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建梅(淮南市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副會長、心舟教育工作坊主任,曾出版教育專著《本色做父母》系列)
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
文/顧建梅(淮南市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副會長、心舟教育工作坊主任,曾出版教育專著《本色做父母》系列)
有則羅斯福總統(tǒng)的小故事一直為人們所稱道:他的大兒子詹姆斯20歲時去歐洲旅行,回程前買了一匹好馬,然后打電報向父親要求經濟援助。而羅斯?;仉娫捳f:“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兒子只好賣掉了馬,作為路費回家。
正是因為羅斯福十分注重孩子們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讓他們憑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反對他們依賴父母。所以,“二戰(zhàn)”打響后,他的四個兒子都上了前線。及至羅斯福病故,他們還都堅守在各自的軍艦上,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父親送行。
這則故事表面上看,總統(tǒng)是在教一個20歲的兒子如何獨立自主,其實,對詹姆斯來說,若他能夠正面接受父親的拒絕,能夠在被拒后反省,并及時修正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那就說明他一定是從小就受到了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那些良好的人格特質已根植在其內心,因而他才會在父親的點撥下一觸即醒。
如若不然會怎么樣呢?他會抱怨父親的不近人情,會轉而向其他親友求助,會借父親的背景投機……在當前經濟背景下,更可以選擇透支。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大家都不陌生吧:上幼兒園時每天要家長催著起床,追著喂飯;上小學時每晚要父母看著寫作業(yè),寫完后仍要父母檢查對錯;等到成年了,是大學生了,假期里又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拎包裹——包裹中送給父母的禮物是臟衣服臟被褥;終于等到子女工作了,卻仍要啃老,原因太多啦,如紅色罰單收多了、買新衣服換新手機了,再有就是,處女朋友了嘛,花銷大了……
教孩子學會負責是指要讓孩子知道,他需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而不是只對過失和不良后果負責。
往往這時候父母都少不了一番教誨,非常地苦口婆心,往往還伴有聲情并茂的憶苦思甜,卻收效甚微??梢?,如果沒有早期和長期的持久教育,到20歲才去要求子女獨立自主、成熟負責,已經太晚了。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兒童將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主要決定于你們在他五歲之前把他塑造成一種什么樣子。假如你們在五歲以前沒有按照需要的那樣去教育,那么,以后就得去進行‘再教育’。”
這也是為什么習慣上我們把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稱為“養(yǎng)成教育”,所謂“養(yǎng)成教育”單從字面上都極易理解:“培養(yǎng)”——“形成”;而將之后的教育稱為“再教育”或“矯治教育”,即需要針對已形成的不良行為去化解并教育。
針對目前中國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人格,無論是“養(yǎng)成教育”還是“再教育”,都是十分必須的,甚至可以說是迫切的。
由于目前我國的獨生子女已經進入第二代,且獨二代隔代教養(yǎng)的比例不斷攀升,以至專家們開始發(fā)出“母性剝奪”的擔憂,紛紛呼吁父母應與獨二代子女建立安全型依戀。
這呼聲是應該的,只是我們常常顧此失彼,因為,一個更重要的理念明顯被父母忽視,即五歲前應完成對孩子的“親密剝離”。
三歲前讓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對親密關系的信賴,但一個只信賴親密關系卻不信賴自我的人只會依賴甚至依附他人,所以,若要讓孩子具有獨立人格,前提是,他還必須具有對自我的信賴;對兒童進行“親密剝離”,即需要拉開親子間的親密關系,使孩子自己面對分離焦慮,并在抵御分離焦慮和學習如何處理分離焦慮的過程中,形成對自我的信賴。也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相信自我的力量。
形象點說,一個不信賴親密關系的人可能表現(xiàn)出“恐婚癥”,在人生舞臺上扮演“逃跑的新娘”;而一個不信賴自我的人則表現(xiàn)出“生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的執(zhí)拗,無論身陷多么糟糕的親密關系都死死糾纏。
“親密剝離”最基本的操作就是要與孩子分房睡,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與區(qū)域,讓孩子學會獨處,學會自己去面對分離、面對黑暗、面對恐懼,以及學會識別和管理由此產生的種種情緒。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提示了人類由低到高的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由此可知,自尊是人類天然的需要,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自尊的人能夠具有獨立人格。而讓孩子形成自尊需要父母有意識的培養(yǎng)。
自尊心是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容許別人侮辱和歧視的心理狀態(tài)。兒童的自尊心是如何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呢?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多蘿西·科克爾·布里格斯認為,高度的自尊心基于兩個重要的信念:第一是“我可愛”,即相信自己是令人喜歡的。第二是“我有價值”,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另一位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巴巴拉·伯杰也指出:要想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孩子必須感到自己既能討人喜歡又有足夠的能力,他必須深信自己的價值,能夠應付自己和周圍的問題。
而另一項心理學的實驗也恰好驗證了他們的話。
這項研究是讓三歲的男孩和女孩完成簡單和復雜的任務,他們的反應被錄了下來。結果清楚地顯示,兒童在任務中表現(xiàn)出的驕傲和羞愧是不同的,并且是適當?shù)?。沒有孩子在失敗時驕傲,也沒有孩子在成功時羞愧。但是,孩子會根據(jù)任務的難易程度現(xiàn)實地評價自己的表現(xiàn)。與完不成困難任務相比,在完不成簡單任務時,更多的孩子感到羞愧。實驗證明,即使才三歲大的孩子,他們就能夠根據(jù)要求和自己完成任務的水平來評價自己了。
而我國的家庭教育情形是:家長更多地注意讓孩子覺得“我可愛”,卻嚴重忽視了讓孩子感到“我有能力”。
有時,家長是出于溺愛,對孩子采取放縱的態(tài)度,并樂此不疲地提供全方位追蹤服務;也有時,家長是因為貪圖方便、省事,擔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會耽誤時間,同時還弄臟了衣物和家庭環(huán)境,故此一邊嘮叨著一邊卻把孩子的事情搶過去做。
無論是哪種情形,都希望家長能意識到:你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你沒有能力。所以,變相地,你是在打擊甚至重創(chuàng)孩子的自尊心,并最終剝奪孩子的自尊。
在此向家長重申: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必須讓孩子既感到“我可愛”,同時還要感到“我有能力”。所以,千萬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年齡稍長的孩子來說,還包括一條“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先假設:如果在上面這則故事里,詹姆斯不是因為買馬而導致沒錢回家,而是因為其他道德上的原因,比如把錢捐給了當?shù)氐臑膮^(qū),或者幫助了同行有困難的朋友,羅斯福會如何?
當然,我們無法揣測羅斯福的回答。不過,我們的父母會如何應對呢?
現(xiàn)實中,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會選擇支持孩子,替孩子支付旅費。這并非不可以,只是,很值得追問的一個問題是:這份錢是不是無條件給孩子的?
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父母教育孩子應該如何有責任感,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然而,許多中國父母口中的這個“責”常常是片面的。
負責從字面上來說即為擔負責任。但據(jù)我了解,中國父母是這樣界定孩子需要擔負責任的情形的。首先,是你有過失了;其次,是你的行為產生了不良后果。那么相應地,如果你沒有過失,如果你的行為是良好的,那你自然就沒責任需要擔負了。
然而,真正的負責其實是指:你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包括你的選擇,甚至那些不是你自己的選擇,卻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試想,如果你上班遲到了,上司會因為你解釋自己早就出門了,由于所坐公交車路上出了故障才遲到的而算你準時上班么?如果他這樣做,那么,可能遲到的員工會越來越多,且每個人都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再試想,如果你捐了5000元給汶川,導致當月生活緊張,單位會因此補助你5000元么?
如果在這你的回答是不,那么,請記住在教育孩子時也要遵循相同的原理。
如此,當運動回來的孩子告訴你今天他少跑了兩里路,是因為路上他做了好人好事時,肯定并鼓勵他,然后,溫和地問他:你打算選哪個時間去跑剩下的兩里路呢?當上大學的兒子向你要求本月生活費要多打給他300元,因為他用300元做了善事時,當然你應該高興,并對他表示贊賞,只是,同時告訴他下月可能需要他節(jié)省開支了,因為這個月多給的300元將在下個月扣除。
教孩子學會負責是指要讓孩子知道,他需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而不是只對過失和不良后果負責。
由此推想,如果詹姆斯是因為自己的善行導致缺路費而向父親求助的話,羅斯福可能會對他說:“你可以把我送你的那只懷表(假設有的話)當了,沒關系,你在乎的話可以賺錢去贖回來?!被蛘撸矔睾偷卣f:“行,我把旅費匯給你,只是,回來后你替我把花園清理干凈,并種上玫瑰。”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