;其報紙編輯管理的校內(nèi)實習,系以師生自辦的校內(nèi)刊物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實習機會,報紙的社論、編輯、采訪等均由學生分任。[1]此類實踐教學模式的開展,為應用型學科培養(yǎng)人才提供了更為直接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打開了我國文科專業(yè)實踐教學的新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大學新聞系師資力量主要來自新聞機構的從業(yè)人員,當然也包括“新聞評論”的任課教師。奮戰(zhàn)在新聞第一線的新聞機構從業(yè)人員,擁有豐富的經(jīng)驗,他們“談經(jīng)驗、講技術、論方法”,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對新聞評論在增加理性認識的同時,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
  英文教材引進思想,教員講稿言傳身教
  民國時期,新聞學專業(yè)普遍缺乏中文教材。梁士純(1934年至1937年主持燕京大學新聞系工作)在主持燕京大學新聞系工作時曾指出:“現(xiàn)在學校所用的新聞學課本,差不多皆為英文,或少數(shù)由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書籍。最近幾年來,關于新聞學或新聞事業(yè)的著作,也可算不少,不過這些書籍大致都是屬于普通介紹的性質,不能作班上的課本之用……”[2]
  直到20世紀40年代,教材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國高校的新聞教育工作者。儲玉坤在他的《現(xiàn)代新聞學概論》中指出:“在中國出版界,新聞學著作少得可憐,真有些鳳毛麟角,因此在教授方面,感到教材的缺乏?!?br/>  據(jù)已掌握的史料顯示,民國高校新聞評論課程大多以教員講稿及新聞學英文原著為課程教材,其中教員講稿多無文本流傳于世,其概況只零星見于高校校史。如平民大學報學系,該系的教材有的由本系教師編寫,有的則由教師口授學生做筆記。英文教材方面,有美國教會背景的燕京大學新聞學系,開辦期間,幾乎沒有用過一本中文教科書。其圖書館所藏的全部500余部報學書籍中,99%由美國人所著[3]。
  作為新聞評論教材的教員講稿是教學與前沿實踐的結合,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既有教益又饒有興趣的教學內(nèi)容。而將英文原著作為教材,把最先進的辦報理念和專業(yè)研究引入課堂,更為學生提供了傳播國際化的專業(yè)視野。
  新聞評論專著日益獨立化、學科化
  早在民國初期的各類新聞學專著中,已經(jīng)有談及“新聞評論”的內(nèi)容。如我國第一部《新聞學》(徐寶璜,1919年)中對新聞的定義、新聞采訪編輯、新聞評論寫作等問題作了較深刻的闡述。其后,隨著新聞評論專著朝著獨立化、學科化的方向發(fā)展,坊間又出現(xiàn)了專門論述新聞評論的專著。盡管數(shù)量有限,但也體現(xiàn)了新聞評論的發(fā)展及其應有的重要地位。
  1929年,郭步陶在復旦大學新聞系講授“評論實習”,并出版了《編輯與評論》一書。全書分為“編輯”與“評論”兩編。第二編“評論”下設五個章節(jié),分別是概說、評論的種類、評論的變遷、評論記者應有的條件、評論的作法,第一次較為系統(tǒng)全面地闡釋了新聞評論。1937年,他又編著了我國第一本獨立的評論研究專著——《時事評論作法》,由潘公弼、李浩然、謝六逸等人作序。1947年,程仲文編著的《新聞評論學》分新聞評論與評論記者、新聞評論三要件、新聞評論寫作入手等5編。這是我國第一本把評論提高到學科高度上來的獨立專著,表明新聞評論已從實用新聞學中獨立出來,開始朝專業(yè)學科的方向發(fā)展。
  民國高校新聞評論教育的實踐特色及借鑒
  民國高校新聞評論教育的基本實踐特色為“基礎專業(yè)課、多學分、多學時、多實踐”,而當下高校的新聞評論教育雖然基本保持基礎專業(yè)課的地位,但課程往往只開設一個學期,學分多為2分,而且還未曾見到專門設立的評論實習課程。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新聞教育實現(xiàn)了由以技能訓練為主轉為技能訓練與學理教育并重,以培養(yǎng)既有深厚理論功底又有豐富傳播技能的復合型新聞與傳播人才。這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轉變。但面對實操性強的課程時,并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新聞學專業(yè)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應用型的學科,我們時刻都不應忘記培養(yǎng)的對象是為業(yè)界輸送大批實用型人才。他們既要有正確的新聞觀,同時又要有很強的實際操作的動手能力。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民國時期的新聞評論教育十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新中國成立后卻未能保持其實踐性強的特色呢?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忽視加強評論寫作實踐的訓練和培養(yǎng)。我們要認識到,教育學生具有正確的新聞觀固然重要,但新聞觀必須落到實處,要通過新聞實踐予以體現(xiàn),否則只是紙上談兵式的空洞理論而已。二是缺乏足夠的能從事新聞評論教學的師資力量。目前,盡管有許多優(yōu)秀的高學歷人才加入新聞教育隊伍,但他們未必有嚴格而實際的新聞采寫編評工作的歷練。所以,對他們來說,有一個“補課”或重新回爐的問題。三是部分從事新聞評論教學的老師對加強課程的實踐性存在畏難情緒。他們往往覺得評論寫作的要求較高,不同于消息或新聞特寫寫作,只有通過新聞工作實踐才能予以掌握,在學校課堂上是難以學到的。這種把學習與日后工作割裂開來的看法自然是不對的。我們不應否定評論寫作的要求雖然較高,也正因如此,才更應在學習階段努力予以加強。如通過寫作一事一議的小言論,或就當前主要熱點問題撰寫小評論等具體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而不能見難而退,就此卻步。
  綜上所述,筆者切望通過對民國高校新聞評論教育的梳理,為當下新聞評論的教學提供不同的視角和經(jīng)驗借鑒,其要點是:
  首先,從課內(nèi)、課外兩方面著手,加強新聞評論課程的實踐訓練,在原有課內(nèi)實踐訓練的基礎上增加課外實踐訓練。如在第三學年開設“新聞評論實習課”,鍛煉新聞業(yè)務能力。倘若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欠缺之處,還可在第四學年予以加強,用以提高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和競爭力,進一步體現(xiàn)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的職能。
  其次,開放多元化的教學環(huán)境,加強新聞評論課程的實踐價值與意義。聘請在職的新聞從業(yè)人員來校擔任兼職教師。目前,許多國家的應用型大學都在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他們從各專業(yè)領域邀請具有專業(yè)特長,又有余力的人員來校擔任部分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還可以派出年輕教師去新聞機構進修,加強采寫編評等課程的實際教學能力。這樣做,將有利于加強實踐教學,密切學界與業(yè)界的聯(lián)系,有利于建構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新模式。
  最后,加強新聞評論課程的學術價值,將最新鮮的研究“端進”課堂。民國時期,學者們注重在新聞教學中貫穿他們的新聞思想,教員們將最新的學術成果或實踐經(jīng)驗呈現(xiàn)于課堂,在有利于學生接觸到學術前沿的同時,又能活躍課堂氣氛。不僅如此,教員還可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其研究成果的反饋與檢驗,這種有機互動有利于新聞學教育在理論層面的上升,更能促進新聞評論研究的發(fā)展。
 ?。郾疚臑轸吣洗髮W科研培育與創(chuàng)新基金研究項目“民國時期廣告學教育史研究——以廣告學和新聞學的關系形成和發(fā)展為中心”(編號:10JYB2065)(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參考文獻:
  [1]齊輝,王翠榮.燕京大學新聞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教育評論,2010(1).
 ?。?]梁士純.中國新聞教育之現(xiàn)狀與未來.北京:燕京大學新聞系,1936.
  [3]劉豁軒.報學論叢[M].天津:天津益世報社,1946:117.
 ?。ㄗ髡邌挝唬呼吣洗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