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軼峰 龍 梅 齊 敏
(黑龍江省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二院,牡丹江157009)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統(tǒng)的常見病,特別是北方地區(qū)占呼吸內科住院患者的第一位。其主要為有毒顆粒或氣體引起肺部出現(xiàn)慢性炎性反應,導致氣道、肺實質、肺血管的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氣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并進行性加重,也可以出現(xiàn)肺外表現(xiàn)[1]。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的治療主要為藥物,結合氧療、及其他治療措施。我院在急性期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的排痰治療,并觀察對患者的穩(wěn)定期影響,效果滿意,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選取我院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1月30日內收治的180例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2]中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試驗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齡49~86歲之間,平均年齡(58.3±4.9)。對照組男性 51例,女性 39例;年齡46~84歲之間,平均年齡(60.4±5.4)。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嚴重程度分級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試驗組和對照組住院患者急性期均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結合癥狀、血氣分析、胸部影像學檢查給予支氣管舒張劑、糖皮質激素、抗菌素等藥物治療,以及控制性氧療、機械通氣等對癥治療。試驗組在住院期間同時采取氣道濕化、化痰、體位引流、機械振動排痰等方法給予全程積極的排痰治療,而對照組則僅給予化痰,體位引流治療。試驗組與對照組均進行14~16天治療,出院后連續(xù)觀察6個月以上,對再次入院患者進行治療時根據其組別,分別再次給予對應治療。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組資料技術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患者在出院后7個月之內的再次住院人數及住院率比較(見表1、2)。
表1 2組患者再次住院人數比較 (n,%)
表2 2組患者再次住院率比較 (n,%)
試驗組患者在出院后7個月內再次住院率為11.1%,而對照組為32.3%,故試驗組患者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2組患者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在出院后8~12個月后樣本數開始減少,故統(tǒng)計每月內再次住院人數(見表3)。
表3 2組患者再次住院率比較 (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以氣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并進行性加重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目前尚無完全逆轉的治療方法。其發(fā)病的主要原因為有毒顆?;驓怏w引起的肺部慢性炎性反應,從而導致氣道、肺實質、肺血管出現(xiàn)改變,嚴重時可出現(xiàn)肺外表現(xiàn)。COPD是呼吸系統(tǒng)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多發(fā)于40歲以上人群,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可高達 8%~10%。特別是我國本方地區(qū),由于環(huán)境、氣候、生活習慣、經濟水平等因素影響,發(fā)病率進一步升高。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呈進行性發(fā)展,常導致出現(xiàn)肺氣腫、肺心病,故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加重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負擔。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目前主要使用抗菌藥物、支氣管舒張劑、糖皮質激素、利尿劑、強心劑、血管擴張劑、抗凝藥物、呼吸興奮劑等藥物。其他治療包括氧療、機械通氣、痰液引流、康復治療、外科減容手術等。此次試驗主要是研究在急性發(fā)作期痰液引流對患者穩(wěn)定期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積極進行排痰治療的患者在出院后前 7個月之內再次住院率明顯降低18.8%。而7個月之后差異性減小??紤]與其穩(wěn)定期后隨著時間的延長氣道分泌物增加,在相同的穩(wěn)定期治療下,差距逐漸減小有關。同時由于在7個月后樣本數量的減少,以及患者普遍進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低發(fā)季節(jié),故發(fā)病人數普遍減少,差異性減小。
綜上所述,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在急性期進行積極的排痰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在穩(wěn)定期的狀態(tài),并延長穩(wěn)定期時間,減少復發(fā)幾率,減輕生活負擔,提高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
[1]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J].中國醫(yī)學前沿(電子版),20124(1):69-76.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