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麗燕 夏麗麗
肺部感染為臨床常見疾病,嚴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呼衰)。肺部感染可產(chǎn)生大量分泌物,阻塞氣道,患者往往存在肺通氣和(或)肺換氣功能嚴重損害,進而導致機體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部分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必須轉入重癥監(jiān)護室(ICU)治療。其治療的關鍵在于控制感染和保持呼吸道通暢,前者包括應用有效抗生素,加強營養(yǎng)支持等,后者主要包括鼓勵患者咳痰、體位引流、手扣擊胸背部、濕化氣道等,必要時給予機械吸痰。我科對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G5振動排痰儀,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科共收治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8例,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齡47~93歲,平均67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合并肺部感染36例,支氣管擴張合并肺部感染10例,急性支氣管肺炎8例,術后肺部感染4例。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的癥狀。入院查體:神智清,呼吸急促,肺部可聞及濕啰音;X線胸片和(或)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將患者隨機分為A組(機械組)29例,B組(人工組)29例,2組性別、年齡、入科時末梢血氧飽和度(SpO2)、動脈血氧分壓[p(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CO2)]、呼衰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1.2 方法
1.2.1 治療措施 2組均行呼吸機輔助通氣,常規(guī)氧氣吸入,抗感染,霧化吸入,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A組于清晨、午餐后2~4 h和臨睡前加用G5振動排痰儀治療,10 min/次,3次/d,根據(jù)患者承受程度,選擇10~60 CPS(CPS指圈/s,為叩擊頭的震動頻率單位)速度及合適的叩擊頭,變換叩擊頭與患者的接觸角度,以獲得振動和叩擊相結合模式,患者側臥位,振動與叩擊結合應用于前胸和后背共10 min,同時囑患者用力咳嗽,不能翻身的患者僅于前胸應用10 min。B組在相同時間段行人工拍背排痰,10 min/次,3次/d,患者取側臥位或坐位,護理人員五指并攏,手指關節(jié)微曲,手掌呈凹形,用指腹與大小魚際肌由外向內,由下向上叩擊患者背部,力量及頻率以痰液排出順利、患者能耐受為宜。
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on admission in patient of two groups表1 2組入院時情況比較
1.2.2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入院后1~7 d每日排出的痰量,護理治療7 d后肺部濕啰音變化情況、SpO2、p(O2)、p(CO2)、ICU住院時間。與入院時比較,濕啰音觀察情況記錄為:(1)濕啰音不變,范圍、強弱基本無變化。(2)濕啰音減少,濕啰音仍存在,但范圍明顯減小,強度明顯減弱。(3)濕啰音消失,完全或基本聽不到濕啰音。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連續(xù)變量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分類變量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排痰量比較 A組、B組每日排痰量分別于第5天、第6天最多,隨后逐漸減少,第2~5天A組日均排痰量均明顯多于B組(P<0.05或P<0.01),見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average daily sputum volume from the first to seventh day after hospitalization in patients of two groups表2 2組入院后1~7 d平均排痰量比較 (mL,±s)
Table 2 Comparison of average daily sputum volume from the first to seventh day after hospitalization in patients of two groups表2 2組入院后1~7 d平均排痰量比較 (mL,±s)
*P<0.05,**P<0.01
組別A組B組t n 29 29第1天26.38±9.10 25.97±7.63 0.188第2天33.31±10.35 27.66±7.25 2.409*第3天39.79±14.50 29.62±7.84 3.322**第4天45.79±16.66 31.93±7.28 4.106**組別A組B組t n 29 29第5天46.90±19.03 33.97±8.40 3.348**第6天31.14±17.81 37.13±7.85 1.660第7天21.07±13.70 25.38±6.98 1.510
2.2 2組患者肺部濕啰音、SpO2、p(O2)、p(CO2)、住ICU時間比較 治療7 d后,2組肺部濕啰音變化情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SpO2及p(O2)高于B組,p(CO2)低于B組,住ICU時間較B組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some parameters 7 days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表3 治療7 d后2組各指標比較
加強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暢對于治療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輔助排痰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拍背、體位引流、吸引器吸痰及振動排痰等。人工拍背排痰法由于力量輕重不均、護士體力消耗較大、患者須更換體位等因素影響,難以有效實施[1],并且此法對深部小支氣管乃至肺泡產(chǎn)生的分泌物的排出效果較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振動排痰儀可同時提供2種力,一種是垂直身體表面的垂直力,幫助支氣管黏膜表面黏液及代謝物松弛與液化;另一種是平行于身體表面的水平力,幫助支氣管內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選擇的方向排出體外,兩者協(xié)同對排除和移動肺內部支氣管等小氣道分泌物和代謝物有明顯作用[2]。此外,振動排痰儀的低頻作用力可透過皮層、肌肉、組織到達細小支氣管,無需體位配合,可保持恒定的節(jié)律、頻率,可隨病情調節(jié),力量平穩(wěn)、持續(xù),操作簡單省力,痰多、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均可應用。但下列情況應視為使用振動排痰儀的禁忌:不能耐受機械振動、皮膚及皮下感染、胸壁疾患、胸腔出血、肺部惡性腫瘤及血管畸形等。本研究表明,對于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機械振動排痰法較人工叩背排痰法具有更好的排痰效果,并能明顯提高SpO2及p(O2),促進肺部炎癥吸收,改善呼吸功能,縮短住ICU時間。
在進行振動排痰治療前需要參考患者的胸部X線片和(或)胸部CT,將炎癥最重、分泌物積聚最多的肺葉在體表相應部位標識出來,有的放矢,提高療效。此外,對于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的患者,合適的體表標識,不僅可以提高排痰的效率,還可以避免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疼痛,以取得患者的配合[3]。有研究表明,與人工拍背排痰比較,患者對機械振動排痰的依從性較差,原因可能為患者對機械不適應和緊張恐懼心理[4]。本研究沒有具體分析患者的依從性,但從治療情況分析,患者并未對機械振動排痰產(chǎn)生排斥心理。筆者體會是治療前應與患者充分溝通,解釋排痰儀的工作原理以及告知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感覺和不適,消除患者的疑慮,必要時在治療過程中陪伴患者,以緩解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從而提高患者對機械振動排痰的依從性。
[1]楊蔚,王燕,席文.G5振動排痰儀在ICU老年肺部感染病人排痰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7,14(3):33-34.
[2]王小英,吳曉虹,曹春鳳,等.不同排痰方式對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排痰效果的對比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4):39-40.
[3]廖浩,程薇,鄭聰,等.體表標識法在胸外傷患者振動排痰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2):1077-1078.
[4]南茹,章春芝,池亞麗.肺癌術后2種排痰法依從性的對比研究[J].河北醫(yī)藥,2009,31(16):2168-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