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偉 王海濤 張 紅 閆 冰 劉 青
(山東省滕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滕州277500)
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采用全國第二批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山東省滕州市中醫(yī)醫(yī)院王洪京主任醫(yī)師的經(jīng)驗方——解酒復肝方,治療酒毒濕熱、痰阻血瘀證的酒精性脂肪肝(AFL)患者40例,取得了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80例酒精性脂肪肝,中醫(yī)辨證屬于酒毒濕熱、痰阻血瘀證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按就診的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將其分入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0例。所有病例來源于山東省滕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間就診的門診病人,符合入選標準,資料齊全,按療程服藥。其中治療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齡18~65歲,平均(43±8)歲;對照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齡18~65歲,平均(44±8)歲,2組病例性別、年齡、飲酒史、臨床癥狀、肝功能、B超檢查諸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酒精性脂肪肝西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肝
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1]酒精性脂肪肝的診斷標準:①有長期大量飲酒史,每天飲酒折合酒精量≥40g(女性≥20g)[酒精量換算公式為:酒精量(g)=飲酒量(ml)×酒精含量(%)×0.8(酒精密度)],連續(xù)5年以上;或在近2周內(nèi)每天飲酒折合酒精量≥80g者。②無明顯癥狀或有輕度腹脹、厭食、惡心和肝區(qū)隱痛。③體格檢查肝臟腫大。④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 γ-谷氨酰轉肽酶(γ-GT)升高,一般在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內(nèi)。⑤影像學檢查肝臟輕、中度腫大,肝區(qū)近場彌漫性點狀高回聲,遠場回聲衰減,光點稀疏,肝內(nèi)管道結構顯示不清。⑥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及病毒感染和藥物引起的肝損傷。⑦治療開始后能嚴格戒酒者。具備①、③、⑤、⑥即可做出臨床診斷。
1.2.2 酒精性脂肪肝酒毒濕熱、痰阻血瘀證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擬定。見脅肋脹痛,納呆,惡心,口苦,厭食油膩,腹脹,舌紅而暗,苔黃膩,脈弦滑。
1.3 病例納入和排除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擬定。
1.3.1 病例納入標準 ①符合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飲酒史超過 5 年或兩周內(nèi)有大量飲酒史。②符合中醫(yī)酒毒濕熱、痰阻血瘀證的辨證標準。③年齡在18~65歲之間的門診病人。④知情同意,自覺受試。
1.3.2 病例排除標準 ①非酒精性脂肪肝。②合并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實體腫瘤以及局灶性脂肪肝不能排除再生結節(jié)、血管瘤或轉移瘤者。③脂肪性肝炎(ALT 大于2倍正常值)。④合并其他心、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精神病及腫瘤患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⑥過敏體質或對試驗藥物已知成分過敏者。⑦3個月內(nèi)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者。⑧4周內(nèi)曾使用影響脂質代謝的藥物。⑨長期服用其他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定的藥物及綜合治療者。
1.3.3 病例剔除標準 ①試驗開始后發(fā)現(xiàn)受試者不符合病例納入標準或符合排除標準,即本不應當進行隨機化入組的病例。②在隨機化之后沒有記錄任何數(shù)據(jù)。③未曾使用試驗用藥。④使用了禁用的藥物以致有效性和安全性無法判定的病例。
1.4 臨床研究方法
1.4.1 治療措施 藥物均來源于山東省滕州市中醫(yī)醫(yī)院中藥房及西藥房。
對照組:以解酒毒、清濕熱、化痰活血為治法。用自擬解酒復肝方(葛花、枳椇子、垂盆草、黃芩、梔子、炒萊菔子、荷葉、焦山楂、澤瀉、車前子、炒薏苡仁、柴胡、郁金、桃仁、丹參等)治療,每日1劑,每劑煎成300ml,分早晚各150ml口服。
治療組:易善復456mg,一日2次,口服。
2組在治療期間停服其他藥物;嚴格忌酒;合理膳食結構,包括高蛋白、豐富維生素、低脂飲食;適量運動,控制體重。在患者知情同意后,進行臨床觀察治療,總療程為2月,療程結束后進行臨床療效判定。
1.4.2 觀察方法 主要觀察治療前后中醫(yī)臨床癥狀和體征、肝功能、血脂、影像學等變化及不良反應。
1.4.3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總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酒精性脂肪肝的療效標準擬定)。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TG、ALT、AST、γ-GT全部恢復正常。B超檢查肝臟回聲恢復正常及肝臟體積回縮正常;顯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肝功能除γ-GT仍輕度升高(<100單位)外,均恢復正常,B超檢查重度變輕度;有效:癥狀、體征均有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有改善,B超由重度變中度或由中度變輕度;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好轉或加重,肝功能、血脂及B超檢查無改善。1.4.4 統(tǒng)計方法 計量資料用兩樣本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
2.1 2組臨床總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總療效比較 (n,%)
2.2 不良反應 治療后2組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
長期大量飲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病,包括輕度酒精性肝損傷、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變。我國酒精性肝病發(fā)病率逐年增加。酒精性肝病防治的關鍵是如何能有效的逆轉酒精性脂肪肝,防止其發(fā)展為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變。但對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西醫(yī)尚缺乏有效藥物,中醫(yī)藥采取辨證論治的方法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臨床療效顯著。酒精性脂肪肝屬祖國醫(yī)學“酒積”、“脅痛”、范疇。酒為熟谷之液,為一種特殊的濕熱毒邪,長期大量嗜酒,可致酒毒傷肝,濕熱蘊蒸,日久痰濁內(nèi)生、血脈瘀阻,停于脅下而成本病。病機以酒毒傷肝,濕熱內(nèi)蘊,痰滯血瘀為主。治療上以解酒毒、清濕熱、化痰活血為法則。用自擬解酒復肝方(葛花、枳椇子、垂盆草、黃芩、梔子、炒萊菔子、荷葉、焦山楂、澤瀉、車前子、炒薏仁、柴胡、郁金、桃仁、丹參等)治療。方中葛花、枳椇子性味甘、平,均有解酒毒之功效,共為君藥。垂盆草、黃芩、梔子、荷葉均能清解脾胃、肝膽濕熱毒邪。炒萊菔子、焦山楂具有行氣消食化積功效,萊菔子還有化痰、焦山楂還有活血祛瘀之功。炒薏苡仁、澤瀉、車前子意在滲濕化濁,使痰濕得化,濁邪得祛。柴胡苦辛微寒,疏肝理氣。郁金既能活血,又能行氣解郁。桃仁、丹參活血祛瘀。諸藥合用,肝的酒毒濕熱得解,痰濁瘀血得除,肝體得健。
本研究選擇酒精性脂肪肝80例,中醫(yī)辨證屬于酒毒濕熱、痰阻血瘀證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按就診的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將其分入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給解酒復肝方治療,對照組給易善復治療,療程結束后統(tǒng)計療效。結果顯示:解酒復肝方治療組臨床總療效優(yōu)于西藥易善復對照組(P<0.05),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結論:解酒復肝方治療酒精性脂肪肝(酒毒濕熱、痰阻血瘀證)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1]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J].胃腸病學,.2010,15(10):617.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