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為剛 鄧嘉裕
杜甫是唐朝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憂國憂民的情懷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兵車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關于國家黎民苦難的詩句不勝枚舉。然而,表現(xiàn)出詩人快樂情緒的詩作卻屈指可數(shù),《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是其中一篇表現(xiàn)詩人乍聞喜訊欲狂欲歌、喜不自勝的佳作。
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 (763)三月。唐肅宗上元二年,安史之亂的重要將領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安祿山的舊將不聽史朝義的調(diào)遣,叛軍內(nèi)部發(fā)生混亂。代宗寶應元年 (762)十月,唐軍大舉反攻,節(jié)節(jié)勝利,相繼收復了洛陽和鄭、汴等州。次年正月,叛軍首領史朝義在河北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斬其來獻,并以幽州來降。至此,河南、河北各州全為官軍收復。自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冬天開始,延續(xù)了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結(jié)束。杜甫當時流寓梓州(今四川三臺),聽到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寫下這首被后人稱為“生平第一首快詩”①的七律。顧宸曰:“杜詩之妙,有以命意勝者,有以篇法勝者,有以俚質(zhì)勝者,有以倉卒造狀勝者。此詩之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即從、便下,于倉卒間寫出欲歌欲哭之狀,使人千載如見。”②王嗣奭曰: “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雹?/p>
這首詩的頸聯(lián)出句在清代幾種著名注本中文字略有不同,錢謙益箋注本和楊倫《杜詩鏡銓》均作“白日放歌須縱酒”,“日”字下方分別注明“一云首” “一作首”。仇兆鰲《杜詩詳注》和浦起龍《讀杜心解》則作“白首放歌須縱酒”,均在“首”字下方注明“一作日”。錢箋據(jù)吳若本,錢氏一般不改字。但仇、浦、楊三氏卻不時“擇善者而從之”,不同的處理方式表明詩意理解上的傾向性。然而,較早的《九家集注杜詩》并沒有“白首”之說,今人選本大多采用“白日”,個別版本也有作“白首”的。金圣嘆的《金圣嘆奇書十八種》、程云清的《杜甫詩選講》、馮至的《杜甫傳》和八十年代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等就都作“白首”。那么,“白首”和“白日”兩者,到底哪一個更好呢?
大約在天寶十載 (750),杜甫《樂游園歌》有句“卻憶年年人醉時,只今未醉已先悲。數(shù)莖白發(fā)那拋得,百罰深杯亦不辭?!?“數(shù)莖白發(fā)”表明詩人開始長白發(fā),此年杜甫四十歲。而約在天寶十一載 (752)所作的《曲江三章章五句》中,有“游子空嗟垂二毛”句,說明此時杜甫的白發(fā)明顯增多。自安史之亂開始,進入一生中最困頓時期的杜甫,經(jīng)歷過背井離鄉(xiāng),跋山涉水,四處逃亡,身心倍受摧殘。至德元年 (756)八月,四十五歲的杜甫去靈武投奔肅宗,途中為安史叛軍所俘。他身陷賊營,憂國思家,頭發(fā)都熬白了?!鞍最^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fā)”(《北征》)等詩句都表明杜甫未老先衰的境況。因此,各注本認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頸聯(lián)出句應為“白首放歌須縱酒”有其合理之處,杜甫作此詩時 (763年)已經(jīng)五十二歲,“白首”顯示詩人暮年特征。如果此詩中真作“白首放歌”,意思倒也很明白:聽到勝利的消息,因為狂喜,白首老翁也忍不住要放聲歌唱。
但是,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的“白發(fā)”意象具有深厚的象征意味,它象征著生命、青春的流逝,當個人理想不能實現(xiàn)時,往往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憤懣和感傷情緒。白發(fā)意象難免給人一種衰老的恐慌,因此《九思》中就有“含憂強老兮愁無樂,須發(fā)蔓顇兮飄鬢白”④的憂嘆;晉代嵇含和左思分別以白發(fā)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白首賦》與《白發(fā)賦》,嵇含在《白首賦序》中寫道:“余年二十七始有白發(fā),生于左鬢。斯乃衰悴之標證,棄捐之大漸也”⑤,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憂慮意識。而左思在《白發(fā)賦》中采用人與白發(fā)對話的寓言體賦,抒發(fā)對“曩貴耆耄,今薄舊齒”現(xiàn)實的憤慨。哪怕是豁達如陶潛,面對衰老同樣無所自適,他在《榮木》中以榮木自喻,表達“白首無成”的無奈。
“白發(fā)”是杜甫自嘆身世的重要意象。今據(jù)《杜詩詳注》統(tǒng)計,杜甫的作品中涉及白發(fā)和白發(fā)類的詩歌達二百多首,包括“白發(fā)”、 “白首”、 “白頭”、“二毛”、“霜鬢”、“皓首”等不同表述方式。在這二百多首詩中,代指詩人自身的就有一百三十多處,直接用上“白頭”、“白首”的有五十多首。例如:“青袍朝士最困者,白頭拾遺徒步歸”(《徒步歸行》),“抱病江天白首郎,空山樓閣暮春光”(《承聞河北諸道節(jié)度入朝歡喜口號》),“相知成白首,此別間黃泉”(《哭李尚書》),“壯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間”(《有嘆》),“素琴將暇日,白首望霜天”(《季秋江春》),“會將白發(fā)倚庭樹,故園池臺今是非”(《秋風》),“滄江白發(fā)愁看汝,來歲如今歸未歸”(《見螢火》)等等。在后期,詩人常常由白發(fā)聯(lián)想到生命的盛衰變化。由于仕途不順,杜甫的雄心壯志一直無法實現(xiàn),因此難免對生老病死常生慨嘆:“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fā)翁。追歡筋力異,望遠歲時同”(《九日登梓州城》)。“白發(fā)”意象加強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形象,宋代張方平在《讀杜詩》中說:“杜陵有窮老,白頭惟哭吟。正氣自天降,至音感人深?!雹蘅梢姡鞍装l(fā)”、“白首”大多都與詩人沉郁、哀傷的情緒掛鉤,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充分表現(xiàn)了杜甫久經(jīng)戰(zhàn)亂終得勝利消息欣喜若狂的情緒,“白首”是哀傷的意象,與全詩快樂的基調(diào)不相稱,采用“白日”較“白首”更符合詩歌情景。
再者,從詩句聲律來說,如果是“白首放歌須縱酒”,那么“首”字和“酒”字同韻,就犯了隔字迭韻的聲病。劉勰《文心雕龍·聲律》中寫道:“雙聲隔字而每舛,迭韻雜句而必睽?!雹咭馑际钦f,雙聲字中間被其他字隔開,就往往不協(xié)調(diào),迭韻詞分離在兩處,就必然違反聲律。用沈約的“八病”名稱說,“雙聲隔字”是犯了“傍紐”病,“迭韻雜句”是犯了“小韻”病。盡管唐代以后詩人已經(jīng)不大遵守沈約的“八病”,但這兩病仍然為許多詩人所注意。直到清初,與仇兆鰲同時的納蘭性德談論詩的聲病時,依然強調(diào)“無迭韻,不口吃”⑧,也就是說不要犯隔字雙聲迭韻的毛病。杜甫自稱“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可見他對詩句聲律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因此他應該不會把“首”字放到《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中去,以造成隔字迭韻的聲病。故而“白日”比“白首”更符合詩歌的聲律要求和杜詩的情感基調(diào),詩歌原文理應為“白日放歌須縱酒”,而非“白首放歌須縱酒”。
對“白日放歌須縱酒”句中的“白日”,目前選注本、參考資料以及評析文章鮮有對其作注解。部份注為“白晝”、“白天”,把全句解釋為:“我聽到這個消息簡直太高興了,所以白天就要大聲地歌唱,就要盡情地喝酒?!雹猃徸哉洹缎新芬住分杏小班朽兄蹘煟孱喝?汝以白晝放歌為可惜,而乃脂汝轄”的詩句,明顯借用杜甫詩句。劉逸生在為龔詩作注解時寫道:“(白晝兩句)你認為白天放歌是可惜的事情,于是坐著車子到處奔走。”⑩但是,放聲歌唱和開懷暢飲是人們歡樂的表現(xiàn),為什么詩人要說在白天里“放歌縱酒”呢?通宵達旦痛飲高歌似乎更能表達人們的狂喜之情,把“白日”解釋為“白天”似乎沒有辦法體現(xiàn)詩人喜不自勝的心境。以下列舉杜詩中包含“白日”的詩句,以此歸納其不同的意義:
1.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干?!肚镉陣@三首》
2.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锻T公登慈恩寺塔》
3.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夾城仗?!稑酚螆@歌》
4.旅食白日長,況當朱炎赫?!栋姿奚俑盼谈啐S三十韻》
5.顧慚昧所適,回首白日斜?!断睬纭?/p>
6.回風吹獨樹,白日照執(zhí)袂?!端头逃皾h中判官》
7.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读艋ㄩT》
8.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段粲巍?/p>
9.連峰積長陰,白日遞隱見?!斗e草嶺》
10.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11.清江白日落欲盡,復攜美人登彩舟?!杜阃跏逃菛|山最高頂宴姚通泉晚攜酒泛江》
12.豫章翻風白日動,鯨魚跋浪滄溟開?!抖谈栊匈浲趵伤局薄?/p>
13.蕭蕭見白日,洶洶開奔湍。——《營屋》
14.渭水逶迤白日近,隴山蕭瑟秋云高?!督劇?/p>
15.志士惜白日,久客藉黃金。——《上后園山腳》
16.指揮赤白日,氵項洞青光起?!斗N萵苣》
17.白日照舟師,朱旗散廣川?!断娼琊T裴二端公赴道州》
18.野鶴清晨出,山精白日藏?!杜汔崗V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
19.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重過何氏五首》
20.朝回白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肚住?/p>
21.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題省中院壁》
22.白日來深殿,青云滿后塵?!都睦钍锥崱?/p>
23.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逗迍e》
24.看弄漁舟移白日,老農(nóng)何有罄交歡。——《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撰得寒字》
25.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望牛頭寺》
26.白日移歌袖,清宵近笛床?!稊?shù)陪李梓州泛江有女樂在諸舫戲為艷曲二首贈李》
27.草滿巴西綠,空城白日長?!冻巧稀?/p>
28.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p>
29.青春猶無私,白日亦偏照。——《次空靈岸》
根據(jù)清水茂教授歸納,在杜甫涉及“白日”的29首詩歌中,表示“黃昏的太陽”的有2首,“不定時的太陽”的有12首,“白天”的有15首11。由此可見,杜甫在使用“白日”意象時更傾向于其“太陽”和“白天”這兩個語義。但鄧紹基認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按詩意要求,這里要解釋為明媚的陽光,才能足以成文。”12因此,把“白日”理解為“白天”或“太陽”都不好解釋杜甫這首詩的意境。
在古詩中,“白日”與“春天”經(jīng)常對應地出現(xiàn)在兩句相聯(lián)的詩句中。如:屈原《九章·思美人》有“開春發(fā)歲兮,白日出之悠悠”句。《大招》有“青春受謝,白日昭只”句。江淹《山中楚辭》有“青春素景兮,白日出之藹藹”句。陳子昂《感遇》其二有“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句。杜詩中以“白日”與“青春”對舉互文的詩句多見,如《題省中壁》就有“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樂游園歌》中有“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夾城仗”;《次空靈岸》中有“青春猶無私,白日亦偏照”。大凡詩人將“白日”和“青春”相對互文,“白日”即是指溫暖的陽光。所以在理解“白日放歌須縱酒”時,學者在否定將“白日”解釋為“白天”的同時,更偏向于其“陽光”的意義。陳貽焮在《杜甫評傳》中把“白日”解讀為“春天燦爛的陽光”13,鄧紹基認為:“‘白日’也可以理解為白狀日,杜甫《漫成二首》就有‘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句。所以這‘白日放歌須縱酒’意為在明媚的陽光下放聲高歌,縱情飲酒??赡苓€包含這樣的意思:詩人聽到收復兩河的佳音,感到春日似乎更加明麗?!?4趙昌平對“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理解則為:“陽光明媚,須得放聲歌唱開懷地飲酒,時令當春,一路青翠正可伴我作遠航。”15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白日”作“陽光”解能夠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整首詩的情調(diào)串連起來。但是,作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如此作解似乎無法將詩人狂喜的情態(tài)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來。因此,“白日放歌須縱酒”中的“白日”也有可能采用了其引申意義。曹植《七啟》詩有“為歡未渫,白日西斜”句,“未渫”即未歇,“白日西斜”指的是落日。此時“白日”表面上采用的是“太陽”一義,但其實它代表著更深刻的含義,表達的是“竟日之歡”。與此相似的例子還有應璩《與滿公琰書》的“徒很宴樂伊始,白日傾夕”之言。而杜甫《數(shù)陪李梓州泛江有女樂在諸舫戲為艷曲二首贈李》詩中有“白日移歌袖”句,此白日也有永日的意思。因此,把“白日放歌須縱酒”中的“白日”理解為其引申的比喻義,以之指代“永日、長時間的”,理解為白天長時間的縱酒高歌,既避免了詩意理解上的各種臆測,又深刻透徹地表達了杜甫久經(jīng)戰(zhàn)亂、劫后余生,終于在漸入暮年之際看到國家中興有望,為國家為自己喜極而泣的欣喜情緒。
注釋:
① 浦起龍《讀杜心解》,第628頁,中華書局,1961。
② 仇兆鰲《杜詩詳注》,第968頁,中華書局,1979。
③ 仇兆鰲《杜詩詳注》,第968頁,中華書局,1979。
④ 洪興祖《楚辭補注》,第319頁,中華書局,1983。
⑤ 歐陽詢《藝文類聚》,第32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⑥ 張方平《張方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⑦ 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第444頁,齊魯書社,2009。
⑧ 納蘭性德《通志堂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⑨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第200頁,中華書局,2008。
⑩ 劉逸生《龔自珍詩選》,第5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1 (日)清水茂《清水茂漢學論集》,第348頁,中華書局,2003。
12 鄧紹基《杜詩別解》,第128—129頁,中華書局,1987。
13 陳貽焮《杜甫評傳》,第83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4 鄧紹基《杜詩別解》,第 129頁,中華書局,1987。
15 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第22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