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葉向高交游考略:同年、同僚及后進(jìn)輩篇

2012-12-18 16:50陳煒?biāo)?/span>
閩臺文化研究 2012年1期

陳煒?biāo)?/p>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學(xué)中國語言及文學(xué)系助理教授)

一、同年及同僚

所謂 “同年”,指葉向高萬歷十一年(1583) 之同榜進(jìn)士; 所謂 “同僚”, 主要指年齒與葉氏相近的同官。會試告捷乃政治生涯之開端,而年齒相近則往往意氣易投,故本節(jié)合論之。

(一)李廷機(jī)

李廷機(jī) (1542~1616), 字爾張,號九我,晉江人。少貧勵學(xué),貢入太學(xué),舉順天鄉(xiāng)試第一。萬歷十一年會試復(fù)第一,以進(jìn)士第二授翰林院編修,累遷祭酒。歷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時內(nèi)閣止朱賡一人。給事中王元翰等慮廷機(jī)且入輔,數(shù)陰詆之。三十五年 (1607)夏,命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yún)C(jī)務(wù),三辭始視事。明年四月,主事鄭振先論賡十二罪,并及廷機(jī)。廷機(jī)累疏乞休,杜門數(shù)月不出。至四十年九月,乃陛辭出都待命。同官葉向高言廷機(jī)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賜道里費,乘傳,以行人護(hù)歸。居四年卒。贈少保,謚文節(jié),入祀學(xué)宮。[1]著有《四書臆說》、《春秋講章》、 《通鑒節(jié)要》、《性理刪》、《燕居錄》、《李文節(jié)文集》等。李廷機(jī)去世,葉向高作祭文,敘述其與李氏之淵源:“公與先人 (即葉父朝榮)同選于鄉(xiāng),與高同第南宮。高以父執(zhí)事公,而公以弱弟蓄余。同官詞林,同貳留曹,同入綸扉,三十余年,南北仕宦,無不追隨。即論文對局,揚古搉今,無不契合。計海內(nèi)交游相知深而相聚久,未有若公之與高者?!盵2]李廷機(jī)生前對時下八股文風(fēng)頗為不滿,對葉向高有所影響。如葉氏為周生制義作序,便論道:“晉江李公常為余言,今天下之病全在舉業(yè)。舉業(yè)文字詭謬,故服官蒞政,大而辭命奏章,小而尺牘文移,率皆乖剌不通。孟氏所謂生心害政,于茲見之。”[3]李廷機(jī)去世后,其友人始裒集付梓,請葉向高作序。葉氏稱許云: “一時館合巨公,翕然推服,以為當(dāng)代作者雖不乏人,求其辭修而體得,罕有及公者。”[4]

(二)茅國縉 茅維

茅國縉 (1555~1607), 字薦卿, 號二岑,歸安人,茅坤之子。萬歷十一年進(jìn)士,終南京工部郎中。有 《菽園詩草》,又曾刪改漢晉南北朝史。茅氏去世,葉向高作墓志銘云:“二岑茅公與余同舉南宮,同官南曹,雅相善也?!盵5]又謂其 “官留都日,與諸名輩結(jié)社讀史,將刪其繁穢,勒成一家言”。[6]可略見茅氏與包括葉向高在內(nèi)之留都同僚的交游情況。此外,葉向高與茅國縉之弟茅維 (字孝若)亦有交情。葉向高晚年里居,茅維往游福建,兩人 “流連山中者旬日別去”。其后茅維將此間所作匯為《閩游集》,請葉向高作序。[7]

(三)鄒德溥

鄒德溥,字汝光,號泗山,安福人。名儒鄒守益之孫、鄒善之子。萬歷十一年進(jìn)士,授翰林院編修,充經(jīng)筵講官,官司經(jīng)局洗馬。鄒德溥以 《春秋》起家,三任主考。性寬厚,嗜讀書,倡明正學(xué)。有《易會》、《學(xué)庸宗釋》、《雪山草》、《匍匋吟》。[8]鄒氏六十誕辰時,葉向高作壽序賀之,追記二人之交往曰:“宮洗鄒公與余同為庶常,相與講秇,無不合也。余素不習(xí)古文辭,黽勉操觚,以騭于公,無不擊節(jié)也。”[9]足見其相得之情。

(四)郭正域

郭正域 (1554~1612), 字美命, 號明龍,江夏人。萬歷十一年 (1583)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選為皇長子講官。三遷至庶子,出為南京祭酒,諸生納貲許充貢,奏罷之。萬歷三十年 (1601)征拜詹事,復(fù)為東宮講官。擢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因忤首輔沈一貫及楚藩,罷官還籍。博通載籍,勇于任事,有經(jīng)濟(jì)大略,自守介然,故人望歸之。扼于權(quán)相,遂不復(fù)起,家居十年卒。后四年,贈禮部尚書。光宗遺詔,加恩舊學(xué),贈太子少保,謚文毅,官其子中書舍人。[10]著有 《批點考工記》、《明典禮志》、《韓文杜律》、 《黃離草》等。郭正域 《黃離草》成,葉向高作序論云:“鴻篇巨裁,詞組短牘,有情無情,有韻無韻,隨其意之所欲言,無不曲盡……其才情筆調(diào),疑自弇州而外無能及美命者。而美命之結(jié)撰又甚工,無累篇,無累語,即使新都遇之,絜長字句之間,不能過也。”[11]可謂推崇備至。其后,葉氏 《蒼霞草》成,郭氏亦為之作序云:“吾友葉進(jìn)卿起自海天,所為舉子業(yè),神奇變幻,膾炙人口,以為神運鬼工,進(jìn)卿亦沾沾自喜。余心奇而首弗肯,意其未大。亡何,兩人各以憂去,又十余年會于京邱,進(jìn)卿名日益高,文章流布宇內(nèi)。余心詟而氣弗降,意其未化。間從一二友人窺見一斑,大矣,化矣,愯然自失矣。”[12]可知郭正域以“大”、“化”兩種準(zhǔn)則來論評葉向高之古文辭,見其功力日臻。郭氏去世后,葉向高作 《同李九我祭郭明龍文》及 《祭郭明龍文》,[13]其言云:“南宮同籍,詞苑同官,初猶落落,后則交歡。論文把酒,日夜盤桓。公唱余和,其臭如蘭……余每有作,公輒賞音。范我馳驅(qū),并轡秇林?!盵14]

(五)袁宗道

袁宗道 (1560~1600), 字伯修, 號玉蟠,又號石浦。公安人。萬歷十四年(1586)會試第一,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右庶子。二十五年 (1597)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二十八年 (1600)秋,以憊極卒于北京,年四十一。為人神清氣秀,穩(wěn)健平和。居官十五年,省交游,簡應(yīng)酬,不妄取人一錢,死后囊中僅余數(shù)金。光宗繼位,贈禮部右侍郎。七子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余波猶盛。宗道獨推白居易、蘇軾,為 《論文》上下篇,反對擬古,強(qiáng)調(diào) “古文貴達(dá)”,主張 “從學(xué)生理,從理生文”。與弟宏道、中道并稱 “三袁”,為公安派之魁首。有《尚書纂注》、《白蘇齋集》。[15]萬歷二十六年(1598)武科會試,內(nèi)閣擬以葉向高為主考,袁宗道作陪,范醇敬為副。后神宗竟點用袁、范二人,而葉向高不與。袁宗道頗為不安,葉向高慰之曰:“臣子聽命君父,上既點用,何嫌何疑,而顧慮若此?”袁又蹙額曰:“錄文一字未備,安能空手供役?”乃贈以具草,袁遂大喜。[16]袁宗道有門人林茂槐,與葉向高為同鄉(xiāng),二人亦頗有過從。后文另詳。

(六)楊道賓

楊道賓 (1541~1609), 字惟彥, 晉江人。萬歷十四年 (1586)進(jìn)士第二,授編修。累遷國子祭酒、少詹事、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轉(zhuǎn)左,改掌部事。嘗因星變請釋逮系知縣滿朝薦等,又請亟舉朝講大典,皆不報。南京大水,疏陳時政,帝優(yōu)旨報聞。皇太子輟講已四年,道賓極諫,引唐宦官仇士良語為戒。踰年卒官,贈禮部尚書,謚文恪。[17]楊氏去世,葉向高作墓志銘云:“余與公鄉(xiāng)曲,同官詞林,南北追隨余二十年,最稱莫逆?!盵18]又謂其于萬歷二十九年 (1601)“充東宮講讀,晉國子監(jiān)祭酒,興廢舉墜,規(guī)制一新。嘗病文體骫骳, 刻 《崇正錄》 示以標(biāo)的”[19]。

(七)何喬遠(yuǎn)

何喬遠(yuǎn) (1558~1632), 字稚孝,號匪莪,晉江人。萬歷十四年 (1586)進(jìn)士。除刑部主事,歷禮部儀制郎中。坐累謫廣西布政使經(jīng)歷,以事歸。里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薦,不起。何喬遠(yuǎn)與東林學(xué)派過從甚密,曾為鄒元標(biāo)的首善書院題上梁文,當(dāng)時的東林黨領(lǐng)袖、首輔葉向高也甚與何氏相得。光宗立,召為光祿少卿,移太仆。天啟初,堅拒魏忠賢之聘,終不附閹。二年 (1622),進(jìn)左通政,旋進(jìn)光祿卿、通政使。五疏引疾,以戶部右侍郎致仕。崇禎二年 (1629)起南京工部右侍郎。給事中盧兆龍劾其衰庸,自引去。[20]有 《書經(jīng)釋》、《大學(xué)釋》、《閩書》、《清溪志》、《武榮全書》、《名山藏》、《膳志》、《獄志》、《鏡山前后集》(一作 《萬歷集》、《后萬歷集》、《天啟集》)、《何匪莪先生詩選》、《明文征》。葉向高為《何匪莪先生詩選》作序云:“余以甲午歲(萬歷廿二年 [1594])一識公于長安,其后遂絕不相聞,居政地,每日欲推轂林下之賢士大夫而力不能得,世亦多以此咎余,無以解也。頃過溫陵,愧見何公。乃公把臂歡然,絕口不譚升沉得失事,反若引余為知己者。余以此愈益服公。適有客持公詩選示余,欲題其端?!盵21]又論其詩云:“匪莪何公自大儀謫粵西,歸而里居已二十余年,家徒四壁立,饘粥不能具,日以譚道著書、登山臨水為事,其即景抒懷、觸物遣興,往往見之于詩,雖窮工極變,無不盡之蘊(yùn),而音節(jié)和平,用意忠厚,不知其官之久謫而身之窮愁者,此真有 《三百篇》之遺?!盵22]則其詩仍以中正和平之臺閣文風(fēng)為尚。又 《蒼霞詩草》卷七有 《答何匪莪》。葉向高 《蒼霞續(xù)草》成,何喬遠(yuǎn)作序,謂 “進(jìn)卿先生無文而無所不文,其明白暢快,足恢人耳目;其典刑規(guī)矩,足范我之馳驅(qū)。意加婉焉,不失其正;詞加蔚焉,不掩其質(zhì)”[23]。葉向高去世后,何喬遠(yuǎn)為之作 《葉文忠公行狀》。

(八)朱國禎

朱國禎 (1558~1632), 字文寧, 烏程人。萬歷十七年 (1589)進(jìn)士,累官祭酒,謝病不出。二十九年,創(chuàng)議均田均役,屢遭紳衿論劾。天啟元年 (1621),擢禮部右侍郎,未上任。三年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改文淵閣大學(xué)士。魏忠賢專權(quán),排擠首輔葉向高、韓爌。國禎繼任首輔,為魏黨李蕃所劾,三疏引疾辭官。著有《皇明史概》、《大政記》、《大訓(xùn)記》、《涌幢小品》等。[24]朱國禎祖塋改葬,曾請葉向高作《少師朱公改葬三世記》。[25]又 《蒼霞詩草》卷二有 《送朱文寧北上》,卷七有 《同劉朱二司成游牛首》、《同劉朱二司成游棲霞至郊外值雨不果》、《朱文寧司成招同劉幼安游棲霞阻雨奉次于文若見嘲來韻》、《朱司成以丁未元日為五十初度詩以壽之》。葉氏去世后,朱國禎為之作 《明故特進(jìn)光祿大夫上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xué)士加贈太師謚文忠葉公墓志銘》。

二、后 進(jìn)

所謂 “后進(jìn)”,主要指年齒晚于葉向高之人。這些人物視葉氏為前輩,或以師事之,在文學(xué)觀念上或會受到葉氏的影響。本節(jié)所論述者共有十人。

(一)顧起元

顧起元 (1565~1628), 字太初, 一作鄰初,號遁園居士,謚號文莊。江寧人。萬歷二十年 (1592),與何棟如、俞彥等人結(jié)文社于鄉(xiāng)里。二十六年 (1598)成進(jìn)士,初時授翰林院編修,后累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三十一年(1603)遂告歸,林居二十五載。七下征詔,皆不就。崇禎元年 (1628)卒,謚文莊。《啟禎野乘》有傳,謂其 “端靜淵穆”、“胸中絕無畛域”,而 “學(xué)問宏博,凡古今成敗、人物臧否以致諸曹掌故,無不究心。口陳指畫,歷歷如睹”。工詩文,黃宗羲《明文授讀》評其 “以徐、庾為根柢”。有《爾雅堂詩說》、《中庸外傳》、《蟄庵日錄》、《客座贅語》、《金陵古金石考目》、《說略》、《歸鴻館雜著》、《紫府奇玄》、《壺天吷語》、《懶真草堂集》、《寒松館游覽詩》等。[26]顧起元乃葉向高門人,《蒼霞草》付梓,顧氏為之作序云:“小子元自年十七八時,誦法先生之文,業(yè)己愿為執(zhí)鞭,不可得。久之,先生從行卷中睹元文,亦嘗許可,顧元不知也已。丁酉,先生典南畿試,元乃幸與甄拔。進(jìn)見之日,先生亟倒履接之,語若平生驩。及元謬塵華貫,謁告歸里,皆幸獲從先生游。每有著作,輒命訂賞。元才智荒落,無能助發(fā),以副深知。安石咨盡于白馬,休文激譽(yù)于雌霓,但有慚負(fù)而已。而先生所以循循誘之者,終無惓。”[27]由此可見其師徒之相得,及葉氏文風(fēng)于顧起元之影響。

(二)謝肇淛

謝肇淛 (1567~1624), 字在杭, 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長樂人。隨父居福州。萬歷二十年 (1592)進(jìn)士,歷任湖州、東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員外郎。視河張秋,作 《北河紀(jì)略》,具載河流原委及歷代治河利病。天啟元年 (1621)任廣西按察使,升廣西右布政使。親理政事,力革積弊。肇淛博學(xué)多才,擅詩文,與徐熥、徐火勃、曹學(xué)佺等結(jié)社論詩。入仕后,歷游川、陜、兩湖、兩廣、江、浙各地,所至皆有吟詠。家富藏書,曾與徐火勃重刻淳熙 《三山志》。勤于著述, 有 《五雜組》、《文海披沙》、《史觽》、《滇略》、《長溪瑣語》、《小草齋詩話》、《小草齋集》、《方廣巖志》、《太姥山志》、《支提山志》等;且助修 《福州府志》及 《永??h志》。[28]葉向高 《曹大理集敘》 云:“吾都名士能文章,自大理外,有董崇相、謝在杭、陳元愷,皆在南中。士大夫相詫,謂三山多才。獨余陋劣,愧從諸君子后?!盵29]可知葉向高與謝肇淛、曹學(xué)佺、董應(yīng)舉等同鄉(xiāng)相交,皆在供職南京之際。葉氏為《小草齋集》作序云:“余在綸扉,公方郎水部,日從余借秘書抄錄,錄竟即讀,讀竟復(fù)借,不浹歲而幾盡吾木天之儲?!盵30]且論其詩文道:“公詩體裁聲調(diào)酷似唐人,凡為唐詩者無能過公?!蛴浿凵?、碑傳之博奧、論贊之精嚴(yán)、尺牘之朗暢、銘誄雜著之爾雅,皆斐然質(zhì)有其文,足與其詩相伯仲?!盵31]《蒼霞詩草》卷四有 《送謝在杭比部入賀徽號兼過家省侍》,卷五有 《出都答謝司寇贈言并別》,卷六有 《送謝在杭自湖州移理東郡》。

(三)鄧原岳

鄧原岳,字汝高,號翠屏,閩縣人。萬歷二十年 (1592)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湖廣按察司副使。工詩,初學(xué)鄭善夫,又學(xué)七子,既而一意摹唐人,末年更為宏肆,有 《西樓集》。[32]葉向高嘗為其詩集作序云:“余不敏,故拙于詩,山居而從鄧汝高游。汝高之稱詩甚銳,而其氣深語沉,有瀟然之致。乃能立于北地、繼之之間,寧離而合也,毋寧合而離也者?!盵33]鄧汝高去世后,葉向高作墓志銘,論云:“吾郡在國初,林子羽、王孟敡輩以詩名,號稱十子,翩翩然有大雅之音矣。其后則有鄭吏部少谷,自吏部沒而稱詩者遂少。年來才士蔚起,復(fù)修明業(yè),而觀察翠屏鄧公為之于喁鼓舞于其間,雅道大振。”[34]則鄧氏于閩詩之復(fù)興,與有功焉。《蒼霞詩草》卷五有 《送鄧汝高督餉兩浙》,卷七有 《寄懷鄧汝高學(xué)使》。

(四)馮應(yīng)京

馮應(yīng)京 (?~1607),一名復(fù)京,字可大,號慕岡,盱眙人。萬歷二十年 (1592)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督薊鎮(zhèn)軍儲,以廉干聞。尋改兵部,進(jìn)員外郎。二十八年(1600),擢湖廣僉事,繩貪墨,摧奸豪,風(fēng)釆大著。稅監(jiān)陳奉恣橫,應(yīng)京獨以法裁之。奉怒,陽餉食而置金其中。應(yīng)京復(fù)暴之,益漸恨。明年正月,置酒邀諸司,以甲士千人自衛(wèi),遂舉火箭焚民居。民群擁奉門。奉遣人擊之,多死,碎其尸,擲諸途。應(yīng)京獨抗疏列其十大罪,奉亦誣奏應(yīng)京撓命,陵敕使。帝怒,命貶雜職,調(diào)邊方,旋除應(yīng)京名。武昌三郡士民知應(yīng)京獲重譴,相率痛哭,擁檻車號哭,車不得行。應(yīng)京囚服坐檻車,曉以大義,乃稍稍解散,家為位祀之。父老相率詣闕訴冤,帝不省。系應(yīng)京等詔獄,拷訊久之不釋。應(yīng)京乃于獄中著書,昕夕無倦。三十二年 (1604)九月,星變修省。廷臣多請釋系囚,于是應(yīng)京獲釋。應(yīng)京志操卓犖,學(xué)求有用,不事空言,為淮西士人之冠。出獄三年卒。天啟初,贈太常少卿,謚恭節(jié)。著有 《六家詩名物疏》、《月令廣義》、《蓄艾集》等。[35]葉向高為 《六家詩名物疏》作序,稱其書“如五都之肆,百貨畢陳,觀者了然心目,固不待方朔之多識、茂先之博物而已”。又批評 “今經(jīng)學(xué)衰微,談空說幻之徒又以名物為障,欲一舉而盡捐之,以自文其寡陋。六籍皆然,不獨于 《詩》。浸淫不止,其害且與秦火同烈”,而馮氏此書 “逖覽旁搜,斟酌于不竭之淵,而游衍于無窮之藪”,“是大有功于詩教者也”。[36]

(五)曹學(xué)佺

曹學(xué)佺 (1574~1646), 字能始, 號雁澤,又號石倉居士、西峰居士,侯官人。萬歷二十三年 (1595)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改為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三十七年(1609),任四川右參政。時四川災(zāi)荒,奏準(zhǔn)發(fā)放三百萬賑濟(jì)款。蜀府毀于火,估修資七十萬金,學(xué)佺以宗藩條例卻之。又中察典,議調(diào)。四十一年 (1613)削職歸里。天啟二年 (1622),起任廣西右參議。桂林宗室驕橫不法,皆以法究治。天啟六年(1626)秋,升陜西副布政使,未赴任,魏忠賢黨羽劾學(xué)佺私撰 《野史紀(jì)略》,淆亂國章,遂削籍,毀所鏤板。崇禎元年 (1628),起為廣西副使,力辭不就。時福建海盜猖獗,學(xué)佺議于閩江口外屯兵建堡,與民共守;又條陳九事,皆予采納,海盜逐漸斂跡。家居二十年,筑石倉園,藏書萬卷。與徐火勃、趙世顯等結(jié)社唱和。著 《石倉十二代詩選》,盛行于世。萬歷中,閩中文風(fēng)頗盛,自學(xué)佺倡之。嘗謂 “二氏有藏,吾儒何獨無”,欲修儒藏與鼎立。采擷四庫書,因類分輯,十有余年,功未及竣,兩京繼覆。唐王立于閩中,起授太常卿。尋遷禮部右侍郎兼侍講學(xué)士,進(jìn)尚書,加太子太保。及事敗,走入山中,投繯而死,年七十有四。乾隆十一年 (1746),追謚忠節(jié)。[37]詩文甚富,總名 《石倉集》,已佚。葉向高與曹學(xué)佺為同鄉(xiāng),過從甚密,嘗為其詩作序云:“大理詩刻意 《三百篇》,取材漢魏下,及王右丞、韋蘇州……故其旨沉以深,其節(jié)紆以婉,其辭清泠而曠絕?!盵38]葉向高 《蒼霞草》重刊,亦請曹氏為序。另 《蒼霞詩草》卷五有 《送曹能始南歸》。

(六)米萬鍾

米萬鍾 (1570~1628), 字仲詔, 號友石,居北京,其先陜西安化人。米芾后裔。萬歷二十三年 (1595)進(jìn)士,授江寧令,歷任江西按察使、山東參政等。天啟五年(1625),遭閹黨倪文煥彈劾,削職奪籍。崇禎元年 (1628)復(fù)起,官太仆少卿。善書畫,行草得芾家法,與董其昌齊名,時有南董北米之譽(yù)。有 《澄澹堂詩文集》、《篆隸考訛》等。山水得倪瓚法,花卉似陳淳。又善畫石,間亦潑墨作巨幅。傳世作品甚多。[39]葉向高云:“仲詔自為諸生,以文字稟業(yè)于余,余心服其為奇士。”[40]知米氏乃葉氏門人輩。萬歷四十二年 (1614),葉向高致仕,米萬鐘 “送于潞河,艤棹劇譚,戀戀依依,信宿而后別”,因出其平日所為詩而請序。葉向高于序中論米萬鍾 “詩清新俊逸,超絕蹊徑”,[41]頗為推揚。

(七)林茂槐

林茂槐,字穉虛,福清人。萬歷二十三年 (1595)乙未進(jìn)士。授梧州推官,治有異跡。進(jìn)梧人士課藝,多所成就。官至吏部郎中。性嗜學(xué),手不釋卷,著有 《音韻訂訛》、《諸書字考》、《四書正體》、《經(jīng)史決疑》等書。[42]林茂槐為葉向高后輩,又為袁宗道門生。袁中道 《游居柿錄》第1492條云:“先兄伯修乙未入闈,取門生林公茂槐。 ”[43]葉向高編 《說類》,“摘唐、 宋說部之文,分類編次,每類之下,各分子目。每條下悉注原書”。書稿后為林茂槐增刪為六十二卷。此外,林氏 《諸書字考》付梓,葉向高為之作敘,稱許其 “博極群書,而最究心于字學(xué)”。[44]

(八)董應(yīng)舉

董應(yīng)舉 (1557?~1639), 字見龍,號崇相,閩縣人。萬歷二十六年 (1598)進(jìn)士。除廣州教授,不懼宦官權(quán)勢,用是有名。遷南京國子博士,再遷南京吏部主事,召為文選主事,歷考功郎中,告歸。起南京大理丞。天啟改元,再遷太常少卿,督四夷館。二年 (1622)春,陳急務(wù)數(shù)事,極言天下兵耗民離,疆宇日蹙,由主威不立,國法不行所致。擢太仆卿兼河南道御史,經(jīng)理天津至山海屯務(wù)。應(yīng)舉以責(zé)太重,陳十難十利,帝悉敕所司從之。進(jìn)右副都御史。五年 (1625),改工部右侍郎,專領(lǐng)錢務(wù),開局荊州。尋命兼戶部侍郎,理鹽政。因故遭劾歸。崇禎初,復(fù)官。好學(xué)善文,居官好慷慨任事,在家好興利捍患。比沒,閩人祠祀之。[45]《蒼霞草》付梓,董氏為之作序云:“吾鄉(xiāng)少宰先生之文,實能卓然獨得古人之所謂神者。而出入馳騁,若舞若飛,若江河流轉(zhuǎn),回環(huán)往復(fù),錯綜要渺,若抽云煙,若燭日月,有蘇歐諸君子之風(fēng),而時離合之?!庇址Q葉氏詩文有 “透徹如意”之風(fēng)格。[46]其后,董應(yīng)舉亦請葉向高為其文集作序,葉氏云:“蓋公之韻言在陶謝之間,其議論之文似得昌黎眉山之勝。若紀(jì)載敘事則出入五代史,而浸淫馬遷,所最不可及者,真境真情,真事真語,機(jī)軸結(jié)撰,皆出自胸中,不寄人籬下,古之所謂成一家言者,殆于公見之?!盵47]

(九)魏廣微

魏廣微,字顯伯,南樂人,名臣魏允貞子。萬歷三十二年 (1604)進(jìn)士。累遷南京禮右侍郎。性狡無氣節(jié)。魏忠賢新用事,廣微以同鄉(xiāng)同姓暗中與之結(jié)交,遂召拜禮部尙書。天啟三年 (1623),與顧秉謙同任東閣大學(xué)士,參與機(jī)務(wù),諂附忠賢,傾陷正人,人稱 “外魏公”。其父好友趙南星惡之,閉門不納,嗟曰 “見泉 (允貞)無子”。后歷任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xué)士,官至太子太師致仕。崇禎初,魏黨敗,削奪遣戌。[48]廣微早年在翰林時,葉向高為其詩集作序云:“顯伯文章,沉醇爾雅,得自家傳。余向固心重之。一日出其生平所為詩歌曰 《澹寧居草》者示余,余讀之,辭調(diào)婉至,氣格雄渾,不剿襲前人陳言,而能發(fā)其胸中所欲吐,其視近世詞人氣習(xí),不啻超乘而上之矣。乃以澹寧自命,則尤見其詩之所自來非偶爾者。”[49]

(十)蔡獻(xiàn)臣

蔡獻(xiàn)臣,同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時神宗久不視朝,獻(xiàn)臣疏請早定國儲。調(diào)主職方,遷主客郎,再調(diào)儀郎。冬至習(xí)儀,臺省爭班,獻(xiàn)臣力執(zhí)舊典。復(fù)論楚藩假子,忤右宗伯意,宗伯遽罷,深銜之。已又疏請福藩之國,鄭貴妃恚甚,夜發(fā)內(nèi)使執(zhí)之,獻(xiàn)臣不為屈。旦入對,據(jù)舊典力爭。神宗嘉其直,遣出外參藩常鎮(zhèn),旋加湖廣臬長。有為宗伯修憾者,借楚事劾之,罷歸,百姓遮留,立祠尸祝。尋起浙江海道及本省督學(xué)。天啟時,擢南太常,為珰所誣,削籍。著有《勘楚紀(jì)事》、《同安志》、《清白堂稿》等。蔡獻(xiàn)臣視葉向高為后進(jìn),故師事葉氏。萬歷二十八年 (1600)國本之爭時,葉向高與蔡獻(xiàn)臣政見相同,由蔡氏 《答葉臺山少宗伯》 中可知。[50]三十一年 (1603), 又致書與葉向高,稱其 《蒼霞草》“縱橫變化,無不如意,真子長授簡,子瞻操觚”[51]。雖不無溢美,然以葉氏文風(fēng)承自 《史記》及大蘇,所言則甚確切。三十五年 (1607),葉向高入閣,蔡氏撰四六啟 《與葉臺山閣老》為賀。[52]泰昌元年 (1620),光宗即位,欲再召葉向高入閣,蔡氏亦致函葉氏勸進(jìn)。[53]天啟三年 (1623),蔡獻(xiàn)臣為閹黨中傷,遂有 《上葉閣老書》,望葉氏為之聽直。此外,蔡獻(xiàn)臣尚有 《車盤驛和葉少師韻》、《車盤驛又和葉少師韻》、《過釣臺和葉臺山相公韻》、《和師相葉臺翁自壽韻》等七律與葉向高唱酬。[54]葉向高去世后,又有 《合祭師相葉臺翁文》。[55]故今人謂蔡氏與葉向高“白頭傾蓋,意誼懃惓”[56]。

三、其 他

本節(jié)所論述者除沈有容外,多非官場人物。如林筆峰、陳宏已、吳彬為隱士,郭造卿以幕僚終其身,程大約系商人,艾儒略乃西洋傳教士。而沈有容則系武官,萬歷四十四年 (1616)時于福建統(tǒng)領(lǐng)水師抗擊倭寇,當(dāng)時葉向高辭官里居,遂與沈氏定交??疾烊~向高與這些人物的交往,可以進(jìn)一步了解葉氏的品性好尚,以及他們的 “非臺閣”身份在文學(xué)、學(xué)術(shù)上如何與葉向高互為影響。

(一)林筆峰

林筆峰 (1539~1616), 本名未詳,福清人。早歲為諸生,游太學(xué),皆有聲名。然屢試不第,年未五十,罷不復(fù)試。先世饒于貲,而不問家人產(chǎn)。中歲以后,即捐付其子,日惟以登山臨水為事。觸事觸景,輒成篇什。葉向高嘗為其 《筆峰集》作敘云:“君之游,自得而無待,庶幾莊生。其詩若文誠未敢遽擬長庚,亦可謂有其趣矣。杜陵之苦心極詣,君固不能,如郊島輩之刻核寒瘦,君亦不屑也。”又云:“今方計乞歸,葛巾野服,徧游諸名山,且欲絕去文字纆徽之苦,以返于恬淡自然,與君招攜唱和,為方外之友?!盵57]其后,林筆峰七十誕辰,葉向高作壽序。[58]林氏去世后,葉向高又作墓志銘追憶云:“蓋公與余雖昵,而每以道義相規(guī)勖。余有失,公必直言……余在政地,公貽書必勉以忠君報國,語未嘗及私。余歸,公喜曰:“如此始無愧大臣進(jìn)退之節(jié)矣?!惫视嘁源怂脊荒苤谩!盵59]可見林筆峰乃葉向高之益友、畏友。

(二)陳宏已

陳宏已 (1556~1640), 字振狂, 閩縣人。惡八股,一生不事科舉。好為詩,與葉向高、曹學(xué)佺、詩人陳椿、徐熥、徐火勃、黃克晦等友善。自明初十才子后,閩中詩風(fēng)陵夷。后得宏已與曹學(xué)佺、徐熥等提倡,詩風(fēng)復(fù)盛。組芝山詩社,得眾友資助,于倉下洲筑吸江亭、三弄堂等亭樓,以為詩會之所。崇禎十三年 (1640)卒,年八十四。 有 《蘆中》、《馬柬》 兩集以 《百尺樓集》。陳宏已與曹學(xué)佺同游福廬山,皆有記及詩,匯為 《福廬游藁》。葉向高題之云:“讀能始作,清真曠絕,有憑虛御風(fēng)之想。讀振狂作,丹青交映,金石互宣,如登閬苑而聽鈞天,亹亹忘倦。”[60]此外,《蒼霞詩草》卷五有 《次錢塘懷陳振狂》,卷六有《過陳振狂新居》。

(三)沈有容

沈有容 (1557~1627), 字士弘, 號寧海,又號少林,宣城人。僉事沈?qū)欀畬O。幼走馬擊劍,好兵略。萬歷七年 (1579)中應(yīng)天武鄉(xiāng)試第四名。薊遼總督梁夢龍見而異之,用為昌平千總。復(fù)受知總督張佳胤,調(diào)薊鎮(zhèn)東路,轄南兵后營。以累功遷都司僉書。日本封事壞,福建巡撫金學(xué)曾欲用奇搗其穴,起有容守浯嶼、銅山。二十九年 (1601),倭掠諸寨,有容擊敗之。踰月,與銅山把總張萬紀(jì)敗倭彭山洋。倭據(jù)東番。有容守石湖,謀盡殲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風(fēng),存十四舟。過彭湖,與倭遇,格殺數(shù)人,縱火沈其六舟,斬首十五級,奪還男婦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東番,海上息肩者十年。賚白金。改僉書浙江都司。由浙江游擊調(diào)天津,遷溫處參將,罷歸。四十四年 (1616),倭犯福建。巡撫黃承元請?zhí)卦O(shè)水師,起有容統(tǒng)之,擒倭東沙。天啟改元 (1621),遼、沈相繼覆。擢都督僉事,充總兵官。四年 (1624),以年老乞骸骨歸,卒贈都督同知,賜祭葬。[61]沈有容在福建,時值葉向高退居林下,二人過從甚密。沈有容之父沈懋第誕辰,葉向高作 《肖林沈公七十一壽序》,敘述了相交之淵源。[62]此外,有容之叔沈懋學(xué) (?~1596),字君典,萬歷五年 (1577)進(jìn)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因張居正父喪奪情事引疾歸。卒謚文節(jié)。有 《郊居遺稿》。葉氏在翰林時,沈懋學(xué)業(yè)已歸隱,二人未嘗交集。然因沈有容之故,葉氏乃為沈懋學(xué) 《郊居遺稿》作序 ,其言云:“余生平雖誦慕太史,然意其人或倜儻恢奇,不受制于繩墨。乃今讀其言,尺尺寸寸以倫常為標(biāo),以檢柙為防,以明體實用為學(xué)問之宗,以進(jìn)禮退義為仕宦之準(zhǔn)?!盵63]另 《蒼霞詩草》卷六有 《贈沈?qū)④姟贰?/p>

(四)郭造卿

郭造卿,字建初,福清人。為諸生,授業(yè)羅洪先之門。閩中倭起,客游吳越,大吏胡宗憲、李襄敏、葉夢熊皆器重之。戚繼光在閩,有平冦功,枉車騎于造卿,甚委心焉。隆慶元年 (1567),戚繼光鎮(zhèn)薊門,交辟造卿為客。戚為造卿督筑館,請草 《燕史》,未竟,戚去。造卿曰:“吾不可廢成勞,令后世無復(fù)知有戚將軍。”遂留竣事。顧養(yǎng)謙者以中丞鎮(zhèn)薊,造卿為養(yǎng)謙籌劃海漕,活遼人以十余萬計。造卿名僅籍太學(xué),所知交盡當(dāng)世名卿賢士大夫。晚年退隱居家,遨游林下以終。有 《燕史》、《永平志》、《盧龍塞略》、《玉融古史》及詩文百余萬言。[64]造卿去世,葉向高為之作墓志銘。[65]其子郭應(yīng)寵 (汝承)又匯其詩文為二十卷,《海岳山房存稿》,請葉向高作序。[66]葉氏以為郭氏之文 “宏深奧渺,指遠(yuǎn)而詞修”,又將其文與李攀龍之文相比,批評李攀龍的作品雖然 “曲折紆回,窮工極態(tài)”,嘗試 “以古語傳今事”,卻始終不能如郭氏般 “使古語今事混合無跡”。[67]

(五)吳彬

吳彬,字文中,號枝隱庵頭陀。莆田人。精山水,兼擅佛像,萬歷時入為供奉,神宗嘉其畫。[68]所畫山水,布置絕不摹古,皆對真景描寫。所畫佛像人物,形狀奇異,自立門戶。白描尤佳,筆端秀雅。有 《枝隱庵詩集》,其書名取自 《莊子》,謂大鵬九萬里與鷦鷯一枝,其適同也。吳彬囑葉向高為序,葉氏戲曰:“夫以無待言,一枝猶贅也。顧從而詩之梓之,又從而序之,不愈贅乎?”吳彬答云:“吾聊以寄而適焉耳。必如先生言,則 《南華》之經(jīng)、《道德》之五千言,亦贅也。”[69]《蒼霞詩草》卷二有《題吳仲文枝隱庵》,可窺二人之交情。

(六)程大約

程大約,字幼博,又名君房、士芳,巖寺人。制墨家。與呈坎羅小華、巖寺方于魯、休寧邵格之并稱為制墨四大家,曾自言:“我墨百年后可化黃金。”制墨不受陳法約束,博取眾家之長,講究配方、用料、墨模,首創(chuàng)超漆煙墨制法。[70]作 《程氏墨苑》十二卷,由丁云鵬等繪圖,黃應(yīng)泰、黃麟等手刻,鄭振鐸譽(yù)為版畫之國寶。董其昌 《程氏墨苑序》云:“百年之后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盵71]其文集曰 《幼博集》。葉向高有 《墨苑人文爵里敘》,其言曰:“君房自燕歸,過白下,介余友于文若來謁……君房曰:“吾盡吾之以為墨與天下人之品題吾墨者,而命之曰 ‘苑’。吾又盡吾苑中之人,書爵書地,書名書字,又書其科第而命之曰 ‘人文爵里’,以冠于吾苑之首。而為有序也,愿子言之?!庇谑侨~向高敘云:“墨卿之與詞人,何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疎也?今君房幸當(dāng)昭代熙隆,人文蔚起之日,得盡其篇什以為宏麗瑰壯之觀,令毛穎楮生之絕技以宣泄其靈心,而發(fā)舒其制作。他日君房之墨傳,則文章與之俱傳,是亦千載僅見之盛事已。”[72]

(七)艾儒略

艾儒略 (Giulio Aleni,1582~1649), 字思及,意大利耶穌會士,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亞 (Brescia)。 萬歷三十八年 (1610) 來華,在澳門神學(xué)院講授數(shù)學(xué)。四十一年(1613)派赴北京,尋往上海、揚州等地傳教。又活動于陜西、山西、浙江、福建。四十七年 (1619),于泉州發(fā)現(xiàn)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崇禎十一年 (1638)遭逐返澳門。次年再度入閩。卒于福州。篤志介紹西學(xué)、世界地理知識。著有 《職方外紀(jì)》、《西學(xué)凡》、《耶穌傳》、《三山論學(xué)記》,繪有 《萬國全圖》。《職方外紀(jì)》于天啟三年(1623)成書,系繼利瑪竇 (Matteo Ricci)《坤輿萬國全圖》之后詳細(xì)介紹世界地理的中文文獻(xiàn)。此書初刻于浙,因閩人多索,故艾氏重梓之,而請葉向高作序。葉氏云:“其言地輿,則吾儒亦有 ‘地如卵黃’之說,但不能窮其道里名號、風(fēng)俗物產(chǎn),如泰西氏所圖記。要以茫茫堪輿,俯仰無垠,吾中國人耳目聞見有限,自非絕域奇人躬履其地,積年累世,何以得其詳悉若是乎?”[73]由此可見,葉向高對于西洋科學(xué),抱持著頗為開明的態(tài)度。此外,《三山論學(xué)記》記述了天啟七年 (1627)春艾儒略、葉向高與曹學(xué)佺三人就 “天主造天地萬物之學(xué)”的辨究。[74]崔來廷歸結(jié)云:在兩天的論學(xué)過程中,葉向高、曹學(xué)佺共提出了二十余個問題,涉及佛教信仰、天主主宰萬物、善與惡、生與死、天主降生等幾個方面的問題。葉向高、曹學(xué)佺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對天主教這種海外舶來的西方信仰提出了種種質(zhì)問;艾儒略本人則站在天主教的立場上,對葉向高的詰難一一解答,傳播了天主教的教義與思想。[75]

四、結(jié) 語

據(jù)葉向高自言,其私人書札皆未保存??疾煳膶W(xué)及學(xué)術(shù)活動情況,必須著眼于《蒼霞草全集》中的序記、墓志銘、詩歌等作品,輔以其年譜 《蘧編》。本文以這些著述為基礎(chǔ),初步爬梳出與葉向高有文學(xué)及學(xué)術(shù)交往者約五十人。這些人物大率可歸為 “師長”、 “前輩”、 “同年及同僚”、 “后進(jìn)”、“其它”五類。前四類多為官場人物,余有丁、申時行、吳文華、王錫爵、沈鯉、于慎行等為著名臺閣文臣,李維楨為七子派后進(jìn),茅國縉、茅維為唐宋派領(lǐng)袖茅坤之子,袁宗道為公安派主將。許孚遠(yuǎn)、耿定力、鄒德溥為道學(xué)家,馮應(yīng)京為考據(jù)家,趙南星、何喬遠(yuǎn)為東林中人,魏廣微其后淪為閹黨,不一而足?!捌渌鳖惗喾枪賵鋈宋铮缌止P峰、陳宏已、吳彬為隱士,郭造卿以幕僚終其身,程大約系商人,艾儒略乃西洋傳教士。葉向高大半生為官,兩居首輔之位,交游之廣,于此可見一斑,其文學(xué)之好尚,亦會受到師友之影響。如葉向高請李維楨為其文集作序,又與袁宗道及其門人林應(yīng)頗有過從。這正好印證他對王世貞贊譽(yù)有加,[76]又曾搜集文言小說編成 《說類》的事實,可見葉氏對晚明文壇的師古、師心之說并非一味排斥,而是有所斟酌取舍。不過整體而言,他始終謹(jǐn)守著臺閣文風(fēng),與其過從者亦多詞林中人。葉向高先后為申時行、于慎行、李廷機(jī)、朱賡、王家屏、孫繼皋、郭正域等明代后期臺閣作家的奏議、文集作序,正是其弘揚溫夷沖粹、典麗渾深之風(fēng)的具體舉措。此外,元末王冕 《贈寫照陳肖堂》云:“霍光鄧禹在臺閣,嚴(yán)陵魏野居山林。功名道德照千古,不特肖貌傳至今?!盵77]明代中葉,臺閣領(lǐng)袖李東陽對臺閣與山林文風(fēng)頗有融合。至晚明之世,林筆峰長期隱居山林,而葉向高頗為推崇其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情操,未嘗不是承接了李東陽以來的文學(xué)取向。[78]

注釋:

[1](清) 張廷玉主編:《明史》, 中華書局,1974 年,第5739-5741 頁。參(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據(jù)同治十年 (1871)刊本影印,1968年初版),第3728~2729頁。

[2](明)葉向高:《祭李九老》,《蒼霞續(xù)草》卷八,第 29 頁 a。

[3](明)葉向高:《周生制義序》,同前注,卷四,第 24 頁 a。

[4](明)葉向高:《李文節(jié)公文集序》,《蒼霞余草》卷五,第 4頁 b。

[5](明)葉向高:《明工部都水司郎中二岑茅公墓志銘》,《蒼霞草》卷十六,第60頁a。

[6]同前注,頁 64b。

[7](明)葉向高:《閩游集序》,《蒼霞余草》卷五,第 11a~11b頁。

[8]參(清)趙之謙撰:《江西通志》,第 3232~3233 頁。

[9](明)葉向高:《壽宮洗四山鄒公六十序》,《蒼霞續(xù)草》卷七,第19頁a。

[10](清)張廷玉主編:《明史》,第 5944~5948 頁。

[11](明)葉向高:《黃離草序》,《蒼霞余草》卷五,第 11a~11b頁。

[12](明)郭正域:《蒼霞草序》,同前注,第 3b~4a 頁。

[13](明) 葉向高:《祭郭明龍文》,《蒼霞續(xù)草》 卷八,第26a~28b 頁。

[14]同前注,第 27a 頁。

[15](明)袁中道:《石浦先生傳》,《珂雪齋前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8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jù)明刊本影印,2000年初版)卷十六,第7頁。

[16](明)葉向高:《蘧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民國二十四年烏絲欄抄本,1999年初版)卷一,第12b~13a磁。

[17]參(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第 3729~3731 頁。

[18](明)葉向高:《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贈禮部尚書謚文恪荊巖楊公暨元配翁氏合葬墓志銘》,《蒼霞續(xù)草》卷十一,第24a頁。

[19]同前注,頁 25a。

[20]參(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第 3732~3734 頁。

[21](明)葉向高:《何匪莪先生詩選》,《蒼霞續(xù)草》卷五,第60b頁。

[22]同前注,第 60a 頁。

[23](明)何喬遠(yuǎn):《蒼霞續(xù)草序》,同前注,第 4a~4b 頁。

[24](清) 沈登瀛:《朱文肅公傳》,《深柳堂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據(jù)吳興張氏釆輯善本匯刊本影印,1973年初版),第14頁。

[25](明)葉向高:《少師朱公改葬三世記》,《蒼霞余草》卷二,第 31a~34b 頁。

[26]參(清)黃之雋等撰:《江南通志》。

[27](明)顧起元:《蒼霞草序》,(明)葉向高:《蒼霞草》,第15a~16a頁。

[28]參(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第 3575 頁。

[29](明)葉向高:《曹大理集敘》,《蒼霞草》卷八,頁 30b。

[30](明) 葉向高:《小草齋集序》,《蒼霞余草》 卷六,第25b~26a頁。

[31]同前注,第 25b 頁。

[32]參(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第 3546 頁。

[33](明)葉向高:《鄧汝高詩序》,《蒼霞草》卷五,第 48a~48b頁。

[34](明)葉向高:《中順大夫湖廣按察司副使翠屏鄧公墓志銘》,《蒼霞續(xù)草》卷十,第27a頁。

[35](清)黃之雋等撰:《江南通志》,頁 2538。

[36](明) 葉向高:《六家詩名物疏序》,《蒼霞草》 卷六,第12b頁。

[37](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第 3556~3557 頁。

[38](明)葉向高:《曹大理集敘》,《蒼霞草》卷八,第 29b頁。

[39](明) 倪元璐:《米友石先生墓志》,《鴻寶應(yīng)本》,(北京:北京出版社據(jù)順治十四年(1657)唐九經(jīng)刻本影印,2005年初版),卷八,第29頁。

[40](明) 葉向高:《米仲詔詩序》,《蒼霞續(xù)草》 卷五,第43a頁。

[41]同前注,第 43b~44a 頁。

[42]參(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第 3587 頁。

[43]見(明)袁中道:《游居柿錄》,載《筆記小說大觀》七編第二冊,(臺北:新興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4頁。

[44](明)葉向高:《諸書字考小敘》,《蒼霞草》卷五,第 34a頁。

[45]參(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第 3547 頁。

[46](明)董應(yīng)舉:《蒼霞草序》,同前注,第 20a~22a 頁。

[47](明)葉向高:《董見龍先生集序》,《蒼霞續(xù)草》卷五,第 41a~41b 頁。

[48](清)張廷玉主編:《明史》,第 7843~7846 頁。

[49](明) 葉向高:《澹寧居草序》,《蒼霞續(xù)草》 卷五,第19a~19b 頁。

[50](明) 蔡獻(xiàn)臣:《答葉臺山少宗伯》,《清白堂稿》(北京:北京出版社影印明刊本,2001年初版)卷九,第46~47頁。

[51](明)蔡獻(xiàn)臣:《答葉臺山少宗伯書》,同前注,卷九,第47~48頁。

[52](明)蔡獻(xiàn)臣:《與葉臺山閣老》,同前注,卷十一,第18頁。

[53](明)蔡獻(xiàn)臣:《上葉臺山閣老書》,同前注,卷九,第47~48頁。

[54]同前注,卷十二。

[55](明)蔡獻(xiàn)臣:《合祭師相葉臺翁文》,同前注,卷十六,第 44~46頁。

[56]張建騰:《金門蔡獻(xiàn)臣研究》(銘傳大學(xué)應(yīng)用中國文學(xu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第211頁。

[57](明)葉向高:《筆峰集敘》,《蒼霞草》卷九,第 11a~11b 頁。

[58](明) 葉向高:《壽筆峰林公七十序》,《蒼霞續(xù)草》卷七,第 17a~18b 頁。

[59](明)葉向高:《明高士筆峰林公墓志銘》,《蒼霞余草》卷九,第 21b~22a頁。

[60](明)葉向高:《題福廬游藁》,《蒼霞余草》卷十四,第1a~1b 頁。

[61]參(清)黃之雋等撰:《江南通志》,第 2555~2556 頁。

[62](明) 葉向高:《肖林沈公七十一壽序》,《蒼霞草》卷六,第 57a~59a頁。

[63](明)葉向高:《沈太史郊居遺稿序》,同前注,卷九,第1b~2a頁。

[64]參(清)徐景熹修、(清)魯曾煜等纂:《福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jù)乾隆十九年(1754)刊本影印,1967年初版),第 1144頁。

[65](明)葉向高:《海岳郭先生墓志銘》,《蒼霞草》卷十七,第 19a~23b 頁。

[66](明)葉向高:《海岳山房存稿敘》,同前注,卷八,頁34a~36a。

[67]同前注,卷八,第 35a 頁。

[68]參宋若霖等纂、廖必琦等修:《莆田縣志》,第615頁。

[69](明]葉向高:《枝隱庵詩集序》,同前注,卷八,第 6a~7a頁。

[70](明)李維:《墨苑序》,《大泌山房集》卷十四,第 23 頁。

[71](明)董其昌撰:《容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據(jù)崇禎三年董庭刻本影印,2000年初版,卷一,第56a頁。

[72](明)葉向高:《墨苑人文爵里敘》,同前注,卷九,第9a~9b 頁。

[73](明) 葉向高:《職方外紀(jì)序》,《蒼霞余草》 卷五,第24a頁。

[74](意)艾儒略:《三山論學(xué)記》,載吳相湘:《天主教東傳文獻(xiàn)續(xù)編》(臺北:學(xué)生書局,1966 年版)。

[75]崔來廷:《海國孤生:明代首輔葉向高與海洋社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初版),第270頁。

[76](明)葉向高:《黃離草序》,《蒼霞草》卷六,第 48a~48b頁。

[77](元)王冕:《贈寫照陳肖堂》,《竹齋集》,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初版,卷下,第4b頁。

[78]參阮國華:《李東陽融合臺閣與山林文學(xué)思想》,《文學(xué)遺產(chǎn)》1993年第4期。

巴塘县| 苗栗县| 池州市| 景德镇市| 抚州市| 左权县| 阳江市| 宁安市| 崇文区| 夏邑县| 兴隆县| 确山县| 榆林市| 昌乐县| 金川县| 察哈| 常宁市| 陵川县| 虎林市| 登封市| 义马市| 上杭县| 南平市| 宁武县| 西青区| 三原县| 龙川县| 延吉市| 库尔勒市| 玉门市| 赫章县| 龙泉市| 米脂县| 南汇区| 万山特区| 新蔡县| 五原县| 江都市| 绥芬河市| 鞍山市|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