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松楠,葉晨琳,鄒 偉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2.天津市河北區(qū)新開河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天津300000;3.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肥胖癥是指人體因各種原因引起進食熱量多于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儲存于體內的一種病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在肥胖患者中,凡中等以上肥胖者均有明顯癥狀:輕則自覺乏力、多汗,稍事活動就出現(xiàn)心悸、氣促,常有水腫、手足發(fā)脹、關節(jié)疼痛;重則行動不便,長時間坐臥不動,伴有性欲減退或性冷淡;女子月經稀少,甚至閉經,有的甚至不孕不育,并因此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本研究旨在通過對進火補針法和傳統(tǒng)針灸方法對比治療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的臨床療效,總結經驗,為提高針灸治療肥胖病的臨床療效做進一步的探討。
60例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病例均來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針灸三門診患者,年齡為19~40歲,其中男24名,女36名。隨機將這60例患者分為兩組,進火補針法組(治療組)和傳統(tǒng)針法治療組(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中醫(yī)診斷標準按照主要臨床表現(xiàn):形體肥胖,多食善饑,頭暈,口干,乏力,心悸,氣短,失眠,煩躁,五心煩熱,便秘或便溏,浮腫,尿少,腰膝酸軟,月經失調,舌苔膩,脈沉細。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BMI指標。BMI是全世界目前通用的衡量肥胖的指標。BMI=體重(kg)/身高2(m2)。WHO 2000年國際肥胖特別工作組提出了亞洲成年人 BMI正常范圍為18.5~22.9;≥23為超重;23~24.9為肥胖前期;25~29.9為Ⅰ度肥胖;30~39.9為Ⅱ度肥胖;≥40為Ⅲ度肥胖。
①屬于單純性肥胖者;②符合BMI肥胖診斷標準(BMI≥25);③患者同意參與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①年齡在16周歲以下或65周歲以上者;②不符合上述肥胖癥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者;③已接受其他治療措施,有可能影響本研究療效判定的觀測者;④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糖尿病、痛風,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疾病等嚴重原發(fā)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⑤未按規(guī)定治療或中途退出者。
①第1次診斷后未能來復診者;②未完成治療、資料不全無法進行療效判定者。
采用進火補針法。選用華佗牌30號1.5寸不銹鋼毫針,患者取仰臥位,采用進火補針法針刺中脘、陰交及雙側足三里、三陰交、帶脈、滑肉門、天樞、外陵。針刺時右手持針速刺或捻轉刺入穴,由淺入深,慢提緊按,三退三進,在酸脹感覺基礎上,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3次,并用拇指向前小幅度捻轉,患部出現(xiàn)熱脹感覺,若無熱感則依前法再做1~2次,多數(shù)患者就能出現(xiàn)熱脹感覺。若針刺過程中患者感覺遲鈍,可用拇指向下彈刮針柄1 min,以達取熱目的。每日1次,每周7次,1周為1個療程,共進行3個療程。
采用傳統(tǒng)針法。選用華佗牌30號1.5寸不銹鋼毫針,患者仰臥位,直刺中脘、曲池、天樞、上巨虛、大橫、豐隆、水分、三陰交[1],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得氣后留針50 min。每日1次,每周7次,1周為一療程,共進行3個療程。
根據(jù)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防治肥胖病學術研討會制定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療效評定統(tǒng)計,于3個療程治療后判定。
3個療程后的體重:脫鞋,除去外衣,在同一測量儀器上于同一時間段進行測量,精確到0.1 kg。
3個療程后的腰圍:WHO推薦測量腰圍的方法為:測試者雙腳分開25~30 cm,體重平均分配于兩腿。測試位置為水平髂前上棘和第12肋下緣連線的中點。測量者坐在被測者一旁,將皮尺緊貼身體,但不要壓迫軟組織,重復測量2次,如果誤差大于1 cm,則重新測定,精確到0.1 cm。
顯效:體重減少5 kg以上,BMI指數(shù)下降≥3 kg/m2,腰圍減少10 cm以上;有效:體重減少3~5 kg,BMI指數(shù)下降≤2 kg/m2,并≥0.5 kg/m2,腰圍減少5~10 cm;無效:體重減少不足3 kg或無變化,BMI指數(shù)下降≤0.5 kg/m2,腰圍無變化。
進火補針法治療組治療3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96.67%,傳統(tǒng)針法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67%。經χ2檢驗,進火補針法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針法對照組(P<0.05),有顯著性差異。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治療效果比較
肥胖指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的全身性脂肪過多,肥胖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則稱之為肥胖癥。中醫(yī)學認為肥胖多因脾不健運,致使運化失調、痰濕內阻。脾為人體后天之本,氣血升化之源,因其有喜燥惡濕的特性,如有濕邪困脾,則會脾陽不振、脾失運化,導致痰濕水飲內停,無法起到“升清”的作用,則水谷精微無法輸布全身各處,更加遏制脾陽,濕濁內生。《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p>
傳統(tǒng)方法認為祛濕是針對脾陽不足,水濕不運者指定的法則[2]。鄒偉教授根據(jù)中醫(yī)辨證理論認為治療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癥應以溫補為主,針刺治療時應注重針刺手法的運用,施以進火補針法,在臍周取穴中脘、陰交、滑肉門、外陵、天樞,可以溫化脾陽,使脾氣得升,達到振脾陽、祛水濕、除痰飲的作用,從而健脾燥濕。人體的臍周是一個生物全息系統(tǒng),具有向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和對機體宏觀調控的作用,當深刺腹部穴位時,會刺激腹腔內臟神經及其周圍的組織而引進相應的內臟系統(tǒng)的應激反應,直接對人體的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產生影響,進而引起全身的變化[3]。在此基礎上再配以足三里、三陰交及帶脈腧穴則會進一步提高針刺療效,促進臨床癥狀的改善。此外,西醫(yī)研究表明針刺在取得減肥效果的同時,可以顯著提高VMH神經細胞自發(fā)放電頻率,還可以升高VMH組織中TYR、DA、色胺酸(TRP)、5-HT/5-HIAA 水平,回降 5-HT水平。提示針刺對VMH的良性調整作用可能是針刺減肥關鍵性因素之一[4]。
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系統(tǒng)總結了各種針刺補瀉手法,在復式補瀉手法中提出進火補和進水瀉法,是燒山火和透天涼的簡化術式。進火補法較燒山火刺激量輕,較為柔和?!夺樉拇蟪伞と闂钍涎a瀉》說:“進火補,初進針一分……退三退,進三進……自然熱矣。”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患者多由于濕阻內停、脾氣不運引起,進火補法綜合調整脾胃功能,使得造成肥胖患者水谷精微的異常輸布得到調整和恢復,運用針刺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及進火補手法溫煦燥濕的特性,從而達到抑制食欲,提高脾運化功能,促進儲備在體內的脂肪分解,獲得了良好的減肥效應,達到了較好的治療目的。筆者應用進火補針法治療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針法對照組,值得臨床應用,具有推廣價值。
[1]康誠峻.針灸減肥的研究進展[J].江蘇中醫(yī)藥,2007,39(4):63-65
[2]馬蘭萍.針灸減肥的研究思路[J].中國針灸,2007,27(S1):23-24
[3]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1-83
[4]張艷紅.針灸治療肥胖癥110例[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