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邵祖平論杜甫與杜詩輯佚

2012-12-18 19:42:09熊飛宇
杜甫研究學刊 2012年1期
關(guān)鍵詞:杜詩唐詩杜甫

熊飛宇

作者:熊飛宇(1974-),男,重慶圖書館館員,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重慶抗戰(zhàn)文化,400037。

因人廢言,是學界無可奈何的積弊。作為古代文學研究領(lǐng)域中一位卓有建樹的學者,邵祖平因曾遭受魯迅先生批評,在建國后特殊的政治文化語境中,其成就與貢獻,長期以來鮮有論及?,F(xiàn)將其履歷簡述如下。邵祖平(1898-1969),江西南昌人。字潭秋,別號中陵老隱、培風老人,室名無盡藏齋、培風樓。早年肄業(yè)于江西高等學堂,為章太炎高足。1922年后歷任《學衡》雜志編輯,東南、之江、浙江大學教授,章氏國學會講席,鐵道部次長曾養(yǎng)甫秘書,朝陽法學院、四川大學、金陵女子大學、華西大學、西北大學、西南美術(shù)??茖W校、重慶大學、四川教育學院教授。建國后,又任四川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青海民族學院教授。由此觀之,邵祖平與四川結(jié)緣甚深,也曾游歷杜甫草堂。

對于杜甫及杜詩,邵祖平有精到的見解。其相關(guān)論述,主要見諸《唐詩通論》、《讀杜劄記》和《杜甫詩法十講》。1922年,邵祖平在《學衡》第12期發(fā)表《唐詩通論》。文章前半部分,后以《全唐詩說》為名,重刊于《東方雜志》1947年第43卷17期。另一部分,則以《全唐詩評》為題,載《東方雜志》1948年第44卷第2期。邵祖平曾為《學衡》雜志撰《無盡藏齋詩話》,成讀杜數(shù)十則,但未盡印布于世。后以課余,于1932年立冬日,約成二十條,題為《讀杜劄記》,刊《學藝》1933年第12卷第2期。1945年,《文史雜志》第5卷第1、2期合集刊其《杜甫詩法十講》,勒為審體裁、明興寄、探義蘊、究聲律、參事實、討警策、辨沿依、尋派衍、較同異、論善學十端。同年,又在《東方雜志》第41卷第1期發(fā)表《杜詩精義》,則僅有述抱負、明興寄、探義蘊、究聲律、參事實、討警策六目?,F(xiàn)就其主要內(nèi)容,重新疏列排比于后。

杜甫其人。頌其詩,必先知其人。欲讀杜詩,必先明杜甫,這是開宗明義第一事?!蹲x杜劄記》將此列為頭條?!杜f唐書·文苑傳》謂:“甫性褊躁,無器度”,《新唐書》謂:“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數(shù)嘗寇亂,挺節(jié)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澆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事君、交友二端,實杜甫一生的大節(jié)。在邵祖平看來,杜甫為人尚有二端足可稱述,一是“情真”。“情真”者,誠愛充盈,遇物固著,忽悲忽喜不知為累,故于其君,于其國,于其友,于其弟,于其妻,于其子,無不一往情深。二是“氣豪”?!皻夂馈闭?,天姿英邁,不屑軟貼,睨傲狎蕩,遇事便發(fā)①(247)。《杜詩精義》之“述抱負”,針對《唐書》的譏病,認為杜甫實有大抱負,不過“所如不偶”而已②(63)?!皠炗洝倍M而指出,杜甫初有用世之志,許身稷契,興憂黎元,是其本色。然自《三大禮賦》一動人主之后,即遇亂離,遭播徙,辛苦拜左拾遺,而終以救房琯之故,不蒙肅宗省錄,自是階進之望絕無,前后依嚴武,得表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卒,欲往依高適,適又亡。于是終為漂泊之人而竟客死耒陽??计湓娖?,有可悲感者?!鞍最^趨幕府,深覺負平生”;“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虛名但蒙寒溫問,泛愛不救溝壑辱”;“獨鶴不知何事舞,饑鳥似欲向人啼”;“北歸沖雨雪,誰憫敝貂裘”,皆興悲于不可悲之地。杜甫的遭遇,只能指證肅、代二主的刻薄少恩①(256)。

“詩史”與“詩圣”。老杜之詩,推服至極者,如秦少游以為孔子集大成,鄭尚明以為周公制作,黃魯直以為詩中之史,羅景綸以為詩中之經(jīng),楊誠齋以為詩中之圣,王元美以為詩中之神,各衷一是。對“詩史”一說,邵祖平頗不以為然?!度圃娫u》的“盛唐詩評”指出,人以其善敘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號為“詩史”,實則晚唐文宗時,始有“詩史”之目。蓋因“江頭宮殿鎖千門”記宮室,當時為人主者,欲借詩人成句以興復土木;為人臣者,則欲拈詩人成句以捷給塞問,并非真正要尊為“詩史”。而宋仁宗問近臣唐時酒價,近臣則告以“急宜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制銅錢”?!缎绿茣酚谑寝徂氄f,尊杜為“詩史”,卻不知“詩史”距“詩圣”尊號甚遠。詩惟稱圣,溫柔敦厚,興觀群怨,始有意義與其價值。若只紀事紀言,又何足言貴。至于楊萬里《江西宗派圖序》尊杜甫為有詩以來第一大詩閥,則更為可笑③(41)。在《杜詩精義》和《杜甫詩法十講》的“參事實”一項中,邵祖平明確指出,杜甫部分詩篇,確有詩史意味,但有主觀判斷與文學組織,所以今日尊杜甫,當尊其為“詩圣”,不當尊其為“詩史”。不過,其詩中所敘述的時事,即所謂詩之本事,也可以事實目之。②(67)④(16)正是在此意義上,“十講”之“較同異”強調(diào)說:《杜工部詩集》,不但為唐玄、肅、代三朝的詩史,也是杜甫一生的起居生活史④(25)。

雖不贊同“詩史”這一名號,但邵祖平仍認為杜詩絕似《史記》,讀者當具一副眼目對觀?!短圃娡ㄕ摗芬~夢得之語,謂魏晉以前,詩無過十韻,初不以敘事傾盡為工,至老杜《北征》、《述懷》諸篇,窮極筆力,乃如太史公紀傳者⑤(11)?!皠炗洝笔粚Υ硕嘤蟹制??!侗闭鳌?、《奉先》諸詩似《高祖項羽本紀》;《八哀》、《諸將》詩似《蕭曹世家》、《淮陰黥布列傳》;《麗人行》、《哀江頭》諸詩,似外戚世家;《馬》、《鷹》、《義鶻》諸詩似刺客列傳及游俠列傳;《墮馬》、《贈友》諸俳諧體,似滑稽列傳。其他尚多相類,不能一一比合。而老杜的好“奇”,尤與史公相似。其詩喜用“蒼兕角鷹”,“騏驥鳳麟”,“赤霄玄圃”,“死樹鬼妾”等,亦如史公好述“白晝殺人”、“刎首謝客”、“悲歌慷慨”、“箕踞罵坐”諸事,此雖僅就其纖小處推言,然就其一生而言,固無所而不遇①(252)。

李杜優(yōu)劣論。嚴羽論詩,認為詩有九品,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凄惋。其大致有二:曰優(yōu)游不迫,曰沉著痛快;極致有一,曰入神,惟李杜得之。對此,邵祖平提出異議,認為嚴羽雖知之,卻言之不詳,且以李白對舉,易惹起文學中的李杜優(yōu)劣論,故不足取。但邵祖平論杜,自身并未逃出這一窠臼?!短圃娡ㄕ摗繁信f說,認為唐詩分自然、工力兩大派。至李杜,天才學力,兩臻絕境。李白為“自然派之神而圣者”,杜甫則是“工力派神而圣者”⑤(6)?!笆⑻圃娫u”即展開二者之間的比較,其間自有高下顯見。首先是五古。杜甫不似射洪(陳子昂)、曲江(張九齡),僅有沖勁清夷之致,而是更加恢宏廣麗,其抉情指事、頓挫拗宕處,讀者莫不得盡其情,雖李白不能望其藩籬。此體自杜甫開唐調(diào),而李白仍停留在摹古的層面,未能自開生面。其次是歌行。杜甫多以古文筆法為之,故其氣骨蒼勁,造語橫絕,同時除太白外,無敢近之者。再則是五七言律詩。此為杜甫絕技,悲壯雄渾,千古一人。即論其絕句,亦惟一獨具之面目。他人則悉多平調(diào),此獨戛戛獨造。惜其源不從樂府出,以此遜太白一籌③(41)?!笆v”之九,則有更詳盡的分析。不過此番比較,更著眼于異同而非優(yōu)劣。太白與杜公有相同處者:一,太白抗心希古,志在述作,以垂輝千春自任。杜公氣劘屈賈,目短曹劉,以垂名萬年自居。二,兩公俱懷壯志,欲扶社稷。杜公稷契自任,李以太公望、管仲、諸葛亮自比;好談兵,《唐書》并稱其高而不切。三,兩公胸次宏闊,灑落不群,俱欲突破天網(wǎng)思出宇宙。四,李杜挺起開元間,七言歌行一以古文筆法出之,格勢高老,雄跨百代。相異處者:太白詩從國風、離騷、漢魏樂府、鮑謝諸風人出,多得風人之旨。子美詩從二雅、蘇武、李陵、十九首、曹氏父子、陶淵明諸人出,多合于詩家之軌。李云:“借問以何日?春風語流鶯”。杜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足見其趣致不同。此其一。太白曠代仙才,人中奇逸,作詩不耐拘束,豪而見率,故其七言、五言律詩均極少。惟五絕七絕,太白為之,飛行絕跡,極合其縱恣之性。子美則受才雄博,侈情鋪陳,精言律理,于詩體除五、七言絕句自開一派不為當行外,他體殆無不雄渾,無不精絕。而五言排體,七言律詩,無不超軼絕倫,非太白所可望。此其二。太白長于學,為人頗近戰(zhàn)國時的縱橫家,又稍有道家神仙黃白之意,故其詩隨處可見乘云翔鳳、飄風驟雨之致。談笑卻秦,指麾楚漢,是其心志所在,故于安史犯闕之際,不思勤王,不奔行走,反欲事逆王以取功名,殆有琴瑟不調(diào)甚者得為更張之意。其弊在于學未沉著,識未穩(wěn)定,不及子美“麻鞋萬里,遠趨行在,嫉惡如仇,事主盡年”那般可敬。這并非因為杜甫之才優(yōu)勝李白,而是子美好義心切,法自儒家得來,詩的修養(yǎng)遠過太白,所以子美述古數(shù)章,沉博絕麗處,輒凌駕于太白古風五十首之上。子美識力深邃,寓感重大,不像太白惝恍無定,忽說辯士,忽說劍客,忽說神仙,忽說婦人,不知其宗旨所在。此其三。子美詩格所得者古重高老,拙大雄渾;太白詩格所得者,飄逸高曠,清新秀偉。太白不生于唐,則與鮑明遠、謝玄暉諸人當并驅(qū)于六朝間;子美不生于唐,則有唐詩格,無以產(chǎn)生。此其四④(24-25)。

杜詩源流。所謂“源”,或言“淵源”與“沿依”?!短圃娡ㄕ摗分?,即“唐詩作者師法淵源之概測”,曾引秦觀的說法:杜子美于詩,實積眾流之長,適當其時而已。昔蘇武、李陵長于高妙,曹植、劉公幹長于豪逸,陶潛、阮籍長于沖淡,謝靈運、鮑照長于峻潔,徐陵、庾信長于藻麗,于是子美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趨,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作所不及焉。若非博采眾長,杜甫也斷不能獨至于斯⑤(7)?!抖鸥υ姺ㄊv》之七“辨沿依”,稱贊秦觀灼見杜詩之集大成,最為通識。又胡應麟有言:“王楊之繁富,陳杜之孤高,沈宋之精工,儲孟之閑曠,高岑之渾厚,王李之風華,昌齡之神秀,常建之幽玄,云卿之古蒼,任華之拙樸,皆所專也。兼之者,杜甫也”。邵祖平認為此語甚是,但惜無詩例證明,故在《讀杜劄記》之九剔取杜詩中足可掩蓋諸家者,疏列其后。至于方回虛谷《瀛奎律髓》沈佺期詩評云:“學古詩必本蘇武、李陵,學律詩必本陳子昂、杜審言、宋之問、沈佺期。此數(shù)人者,老杜詩所自出也?!眲t覺其見稍僻④(20)。

吳沆《環(huán)溪詩話》云:“杜甫詩中有風有雅”。此論與山谷稱杜詩表里風雅頌者相同。溯源探本,以杜詩分列風雅頌,深得古人意。陳柱撰《十萬卷樓說詩文叢》,認為自《三百篇》至唐,詩體不外乎風雅頌三類,而以杜甫入于雅。對此,邵祖平則有所質(zhì)疑?!蹲x杜劄記》之三認為,杜詩初看本似雅,及加虛心諷詠,則覺雅者其外,風者其內(nèi),即令雖為雅詩,亦不能少風詩之描寫。如《北征》前幅敘朝野多故,雅矣;后幅敘至尊蒙塵,亦雅矣。惟在中幅,則必敘“海圖拆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裋褐。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諸語,以膏澤之,足見風雅之相須,如跫跫驅(qū)虛之不可或離。杜詩除風雅頌外,猶有騷之一體。詩騷以外,次當更求漢魏樂府六朝諸家詩①(248)。再則是《文選》。唐人重《文選》,杜詩中即有“續(xù)兒誦文選,熟精文選理”一語?!皠炗洝敝膶Υ擞兴鶎だ[,舉其學選詩者如次:《歷下亭》云“修筑不受暑,交流空涌波”,似劉公幹;《歷下古城員外新亭》云“圓荷想自昔,遺堞感至今”,似大謝;《夏日李公見訪》云“墻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似陶公;《園官送菜》云“志士采紫芝,放歌避戎軒”,似鮑明遠。其他如“濁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清暉迴群鷗,暝色帶遠客”,并可亂陶謝集。而《同谷七歌》脫胎于張衡《四愁》,《八哀》祖述于沈約《懷舊》,并不稍爽①(249)。合觀上述各例,足知杜詩淵源有自,波瀾不二。但杜詩頗多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劄記”十五云:古詩“榮名以為寶”,老杜反之曰“榮名忽中人,世亂如蟣虱”;曹子建詩“俯身散馬蹄”,老杜因之曰“歸馬散霜蹄”;陰鏗詩“鶯隨入戶樹,花逐下山風”,老杜即之曰“月明垂葉露,云逐下山風”;何遜詩“薄云巖際出,初月波中上”,老杜繼之曰“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謝靈運詩“懷新道轉(zhuǎn)迥,尋異景不延”,老杜改之曰“懷新目似擊,接要心已領(lǐng)”;宋之問詩“水一曲兮腸一曲,山一重兮愁一重”,老杜約之曰“一重一掩吾肺腑”;駱賓王詩“諸葛才雄已號龍,公孫躍馬輕稱帝”,老杜綜之曰“臥龍躍馬終黃土”①(253-254)。其間雖有工拙不同,而一經(jīng)點化,便是杜甫自己的作品。

所謂“流”,或言“派衍”。杜詩開派論,初見于孫僅《贈杜工部詩集序》,以為杜甫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麗,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陸龜蒙得其贍博,雖得其奇偏,尚軒軒然自號一家。《唐詩通論》之五已略有論列⑤(8)。但邵祖平卻認為,晚唐詩家學杜者,尚有李商隱其人,孫僅略而未言,故在《杜甫詩法十講》之八“尋派衍”中加以補敘。義山摹杜,氣貌逼真,其集中有《杜工部蜀中離席》七律一首,置于杜集中,可亂楮葉。唐詩開啟宋派者,多為白體、昆體、晚唐體,而最著者則是杜甫。其生澀瘦硬,即為宋賢所師。西昆體是杜詩的支裔流派。江西詩派也是。方回有“一祖三宗”之說。一祖者,杜甫;三宗者,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其間山谷得杜之高妙,后山得杜之精煉,簡齋得杜之宏放。蓋杜詩如長江大河,澄之不清,撓之不濁。一變而為郊島,則無寒潭止水,清澈而無洪浪。再變而為義山、西昆,則如清漣縠紋,綺美而少實用。三變而為江西,則如盤渦急湍,能者操舟,僅無傾覆而已④(23)?!皠炗洝敝屑毨[。如《戲簡鄭廣文》云“廣文到官舍,系馬堂階下。醉即騎馬歸,頗遭官長罵”,山谷詩即每挹此風趣?!度f丈潭》云“孤云到來深,飛鳥不在外”,后山亦每喜此句法。《水閣朝霽》云“雨檻臥花叢,風床展書卷”,范石湖平麗處似之?!对狸枠恰吩啤叭竹R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劍南感憤國事諸作,大抵類此?!端托羻T外》云“細草流連侵坐軟,殘花悵望近人開”,半山“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取此而更為工致,惟句中之“因”字、“得”字,終是宋人語,不及杜甫氣象之渾融無跡①(251-252)。唐宋之判,也可由此見出。

杜詩殘膏剩馥,沾溉百代,學者敝精殫神,心摹手追,不乏其人。然如東坡句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學之不善者,多襲其皮毛,遺其神髓。仇滄柱云:杜詩句法,后人用之而工拙不同。統(tǒng)觀工部全集,學之無病者,十得七八;學之不善徒增疵纇者,亦十得一二。子美詩樸而近俚,故歐陽修不喜其“老夫清晨梳白頭”,“垢膩腳不襪”。王士禎則直譏為村夫子。若無驚才勁氣、麗思翰藻以副,不過徒見其粗拙可笑。因此,《杜甫詩法十講》又別列“論善學”一節(jié)④(27-28)。其得失,則見諸《讀杜劄記》十九。學杜者,得其雄渾固難,得其簡麗亦不易;得其拙厚固難,得其新秀亦不易。而世俗之學杜者,往往于其悲天憫人憂嘆內(nèi)熱者求之,而不知老杜逸情野趣,深自媚悅者,固亦有在。讀《奉先》、《詠懷》諸詩,蒼莽郁結(jié),想見其為人,及其濡筆作《游何將軍山林十五首》,又復赤舄幾幾,雍容閑豫,退食自公,紆徐委蛇,其名貴氣象,非盛時人物莫辨。而近世學杜如吳陋軒者,則寒窘逼仄,滿紙酸鼻,蓋不僅有草野氣,亦更兼酸饀氣。推究起來,境遇的不同是其一,更主要的還是胸襟學問的差別。正因為如此,古今詩人學杜甫者雖多,而卓然可自成一家者,邵祖平以為僅李義山、黃山谷、元遺山三人而已!李學杜得其深,黃學杜得其奇,元學杜得其大(元遺山《論詩》云:“少陵自有連城璧,爭奈微之識碔砆”),皆若似杜而非杜,非杜而似杜,既不甘為古人臣仆,亦不忘其初祖,此真善學杜甫者。其他如張籍之古淡,姚合之海切,賈島之僻澀,嗛嗛之德,不足有。后山、簡齋與山谷并學杜,雖號為“三宗”,實則后山學杜失之隘(后山句如“飛螢元失照”、“寒花只自香”等于硬黃褟帖矣),簡齋學杜失之晦(簡齋詩典實太多,佛乘道藏,尤貪用),非山谷之比。陸放翁受詩法于曾茶山,然曾詩局宇不敞,絀于才氣,至放翁則聲勢壯弈,才思爛漫,不僅青藍寒冰,突過乃師,且遙與浣花異代相視如兩雄。蓋陸放翁得杜之心氣,雖貌不為杜,然較之終日矻矻師杜者,其成就已不可同日而語①(255-256)。

杜詩體裁。詩經(jīng)立詩教之本,楚騷為詞賦之祖,垂為體裁。至后世所謂古今詩,依時期演變,可示為三體,即漢魏體、唐體、宋體。其中唐體為詩中脊干。杜甫為審言之孫,生睿宗末葉,承其家學淵源。詩體燦備后,無須別創(chuàng)新體以騁其才情。然不變之中,有矯變,有恢廓,如五言古詩,窮極筆力,擴張境界,不覺自十韻展為五十韻《自京赴奉先詠懷》,又展為七十韻《北征》巨制。五言排律,更務鋪陳終始,排比聲韻,故《秋日夔府書懷》,則已展至一百韻。七言古詩歌行體,氣格蒼老,雄跨百代。如:“開元以來數(shù)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李潮八分小篆歌》),以古文筆法出之,大矯初唐綺靡纖巧之習?!皠炗洝敝耍詾槔隙牌哐愿栊?,其雄悍處不可及,其拙厚處亦不可及,關(guān)鍵在其于換韻緊前一聯(lián),慣用對語,以厚其勢。宋人學老杜七古者,固不乏人,但只學得聲勢流轉(zhuǎn),峭拔廉悍,于此處似尚未窺見①(250-251)。五言律詩則有扇對格、四句一氣格、八句一氣格。七言律詩,則變體尤多,有自第三句起失粘落平仄格,有自第五句起失粘落平仄之折腰體,有頸聯(lián)腹聯(lián)均失粘落平仄格,有第五句起不粘第七句后復不粘之落平仄格,有拗體,有吳體。杜詩七律潑辣悲壯,字字威棱逼人,考其謀篇之法,惟在得勢。“劄記”十二認為一篇重心,尤在頷聯(lián)。頷聯(lián)得勢,則后半幅不患無騰坡走阪之致?!队锌汀吩啤柏M有文章驚海內(nèi),漫勞車馬駐江干”,《野望》云“海內(nèi)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登樓》云“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秋興》云“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等,皆各律頷聯(lián),而為一篇警策①(252-253)。七言絕句,有律體之絕句格,有拗體之絕句格,有第三句呼應第一句、第四句呼應第二句之口號體。楊仲弘《詩法家數(shù)》云:“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huán),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fā)之”。若以此說繩少陵絕句,則其所作,幾全無主句,不過是對列二聯(lián)而已?!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與“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究竟有何關(guān)涉?此杜甫于絕句本無所解之證(胡應麟語),無怪人以半律譏之。那么,工部集中難道就沒有絕句可誦?曰:五絕得《歸雁》,七絕得《贈花卿》?!澳c斷江城雁,高高正北飛”;“此曲只應天上,人間難得幾回聞”,神味既不在王龍標、李青蓮之下,也與楊仲弘的矩鑊相符。樂府方面,不襲舊制,大創(chuàng)有唐新樂府,如“三吏”、“三別”、《哀江頭》、《哀王孫》、《兵車行》、《洗兵馬》皆是。更有《曲江三章章五句》學詩經(jīng)格,《桃竹杖引》學騷體格,《杜鵑》學樂府詩江南曲格,再加上寫瑣事、紀風土的俳諧體,無不是杜甫爐錘自具、方寸獨運的新體變體詩,所以,究杜詩者,對此當首先審認清楚④(7-9)。

杜詩聲律。杜甫自謂“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其精穩(wěn)愜律處,常得力于改詩,故曰:“賦詩新句穩(wěn),不覺自長吟”;又曰:“新詩改罷自長吟”。杜詩聲調(diào),可以“悲壯沉渾”四字概括,卻又不能盡賅其能事,也有奇創(chuàng)險急之作,如七絕,子美就曾自創(chuàng)一種拗體,崒嵂不平,錯落排奡,最為特殊,不容他人仿效②(66)。杜詩聲律,不唯近體中具之?!度蔟S隨筆》載張文潛暮年常喜哦《玉華宮》五言古詩,至三日不絕口,何大圭請問其故?回答說:“此章乃風雅鼓吹,未易為子言!”蓋好其音響節(jié)奏至深。對杜之五古,邵祖平最喜《大云寺贊公房四首》第三首,每誦之,覺其清幽激越,如聞九溪十八澗之泉聲活活,又疑環(huán)佩璆然??计渎暵?,則此詩凡雙句第三字悉用平聲,其所押為平聲韻①(249)。又杜詩七古中最工麗而善焉喜情者,當推《洗兵馬》第一,其音節(jié)亦極諧美,有絲竹之音,嘹喨悅耳。此外七古如《同谷七歌》,颯沓飄忽,悲凄哀訴,音節(jié)幾疑神化?!栋鯇O》、《哀江頭》音悲而肅,《晚晴》音頹而放,《角鷹》音峭而急,讀者熟諷,可得其妙。又七律詩中之拗體者,則首推《白帝城最高樓》,音節(jié)奇姿,令人不可捉摸,惟有嘆此老伎倆之狡獪①(250)。

“神來說”。杜甫有文章通神之論,嘗自狀其詩,除“吾人詩家秀”、“詩接謝宣城”、“詩名惟我共”、“詩是我家事”、“語不驚人死不休”諸自負語外,其他如“毫發(fā)無遺憾,波瀾獨老成”,即自喻其成就之到;“精微穿溟滓,飛動摧霹靂”,即自譽其思力之至;“倒懸瑤池影,屈注滄江流”,即自繩其氣勢之浮;“律比昆侖竹,音知燥濕弦”,即自譬其格律之細。舍“成就”、“思力”、“氣勢”、“格律”之外,尤有一必具之物,維何?《讀杜劄記》之二認為是“神來”,故復補以數(shù)語:“詩興不無神”,“下筆如有神”,“詩應有神助”,“詩成覺有神”,“文章有神交有道”①(248)?!抖旁娋x》和《杜甫詩法十講》有“探義蘊”一條,指出:這正是詩道的極詣,離去畦町蹤跡,猝不可求。其中,神即理,理即義蘊。關(guān)于杜詩的義蘊,從其《寫懷》詩,可略見一斑?!坝眯乃╅g,不必條蔓綠。非關(guān)故安排,曾是順幽獨”。此儒家之哲理。又云:“達士如弦直,小人似鉤曲。曲直我不知,負暄候樵牧”。蓋已深得印度哲學之髓,法執(zhí)我執(zhí)皆已盡忘。再云:“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萬古一骸骨,鄰家遞歌哭”。這則是老莊絕學無憂、為道日損與不益生而達生的情懷。杜甫取精用宏,以儒家哲理,建立民胞物與的兼善思想;同時出入二氏之學,破除妄執(zhí),齊同得喪,從而鑄成其思想與義理。正是在積學富理的基礎(chǔ)上,詩方有神,神完而義蘊自足。在邵祖平看來,杜甫于三家思想之外,又有一種不夷不惠、非周非禮、亦儒亦俠的詩人思想,超然獨存于天地之間。這種思想或精神,慈祥愷悌,通于 人 物,灑 落 飛 騰,絕 無凝滯②(65)④(11-12)。

杜詩抉微。自宋人“鞏溪”、“歲寒堂”以來,杜詩詩話甚多,惟皆包論大體,鮮及纖細。邵祖平則從小處著眼,發(fā)現(xiàn)杜詩精絕處有二。其一,《李崆峒集》曾云:疊景者意必二,闊大者半必細,此最得律詩三昧,如“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幛泰碑在,荒城魯?shù)钣唷?,前景寓目,后景感懷?!耙梆^濃花發(fā),春帆細雨來。詔從三殿去,碑刻百蠻開”,前半闊大,后半工細①(249)。古往今來,詩人雖眾,然未有及杜子美者,以工致者少悲壯,排奡者寡妥帖。其中奧秘,在于杜詩陰陽之美畢具而極勝。子美有“馬”、“鷹”、“畫松”諸詩,后有“風雨落花”之什;有《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渾脫行》,后有“黃四娘家花滿蹊”之作;有“子章髑髏”、“王郎莫哀”之詞,復有“牙檣錦纜”、“香霧云鬟”之句,莫不陰陽并美,配置愜當。就其《北征》一篇來看,渾雄莊闊;而“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諸句,則又細熨妥帖,香澤動人。一篇之中,陰陽之配置尚如是,況與他篇相互乎?此杜詩之所以獨絕①(254)。其二,少陵各篇起結(jié)必爭,皆有奇采起句,如《天育驃騎歌》、《慈恩寺塔》、《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簡薛華醉歌》、《病后過王倚飲贈歌》、《短歌行》、《王兵馬使二角鷹》等篇,捉筆直寫,奇橫無匹。用比興起者雖多,卻是各詩家常用的手法,故無需標榜。結(jié)句如《章贈韋左丞丈》、《北征》、《洗兵馬》、《憶昔》諸巨篇,足握全篇之奇,固不必論。他篇悉用一種開拓法,而常喜用一“何”字,如“四鄰耒耜出,何必吾家操?”(《大雨》);“自古有羈旅,我何苦衷傷?”(《成都府》);“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藜?”(《無家別》);“若道巫山女麤醜,何為有此昭君村?”(《負薪行》);“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等等,余不盡書。反觀宋之問“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王維“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司空圖“味外味”,姜夔“有余不盡”,則難及此老后路寬宏①(253)。

“草堂”。草堂祠緊鄰浣花夫人祠,杜甫卜筑幽棲之處。對此,邵祖平也有所質(zhì)疑和考辨。其一,入祠門向左趨入,亭院灑落,有堂一所,中祀詩圣杜甫,左右陸游、黃庭堅配饗。放翁來蜀依范石湖,身世略同杜子美,但世代在山谷后。曾茶山私淑山谷詩,學而傳授于放翁,放翁詩名雖在茶山上,但師承次第,不容凌躐,何以配饗詩圣,陸翁反在山谷之上?此邵之所未解。其二,考“草堂”一名,未至成都者,皆以萬里橋西一草堂,即杜詩《堂成》一首之“堂”,純?yōu)槎殴灾杂臈?,而不知浣花溪先已有草堂。楊慎引《文選》注云:“蕭齊周颙,昔經(jīng)為成都令在蜀,至金陵時,以蜀草堂林壑可懷,乃于鐘山雷次宗學館立寺,因名草堂寺?!笨芍裰萏?,原為一寺,子美不過依其地曲折而卜筑。陸游《老學庵筆記》云:“杜少陵在成都有兩草堂,一在萬里橋之西,一在浣花,皆見于詩中。萬里橋故跡,湮沒不可見,或云房季可園是也”。綜觀各家記載,草堂寺最古,聞名于齊梁時。草堂自草堂,浣花夫人祠自浣花夫人祠,各不相涉⑥(31-32)。

對邵祖平的《唐詩通論》,杜曉勤認為,此著是20世紀對唐詩較早進行的系統(tǒng)研究,雖未能夠完全跳出明清以來唐詩研究界“天分”、“學力”之爭的框架,但對唐詩藝術(shù)特質(zhì)的把握和唐詩優(yōu)缺點的評述,深刻而中肯。其精彩新警的剖析,對當時文壇重宋輕唐的風氣,引導學界重視研究唐詩,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⑦(71)。這是總體評價。其實,就其中論杜部分,又何嘗不是如此!邵祖平論杜,顯然仍未蛻去傳統(tǒng)的點評形式,其遣詞造句,也多采用古代文論話語,但所論對象與內(nèi)容,如其所言,已無關(guān)乎杜甫本傳、世系、年譜和史跡①(103)。就其系統(tǒng)性而言,則初具現(xiàn)代學術(shù)品格。遺憾的是,這些論述和批評,迄今為止,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研究。筆者謹以此文,聊作引玉之磚。

注釋:

①邵祖平.讀杜劄記〔J〕.學藝,1933(2).

②邵祖平.杜詩精義〔J〕.東方雜志,1945(1).

③邵祖平.全唐詩評〔J〕.東方雜志,1948(2).

④邵祖平.杜甫詩法十講〔J〕.文史雜志,1945(1/2).

⑤邵祖平.唐詩通論〔J〕.學衡,1922(12).

⑥邵祖平.成都名勝訪問記〔J〕.旅行雜志,1930(1).

⑦杜曉勤.20世紀唐代文學研究歷程回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猜你喜歡
杜詩唐詩杜甫
夜讀(一)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唐詩寫柳之妙
中華詩詞(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講唐詩記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唐詩里的日與月之爭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杜甫改詩
絕句
兒童繪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唐詩賞讀
篆刻杜詩記
藝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杜甫與五柳魚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莎车县| 阳谷县| 霸州市| 玉环县| 台州市| 五大连池市| 北安市| 夹江县| 太保市| 龙口市| 陇川县| 宽城| 新民市| 龙陵县| 仙居县| 濮阳市| 安化县| 岚皋县| 彰武县| 昌黎县| 禄劝| 绥阳县| 宜宾县| 阳西县| 进贤县| 密山市| 贺兰县| 上林县| 沁水县| 喜德县| 耿马| 乐清市| 紫金县| 南郑县| 兴和县| 攀枝花市| 鄂托克旗| 青阳县| 如皋市| 塘沽区|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