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QPU8MraZ3qE8HBdMWXTGdH.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2VWFWorHimWPDe8xKHyqWK.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aLwp2bWKADf9prfnqE2NqV.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FnqSK2QywbpMBHf95EmCCi.webp)
他是中國最著名的體育攝影記者,他拍攝過近千名世界冠軍,他相信器材,更相信自已,他說,體育攝影應當藝術化
那些凌空飛躍,那些激情爆發(fā),那些挺胸沖刺……體育賽場上的種種精彩瞬間,被楊昌忠一一捕捉。許海峰的凝神靜思,鄧亞萍的虎虎殺氣,伏明霞的一絲不茍……,幾百位世界冠軍的競技風采,在楊昌忠的鏡頭中凝固。
楊昌忠,是中國最著名的體育攝影記者。建國六十多年來,中國體育攝影在國際體育界舉辦的大賽中,獲得過七次世界大獎,楊昌忠獨攬四個,占據(jù)半壁江山。1995年,獲得中國體育攝影最高獎——五環(huán)金像獎。2002年,被中國體育攝影學會授予“中國體育攝影特別貢獻獎”。其攝影作品獲獎次數(shù)更是不計其數(shù)。
用照片展現(xiàn)世界冠軍風采
自1966年在北京軍區(qū)炮兵部隊從事專職攝影工作始,楊昌忠一直沒有離開過照相機。他站在攝影機背后,觀察,捕捉,記錄,在他的攝影機中,照相已不僅僅是某一個瞬間的捕捉,更有著各色人生的跌宕起伏。他的照片看似是賽場上某個精彩瞬間,實則是一個人的性情展現(xiàn)和生命軌跡。
楊昌忠彷佛特別愿意捕捉那些生活中的高濃度的沸點時刻。在他的照片中,常??梢孕岬揭环N飽滿的情緒,好似穿透天空中的一道道閃電,劈刺刺的聲響直擊人心。早期在軍營中抓拍的滲汗的炮手如是,從事體育攝影后抓拍的冠軍奪冠瞬間如是,甚至即便是許海峰靜默的側影,排球隊員們沮喪的身影也同樣如此。他愿意透過人物,去探索人物的內(nèi)心。人都是有氣場的,楊昌忠的攝影,便是將照相機前人物的氣場傳遞出去。
“我不愿意攝影師只做匠人的工作?!睏畈艺f。楊昌忠所謂的“匠人的工作”,是指那種體育攝影中的固定模式:拍賽跑,拍終點撞線;拍籃球,則是框下跳投;拍跳高,則飛躍橫桿,拍足球,則門前爭奪,永遠是千人一面。這些是體育攝影公認的程序化操作,按照這個套路,永遠不會出錯,但是,也很難出彩,楊昌忠看多了,想的是,怎樣能拍出一種體育精神,一種人性之美?他覺得,這些也應該呈現(xiàn)在照片上。體育攝影,不應該是簡單的寫實和抓拍,還應該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那種本質,包含著運動精神,內(nèi)心世界,甚至可能是滔滔的人生。
他開始尋找這種運動本質,在拍攝前,他習慣于拿出紙和筆,記下自己心中閃現(xiàn)的火花,并尋求火花迸射的可能性。
于是,他會在眾人圍觀的焦點中輕輕后撤,他要看到焦點更遠的半徑。如果有可能,盡可能地去爭取這種可能,他會與攝影對象有簡短的交流,做一些文字記者的案頭工作,“和拍攝對象聊天挺重要的,你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知道他的性格特點,也就能抓到更貼近真實的照片?!睏畈艺f。
一個簡單的例子,1987年,北京舉行國際健牌臺球大賽,世界頭號種子選手史蒂夫?戴維斯首次來中國參賽,引起臺球界的轟動。怎樣才能表現(xiàn)出這位世界明星的風采,楊昌忠查閱了大量反映臺球運動員風貌的照片,但又找不到感覺,于是,他想在比賽前會一會戴維斯,第一次約,對方太忙,沒時間見,楊昌忠沒有放棄,他通過朋友找到史蒂夫的翻譯,在翻譯的大力幫助下,楊昌忠終于見到了史蒂夫本人,在這次會面中,史蒂夫告訴楊昌忠,臺球的擊打式的成功僅僅是表面現(xiàn)象,而成功的實質反映在觀察,思考,判斷和決心等諸多方面。楊昌忠心中有了底,在以后幾天的賽場上,楊昌忠一直端著相機,捕捉戴維斯在打球過程中的沉思冥想。整整三天半,他終于拍到了《世界冠軍的難處》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中沒有臺球選手一貫的擊打動作,唯有戴維斯一幅抓耳撓腮,舉棋不定的思考畫面。當戴維斯再次來華比賽,楊昌忠當面送上這張照片,戴維斯先是一愣,繼而大加贊賞,戴維斯認為,這是他本人多年臺球生涯最直觀生動的寫照,也是臺球競賽的經(jīng)典之作。
這張照片也在攝影界引起一陣旋風,獲得國內(nèi)外16項大獎,其中一項是1987年世界最佳體育攝影作品獎,還被收錄在當年的國際體育攝影年鑒。
楊昌忠和鄧亞萍有過多次交談,在聊天中,他感受最深的是鄧亞萍身上那種舍我其誰的霸氣,鄧亞萍也曾多次和他說過:“乒乓球比賽是一個既要比技術,又要比心理素質的綜合性較量,賽場上,只要有壓倒對方的豪情壯志,就會全面發(fā)揮出自己的競技水平,最終戰(zhàn)勝對手,奪取冠軍。”
楊昌忠琢磨著鄧亞萍的話,如何拍好鄧亞萍?是拍她左突右擋的靈敏,還是拍攝她伺機等待對方搏殺的專注?楊昌忠都輕輕地在心中否定了。1995年5月,第4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天津舉行,楊昌忠前往觀戰(zhàn),鄧亞萍蓄勢待發(fā),勢要拿下此次錦標賽冠軍,實現(xiàn)全部女單冠軍大滿貫的夢想。在此次錦標賽中,鄧亞萍斗志昂揚,抽殺兇狠,每每在打出好球后,就會揮拳吶喊。楊昌忠一直在攝影機后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鄧亞萍,他覺得,鄧亞萍的情緒還有更高的時刻,終于,冠亞軍爭奪戰(zhàn),鄧亞萍經(jīng)過奮力搏殺,取得了最后勝利,鄧亞萍氣勢昂揚的鏡頭被楊昌忠瞬間捕獲。那張照片迅速廣泛傳播,成為鄧亞萍乒乓球之戰(zhàn)的經(jīng)典之作,如今,國人每每想起鄧亞萍,都會想到鄧亞萍氣勢昂揚的精彩瞬間。
相比機器,更相信自己
在攝影界,最難的便是做體育攝影,體育攝影重在抓拍,攝影界也倍加推崇“抓拍”。日本攝影評論家重森泓淹先生曾經(jīng)說過:“抓拍手法就是要求我們在眼前司空見慣的客觀世界中,把原先未曾意識到的東西顯示出來的一種方法?!睆倪@個意義上說,楊昌忠所從事的體育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發(fā)現(xiàn)。
做體育記者累,需要常年將那些作戰(zhàn)工具背負在身,做長途跋涉的旅行。出差是家常便飯,出差后不能按點回家也是常事。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的攝影經(jīng)歷,也是楊昌忠記者生涯中最累的一次,但是也是最有收獲的一次,在去之前,他就給自己設定了目標,那就是不丟棄中國運動員任何一個能夠奪取金牌的項目。他在去之前做足了功課,仔細分析哪些賽事會成為經(jīng)典,哪些賽事有可能會爆出冷門。他為了不丟棄任何一個有亮點的比賽,扛著幾十斤重的相機連軸轉,每天睡覺時間不足四個小時,睡覺沒時間,吃飯沒時間,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趕賽場,拍照片。十幾天時間內(nèi),沒有給自己放過一天假。就是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負荷下,他完成了自己預先為自己設定的目標,現(xiàn)場抓拍了中國全部的16位冠軍奪金瞬間。
從事體育攝影幾十年來,在他的鏡頭下,收錄了九百多位世界冠軍的照片,最重要的是,這些照片絕大部分都是在賽場抓拍的。
常常有人問他:“你現(xiàn)在用的攝影器材是什么?”楊昌忠總是不知怎么回答。他沒有什么特殊的偏好,對于攝影器材,他要求也不高?!拔矣X得,如果沒有場地距離的限制,什么樣的機器,也不是特別重要?!睏畈艺f:“相比較機器,我更相信我自己?!?br/> 這不是他自負,這是多年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總結。有一個例子,1983年,第三屆全運會男子跳高決賽,在拍攝朱建華跳高破記錄的那場比賽時,很多同行都拿了自動擋機器,為的是不放過任何一個點,因為在翻身跳躍的那一瞬,可能就在那零點零幾秒的一點,怎么能抓到這個點,很多人選擇自動擋,就像機關槍“當當當”打過去一樣,無數(shù)發(fā)子彈中總有一發(fā)能打到目標。楊昌忠并不這樣認為,他在拍攝那一瞬間,把自動擋關閉了,將手放在快門上,等待著最關鍵的那一瞬,當朱建華開始飛身翻越,將要躍上橫桿時,他快速,準確地按下快門。朱建華躍身過杠經(jīng)典瞬間的畫面便被永遠定格。這需要攝影師大膽,判斷準確,經(jīng)驗豐富,楊昌忠都做到了。
1998年,英國飛車王子埃迪飛躍長城,楊昌忠去現(xiàn)場拍攝,這一次,他仍然選擇手動擋,在關鍵時刻,他永遠選擇手動,他相信,自己能夠用M擋快門捉住那一瞬。
體育攝影藝術化
“體育攝影不僅僅是一項體力活,更是一個腦力活,攝影要動腦?!边@是楊昌忠常常說的,“功夫在詩外,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攝影。攝影不單單需要有美學理論,還要有文學功底?!边@是楊昌忠的攝影觀。
1997年秋,在清華大學文化藝術中心,楊昌忠體育攝影展隆重開幕。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評價楊昌忠的作品:“體育的藝術,藝術的體育。”原《人民日報》總編輯,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范敬宜為影展題辭:“游龍驚鴻,美盡其中。”中國文聯(lián)黨組書記高占祥評價為:“瞬間千姿現(xiàn),一鏡萬春美?!痹S海峰、鄧亞萍、王義夫、伏明霞等這些曾經(jīng)活躍在他鏡頭前的明星們一同前來參加開幕展,一百多幅攝影作品,幾十位世界冠軍,濟濟一堂。照片上的人與照片下的人相映成趣,逝去的歲月與當下的瞬間一起出現(xiàn),靜態(tài)的照片與動態(tài)的人,優(yōu)美的畫面與歡樂的人群,一同豐富了楊昌忠的人生。
有人說,能站在攝影的金字塔尖的人都是大愛大悟者。攝影師,有著“世界的眼睛”美譽。
在楊昌忠的家中,從過道到房間,再到陽臺,到處堆滿了大大小小的資料箱,用來放照片,他拍攝的照片數(shù)以萬計。在數(shù)碼相機沒有流行之前,他的照片大都是膠卷的?,F(xiàn)在,他開始嘗試著將這些膠卷照片翻拍存入電腦,但是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如果以我每天處理三百張照片的速度,我要把這些膠卷照片全部保存到電腦上,按照一天三百六十五天算,不給自己一天假期,也需要整整十一年的時間?!睏畈宜阒@筆賬,心中感慨萬千。那些膠卷,如果連接起來環(huán)繞地球,怕也能環(huán)繞好多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