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實習記者 楊 陽
石化老人的檔案情結(jié)
○ 文/本刊實習記者 楊 陽
84歲的曹國平已從中石化離休多年。他在整理家庭檔案的同時,也整理著和中石化有關(guān)的記憶。
9月7日,北京市首個“個人家庭檔案展”在東城區(qū)落下帷幕。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離休干部曹國平以個人的視角,用包括家庭歷史、工作業(yè)績、愛好收藏等400余件家庭檔案向公眾展示了中國從1939年到2012年間發(fā)展變化的歷程。日前,記者見到了他。
家庭檔案是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形成可歸屬個人的,保存?zhèn)洳榈奈淖帧D表、音像及其他各種載體形式的歷史記錄。聊起自己的家庭檔案,這位耄耋老人的笑容里盡是滿足與自豪。
說到整理家庭檔案的原因,與曹國平的工作、愛好、以及社會大背景不無關(guān)系。
生于1928年的曹國平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進入北平市公安局工作,曾負責審查改造500多名從國民黨手中接管過來的警察。這就涉及許多檔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在審查改造過程中,要不停的記錄總結(jié)。審查工作結(jié)束后,曹國平又參與到對敵特的偵察破案工作中,主要負責案件偵破工作的文字檔案部分。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即把調(diào)查研究,分析,整理、搜集、保管材料這一流程,由工作業(yè)務(wù)漸漸融入到了個人日常生活中。
曹國平離休后,想到他在公安局偵察破案時,由于當時工作十分緊迫,有些情況沒有記錄在案,而這些情況只有他一人知曉。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他將自己能夠記憶的和自己搜集保存的資料,整理了4萬多字的回憶錄交給公安部門參考。公安部門根據(jù)他提供的情況進行加工整理,作為上世紀50年代偵察工作檔案的重耍補充。
●曹國平向觀眾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業(yè)余時間,曹國平愛好廣泛,寫作、攝影、旅游幾乎從未間斷過,并在這個過程中堅持理論科技學習、勤于思考,與時俱進,樂此不疲。曹國平把這三個愛好也統(tǒng)一看作是整理檔案的過程。旅游前,曹國平盡可能的搜集旅游地的資料去學習、研究,并把其中的問題記錄下來,列出旅游提綱。曹國平說:“2003年去俄羅斯旅游之前,我利用打10天吊針的時間,別人躺著,我坐著,趴在床邊,把關(guān)于介紹俄羅斯最新情況的7本書看完了,筆記也都做好了。”旅游中,曹國平也喜歡廣泛地搜集材料。每到一個地方,畫冊、光盤、當?shù)氐貓D、宣傳單、景點介紹等等,統(tǒng)統(tǒng)收入囊中。觀光游覽期間,曹國平緊跟著導游,不停地思考、提問,并做好記錄。旅游歸來,馬上整理游記、照片和搜集的各類資料,編輯成冊?!斑@次又聽又看,又寫又照。以后再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的新資料后,隨時補充修改。所以旅游是最好的學習,除讀有字之書外,還要讀無字之書,最后形成各種載體的檔案。這種檔案增長了知識,長時期受用?!辈車秸f。
曹國平從抗日時期走過來,經(jīng)歷了新中國從無到有、曲折前進、飛速發(fā)展的時期,見證著我國一次次巨大的變化。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地下黨的活動、新中國的建立、改革開放、港澳回歸、新中國成立60周年等等,都是我國歷史踏過的重要足跡。曹國平將這些重要事件的資料搜集起來,有的寫成文章,有的匯編成系統(tǒng)性的資料??吹讲車绞詹氐?948年6月15日印發(fā)的《人民日報》創(chuàng)刊號,看看64年前的中國,人人都會感慨萬分。這種思想感情就是檔案給人們精神上的感受。
家庭檔案的整理是一件非常煩瑣而復雜的工作,文字錄入計算機是曹國平感受到的最大的困難。報紙或者文稿找到了,但需要在計算機中進行整理。84歲的曹國平不習慣鍵盤打字,只能使用手寫軟件輸入文字。有時候?qū)懙墓P畫稍連或稍歪,跳出來的字就差出了許多。對于這項工作的艱辛,曹國平用四個字形容:“相當吃力!”
●曹國平家庭檔案印刻著中國歷史的痕跡。
面對著棘手的錄入,曹國平也曾想到過要放棄。但想起自己在“郭亮村之行”中受到的鼓舞,便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念。郭亮村地處河南省太行山深處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一條百米高的絕壁路,曾是大山中唯一通往中原的古道。在上世紀60年代全國特別困難的時期,黨支部書記為了解決村民的出行問題,決定打山洞。面對堅硬的花崗巖,100多個男勞動力用了6年的時間,終于打通了山洞,堪稱當代“愚公”。
曹國平家里沒有請小時工,生活上的事都和老伴共同料理,加上視力下降等身體上的不適,所以真正花在整理檔案上的時間是要擠的。曹國平說:“郭亮村的村民,沒有技術(shù),沒有財力,也沒有任何外力幫助,都能夠打通現(xiàn)在還能走汽車的2000多米長的大山洞,我也要學郭亮村村民的‘愚公’精神繼續(xù)干。就像爬山一樣,今天一小段,明天一小段,總會能爬到山頂;今天整理500個字,明天又是500個字,總有理完的那一天?!?/p>
上世紀90年代,曹國平從中石化離休以后,有了梳理北京歷史的想法。他就把自己的學?!逼絽R文中學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學生運動的歷史情況進行整理。因為學生運動是在地下活動的,曹國平雖然也參與到其中,但所能了解的也僅僅是周圍幾個同學的情況。所以,曹國平就到全國各地采訪了100多個同學和當時的地下黨領(lǐng)導。一方面是自己記錄,另一方面也請同學們寫作,并請他們提供一些當年的文字或照片資料。那時候沒有網(wǎng)絡(luò),各類資料還需郵寄到北京,由他錄入整理。
除了向同學們了解外,曹國平還去北京圖書館查閱解放前的報刊,以便更全面更準確地記錄。經(jīng)過兩年的采訪與寫作,最終完成了《青春在黎明前閃光——解放戰(zhàn)爭時期北平匯文中學的愛國主義學生運動》一書,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這也是記錄當年的北京中學學生運動的唯一的書?!艾F(xiàn)在有人要再寫的話也不太好寫了,因為我們這輩兒的人好多都已經(jīng)不在了;還健在的人的記憶力也衰退了,許多時間、地點已記不清。所以,我的記錄還算及時。”曹國平說。
曹國平在離休后還寫過100多篇各種內(nèi)容的如石化方面的科普讀物,主要內(nèi)容介紹石化工業(yè)與人們的衣食住行之間的關(guān)系。因為科普讀物時效性比較強,很可能文章剛寫出來,技術(shù)已經(jīng)走在前面了,所以這些文章未能發(fā)表。后來,從中選出的60篇文章并配以照片,被收入到曹國平個人作品集《崢嶸歲月》中,由出版社出版,成為家庭檔案的一部分。
每逢重要的紀念日,就有媒體來請曹國平寫寫相關(guān)的回憶,到電臺廣播錄制節(jié)目或參加座談會。這些都需要對歷史資料的搜集和梳理,曹國平多年有意識的積累就派上了用場。比如閱讀報紙雜志或上網(wǎng)時,就像蜜蜂采蜜一樣,看到有意義的文章就剪下來按類別分好貼在過期的雜志上,再將重要的內(nèi)容做上標記,以便日后查閱。這種剪報就有20多本,下載的文章都存入硬盤。
這些檔案可能會一直在曹國平家里的各個角落存放著,沒有機會讓人們感受它的滄桑,直到本次“個人家庭檔案展”的舉辦。
2011年,為響應(yīng)國家號召,北京市東城區(qū)檔案局的工作人員請曹國平整理檔案。6月9日國際檔案日那天,工作人員拿出檔案的一小部分同其他家庭的檔案一起,在檔案局進行小規(guī)模的展覽。展覽結(jié)束后,曹國平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家庭檔案其實還有很多,就向檔案局建議舉辦一個個人家庭檔案展,讓大家看一看什么是家庭檔案,以增強檔案意識。當時檔案局還有一些顧慮,擔心曹國平的檔案數(shù)量不夠,價值也不大。后來在整理中才發(fā)現(xiàn),他的檔案展品完全足夠支撐起一個展覽了,就從曹國平檔案的37個大類里挑出了11類進行展出。有些比較有歷史價值的檔案,為了能長期保存,曹國平都捐給了東城區(qū)檔案館。
“房子有年限,錢也有花完的時候,只有檔案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曹國平認為,博物館、檔案館搜集的都是國家的東西,宏觀的東西,涉及整個社會和地區(qū);個人的檔案涉及一個人的成長,反映的是社會的發(fā)展。所以,他要把家庭檔案作為遺產(chǎn)留給兒子和孫子。
本文圖片均由胡慶明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